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临床与CT(附38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陆续报告小量脑出血 (小于 1.5ml)也可引起腔隙综合征 ,称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 ,其症状类似腔隙性梗死。现将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的 38例本病患者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 2 7例 ,女 11例 ;年龄 39~6 7岁 ,平均 (5 4± 3.6 9)岁。有高血压病史者 32例 ,糖尿病史者 16例 ,冠心病史者 11例 ;活动中发病 33例 ,安静状态下发病 5例。1.2 临床表现  38例患者发病时神志清楚 ,仅有轻微头痛2 3例 ,头晕头胀 13例 ,发病时血压升高 33例。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类型有纯运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脑梗死发生的原因。方法对10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年龄30~82岁,男女比例为1.68:1;梗死发生的部位以基底节区最多,占56.9%,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占60.8%;在发病因素中,以合并高血压者最多,为84例,占82.4%;血管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多存在颅内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且以颈内动脉系统多见。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多样,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院近年来共收治脑腔隙性梗死 40例 ,分别用尼立苏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疗效对比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入院者为急性脑腔隙梗死 40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CT扫描证实。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2 0例 ,梗死部位相同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45~ 75岁 ,平均 6 0岁 ;对照组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42~ 74岁 ,平均 5 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高危因素 ,治疗前梗死面积、部位、发病至首诊时间 ,其差别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  相似文献   

4.
20 0 4-0 1~ 2 0 0 4-0 6我院共收治腔隙性梗死 78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46例 ,女 3 2例 ,年龄 3 8~ 81岁 ,平均 63岁 ;有高血压病史 5 8例 ,糖尿病史 9例 ,高血脂症 2 8例 ,心房纤颤 3例。1 2 临床表现 大多病例呈亚急性起病 ,进展缓慢。具有失语、偏瘫、感觉障碍等定位体征。所有病例均神志清楚 ,无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 ;个别病人有轻微头痛、头晕 ,可能与发病时血压偏高有关。部分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或心房纤颤 ;按Fisher所定腔隙性梗死类型 :纯运动型轻偏瘫 49例占 62 8% ,纯感觉性…  相似文献   

5.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测定 96例经CT和MRI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抑郁状态 ,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梗死灶的部位、数量进行病例组中抑郁与非抑郁对照比较。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抑郁发生率为 35 .4 % ;腔隙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与腔隙梗死灶的数量密切相关 ;皮质下梗死 ,尤其是多灶性腔隙梗死 ,与其他部位梗死相比 ,更易出现抑郁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的发生与年龄大小、高血压病程成正相关。结论 抑郁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 ,其抑郁的产生可能与病灶部位的生物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腔隙性梗死是指脑血管深穿动脉阻塞后形成的微梗死,在脑实质中遗留下不规则的大小2~50mm的腔隙。常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病灶好发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和脑干[1]。此病发展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早期明确诊断对腔隙性梗死的治疗至关重要[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2-01—12收治的31例腔隙性梗死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对比研究CT与MRI在腔隙性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我院应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38例均为住院病人 ,依据临床症状、神经系统的检查 ,并经影像学明确诊断 ,发病 <2 4h ,其中男 2 5例 ,女 13例。年龄 42~ 78岁 ,平均 6 4岁。脑干梗死 2例 ,腔隙性梗死 14例 ,局灶或多灶梗死 2 2例。1 2 治疗方法 用尿激酶 2 5万U溶与生理盐水 2 0 0ml ,1h内静滴完毕 ,1次 /d ,连用 3d ,病情继续加重者可再用 2~ 3d ,对合并其它疾病者给予相应治疗。1 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穿枝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大脑半球白质和脑干缺血性病变。自从CT问世以来 ,经CT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越来越多 ,现将我院经头颅CT证实的 3 0 8例腔隙性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析 ,以探讨其发病病因及危险因素。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我院自 1997~ 2 0 0 1年 4月共收治脑梗死病人2 3 86例 ,其中腔隙性脑梗死 3 0 8例 ,占脑梗死病人的 12 9% ,男2 12例 ,女性 96例 ,年龄 5 4~ 82岁 ,平均 68岁。有高血压病 2 0 9例 ,占 67 86% ;有糖尿病 94例 ,占 3 0 5 % ;有高血脂 119例 ,占3 8 64 % ;有血流变异常 67例 ,占 3 1 …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 1999~ 2 0 0 0年共收治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人 85例 ,现将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85例脑血管病人 ,男 40例 ,女 45例 ,年龄 5 0~81岁 ,平均 65± 8岁 ,均有明确糖尿病史 ,病程半年~ 2 0年 ,经生化及临床检查 ,符合WHO 198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均为 2型糖尿病。1 2 脑血管病分类  85例病人中 ,大面积脑梗死 3 5例 ,占41% ,其中基底节区梗死 2 4例 ,脑叶梗死 11例 ;腔隙性脑梗死44例 ,占 5 2 % ,其中单发性腔梗 6例 ,多发性腔梗 3 8例 ;脑出血6例 ,占 7% ,其中内囊区出血 4例 ,脑叶出血 2例。均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0年收治的21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5月~11岁,平均7.2岁;伤后6~7d开始逐渐恢复。16例痊愈出院,5例出院时肢体仍有轻瘫(2例原有面瘫患儿仍有轻度面瘫),随访3~5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其生理发育特点有关,早期诊断和合适的治疗、护理,绝大多数可获治愈。  相似文献   

