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术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膝反屈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膝反屈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前侧骨骺刺激、股骨髁上前倾截骨、胫骨平台下植骨抬高术或上端截骨垫高术等5种手术方法治疗37例39个膝关节。结果 术后35例37个膝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6年,平均4年5个月。29例达到矫正效果,4例畸形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 膝反屈的成因复杂,只有根据临床类型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才能达到矫正目的。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1976~1986年,收治64例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反屈畸形,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多种手术治疗。其中58例得到随访,优良率达84.5%。软组织手术效果不能持久,骨性手术以胫骨平台垫高术效果可靠,值得采用。如果股骨髁面已变平,尚需做股骨下端前倾截骨术。膑骨阻挡术仅用于骨质无明显畸形的膝反屈病例。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告117例髌骨膝前阻挡术治疗麻痹性膝反屈。男36例,女81例。年龄16~35岁,平均21岁,膝反屈25~60度。术后获得随诊者103例,占88.0%,平均随诊96个月。优良率为83.4%。阐述骨性畸形是膝反屈晚期必然结果,强调膝反屈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讨论了髌骨膝前阻挡的合适安装位置及并发症预防。膝反屈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中约占下肢畸形的16.3%(?)。造成麻痹性膝反屈成因很复杂,临床上治疗棘手。我院自1978~1989年采用髌骨膝前阻挡术治疗117例,收到较好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膝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以及肌肉动力平衡入手,讨论了膝关节的稳定因素。在膝关节周围的肌肉瘫痪时,膝前方的压应力和后侧的张应力发生改变,使得膝反屈形成和发展。减少反屈角和增加膝后侧抗张力,就成为治疗反屈的主要途径。反屈角在30°以内者,予以石膏托固定;45°以上,可采用骨性手术,抬高胫骨平台前侧;超过60°者,应再施膝后腱固定术。重建股四头肌,可防止反屈的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5.
腘绳肌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小儿麻痹后遗症腘绳肌瘫痪如合并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瘫痪,称谓连枷膝,邬华彬曾报道用骶棘肌加碳纤维移位替代腘绳肌以重建伸髋、屈膝功能,但因骶棘肌收缩幅度小,续腱太长故难以获得良好的屈膝效果。当腘绳肌瘫痪、股四头肌正常时易继发膝反屈畸形,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12例儿麻后遗股四头肌瘫痪,由于膝关节屈曲平均65°(40~80°)而行股骨髁上反屈截骨术,结果6例无效;6例有骨关节炎征象。因此,本文着重讨论当膝有明显屈曲畸形时行反屈曲截骨术,可提前产生骨关节炎及其机理。提出如膝屈曲>30°,应先行松解再作反屈曲截骨术。  相似文献   

7.
儿麻后遗下肢肌群广泛性瘫痪易出现膝反屈畸形。10例患者膝反屈角度15°~45°,平均34.7°。本文强调腹外斜肌腹直肌并腱续接阔筋膜代股四头肌,远端止于髌骨。但前5例只采用腹外斜肌转位,止点在股骨中上1/3处,有效矫正率60.2%,残角13.8°,后5例为双肌转位,终点止于髌骨,矫正率为98.2%,平均残角为3.8°。两法平均矫正率为79.2%。  相似文献   

8.
膝反屈是指病人仰卧下肢休息位时,只有足后方支撑着,其胫骨的力学轴线向前下方偏离了股骨远端1/3的力轴延长线,而形成的一个偏向前下方的角度。膝反屈可以是先天性的或是后天性的,成人后天性膝反屈可归因于胫骨近端骨畸形或软组织的变化,或二者兼有。其原因包括创伤、胫骨骨牵引、干骺端的手术、胫骨结节骨骺炎、骨髓炎及长期固定术等。而自发性膝反屈常是双侧性的。膝反屈最常见的症状是膝  相似文献   

