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会  谢志泉 《海南医学》2012,23(16):66-68
目的分析驻穗部队老年人群死因及慢性基础疾病的构成特点,为老年卫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广州部队559例老年干部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人死因前三位是恶性肿瘤(占51.5%)、心脑血管病(占24.3%),呼吸道疾病(占13.8%)。最常见的慢性基础疾病是冠心病(74.8%)、高血压病(73.3%)、脑卒中后遗症(36.0%)、糖尿病(33.2%)及COPD(34.0%)。2种及2种以上慢性基础疾病占82.5%。肺部感染(83.0%)及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48.0%)是主要院内并发症。结论加强心脑血管慢性病综合防治及肿瘤早期筛查,预防院内感染及MODS是老年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10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病程早期的临床资料,比较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患者(包括后遗症及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因素。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早期意识障碍、EEG 异常、颅脑MR 异常、CK升高等因素在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早期意识障碍、颅脑磁共振异常是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年龄大、存在早期意识障碍、颅脑磁共振异常多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血液透析合并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1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血液透析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龄、糖尿病肾病、凝血机制异常等综合因素;13例患者中2例好转、11例死亡,病死率84%;存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血液透析并发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较差,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凝血机制及血小板功能异常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促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6例恶性肿瘤合并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痊愈16例(61.54%),有效10例(38.46%),总有效率为100%,未发生肺栓塞(PTE),均痊愈出院。随访2~3个月,24例LDVT无复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2例(7.69%)。结论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应高度重视LDVT,早期诊断、积极预防,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肿瘤合并LDVT患者安全、有效、方便。  相似文献   

5.
王冰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149-150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原因并讨论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患者9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42例,存活55例,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脏血管18例(42.9%)、感染8例(19.0%)、肿瘤7例(16.7%)、脑血管6例(14.3%)、消化道出血3例(7.1%)。死亡主要病因为糖尿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两组的年龄、透龄、开始透析年龄及尿素氮、血浆白蛋白、血钙、贫血有差异。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是主要的死亡原因,重视血液透析充分性、纠正贫血、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新生儿颅内出血103例进行了分析。发病原因窒息占72.81%;异常产占62.13%;早产占26.21%;本组死亡率为31.6%,其中生后48小时内死亡者占死亡总数的75%;随访25例中有不同程度后遗症者占48%。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脑性瘫痪、抽搐、语言发育落后等。分娩方式、室息程度及临床症状与后遗症有一定关系;应大力开展围生期保健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高血压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1例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调整、降压药物应用等综合干预。结果: 41例中合并高血压38例,发生率92.7%。其中高血压1级12例(31.6%),2级10例(26.3%),3级16例(42.1%)。通过干预,患者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早期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发生率极高,应早期进行干预,以利于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死亡病例的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市SARS死亡病例134例和同期临床诊断病例2 522例的资料,如发病-死亡时间、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进行计算和比较.结果:死亡病例中男性74例,女性60例.患者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中位数为11 d.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死率增高.死亡病例中,31~50岁者占28.36%,51岁以上者占66.41%.死亡病例早期症状中咳痰、胸闷、呼吸困难和气促出现比例较高.结论:发病后11 d是SARS病例死亡的高峰;51岁以上人群是患者死亡的高危人群;早期呼吸道症状在死亡病例中的出现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56例慢性胆囊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素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5):118-119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的误诊及治疗情况,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有误诊经历的56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6例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2例,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34例;误诊为慢性胃炎32例,消化性溃疡12例,病毒性肝炎5例,心绞痛3例,带状疱疹后遗症1例,胃肠神经官能症3例。35例行手术治疗,21例保守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有误诊经历的慢性胆囊炎中以误诊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最多,因此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均应早期行腹部B超检查了解胆囊情况,并作胃镜、十二指肠钡餐等排除胃、十二指肠疾病,必要时行胆囊造影,以免误诊误治。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也可采取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 E. meningoseptica)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及医院等各种环境中,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脑膜炎等多种疾病[1]。国内对新生儿感染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病例报道极少,尤其罕见足月新生儿感染,本文就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致足月新生儿脑膜炎病例的诊疗过程进行分析回顾,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治进行总结探讨,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对38例老年性慢性硬膜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2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8例术后拔引流管前头颅CT复查合并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和积气,于术后6个月内复查CT积液与积气消失;2例术后6个月仍然合并严重偏瘫;1例死亡。