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对62例术后胃标本和182例残胃黏膜进行检测,Warthin-Starry染色阳性定为Hp感染.结果 手术后胃标本Hp阳性率为33.2%(21/62),胃术后4~6个月残胃黏膜Hp阳性率为53.1%(33/62),胃术后6~33年残胃黏膜Hp阳性率为71.7%(86/12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残胃癌Hp检出率为80.0%(16/20).残胃炎活动期(88.1%)、上皮内瘤变(76.9%)、萎缩性胃炎(77.9%)及黏膜糜烂(89.3%)H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11例吻合口溃疡均检测出Hp.结论 胃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2.
胃癌前期病变与胃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分析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肖芳太原市中医研究所王福岗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前期病变。目前,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但有关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和Hp之间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胃炎患者黄色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接受胃镜检查的60岁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499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黄色瘤组186例和非黄色瘤组313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胃黏膜Hp感染、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淋巴滤泡等病理表现.结果 黄色瘤组与非黄色瘤组比较,Hp感染率(52.7%、37.3%)、中性粒细胞浸润率(35.5%、24.0%)、腺体萎缩率(36.6%、3.5%)均明显升高(x210.677、7.641、95.606,P<0.01);两组淋巴滤泡检出率(21.0%、2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3,P=0.957).Hp 感染者中性粒细胞浸润(45.8%)、淋巴滤泡检出率(42.6%)均高于Hp阴性者(14.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胃黄色瘤与Hp感染、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萎缩相关,淋巴滤泡形成与Hp感染密切相关,应加强对老年慢性胃炎患者Hp的根治.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残胃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择 12 7例残胃病人行胃镜及Hp检测 ,比较不同残胃病变Hp感染情况。 结果 ①毕Ⅰ式和毕Ⅱ式残胃胆汁反流率分别为 2 5 %、5 4 95 % (P <0 0 5 ) ,毕Ⅰ式和毕Ⅱ式残胃Hp检出率分别为 6 1 11%、38 4 6 % (P <0 0 5 )。②术后 <10年、>10年两个年限Hp检出率分别为 5 7 4 1%、35 6 2 % (P <0 0 5 )。③不同病变的残胃中 ,残胃溃疡、残胃癌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残胃炎、吻合口炎、残胃糜烂。结论 残胃病变与Hp感染有关 ,根治Hp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指南》2019,(35)
目的临床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本院自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31例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结果溃疡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炎症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 <0.05);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比例在不同年龄、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6~13岁患儿比例高于2~6岁患儿。结论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并且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分布不同,应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防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癌的关系密切,但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关系尚不甚清楚,为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对我院1979年至2 0 0 2年间2 5 8例残胃患者行胃镜及HP感染的检测,以探讨两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 1 1 研究组 2 5 8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残胃病变患者。因消化性溃疡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者15 5例(其中十二指肠球溃疡90例,胃溃疡5 0例,复合性溃疡15例) ,胃癌98例,其它原因5例。2 5 8例患者术后未经系统的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抗菌素等抗HP治疗,经胃镜…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及胃异型增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2例胃癌及35例胃异型增生的活检标本进行了光镜及电镜观察,其幽门螺杆菌(HP)检出率分别为52.94%、62.86%,与对照组22.0%比较,P<0.01。癌旁活动性胃炎的HP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P<0.01。萎缩性胃炎HP检出率高于浅表性胃炎,0.01<P<0.05。结果表明,HP的阳性率与癌旁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密切相关,推论HP对慢性胃炎的发展起加速作用。因此,控制HP感染对阻断和延长慢性胃炎癌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已愈来愈受到重视。笔者将1998年8月至1999年间在我院作胃镜检查的200例病例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6岁,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胃黏膜的炎症对于位于食管和胃交接处的齿状线有无影响,相关的报道很少。因此,我们就HP感染对食管和胃交界的齿状线形态的影响进行了如下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3月至5月所有在我中心接受上消化道胃镜检查,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成功观察到齿状线的1 9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方法:用于上消化道检查的胃镜为富士能400系列电子胃镜。对于所有研究对象仔细观察食管和胃交界的齿状线的形态,并且通过计算机工作站留下照片。同时,在胃窦部取组织活检1块,立刻做快速尿素酶试验判断HP的感染状况,分别按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探讨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上海市华东医院1990年至2003年间3479例残胃患者(残胃组)和3400例同期患者(对照组)的胃镜及病理检查、Hp检测情况,对两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同时对残胃组的不同年龄、性别、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有否胆汁反流及各种残胃病变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残胃组Hp感染率为26.56%,明显低于对照组58.26%(P<0.01).②残胃患者年龄越大,Hp感染率越低(P<0.01),而不同性别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③术后胃镜随访时间<6个月、6个月~5年、6~10年、11~20年、>20年,残胃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40.74%、32.93%、26.22%、10.89%、1.85%,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Billroth Ⅰ式Hp感染率(37.62%)高于BillrothⅡ式和Roux-en-y胃肠重建术式Hp感染率(19.12%、29.24%),3种术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⑤残胃炎、残胃溃疡、残胃癌变的Hp感染率分别为22.58%、61.12%、65.03%,前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⑥残胃伴及不伴胆汁反流者Hp感染率分别为7.49%、31.59%,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残胃患者Hp感染率低,且与年龄、手术术式、术后生存时间等相关,而与性别无关.残胃患者应定期行胃镜及病理检查,并选择性地根治Hp.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23.02%,居各类癌死亡的第1位;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死亡率也在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1]。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胃癌可能是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长期感染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Hp可能起着先导作用。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的螺旋状、微需氧细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RED)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及浅表糜烂性胃炎患者63例(对照组),均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再将60例GERD患者分为2组,25例常规三联抗HP治疗,为HP根除组,另外35例作为Hp持续感染组。随访1年。结果 6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58.3%,对照组Hp感染率82.5%,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组GERD复发率高于Hp持续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p根除后GERD的发病率为25.5%。结论 Hp感染可能在GERD的发病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hTERT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胃癌病变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 检测胃黏膜病变组织(包括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hTERT蛋白表达情况以及H.pylori感染率.结果 胃黏膜病变组织hTERT蛋白表达及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5或<0.01).HTERT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或<0.01).结论 HTERT过表达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且与H.pylori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密切相关。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内环境发生变化,对于Hp感染与残胃胃炎的关系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现将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期间行胃镜检查的183例术后残胃病人进行总结,并就各种条件下残胃Hp感染及其意义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对我院200例幽门螺菌检测、胃镜检查和胃黏膜病理活检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检出HP阳性112例,HP阳性组织不典型增生发生率明显高于无HP感染组织,显示HP作为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的致病菌,与胃黏膜腺体的增生、肠化,癌变有密切关系。HP感染时是胃黏膜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肠化生)发生率分别为9.1%和14.9%,显著高于无HP感染的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生率2.9%和7.7%(P<0.05)。提示感染HP可使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发生率增高,增加了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93年10月至1994年12月间,对因上消化道症状而接受纤维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胃镜活组织标本进行了Wathin-Starry法银染色镜检,以了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继彬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1,(8):5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观察1 06例胃癌患者及1 0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两组均作胃镜检查,活检组织常规脱水切片,作HE染色及Warthin-Starry染色.结果胃癌组HP检出率为39.6%,对照组HP检出率为46.2%,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癌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HP感染不能作为胃癌发生的唯一因素或必需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