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胆道镜在诊断及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阻塞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阻塞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经T管造影证实为肝内胆管阻塞伴狭窄,经T管途径扩张窦道并行胆道镜,再于X线透视下放管支撑。结果 29例疗效满意;8例得到控制;3例效果较差,接受了再次移植。结论 胆道镜治疗是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阻塞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道镜联合介入方法 在肝移植术后胆道阻塞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狭窄伴有不同程度铸型形成的病人资料,所有病人均经T管途径实施了换管、窦道扩张、胆道镜治疗、置管支撑引流.结果 26例治疗有效,有效率72.2%,8例得到控制,2例接受再次肝移植.结论 胆道镜联合介入方法 是一种有效的肝移植术后胆道阻塞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3.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结石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简称纤胆镜)在肝移植术后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肝移植术后出现反复胆系感染、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经T管窦道进行纤胆镜治疗,采取等离子碎石技术、网篮取石、异物钳取石。结果在纤胆镜直视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胆管的愈合及胆管血运情况,同时应用网篮、异物钳及等离子碎石技术可以清除胆管结石。结论纤胆镜可准确地诊断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结石,T管和纤胆镜对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结石具有同样重要的诊治价值。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结石的胆道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难取性结石的胆道镜治疗方法。方法625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均行胆总管探查 T管引流术,术后6周行纤维胆道镜取石。结果625例患者中619例结石取净,取石成功率为99.04%。结论纤维胆道镜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80年代纤维胆道镜的问世及技术不断改进为胆道结石或残留结石的治疗开辟了一条较理想途径。1998年7月至2007年6月,我院为247例胆道术后胆管残石病人施行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胆道镜在术后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合理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胆道镜在术后经T管瘘道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人697例的病例资料,统计疗效指标。结果 672例病人取净结石,结石取净率为96.4%。胆道镜共发现1306支肝内胆管狭窄,其中1 297支狭窄得到解除,狭窄解除率为99.3%。胆管上皮细胞自身具有良好的修复功能,狭窄解除、结石取净后胆管壁能恢复光滑。9例病人出现严重并发症,均经治疗后痊愈,其中7例通过后续胆道镜治疗取净结石。结论术后胆道镜治疗能有效地解除肝内胆管狭窄,取净结石;尤其在处理肝段胆管开口狭窄上胆道镜具有明显优势(发现和解除)。因此,术后规范的胆道镜治疗结合术中萎缩肝段切除、取出肝外胆管结石构成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完整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肝内胆管结石一直是胆道外科领域的治疗难点,因为其复发率和残石率高,国内有报道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残石率高达60%~70%[1],虽然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治疗方式,然而肝切除的手术风险和技术要求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特别在基层医院),因此,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经受多次不彻底手术的现实在我国十分普遍,这种现实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病率高且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它给患者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8.
胆道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胆道术后肝内外胆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肝内、外胆管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应用胆道镜对37例胆道术后肝内、外胆管狭窄患者行气囊扩张治疗的结果。结果本组37例患者42处肝内、外胆管狭窄均行胆道镜下气囊导管扩张,29例(78.4%)系胆管狭窄伴肝内胆管结石,经气囊扩张后,胆道镜通过狭窄部位,取净远端胆管结石;另8例(21.6%)系单纯胆管狭窄无结石,仅行导管扩张。本组成功率达97.3%(36/37);1例因胆汁性肝硬变伴弥漫性胆管狭窄扩张失败后行肝叶切除手术。27例狭窄仅需一次性扩张,9例因胆管多处严重狭窄而行多次扩张。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未见结石复发。结论胆道镜下气囊导管扩张治疗胆管狭窄微创、直观、安全、简便易行且疗效可靠,是治疗胆管狭窄并取净结石的理想方法。但需注意操作方法及技巧,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纤维胆道镜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我院自1993年1月~1996年6月间,利用OlympusCHFP—20型纤维胆道镜,在术中术后共检查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人37例,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9例,女28例,年龄20岁~62岁。术中应用15例,术后应用22例。1.2临床应用术中应用15例病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1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4例,其中13例手术中取净,2例肝内正~巫级胆管残留少量结石,残石率为13.3%,残余结石均于术后一次取净。术后应用22例病人,肝内胆管结石18例,合并胆…  相似文献   

10.
