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后的功能状况。方法 采用小鼠进行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 ,术后 6个月切取移植脾组织 ,检测巨噬细胞的Fc、C3b受体及蛋白表达。结果 自体移植脾巨噬细胞Fc受体的含量与原位脾相近 ,C3b受体的功能正常 ;蛋白质的表达与原位脾相同。结论 大网膜内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功能在细胞水平是正常的 ,移植脾组织具有原位脾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自体移植脾组织VEGF、KDR表达与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及VEGF、KDR表达规律,阐明VEGF、KDR对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调控作用,为脾脏外科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70只,体重100—120g,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中又设脾切除自体脾移植组5只,假手术组5只,分别于术后7,14,30,60,90,120,180d进行:(1)自体移植脾组织病理学检测;(2)大鼠行主动脉插管灌注墨汁,光镜观测再生血管并采用图像分析测定其密度;(3)免疫组化抗VEGF、KDR抗体染色,图像分析定量,阐明其表达规律及与血管再生的关系。结果 (1)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d即有血管从大网膜向脾组织内伸展,移植脾组织内血管密度逐渐增大,至术后180d血管再生接近正常;(2)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d、14d,VEGF、KDR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迅速升高,术后60d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至术后180d VEGF、KDR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趋向正常。结论 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是简便有效的脾移植方法;移植脾组织新生血管由大网膜再生而来;术后移植脾组织内VEGF、KDR表达量升高,促进血管形成,血管再生完成后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自体移植脾的组织量和血流量以及形态学进行动态观察,实验用大鼠分别于术后3、5、7、12月通过生物微球法对和人动物保留1/4原位脾和地脾进行检测。结果得出,自体移植各时相点的单位重量血流量、血容积和吞噬指数与原位保留的相差不显著。原位保留的残脾重量代偿性增加,但移植脾组织量明显减轻,因而移植脾的绝对血流量也相应减少,揭示移植脾组织应尽量增多。镜检移植脾组织随着时间推移显示正常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总结32例脾外伤行全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手术,其中采用大网膜囊内移植18例,去粘膜游离空肠段内移植12例,腹直肌鞘内移植2例。结果:术后随访均显示脾功能满意,尤以去粘膜游离空肠段内移植效果最好。结论:自体脾组织移植可作为严重脾外伤、全脾切除术后保留脾功能的一个重要有效手段,移植脾的功能恢复与血供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对抑制性受体的免疫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作用前后某些免疫细胞表面抗体活化性受体(FcγRⅡa)和抑制性受体(FcγRⅡb)的表达,探讨IVIG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方法运用RTPCR、Western blot和FACS的方法来检测某些免疫效应细胞表面的FcγRⅡa和FcγRⅡb的表达,并观察IVIG作用前后两者的表达差异。结果FcγRⅡa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在B细胞和T细胞中没有表达。FcγRⅡb在检测的细胞中无表达。在组织淋巴瘤U937细胞中FcγRⅡa的表达量比较高。U937细胞在经过IVIG作用后,抑制性FcγRⅡb的表达逐渐升高,24h时表达达到最高。在IVIG作用后,FcγRⅡb的表达在蛋白水平也逐渐增高,与RT-PCR的结果一致;U937细胞表面的FcγRⅡb表达显著增高,表现为荧光强度峰值的增强和右移。用IVIG治疗的患者,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FcγRⅡb的表达比正常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明显增加。结论IVIG的免疫调节作用可部分归因于增加某些免疫效应细胞表面抗体抑制性受体FcγRⅡb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不同量自体脾组织移植抗肺炎球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鼠进行不同量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术后6月检测有关抗感染指标,结果显示气管内感染肺炎球菌后,40%,60%,80%脾移植组和假手术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脾切除组,血中肺炎球菌廓清率在脾切除组中明显下降,而在各移植组则接近正常,结果表明,自体脾组织移植有一定上的抗感染能力,脾组织移植量以40%~60%为宜。  相似文献   

7.
自体脾组织移植已成为保留严重脾损伤患者脾功能的措施之一,但移植牌组织的功能如何,对机体究竟有多大影响,尚未定论。提高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功能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了动物自体移植脾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初步探索评价了促进自体移植脾组织生长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膜后自体脾移植在严重脾外伤保脾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66例严重脾外伤病人分为腹膜后自体脾移植组例、大网膜自体脾移植组,其中腹膜后自体脾移植组32例,大网膜自体脾移植组34例。观察术后一般情况,术后1天~ 12个月血常规,血IgA、IgM、IgG、C3、Tuftsin水平变化。结果 腹膜后自体脾移植组手术时间短于大网膜自体脾移植组(P<0.05),术后其它一般情况变化、术后1天~ 12个月血IgA、IgM、IgG、C3、Tuftsin水平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腹膜后自体带蒂脾移植术能够保留脾脏的部分免疫功能,且手术操作简便,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I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type I inositol 1,4,5-t riphosphate receptor,IP3R1)在人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的表达,初步认识由IP3受体介导的钙信号转导在自体中厚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IP3R1在自体移植中厚皮片、受区周围与供区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P3R1的表达定位于表皮基底部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胞浆,在大部分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呈强阳性表达,与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P3R1在受区周围和供区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IP3R1在自体中厚移植皮片中的表达比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显著提高,推测由IP3R1介导的胞内钙库钙离子释放参与了钙信号转导在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体脾移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为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SE)与脾切除术加自体脾组织移植(AS)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笔者观察了64例SE和42例AS的术后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与血清免疫物质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 SE的感染率为78.13%, AS为61.90%,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SE的IgG和IgA高于AS(P<0.05),AS高于对照组(P<0.05),SE的IgM低于AS(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3的水平三者差别均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自体脾片移植能保留脾切除术后的部分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自体移植脾组织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自休脾组织移植术后不同时相神经肽Y阳性(NPY^ )神经纤维的再生规律。方法:健康Wistar大鼠56只,雌雄不限,体重100-120g,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假手术组,术后7,14,30,60,90,120,180d取两组脾组织,行免疫组化抗NPY抗体染色及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术后30d内,自体移植脾组织无NPY^ 神经纤维;术后60d,NPY^ 神经纤维出现于移植脾组织周边区域;术后90d,NPY^ 神经纤维向移植脾组织中央实质区伸展;术后120-180d,移植脾组织内NPY^ 神经纤维分布及密切均接近正常。结论:自体脾组织移植后可实现NPY^ 神经纤维再生;再生神经纤维来源于移植脾组织周围大网膜。  相似文献   