11.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并与腔隙性脑梗死相鉴别,提高对BAD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BA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研究.结果:3例BAD患者临床分别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纯运动型腔隙综合征和运动感觉型腔隙综合征; MRI水平位断层均显示侧脑室旁呈连续3~5个层面的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冠状位可见纵长形似"逗号"样的"巨大腔隙梗死"灶.结论:BAD是一种新型脑梗死,对临床疑似腔隙性脑梗死尤其是"巨大腔隙性梗死"而又不能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建议作头颅MRI冠状位检查以提高对BAD的诊断,有利于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2.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螺旋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格检查中的受检对象进行螺旋CT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82.4%;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17.6%。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小脑。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影像学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止血标志物浓度与静止性腔隙性梗死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31例核磁共振(MRI)检查发现腔隙性梗死而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与143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MRI检查无腔隙性梗死的对照组,观察血浆止血标志物与腔隙性梗死间的关系。结果在调整年龄、性别等因素后,静止性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纤溶酶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抗原、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C反应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vWF、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与静止性腔隙性梗死明显相关,提示止血因子改变参与腔隙性梗死的发生,为腔隙性梗死的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探讨本文42例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好发部位和类型、发病机制及治疗。结果本文42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迟发性的不同程度的瘫痪、语言障碍、意识障碍,梗死病灶位于基底节区37例(88.1%),腔隙性梗死27例(64.3%)。结论 此病是外伤后才出现临床表现,好发于基底节区,以腔隙性梗死居多,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管损伤所导致血栓、痉挛、狭窄而引起缺血水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多发腔隙性梗死的关系及与多发腔隙性梗死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34例腔隙性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梗死灶数量情况分为2组,其中单发腔隙性梗死(SLI)组130例和多发腔隙性梗死(MLI)组104例,对比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肥胖情况等临床资料,并对2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结果,同时对MLI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MLI组较SLI组肥胖比例、血脂异常比例、卒中比例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提示,肥胖、血脂异常、卒中史、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狭窄是MLI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可引起多发腔隙性梗死的发生,防治多发腔隙性梗死应注意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院 2 0 0 0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 5 6例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病人全部经CT检查或头颅MRI检查确诊。其中男 48例 ,女 8例 ,年龄均在 60岁以上 ,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并有高血脂者 40例 ,糖尿病者 2 0例 ,肺心病者 2例。CT发现腔隙性梗死灶 74个。分布情况 :基底节 45例 ,内囊 8例 ,尾状核 4例 ,丘脑 2例 ,小脑 2例 ,额叶 3例 ,颞叶 2例 ,顶叶 6例 ,枕叶 2例。单发病灶 42例 ,2个病灶 10例 ,3个病灶 4例。症状主要表现为较单一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症。常见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颅脑损伤并发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 3 0例小儿颅脑损伤后并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结果 出院痊愈 2 2例 ,改善 6例 ,轻残 2例 ;随访 1 4例中 ,1 2例良好 ,2例有间歇性头痛。  结论 小儿颅脑损伤并发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CT检查 ,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 ,早期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脑梗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探讨本文42例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好发部位和类型、发病机制及治疗。结果本文42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迟发性的不同程度的瘫痪、语言障碍、意识障碍,梗死病灶位于基底节区37例(88.1%),腔隙性梗死27例(64.3%)。结论此病是外伤后才出现临床表现,好发于基底节区,以腔隙性梗死居多,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管损伤所导致血栓、痉挛、狭窄而引起缺血水肿。  相似文献   

19.
腔隙性梗死又称腔隙综合征,是指在辐射冠、内囊、丘脑、大脑脚和脑桥区的深穿支微小动脉及分支硬化、闭塞,造成微小局灶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和软化,经吞噬细胞清除梗死后的坏死组织留下的病变。自头颅CT及MRI临床广泛应用后,腔隙性梗死的发现越来越多。现将我院1998-01-2001-12经头颅CT及MRI证实的68例腔隙性梗死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深部小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深部小梗死的发生频率和发病机制。方法86例发病时间〈1周的急件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被明确诊断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排除颈内动脉病变、心源性栓塞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观察梗死灶的形态学表现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机制。结果37例(43.02%)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深部小梗死,多呈孤立性单发病灶。其中内囊纹状体梗死及巨大腔隙者18例(20.93%),梗死灶体积多超过两个层面,少数病灶呈多灶分布的特点;直径较小的腔隙性梗死19例(22.09%),梗死灶体积〈15mm,多位于一个层面内。伴有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深部小梗死的患者,病情多不稳定,预后较差。所有脑深部小梗死患者均伴有大脑中动脉主干支狭窄,且梗死灶体积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有关,内囊纹状体梗死多见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者。结论约50%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脑深部小梗死,其发病机制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斑块残端血栓蔓延堵塞深穿支动脉入口有关。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