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早期心电图(electrictrpcardiogram,ECG)异常的发生率,并对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1-2006.1本单位临床诊断SAH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早期出现ECG异常的发生率。针对不同年龄、有无高血压史、出血原因、出血量(Fisher分级)以及不同病情(Hunt&Hess分级)与ECG改变的关系进行单因素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27例SAH患者中早期ECG异常的发生率为68.5%。在单因素分析中,不同年龄、不同出血原因ECG早期异常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Fisher分级、不同Hunt&Hess分级组间ECG早期异常发生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而是否有高血压史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Fisher分级以及高Hunt&Hess分级为引起ECG早期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AH患者早期ECG异常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出血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显著影响ECG异常的发生。临床上对Fisher分级及Hunt&Hess分级较高的患者应加强心脏等颅外器官的监护。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CT、MRI等诊断技术的应用,SAH后脑积水的报道逐渐增多,该病也是影响SAH死亡率和病残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受到广泛的重视。一、发生率及分类1928年Bagle歹首次报道TSAH后脑积水,此后医学文献报道日益增多[’-’J。Hasan等人[’]。对473例SAH病人于发病72小时内行CT等检查发现20%发生脑积水,但其中1/3的病人却无脑积水症状,约半数病人的早期脑积水和意识障碍症状在24小时内可_自动缓解.Gijn也观察到SAH后72小时20%发生脑积水,fodesti和En…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指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急性肺水肿,1918年由Moutier首先报道。本文收集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NPE,并对其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作初步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21~73岁,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两院神经内科11年收治的385例SAH患者和84例SAH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再出血组发生率17.9%,高峰在发病后2周内再出血多发生在冬季;(2))再出血组平均年龄比SAH组低9.01岁,男比女多,为2.1:1;(3)再出血组病死率高达72.6%,比SAH组明显增高(21.30%)(P〈0.01);(4)再出血组中动脉瘤占72.06%,再出血多因动脉瘤破裂所致;(5)高血压病、激动、长期的烟酒史和感染等均是再出血间接危险因素。结论治疗SAH期间和SAH恢复期,需对再出血可控危险因素及时干预,对动脉瘤早期手术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局部血流量与血脑屏障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局部脑血流(rCBF)与血脑屏障(BBB)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尼莫地平(Nim)的作用特点。方法:通过大鼠枕大池自体血注入法制备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模型,在SAH后1h、4h、12、24h、3d、7d、14d、及21d等不同时相点,利用激光普勒技术和电镜对各组大鼠局部脑血流与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SAH后大鼠的rCBF明显下降且具有“两期”反应,在SAH后1h后rCBF有所恢复,4h后再度降低,并可持续至21d。BBB损害改变在SAH后早期即可观察到。Nim对rCBF降低和BBB损害均有改善作用。结论:SAH后rCBF与BBB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符合CVS的发展规律,可以反映该时期CVS的状态。早期应用Nim可以改善SAH后CVS,并对BBB的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简易智能量表评估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2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以Hunt-Hess、GCS、手术方式、GOS、年龄、性别和入院时并发症为变量,研究其与SAH患者认知功能间的关系。结果 10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率入院时为37%,出院时60%,出院后2个月38%;出院时认知功能损害率高于入院时(χ2=10.590,P=0.001)和出院后2个月(χ2=9.684,P=0.002);对出院时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Hunt-Hess、GOS和手术方式,对出院后2个月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GOS。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并与一定的影响因素相关;血管内治疗有助于减轻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炎性反应被认为在SAH及其并发 症中起着重要作用,而NLRP3 炎性小体在炎性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现针对NLRP3 炎性小体在SAH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SAH的临床研究和治疗策略提供 相关线索。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疾病呈进行性发展,临床表现为肌强直、肢体震颤、运动减少及姿势异常等,睡眠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主诉,国外报道其发生率在60%-80%,导致日间疲乏或其它严重后果等,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我院对40例PD患者的睡眠情况及可能因素进行评估,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的危重病,其常见并发症有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再次出血、肺部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等。随着医学的发展,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再出血都有药物或手术等办法进行有效地控制,而迟发性脑积水仍是目前对SAH转归影响较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脑CT与腰穿对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病因为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脑脉管炎后颅底异常血管网等。头颅影像学对SAH的诊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SAH并不能被脑CT发现,而需要腰椎穿刺证实。为此,我们对近八年来收治的80例SAH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导小鼠长期认知功能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小鼠模型是否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及探讨造成认知功能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经枕大池注射自身动脉血建立SAH小鼠模型;14d时测量大脑主要动脉直径;通过8一臂迷宫实验评估SAH30d后动物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海码组织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水平。