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胆道蛔虫病目前已成为外科急腹症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关本病的文献很多,安病数遍及全国各地,因此在1956年曾宪九氏就提出进一步研究胆道蛔虫病的呼吁。福安地区胆道蛔虫病相当常见,在1958年1月至7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16例,均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吐虫史、上腹部阵发性痉孪性疼痛,胸骨剑下心窝部有明显之压痛点,十二指肠引流找到着色较深的蛔虫卵等而获得正确之诊断。有九例手术证明胆道中有蛔虫存在,最多的有37条,一般为1—4条,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58年1月至1959年6月的一年五个月中,共收治胆道蛔虫病35例,在1958年7月以前的16例中,9例進行了手朮治療,7月以后开始研究中藥烏梅丸治療胆道蛔虫病以來,效果十分良好,已作出了初步报告,刊登在“福建中医藥”(見1958年10月号)并轉載在北京“中医雜志”及“中華外科雜志”,獲得了医务界同道的重視。为求進一步研究,發揚祖國医学遺產,于1958年10月在院党支部的直接领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作用机制的实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自1958年3月开始至1960年5月止,本院共收治了四十七例(全部系住院病人)。其中四十三例治愈,占91%;二例好转,占4%;一例复发,占2.5%;一例无效,占2.5%,而进行了手术,证实了乌梅丸的疗效是很高的。为了进一步对本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在院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开始进行了一些实验工作,但因时间较短,所积资料较少,研究还很不成熟,现仅将我们有限的一些资料作初步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蛔虫有喜鑽入细孔特性,尤以鑽入胆道內,致成胆道蛔虫病。为最严重而常见者。考胆道蛔虫病临床症状,为驟起之强烈疼痛,位于剑突下,呈陣发性(疒交)痛,較諸胆石症引起者,更为剧烈。并放射至背部与右肩胛部。发作时,屡有剧烈噁心与嘔吐,甚則吐蚘。“伤寒論”所称蚘厥者,以蚘痛而致厥,当包括胆道蛔虫病在內。然不得謂胆道蛔虫病,即蚘厥也。經  相似文献   

5.
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增昌  毛兴兵 《新中医》1999,31(3):50-51
1胆囊术后胆道蛔虫李某,男,50岁,1997年3月5日初诊。曾患胆囊结石在本院行胆囊切除术。近1月右上腹间歇性疼痛,恶心,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经治疗效不显,日渐加重,阵发性疼痛,发作时剧痛难忍,向右肩背及右腰部放射。查:腹平软,右上腹部压痛明显,肝区...  相似文献   

6.
胆道蛔虫病为临床上常見的急腹症,近年来采取中医治疗,屡有报道,而妊娠并发胆道蛔虫病的治驗,文献上尚少介紹。我院应用烏梅丸(湯)治疗妊娠并发胆道蛔虫病八例,收到良好效果。全部病例均系住院确診,先由西医应用抗菌素、鎮痛解痙剂等治疗,疼痛不止。又因妊娠,不宜手朮,乃用中药治疗,茲将病例介紹如下(見附表)。  相似文献   

7.
<正> 基础方:乌梅75克细辛4克桂枝附子各5克白人参川椒干姜黄连黄柏当归各10克槟榔片苦楝皮使君子各25克虚寒型:突然发生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放射至右肩部,坐卧不宁,痛苦呻吟,呕吐频作,面白唇青,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脉象沉迟,治当温脾安蛔驱虫之法。基础方中人参20克、干姜20克、黄连5克、黄柏5克,每天一剂,水煎服。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引起胆囊炎、胆石症等严重并发症。笔者自70年代初开始,经过反复药物筛选,组成“新加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比较齐全的136例做一总结,以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 136例中,男性94例,女性42例;3岁~10岁28例,10岁~16岁2例,16岁~30岁33例,30岁~60岁17例,60岁以上者6例;病程1~3天65例,3~7天48例,7~15天15例,15~30天7例,病程最长的1例反复发作达3年半之久。  相似文献   

9.
在胆道疾病中,胆道蛔虫症在我国是颇为常见的。以往对此病认为是手术的绝对适应症;而在目前由于全国各地开展了西医学习中医,因此对于胆道蛔虫症,则有转而采取中医疗法的趋势。今将我院治疗该病一例加以分析。病者黄××、女、20岁、住院号6417、于1959年1月间起,有右上腹部与劍突下阵发性疼痛,每隔1——2日发作一次,并向右肩胛部与腰背部放散,而且痛时两眼巩膜黄染,在间歇期疼痛完全消失,巩模黄染也显见减轻,病者直至入院前四天,上腹部疼痛加频加剧,痛时嚎叫不已,满身大汗,并伴有频繁  相似文献   