12.
自体脾移植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在严重脾损伤患者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46例严重脾损伤患者行脾切除术,其中26例行自体脾移植为治疗组,20例为对照组。观察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换率的变化。结果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两组lgG、lgA和脾移植lgM术前与术后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自体脾移植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能维持在正常水平,是保留脾脏功能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保脾手术术式和适应证的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积圣  耿海涛 《腹部外科》1996,9(4):159-161
保脾手术分为原位保脾术和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两类。保脾手术主要适用于脾外伤破裂、部分原发及继发良性脾功能亢进。介绍几种保脾手术如脾动脉结扎术、脾粘合术、脾缝合修补术、脾动脉结扎加修补米、脾部分切除术、脾自体组织移植术的术式和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脾切除对肺内细菌清除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切除对肺内细菌清除及移位的影响,同时观察自体脾组织移植的应用效果.方法:将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脾切除组和半脾移植组,采用肺炎球菌悬液雾化吸入方法攻击动物,观察肺组织学病变,肺内细菌清除和移位状况.结果:脾切除组动物肺组织严重充血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少,肺内细菌清除功能降低,细菌向肺门淋巴结移位和侵入血流加快,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半脾移植组动物能基本恢复对肺炎球菌的抵抗能力.结论:脾切除后动物肺抗菌功能降低,而自体脾组织移植是保留脾功能的有益术式.  相似文献   

15.
脾损伤行脾保留手术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损伤后行脾保留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59例中单纯粘合剂止血8例(工级),单纯缝合修补7例(Ⅰ/Ⅱ级),单纯缝合修补+粘合胶止血15例(Ⅰ/Ⅱ级),脾部分切除6例(Ⅱ/Ⅲ级),脾破裂大网膜捆扎+脾动脉结扎10例(Ⅱ/Ⅲ级),原位保留脾蒂+后腹膜自体脾移植2例(Ⅳ级),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1例(Ⅳ级),DSA下行脾动脉栓塞术(其中部分脾栓塞术PSE7例,脾动脉主干栓塞SAE3例)10例(Ⅰ/Ⅱ/Ⅲ级)。结果:59例脾保留手术均获成功,复查脾组织存活,术后免疫功能指标均正常。结论:脾损伤后行脾保留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保留和恢复脾脏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可能受体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MGB1刺激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HMGB1组、HMGB1 抗RAGE抗体组、HMGB1 rmRAGE/Fc组,分别观察巨噬细胞摄取中性红能力、对L1210细胞的杀伤作用(MTT法)、趋化活性(采用Transwell小室趋化装置)、细胞表面I-Ak抗原表达(流式细胞术)的变化。结果100μg/L的HMGB1作用于巨噬细胞48 h后,巨噬细胞表面受体RAGE表达明显上调(P<0.01);HMGB1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杀伤活性、趋化活性及I-Ak抗原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MGB1 抗RAGE组与HMGB1 rmRAGE/Fc组(P<0.01)。结论HMGB1可诱导RAGE表达增强,RAGE是HMGB1作用于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主要受体之一。  相似文献   

17.
自体脾组织片移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体脾组织片移植的临床观察李益民崔宏何三光刘永锋我院从1981年1月至1996年1月共行外伤性脾切除后的自体脾组织片移植14例,术后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脾破裂行自体脾组织片移植共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6~57岁,平均33.5岁,其中脾组...  相似文献   

18.
自体脾腹膜后移植在创伤性脾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在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应用.方法对本组于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22例脾破裂行全脾切除后,再行自体脾组织腹膜后移植术.通过检测外周血IgM、IgA、IgG水平和B超,CT、99mTc扫描来观察移植脾片成活和吞噬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均显示移植脾存活良好,脾功能满意.结论自体脾组织移植可作为严重脾外伤全脾切除术后保留脾功能的一个重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脾泥移植在创伤性脾破裂全脾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对11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行全脾切除及自体脾泥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例因合并严重肺损伤术后死于呼吸衰竭,1例继发腹腔感染失败,9例治愈;术后3个月复查B超或CT有移植脾存活,血清IgM,IgG恢复正常范围,无脾切除后暴发性感染(OPSI)发生。结论:对创伤性脾破裂行全脾切除患者,自体脾泥大网膜移植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保脾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脾损伤患者网膜内自体脾移植38例报告袁名辉,肖健,魏兴科,魏文亢(解放军第536医院外一科西宁810007)1988年以来,我们对脾外伤采用各种保脾技术进行保脾治疗,其中对非行脾切除不可的脾损伤患者,进行网膜内自体脾组织片移植共38例,取得了较理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