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生大世界》2004,(5):4-4
物质文明正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是一些人的“郁闷和烦恼”却更多了。我们不仅要问:人们是否能因物质文明的获得而生活得更加充实和快乐?事实证明,物质生活的单方面充裕和满足不可能保障人的“幸福”和“快乐”。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由于过分崇尚物质追求,或者说迫于“必须不断地索取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而放弃和缺失了对精神文明———思想文化的修养,从而导致心灵支撑的脆弱,不少人的“亚健康”就是这样产生的。人们这样那样的心理疾患突显了出来,使无法满足“物质”欲望的人“郁闷”、“浮躁”、“不安”……即使是个…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希望自己快乐,许多科学家也对如何寻找快乐进行过研究,可是有些人却对此持怀疑态度。据美联社报道,最近关于如何让人们更快乐的研究显示,很多增加快乐的方法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3.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2):3049-3049
<正>据美国"心理科学中心"网站报道,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和脑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听曲调悲伤的音乐会引发积极情绪。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喜欢听悲伤的音乐。研究人员选取了44名志愿者,其中包括音乐家和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士,分别让他们听了两首悲哀的音乐和一首欢快的音乐。每名参与者用一组关键词来评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自己的情绪状态。结果显示:在听悲伤的音乐时,参与者的感情与音乐的主题并不一致。研究者对  相似文献   

4.
江宜仁 《科学养生》2010,(10):43-43
邻居任师傅,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也很好,难得看到他生病。有一次我问他:“你哪有这么多的高兴事,整日快乐似神仙?有什么诀窍吗?”他笑着对我说:“诀窍谈不上,我的生活信条是:遇事给自己找个快乐的理由。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换个角度去想,都会让你高兴。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已经开始转变。讲究生活品质,追求快乐的健康生活目标,正在逐步成为当今现代人的主流,而家居装饰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成为了一个大众关注的焦点。可是你可曾想到,人们在美化起居环境的同时,也会因为一些“失误”而影响健康?现代都市生活的特点是高节奏、高效率,而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关节炎、颈腰椎病、呼吸疾病等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大多数人基本上还只是从饮食和运动上寻找解决办法,忽略了室内环境健康的因素,甚至有些年轻人为求家里装饰时尚,而没有注意住房的选择、装潢、家具摆设可能给健康带来的隐患。因此尽快认识存在的误区,增加“家居健康”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人们通常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人称为“意志”坚强的人。意志让他们似乎有比别人更超强的精神力量,从而“百折不挠”、“泰山压顶不弯腰”,但他们缘何有如此的精神力量,并因此而乐观向上,而享受成功和快乐?科学的说法是:高智商,让人聪明、富有创造力;高情商,可以让人获得完满的社会关系;而高AQ——逆境商,是——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情感、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不良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种刺激对人们精神张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良好的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上起到的积极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产生了医学心理学这门科学。祖国医学的致病因素中就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之说,内因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变化可引起的一些疾病。  相似文献   

8.
“生命在于运动”。然而,现代医学对此有了更新的认识,认为“生命在于脑运动”,因为人的衰老首先是从大脑开始的。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能坚持脑部运动,即多用脑,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延长大脑细胞的寿命。日本科学家报道,经常用脑的人到了六七十岁,思维能力仍像30岁那样灵敏;反之,那些三四十岁就不愿意动脑子的人,脑细胞会加速老化。美国科学家还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将75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分为三组:天生勤于思考  相似文献   

9.
蓝晟 《养生月刊》2006,27(7):590-592
是的,我们现代人每天匆匆忙忙的,每天忧心重重的,心灵已不堪重负,已很难痛痛快快地像花朵一样绽开愉悦之花了。现代人已陷入心灵疾病的陷阱,很难自拔了。针对这种现象,一些有识之士,正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健心运动——以西方心理学为基础,吸收了印度的瑜伽文化而建立的一种新的身心锻炼法。其实,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心灵特别健康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所思所想,都是我们现在进行健心运动的精神资源。心灵的天地与宇宙同大“人生代代无穷已”。从华夏文明的起始阶段,我们的先人就在孜孜以求地探索着健心运动的奥秘,不懈不倦地书写着…  相似文献   