胆道镜下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1980年采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以来,至现在肝内胆管结石手术中常规进行电子胆道镜检查,术后经引流管窦道胆道镜检查。经过12000次的实践,给肝内胆管结石诊治带来了新机。本研究参与病例7517例,总结了胆道镜下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治疗(附43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0LT)术后胆管狭窄(BS)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们例OLT术后BS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们例B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T管的胆管介入治疗、胆肠吻合术、肝动脉内支架术及再次肝移植术。结果们例BS总治愈率为48.8%(21/43),好转率为30.2%(13/43),总有效率为79.0%(34/43)。41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为34.1%(14/41),好转率为31.7%(13/41),总有效率为65.8%(27/41)。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及肝内外混舍型BS的总治愈率分别为100%(5/5)、64.3%(9/14)、50.O%(1/2)及28.6%(6/21),其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80.0%(4/5)、64.3%(9/14)、50.0%(1/2)及0。12例BS行再次肝移植术的治愈率为50.0%(6/12)。结论目前OLT术后BS总体疗效尚不理想。BS介入治疗效果与其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型疗效最好,肝外型和肝内型次之,肝内外混舍型疗效最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难治性BS的有效方法,但要选择好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内胆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原位肝移植,胆道重建采取胆总管端端吻合,并行T管引流,术后6~20周经T管造影提示胆道内结石形成,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在进行胆道镜治疗前,采用16F外引流管经T管途径扩张及支撑窦道,1周后经窦道放入胆道镜达肝总管,用活检钳及取石网篮取出结石,逐级探查肝内胆道,必要时取活检组织,同时观察胆道吻合口、受者的胆道及Oddi括约肌情况。术后置入外引流管。结果除1例在扩张窦道过程中撕裂窦道外,其余病例均操作顺利,可完整取出胆树状铸型胆栓。31例中,22例(70.97%)治疗有效,术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拔除引流管后病情稳定;8例(25.81%)病情得到控制,术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拔除引流管后病情反复,需再次置入外引流管支撑;1例(3.22%)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病情进行性加重,接受再次肝移植。结论胆道镜下可直观了解胆道情况,解除胆道梗阻,可作为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内胆栓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患者胆管狭窄的发生部位为吻合口狭窄8例、肝总管狭窄4例、肝门部狭窄12例、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16例及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5例.45例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介入治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介入治疗;胆肠吻合术及再次肝移植术.结果 45例患者的总治愈率为64.4%(29/45),好转率为20.0%(9/45).介入治疗的治愈率为24.4%(11/45),好转率为20.0%(9/45),无效率为55.6%(25/45);与胆管狭窄相关的死亡率为15.6%(7/45).25例经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中,有4例接受了胆肠吻合术,2例治愈,2例好转;其余21例(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16例.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5例)发生了移植肝功能丧失,其中5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6例接受了再次肝移植术,术后有2例死于围手术期真菌感染.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因肝癌复发而死亡,其余36例存活良好.结论 对于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和肝外及肝门部胆管狭窄,介入治疗效果较好.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和肝内、外多发性胆管狭窄经介入治疗无效时应尽早行再次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14.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利用胆道内镜技术,对14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的胆管狭窄进行了诊断和分析;采取球囊扩张后支撑管支撑狭窄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经胆道造影和内镜综合诊断胆管吻合口狭窄13例(92.86%,其中1例是结石导致的狭窄假象);非吻合口狭窄1例(进行了2次肝移植)。通过胆道造影明确诊断的4例吻合口狭窄中,1例采取球囊扩张1次治愈,2例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网篮取石+鼻胆引流术后仍然发生胆系感染和黄疸而行手术以及纤维胆道镜治疗,1例2次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而死亡。通过T型管造影,1例发现条状负影,无狭窄,纤维胆道镜观察胆管吻合口愈合佳,黏膜移行良好;2例肝内显影差或不显影而呈胆管消失改变,纤维胆道镜取净结石后,扩张吻合口的狭窄后用支撑管分别支撑3、4个月时狭窄消失,黏膜移行良好,拔管治愈;8例肝内外胆管显影模糊,肝外和肝内Ⅰ、Ⅱ级胆管有条索状、柱状、树枝状负影和非吻合性狭窄征象,纤维胆道镜观察取净结石后观察吻合口处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充血水肿,扩张支撑平均2.5个月后,镜下观察狭窄消失,黏膜移行佳;1例造影提示吻合口狭窄,经扩张后,内镜观察未发现结石,支撑2个月后拔管治愈。结论应用胆道内镜诊断胆管狭窄直观可靠。胆道狭窄扩张支撑后拔管的标准为:T型管造影通畅无狭窄,内镜观察狭窄环消失,吻合口处黏膜移行。