9.
麻痹性膝反屈畸形手术方式的比较和评价:附29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7年以来,运用8种手术方式治疗295例婴儿瘫麻痹性膝反屈畸形。男性146例,女性149例;年龄6~36岁,平均19.55岁;膝反屈度数15~70°,平均34.63°。所有病人均得随访。认为疗效肯定的有胫骨平台抬高术;胫骨平台抬高和股骨髁下翻联合手术;腰肌代绳肌术及幼儿胫骨骨骺线附近前部骨膜切除术。相对可供选择的术式有胫骨上端截骨术,胫骨结节下抬高术及Heyman氏术,而胫骨平台骨阻挡术为不可取的术式。术前研究膝部软组织骨结构情况和能供肌转移之髓以上肌肉肌力情况,以及手术操作仔细、准确对疗效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胫骨平台垫高术治疗膝反屈的临床体会张雪松,冯守诚自1989~1992年,我们用胫骨平台垫高术治疗膝反屈畸形16例共18膝,随访1~3年,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8~24岁,平均16岁,膝反屈30~...  相似文献   

11.
连枷腿的综合手术治疗山东滨州医学院(256603)毛宾尧小儿麻痹症后遗一侧或二侧下肢肌肉完全或近于完全瘫痪,髋、膝、踝关节松弛、畸形,功能严重丧失或不能正常负重步行者,谓连枷腿。其畸形主要有屈髋挛缩、高悬腿、足部畸形、屈膝挛缩、骨盆倾斜等。连枷腿是小...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告采用“改良三腱”双重固定术治疗24例儿童期麻痹性膝反屈。男15例,女9例。年龄6~13岁,平均8岁。膝反屈15~45°,术后获得随诊者21例,占87.5%,平均随诊47个月。优良率为85.7%。阐述膝反屈模拟实验结果。强调膝反屈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讨论膝反屈矫正保留适当角度及影响膝反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膝关节反屈畸形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回顾分析6例新生儿7个膝关节不同程度反屈病例的治疗。全部病例行连续系列手法矫治,石膏外固定,支具干预治疗。[结果]膝反屈畸形全部消失,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随诊过程中2例出现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出现马蹄内翻足畸形,经过矫治,恢复良好。[结论]早期连续系列手法矫治,石膏外固定,支具干预治疗新生儿膝关节反屈畸形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对儿麻后遗症中30例严重膝反屈畸形之成年患者采用“了”形钢板支撑抬高胫骨平台矫正术,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6~26岁(平均22岁)。双侧畸形7例,单侧23例,反屈角度25~50°。30例都在单侧施行  相似文献   

15.
膝反屈畸形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中较常见。多数由于股四头肌、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等股前后肌群均有不同程度麻痹,在丢去肌力保护情况下,肢体长期负重,造成膝关节周围的韧带,关节囊牵拉松驰及骨质的改变所致。自1978年~1986年,我科对121例膝反屈患者进行分型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应用套式截骨治疗32例膝关节畸形,男23例,女9例,年龄14~25岁,膝屈曲畸形30例,反屈畸形2例,儿麻后遗症25例,其他原因4例。手术方法分为股骨下端截骨和胫骨上端截骨两种,截骨后将骨折一端套  相似文献   

17.
自1973~1988年12月收治小儿麻痹后遗臀肌、屈髋肌瘫痪,髋屈曲畸形,连枷髋共50例,选用12种术式治疗,经1~12年随访,优良率占80%。对手术病人及手术选择原则,程序先后,优化组合术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脊髓灰质炎后遗髋部畸形包括软组织和骨性二部分,骨性畸形有骨盆倾斜,髋关节脱位、半脱位等。软组织畸形有臀肌瘫痪,屈髋肌瘫痪、内收肌瘫痪、屈髋挛缩等。软组织和骨性畸形兼有者更为常见。髋部畸形占脊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膝与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及病理力学问题,通过测算分析了膝屈曲及足下垂畸形时负重力线移劝的方向及对下肢稳定性的影响:膝屈曲使重力线后移,膝关节不稳;马蹄足使力线前移,膝关节稳定。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髁上截骨术及三关节固定术的互相关系及设计要求。证明屈膝和足下垂引起力线位移,移动方向相反,当二者畸形度数一致时移动距离前者是后者的一倍。当膝关节达到反屈5°~10°时,马蹄畸形可一次矫正;否则,应保留15°左右足下垂,而这时膝的屈曲度不能超过10°。  相似文献   

20.
(八)膝反屈畸形类型:1、软组织型(膝后肌肉、韧带及关节囊松弛)。2、骨关节型(胫骨平台及股骨膝关节面前缘塌陷,股骨下端前弓角消失,有的病人是股骨髁上后倾成角截骨术后的并发症)。3、混合型(软组织松弛及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