10.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蛔虫钻入总胆管,致欧弟氏括约肌强烈痉挛,引起上腹部特别是剑突下方极不规律的剧烈的阵发性绞痛。单纯的胆道蛔虫病患者,腹壁并无紧张现象,其触痛点甚为固定,多数在剑突下或稍偏右处,痛时坐卧不安,全身出冷汗,恶心呕吐,吐出胆汁及蛔虫。已往有吐蛔虫或大便中排出蛔虫的病史。胆道蛔虫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在祖国医学里虽无此病名,但最古的医籍上已有类似本病证治的记载,特别是张仲景氏所著的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11.
金茵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照国  苏小友 《新中医》2007,39(6):55-55
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病,属中医学蛔厥范畴。笔者自拟金茵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病,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用自拟乌梅伏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144例.患者均有剑突下或右上腹部间歇性胀痛或“钻顶样”疼痛,或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便虫、吐虫或粪检虫卵阳性;上腹部压痛,莫非氏征阳性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排查胆道蛔虫病引起的绞痛,感染。方法:乌梅四逆散加味、基础治疗并对照。结论:根据体质不同,加味治疗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4.
我院外科自1958年2月至1959年9月,先后采用中药乌梅片、胆道驱蛔汤及配合西药治疗胆道蛔虫病十二例,获得显著疗效。兹将治疗和观察情况介绍如下。一般情况 性别,本组十二例中。男性四例。女性八例,男女之比为1:2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加减治疗胆道蛔虫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疗方法:处方组成为黄连6g,花椒、乌梅、藿香、槟榔、木香各10g。水煎服,每次服70~100ml,1d2次。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治愈,其中最快1剂止痛,2剂即愈,最慢5剂即愈。 典型病例:王某,女,44岁,工人。1989年3月4日,突发上腹痛,疼痛剧烈,剑突下阵发性钻顶痛,弓腰曲背跪于床上,搌转不安,叫喊,恶心呕吐黄水,不能饮食,缓解时一切如常。检查时脉弦数,舌苔薄黄,腹壁软,上腹及剑突下压痛。肌注阿托品1ml,只觉口干,疼痛不见好转,静滴注5%葡萄糖盐水1000ml,仍不见好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79年2月至1982年7月采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胆道蛔虫113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3例,其中男54例,女59例,年龄12岁以内58例,12~20岁31例,21~30岁13例,30岁以上11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46岁。方剂组成:乌梅30克苦楝根18克使君子15克槟榔15克加减法:偏寒酌加干姜、附子,细辛以温中散寒。偏热酌加大黄、枳实、黄连以清胃肠积热。服药方法及疗效:每剂药分4次服,4~6小时服1次,至症状消失。一般服1~3剂  相似文献   

17.
胆道蛔虫病在我国較为常見,且流行地区很广。胆道蛔虫病都是因为腸道內的成虫向上窜入胆道而引起的,腸蛔虫病是人类最常見的寄生虫病,而胆道蛔虫病与腸蛔虫感染率有很大的关系。中医对于胆道蛔虫病的認識,远在公元前200年战国时代內經里,已有对本病的記載,“腸中有虫瘕及蛟蚘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膿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蚊蚘也”(据張介宾类经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一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338条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方所治的蛔厥证是因病人素有  相似文献   

19.
胆道恶性肿瘤是来源于胆囊及胆管上皮的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及胆管癌,恶性程度高,确诊时往往病程已至中晚期,预后差.中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治疗难度大,缺乏统一的化疗标准及具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临床综合治疗一直处于瓶颈状态.中药复方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特点,可以发挥稳定肿瘤,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一般资料:8例中,男5例,女3例。5~10岁者7例,11岁1例。腹痛于1天内住院者4例。2~4天者2例,5~10天者2例。伴有呕吐者5例,其中呕吐蛔虫者2例。大便蛔虫者1例。二、处方及用法:乌梅15克,川楝子8克,川椒6克,黄柏6克,青皮6克,使君子10克,槟榔8克,白芍10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