结论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和漏诊,及时进行CT检查和早期诊治是减少死亡和残疾并获得良好预后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 80例临床资料。结果  80例CSDH患者钻孔引流治愈 77例 (占 96 .3% ) ,死亡 3例 (占 3.7% ) ;术后发生并发症 2 8例 (占 35 .0 % ) ,其中并发颅内血肿 5例 (占 6 .3% ) ,血肿复发 4例 (占 5 .0 % ) ,大量颅内积气并张力性气颅 10例 (占 13.8% ) ,脑脊液漏 4例 (占 5 .0 % ) ,癫痫或精神障碍 5例 (占 6 .3% )。结论 充分认识CSDH钻孔引流术后的多种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可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儿童危重症手足口病43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3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血生化、胸片、心电图、头颅MRI或CT、EEG、BAEP检查的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危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患儿年龄多在3岁以下,发热以高热为主;最常出现的神经系统表现有肢体震颤、精神差、烦躁、惊跳;还可出现血糖升高、肺水肿、肺出血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和头颅MRI检查可表现异常;除常规治疗外,40例需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38例治愈或好转出院,随访1年,未发现明显的智力落后、继发性癫痫及肢体瘫痪。4例死亡,1例家人放弃治疗,撤离呼吸机机械通气后死亡。结论及早识别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高危因素、早期干预治疗是减少后遗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作为筛选脑干是否受损的一种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时限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u W  Jia LS  Shao J  Chen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3):2342-2345
目的 探讨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的时限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组颈椎脊髓损伤死亡病例的一般状况、受伤原因、脊柱损伤节段、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合并伤、颈椎脊髓损伤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过程及结果、死亡原因、受伤至人院时间、受伤至死亡时间。结果受伤至死亡时间24h内3例,25~48h3例,49~72h5例,73h~7d16例,8~14d16例,15~21d8例,22~28d6例,29~35d1例,36~42d1例,43~49d2例,50~56d1例,57d以上1例。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共63例,伤后1周内死亡27例,占42.8%;伤后2周内死亡43例,占68.3%;伤后4周内共死亡57例,占90.5%;4周以上仅6例,占死亡总例数的9.5%。结论颈椎脊髓损伤死亡高峰在伤后1周内,主要死亡时间为伤后2周内,其次为伤后3~4周,90.5%死亡病例死于伤后4周内。呼吸功能衰竭为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南宁市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调查和收集南宁市2010年1~4月期间42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病历材料,对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 <3岁儿童占78.5%,男性多于女性,农村地区发病人数占78.57%;重症手足口病治愈组患者和死亡患者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和死亡组患者到镇医院级别以上就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和死亡组实验室检测EV71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俊  雷华  裘雁秋 《四川医学》2000,21(11):951-952
目的 通过124例慢重肝临床分析对上前慢重肝治疗疗效、临床难点作一简要分析。方法 124例慢重肝进行病原分型、临床分期、分组治疗及疗效判定。结果 ①早、中期慢重父瘟菩Ы暇捌谡呦灾圆钜欤ǎ小矗埃埃担"谠纭⒅衅诼馗尾∷缆式贤砥谡哂邢灾差异(P〈0.05)。③分组治疗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死亡组与存活组病例TB、ALB、PTA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①早、中期慢重肝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动态监测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的含量,探讨其在化脓性脑膜炎(化脑)婴幼儿治疗转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郑州人民医院儿科60例化脑婴幼儿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痊愈组、后遗症组和死亡组,比较3组患儿PCT变化。结果:60例患儿中,痊愈30例,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患儿19例,死亡11例。3组患儿的PCT基础值(确诊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儿治疗后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痊愈组PCT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后遗症组有8例降低,余均升高,但降低幅度却小于痊愈组(P<0.01),死亡组均升高。结论:PCT水平的动态监测对判断化脓性脑膜炎婴幼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时间,探讨脑梗死患者死亡时间的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分析64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死亡时间,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死亡高峰时刻和1天24小时内95%的死亡时间集中时段。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高峰时刻为05:59:31,1天24小时内95%的死亡时间发生在01:04:23-10:54:39.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时间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分布的特点,清晨通常为死亡的高峰时段,与机体血栓性病理状态恶化或血压的昼夜波动有关,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夜间和凌晨患者的管理和监测,必要时改变投药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60例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一峰 《黑龙江医学》2012,36(1):56-57,62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与治疗,有效控制惊厥的发作,以减少新生儿惊厥及后遗症的发生。方法临床分析我院5年来收治的60例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痊愈出院46例,好转后出院7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3例。临床以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ICH)多见,发病时间多在生后3 d内,其次为低血糖和低钙血症,发病时间多在生后1周,而后天性感染发生新生儿惊厥的时间相对较晚。结论早期发生惊厥者主要与HIE、ICH有关,其次是低血糖和低钙血症。苯巴比妥仍是首选的抗惊厥药物。  相似文献   

20.
赵云泉  吕宏  王俊  叶娟  杨刚 《西部医学》2011,23(3):462-463,465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结果在120例患者中,确诊76例,占63.3%;44例误诊,误诊率占36.7%,其中误诊为慢性肺心病伴高血压心脏病20例,单纯慢性肺心病心功能衰竭16例,其他8例。103例病情好转出院,17例死亡,好转率85.8%。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时症状、体征相互掩盖,使病情更加复杂,病死率、漏误诊率高,故应提高认识,争取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正确处治,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