结果SAH后2周,大脑主要动脉无明显痉挛;SAH30d后,小鼠工作记忆能力和参考记忆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SAH后24h、48h和72h,海马区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明显增高(P〈0.01),30d后,这两种氨基酸的浓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SAH不引起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但可引起小鼠长时间认知功能损害。SAH引起急性脑血流量降低,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可能引起海马区神经细胞损害,迟发性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EAA)降低和认知功能损害是海马损害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及临床因素与继发脑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CT表现及临床因素与继发脑损害(再出血、迟发性脑梗死、脑积水)的相关因素,为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SAH在颅内的分布情况、年龄、性别、血压、血钠、脑血管造影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与SAH继发脑损害的关系。结果继发脑损害均与CT显示积血阳性、分布区域不同和低钠血症有关,其中再出血和脑梗死以脑表面有积血块或脑室有血者发生率较高(均P<0.01),预后也较差。脑血管有病变或CT显示SAH者发生再出血或脑梗死较多。结论SAH急性期CT及临床相关因素对其继发脑损害的预测有一定临床意义,并可据此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内科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内科治疗预后的因素及预后预测因子。方法:对158例SA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SAH首次出血死亡18例,再出血死亡22例,迟发性血管痉挛致死4例,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SAH预后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性。结论:再出血及首次出血是影响SAH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均是预测SAH预后的重要指标;采取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则是降低SAH病死率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速宁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惠者预后的影响。方法SAH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速宁合并尼莫地平治疗)及对照组(44例,单用尼莫地平治疗),两组均于发病3d内接受治疗。1月后根据GOS评定疗效。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治愈率、致残致死率及Barthelindexes(BI)无明显差异。速宁治疗组再出血的发生率(15%)较对照组(31.82%)明显减少(P〈0.05),而两组中脑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基本相同。结论速宁与尼莫地平合用并不能改善SAH患者的预后,但可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主要病因为动脉瘤的破裂。该病起病急、致残率与病死率均高,也是神经内科的急症之一。SAH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检查无局灶性神经体征,可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CT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探讨护理干预对SAH头痛的作用,本研究筛选的32例住院患者,分别予以护理干预及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不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卒中的20%。SAH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及均匀血性脑脊液。临床上,不典型的SAH容易引起误诊,现将近年来献报道的不典型的SAH综述如下,以引起同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空气污染一直被认为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也是中枢系统(CNS)疾病的来源,中风、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都和空气污染有关。近期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中的颗粒可以到达脑部,影响肺部循环和心血管疾病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空气污染不同成分所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现在还不被人们广泛知晓,本文对空气污染物不同成分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及预防中枢神经系统血栓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绝对卧床、吸氧、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用力咳嗽、排便、脱水降颅压、止血等),观察组患者加用脑脊液置换术,同时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头痛改善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2组相同时间点血液与脑脊液D‐二聚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效果显著且能明显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最初在1983年由Cochran等人发现,其研究主要涉及外周器官的炎症和过敏反应,如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肾缺血、肝、肺损伤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地报道认为MCP-1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如多发性硬化(MS)、阿尔茨默(AD)及AIDS痴呆综合征、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神经胶质瘤、颅脑外伤及缺血性脑卒中等,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与MCP-1的研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西比灵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机制。方法 将62例SAH患乾随机分为西比灵组及非西比灵组,观察二组治疗前后及36例对照组血浆及脑脊液(CSF)内皮素(ET)水平。结果 SAH患者治疗前血浆及CSF 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西比灵组治疗后血浆及CSF E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氏;非西比灵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T在SAH后CV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西比灵防治SAH后CVS的机制可能与抑制ET的产生和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