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笔者2006年4月至2009年6月应用牛黄清风散治疗急、慢性外耳道炎48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48例中男性26例,女22例,年龄8个月~54岁;急性者18例,主要表现耳部胀痛,耳内灼热感,耳镜检查:外耳道皮肤充血,胀痛,浆液性分泌物溢出.其中4例,外耳道口出有多个小脓泡,6例合并外耳道疖肿.慢性者30例,主要表现耳内奇痒,自行挖耳时有粘稠分泌物,耳镜检查:耳道皮肤暗红色肿胀,湿润.有3例外耳道皮肤增厚,轻度狭窄.  相似文献   

2.
1995年至2 0 0 2年我们用硼醇氯霉素、考地松治疗弥漫性外耳道炎32 3例,门诊跟踪治疗84例,其中男4 3例,女4 1例,4~73岁。双耳4 5例,单耳39例,急性6 2例,慢性2 2例,病史5d~1年。经检查诊为急性弥慢性外耳道炎,轻者外耳道皮肤轻度充血、肿胀、表面覆盖臭且黏稠的分泌物;重者皮肤糜烂,覆盖浆状脓性分泌物,外耳道有丘疹。慢性者外耳道皮肤增厚,管腔变窄,外耳道深部常积干碎屑或灰褐色分泌物。病程长者鼓膜光泽消失、增厚。均用硼醇氯霉素、考地松治疗。另选择2 0例同种病例用氧氟沙星、考地松滴耳为对照组,治疗1~2周。治疗方法是用3%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3.
外耳道胆脂瘤(EACC)也称外耳道阻塞角化症。我科门诊2001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治疗19例该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9例(22耳),其中男11例(13耳),女8例(9耳),年龄17~72岁,平均52.5岁,病程1~6个月。耳镜检查见外耳道有干硬的褐色物或脱落的鳞状上皮角化物形成的灰白色团块,有的外耳道口有脓性分泌物,昧臭,触及疼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耳蝇蛆病4例     
耳蝇蛆病4例河南省内乡县医院耳鼻喉科(474350)杨华磊1临床资料例1,女,23岁,农民。右耳痒,流黄水3年。耳分泌物突然增多、耳痛、耳鸣半月。在当地村、乡卫生院按“外耳道炎”多次抗炎治疗无效。检查:右外耳道充血、肿胀,有大量分泌物,味臭,其后壁近...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本组 52例 68耳 ,均为门诊病人 ,男 2 4例 30耳 ,女 2 8例38耳 ,年龄 1 5~ 56岁 ,病程 1个月~ 3年。共同主诉均有耳内奇痒、闷塞感 ,有男 7例、女 9例有听力减退 ,有男 1 1例 1 5耳 ,女 1 3例 1 3耳流水样分泌物 ,检查 :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黄或烟黑色霉苔 ,其状如薄膜或粉丝呈筒块状 ,揭去苔膜后 ,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 ,表面轻度糜烂 ,或有少量渗血 ,所有病例均行镜检 :见到苔丝状或芽胞状物而确诊。治疗经过 :先用 3 %双氧水清洁外耳道 ,如外耳道有水样分泌物 ,先吸干 ,去除外耳道苔膜或块状物 ,再用消毒干棉签拭干创口 …  相似文献   

6.
耳内窥镜下冲洗治疗外耳道炎及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耳内窥镜直视下冲洗吸引法治疗弥漫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的疗效。方法:107例外耳道或(和)中耳腔积脓患者分为:弥漫性外耳道炎组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组2组,两组采用半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又分别设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耳内窥镜直视下冲洗吸引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密闭外耳道高负压吸引法治疗。结果:耳内窥镜直视下冲洗吸引法治疗弥漫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疗效明显优于盲视下密闭外耳道高负压吸引治疗法。结论:耳内窥镜直视下能准确、全面、彻底地观察和清洗外耳道及中耳鼓室内分泌物,为治疗提供了可靠有效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7.
派瑞松软膏治疗慢性外耳道炎真菌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元庚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1):967-968
目的探讨派瑞松软膏治疗慢性外耳道炎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派瑞松软膏涂抹治疗的526例慢性外耳道炎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致病真菌的菌种、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 526例中,痊愈435例,好转49例,总有效率为92.02%.随访3个月~36个月,无复发,且有16耳鼓膜穿孔自行愈合。顽固病例42例(46耳)取耳道分泌物真菌培养,毛霉菌21例(23耳),丝状真菌15例(16耳),酵母样真菌6例(7耳)。结论派瑞松是治疗慢性外耳道炎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外耳道炎性病变(急性外耳道炎、慢性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真菌病)的新方法。方法:14例(182例)外耳道炎性病变门诊病倒随机分组,应用复方康纳乐霜药物棉条(实验组)及常规疗法(对照组)治疗,记录症状及体征变化并判定疗效。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2.31%,对照组有效率76.92%,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且实验组治疗3种病变同样有效。结论:复方康纳乐霜药物棉条治疗外耳道炎性病变安全有效且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9.
外耳道炎多因外耳道长期或反复受中耳浓液、药物、机戒和冷热刺激而引起。有挖耳习惯或除取耵聍,异物致使外耳道皮肤受伤,游泳后外耳道内灌入水致使皮肤软化,均易招致感染[1]。我科采用超短波及药物治疗外耳道炎,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0年3月至2006年7月,我科共收治外耳道炎患者261例,8~47岁,平均19岁,病程5 d~2年。其中男190例,女71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87例,每组一般情况、病程、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方法A组为综合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加用小功率超短波治疗,功率40 W,频率为43 MHz,中…  相似文献   