通过内镜技术治疗胆管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和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ԭλ����ֲ���󵨵���խ�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道狭窄(BS)的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3年1月至2003年5月,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ERC)或经T管窦道胆道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术或引流术治疗7例OLT术后BS。结果 7例中2例经PTC胆道介入治疗3次,2次成功;5人经ERC胆道介入治疗13次,均成功;1例经T管窦道胆道引流3次,均成功。6例治愈,治愈率达85.7%。1例长期携带肝内胆管引流管,术后1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 经PTC、ERC或T管窦道胆道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术或引流术是OLT术后BS的有效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肝脏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6年9月完成的160例肝移植资料,其中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0例、胆管-胆管端端吻合术150例。术后超声、CT、MRI、胆道造影和血清学检查了解移植肝形态、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98例随访2~48个月。结果发生胆道并发症24例(18%),其中因肝动脉狭窄或栓塞引起的胆漏、胆道狭窄和肝内局限性坏死7例(5例经溶栓及内支架介入治疗后恢复、2例因肝功能衰竭并感染死亡);胆道狭窄8例(6例经再次手术和ERCP及PTCD胆道内、外支撑等介入治疗恢复、2例胆管消融并发胆管炎死亡);胆漏7例(6例经再次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愈、1例保守治愈);胆道铸型2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供肝的质量和完整的动脉采集及胆道黏膜的保护,精细的动脉和胆管吻合是预防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关键。肝动脉溶栓、ERCP及PTCD胆道内支撑等是治疗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内窥镜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肝移植术后的胆结石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对5例肝移植术后出现反复胆系感染、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纤维胆道镜观察,同时采取等离子碎石技术、网篮取石、异物钳取石。结果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胆管的愈合及胆管血运情况,同时可以成功取石。结论肝移植术后T管的留置和纤胆镜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的病因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4月间291例次原位肝移植后发生ITB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1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后共发生ITBL 20例(6.9%)。术后发生ITBL的高危因素为:原发病为重型乙型肝炎、供受者ABO血型不符、供肝冷保存时间超过12h和术后肝动脉病变。其发生率分别为12.5%(9/71)、20.0%(2/10)、11.1%(9/81)和60%(3/5)。采用药物、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介入、胆道外科手术及再次肝移植等方法治疗,有效率为80.0%(16/20)、治愈率为50.0%(10/20),与ITBL相关的病死率为10.0%(2/20),与ITBL相关的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率为20.0%(4/20)。结论针对ITBL的高危因素进行相应处理是预防ITBL的有效措施。胆道造影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诊断ITBL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变程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ITBL,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8年9月间90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胆道狭窄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 90例肝移植受者中,术后有8例发生胆道狭窄并发症(8.89%),其中吻合口狭窄5例,非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口狭窄中,有3例因炎症水肿引起狭窄,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球囊扩张或置入胆道支架治疗后痊愈;另2例因吻合口胆漏疤痕收缩导致狭窄,经ERC置入胆道塑料支架,1例狭窄消失,1例好转.3例非吻合口狭窄者,均为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经ERC或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采用球囊扩张和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效果不佳,2例行二次肝脏移植后获救,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吻合口狭窄和非吻合口狭窄的病因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病因诊断和分析.只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均可有效地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的37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I临床资料。结果本中心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2%(30/417)。介入治疗的近期治愈率为54.1%(20/37),近期治愈患者中需反复治疗的比率是40%(8/2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5.4%(2/37),总病死率为16.2%(6/37)。吻合口漏、胆道坏死导致的胆漏、吻合口狭窄、非吻合口狭窄、胆泥和胆石形成的介入治疗治愈率分别为57.1%(4/7)、0(0/4)、100%(8/8)、16.7%(2/12)、100%(6/6)。结论介入治疗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治疗方法。疗效与胆道并发症的类型相关,吻合口狭窄、胆泥和胆石形成以及吻合口漏的介入治疗效果良好;胆道坏死导致的胆漏及非吻合口狭窄的介入治疗效果较差,应把握好时机进行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