10.
Jone 《东方养生》2006,(2S):7-7
喜欢进入洞穴的男人们 愈来愈多的现代男子,愿意承认自己和女人有一样的情绪,悲伤、快乐、寂寞、恐惧、愤怒或嫉妒。但他们还是会谨慎地选择,在自认为最安全的“私密空间”,独自面对。这样的男人,在今天中国的城市里,不再是少数。  相似文献   

11.
人究竟能活多少岁?为什么多数人的长寿愿望难以实现?人怎样生活才能尽其“天年”?这是人们从古至今一直在探索、研究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在研究哺乳动物的普遍生命规律中,已经能比较准确地测算出人类的自然寿命。目前主要有三种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何时最开心     
人的一生,何时最开心?这是个幼稚的问题,国内恐怕没有人研究,但是外国专家比较悠闲,他们把这作为一项课题,得出的结论是:74岁。据香港大公网报道,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在《社会指标研究》杂志发表文章说,在21000名英国人的一生中定期要他们以一分至七分评价自己的快乐程度。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学家日前在动物实验中“解码”了从猴子大脑中记录下的思维信号,并进而用这些信号成功地对实验装置进行控制,朝着开发出用意识控制机器的方向迈进了一步。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穆沙拉姆等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介绍说,人们做出移动手指等单纯的物理行为,与在某种期望下要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思维,在大脑中由不同的区域控制。具体而言,大脑中的运动神经中枢负责发出行动指示信号,而顶叶皮质区则是大脑中负责计划下一步行动的区域。科学家说,此前他们已经能够通过植入电极的方法记录并破译出大脑运动神经中枢的信号。而在新实验中…  相似文献   

14.
养生月报     
根据一项研究发现,快乐的滋味从未如想像中的好,持续的也没有想像中的久。 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伯特的研究,当询问人们如何才感到快乐,并对会引起快乐的事情进行评分时,结果发现,人对快乐与不快乐的预测常有误差,而且持续都不长久。 究竟快乐的生活秘诀是什么?心理学家建议,应该认清快乐不是一种持续拥有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状况,如果感觉上不是一直很快乐,  相似文献   

15.
化氛围的不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以怎样的方式获得幸福和快乐,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尽相同的方式。中国人以“安居”为乐,叶落归根,于是,老年人更喜欢呆在家里“安”享晚年。而美国老人则不同,他们大多数更喜欢“活在路上”,哪好玩就去哪里,什么组织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就参加什么组织。这里,我们为你剪辑几个场景,希望能给读打开寻找快乐生活的途径。[编按]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多角度研究人类幸福感的科学家认为,幸福感与年龄有关,六、七十岁时,人们的幸福感最强烈。据西班牙《世界报》日前报道,科学家在对80多个国家的200多万人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年危机困扰着40岁上下的男性,女性则在50岁左右出现危机感,这使他们的幸福感大大降低。在走出人生的这一低谷时期后,幸福感会逐渐上升,到了六、七十岁时,人们的幸福感最强烈。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运动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但鲜为人知的是,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受运动的影响.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日常可从事的运动项目很多,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快乐是人生中的第一健康要素。法国大作家雨果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而笑的基础就是快乐,心里不快乐,笑出来的声音也带苦涩之味,属苦恼人的笑。从这个意义上讲,快乐可说是阳光的光源。快乐的类型很多,足者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已经众所周知。本文仅说两种乐,一是忙中求乐,二是闲中取乐。 俗话说:“忙煞忙煞”。似乎只能带来累与苦,它还能使人乐吗?能。有一  相似文献   

19.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作过一个关于快乐的调查。调查虽然很简单,只是通过打电话来进行,但很耐人寻味。下面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调查人员给被调查的对象打了个电话,问道:“您现在正在干什么?”“上班。”“上班的感觉怎样?快乐吗?”“没劲极了,枯燥乏味。”“那您希望干点什么?”“再等两个小时下了班就好了,我可以和同事一起去酒吧。”两个小时后,调查人员又给他打了电话:“您现在到酒吧了吗?”“到了。”“感觉该好些了吧?快乐吗?”“还是没劲,都是些无聊的话题,我正打算去找女朋友。”过了一小时,调查人员再次拨通他的电话“:和女朋友…  相似文献   

20.
《湖南中医杂志》2014,(11):110-110
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听悲伤音乐有益改善情绪。悲伤音乐的确会唤起人们的忧郁情怀。但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寻找和欣赏悲伤音乐呢?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秘,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各地的722名悲伤歌曲发烧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酷爱悲伤音乐的理由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