10.
1999年以来我们治疗了真菌感染合并外耳感染 4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3例、3耳 ,左耳 2例、右耳 1例 ,均为男性 ,18~ 4 5岁 ,病史 10~ 2 0年 ,外耳道炎 1例 ,病史 6年。本次发作病程 1月~ 2年 ,流稀薄浅黄色分泌物。耳内奇痒 3例 ,伴外耳道表面轻度糜烂 ,有少量渗血 ,流黄脓水。中度瘙痒 1例 ,耳内有闷胀感 ,听力下降 2例 ,耳疼痛 1例 ,阵发性疼痛 1例。检查见鼓膜紧张部大穿孔 3例 ,中度穿孔 1例。鼓室及外耳道有黄脓样分泌物 ,分泌物中可有黑色点状污秽物 1例 ,黄白色状污秽物 1例 ,外耳道壁及…  相似文献   

11.
目前,真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炎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应用耳内窥镜检查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提高了外耳道真菌感染的诊断率。我院于2005年11月~2007年2月在门诊用耳内窥镜检查,诊治真菌性外耳炎患者共37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高负压吸引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多发病、常见病,治疗方法较多,0效果均不理想。高负压吸引法是近年来采用的新方法,我们1996~1997年采用该方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经其它方法治疗无效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60例64耳,其中男41例44耳,女19例20耳;年龄l{~54岁;病史最短2个月,最长30年。l·2治疗方法采用上海医院设备厂生产的YBOX—23B型电动吸引器。患者端坐,首先用较细的吸引器胶管吸除外耳道及穿孔处的分泌物,然后将胶管与西格耳镜相连,选择大小适宜的耳镜以密封外耳道,再…  相似文献   

13.
分析125例婴儿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诊治情况,其中121例(96.8%)由霉菌直接感染,4例母亲有霉菌性阴道炎史。经2%小苏打溶液冲洗外耳道,清除分泌物,制霉菌素粉喷洒外耳道,每周1次,持续3周~3个月的治疗。痊愈110例(88%),有效15例(12%),无效0例。75例(60%)合并细菌感染者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提示做好婴儿外耳道护理,保持外耳道干燥很重要;做好围产期保健,注意产道卫生,可预防部分由于产道污染引发的真菌性外耳道炎。外耳道分泌物培养是确诊的有效手段。该病治疗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1997年起共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52例,采用氟康唑粉剂涂布疗法,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6月-46岁,平均年龄23.5岁,2岁以下者5例.病史半月一1年.单耳37例,双耳15例.其中并发糖尿病者5例.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耳内奇痒、儿童表现为不停抓耳、溢液并堵塞感,重者可伴有耳痛、听力下降、耳内有臭气、头痛.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外耳道胆脂瘤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外耳道胆脂瘤,病因不明。常见并发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和急性中耳乳突炎。本文回顾1994年9月至2003年2月,共收治疗的23例原发性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3例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41~70岁。右耳9例,左耳12例,双耳2例。19例21耳既往有外耳道瘙痒病史,4例原因不明。临床表现患耳疼痛、头痛、耳流脓  相似文献   

16.
2000~2004年我科共诊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76例,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为慢性者36例,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者23例,其他原因者17例。查体见:患耳外耳道内有脓液,无臭,外耳道轻度红肿,鼓膜紧张部穿孔,乳突拍片未发现有骨质破坏。将病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滴耳油治疗;对照组36例,给与林可霉素 地塞米松混合液治疗。  相似文献   

17.
负压吸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我科自1988年以来将常现吸引法改为外耳道全封闭吸引法.辅助治疗慢性中耳炎5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50例并53耳,男36倒,女14倒;年龄17岁~62岁。病程1年~36年。其中单纯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1例(44耳),上鼓室小胆脂瘤3例。乳突摄片示:硬化型乳突。分泌性中耳炎3例,咽鼓待通畅(咽鼓管吹张法)。2.器械制作外再道全封闭吸引头由西格氏耳镜改制而成’“,连接一根10cul长,内径4X4nlm‘的金属吸引智,吸引管近耳镜端设有负压调节孔。依据病人耳道口大小可以更换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耳道囊性腺样癌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7-2001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外耳道囊性腺样癌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7-60岁,平均41.3岁。6例局限于外耳道者行外耳道磁样切除加部分外耳道骨壁磨除或乳突根治术;5例侵及范围广累及中耳、乳突,甚至岩锥者行颞骨侧位切除加腮腺部分或全切除术;1例侵及颅内者行颞骨切除及侧颅底手术,切除颅内肿瘤并以帽状腱膜、带蒂颞肌瓣修补。结果:1例随访1年,9例随访均在2年以上,最长者13例,其中8例(初诊4例,复发者4例)术后无复发,2例复发并有肺转移,其中1例死亡,1例带癌生存至今,2例失访,结论:广泛彻底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外耳道中耳腔蝇蛆病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男性,50岁。18年前行左耳乳突根治术,术后干耳。因左耳耳内疼痛、耳鸣、耳痒、异物爬行感一周于2000年10月15日就诊。检查:左耳外耳道、中耳乳突腔大团灰白色腐烂组织。清除分泌物。见蛆虫爬行,冲洗取出蛆虫27条。蛆虫多位于乳突腔。外耳道中耳乳突腔上皮破坏。骨质暴露,术后予以消炎药物点耳,一周后复诊,未见蛆虫残留,一月后复诊。术腔干净,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追问病史,患者于半月前,进食时有一苍蝇飞入左耳。在耳内略作停留后飞出耳道口时,被患者用手掌将其击毙于外耳道口。当时用卫生纸擦干血迹后,未作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20.
翁国庆  彭娟 《广西医学》2004,26(2):243-244
近年采,耳真菌病有上升趋势,本病易反复发作,易误诊为慢性外耳道炎或外耳道湿疹,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我科于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耳真菌病患者4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