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从中草药中筛选有抗人膀胱癌活性的化合物、类药或先导化合物。方法:应用人膀胱癌细胞系E-J细胞株筛选11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对其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伞形花内酯、滨蒿内酯、去甲基呋喃皮纳灵、异虎耳草素、羌活苷、二氢山芹醇当归酸酯、前胡素和甘草香豆素对人膀胱癌细胞系E-J细胞株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效应关系;羌活苷、二氢山芹醇当归酸酯、前胡素和伞形花内酯效果更佳,其IC50分别为7.50×10-7、2.30×10-6、6.00×10-6和1.30×10-6mol/L。马栗树皮苷、花椒毒素和牛防风素在本实验条件下无效。结论:羌活苷、二氢山芹醇当归酸酯、前胡素和伞形花内酯是潜在的抗人膀胱癌化合物、类药或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明党参中苯丙素类化合物在不同器官中累积分布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对明党参植株不同器官中对甲氧基肉桂酸、伞形花内酯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明党参根、茎叶、花葶、花及果实等器官中均含有对甲氧基肉桂酸、伞形花内酯。对甲氧基肉桂酸含量以根中为高,伞形花内酯含量以花中最高。结论:建立了呋喃香豆素生物合成前体成分对甲氧基肉桂酸和伞形花内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明党参中香豆素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明党参中苯丙素类化合物在不同器官中累积分布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对明党参植株不同器官中对甲氧基肉桂酸、伞形花内酯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明党参根、茎叶、花葶、花及果实等器官中均含有对甲氧基肉桂酸、伞形花内酯。对甲氧基肉桂酸含量以根中为高,伞形花内酯含量以花中最高。结论:建立了呋喃香豆素生物合成前体成分对甲氧基肉桂酸和伞形花内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明党参中香豆素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制备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舍物,利用理化性质、核磁光谱数据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鉴定了7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1)d-夏蜡梅碱,(2)6,7-二甲氧基香豆素,(3)东莨菪内酯,(4)槲皮素,(5)山奈酚,(6)紫云英苷,(7)1,8-松油二醇,其中化合物6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灰毡毛忍冬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溶剂萃取及柱色谱方法分离灰毡毛忍冬花蕾的化学成分,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灰毡毛忍冬花蕾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中1个单萜苷类成分、2个香豆素苷类成分、1个三萜皂苷类成分、3个黄酮苷类成分,分别为(2E,6E)-3,7-二甲基-8-羟基八二烯-1-O-β-D-葡萄糖苷(Ⅰ)、6-甲氧基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东莨菪苷)(Ⅱ)、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茵芋苷)(Ⅲ)、齐墩果酸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酯(Ⅳ)、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Ⅴ)、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Ⅵ)、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Ⅶ).结论 化合物Ⅰ~Ⅴ为首次从忍冬属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万年蒿活性部位中总香豆素及3种化合物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东莨菪内酯为对照品,测定万年蒿中总香豆素的含量.采用HPLC法,选择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以乙腈-0.3%(体积分数)磷酸水为流动相,建立万年蒿活性部位中3种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东莨菪内酯在3...  相似文献   

7.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母雪莲中东莨菪内酯、伞形花内酯的含量。色谱柱采用MerckLichrospher100RP-18e(250mm×4.0mm,5μm);流动相采用甲醇-四氢呋喃水溶液;检测波长为346nm。东莨菪内酯平均回收率为100.07%,RSD为1.42%;伞形花内酯平均回收率为99.41%,RSD为2.06%。本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水母雪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石椒草属植物石椒草Boenninghausenia sessilicarpa全草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同时根据化合物波谱数据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石油醚萃取部位共分离鉴定了15个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鉴定分别为:欧芹烯酮酚甲醚(1)、九里香素(2)、3-(1,1-二甲基烯丙基)-8-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3)、花椒毒素(4)、异茴芹素(5)、状芸香素(6)、异去甲基呋喃羽叶芸香素(7)、欧前胡素(8)、珊瑚菜内脂(9)、白芷脑素(10)、白当归素(11)、新比克白芷内酯(12)、chalepin(13)、鲁望桔内酯(14)、3-(1,1-二甲基烯丙基)-花椒内酯(15)。化合物1~3、6~10和14~15均首次从石椒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新疆产沙戟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反复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波谱分析技术和理化常数对照.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伞形花内酯(Ⅰ),七叶内酯(Ⅱ),东莨菪素(Ⅲ),秦皮素(Ⅳ),鼠李素(Ⅴ),槲皮苷(Ⅵ),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Ⅶ),秦皮苷(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Ⅸ),山柰酚-3-O-β-D-芦丁糖苷(X),芹菜素-7-O-β-D-芦丁糖苷(Ⅺ)和芦丁(Ⅻ).结论 上述化合物均首次从沙戟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毛叶楠臭椿Ailanthus triphysa枝条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多种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IR,NMR和MS等波谱解析化学结构。结果 从毛叶楠臭椿枝条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3个化合物,包括3个酚性成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儿茶酸-(4a→6)-儿茶酸(I)、(—)-儿茶酸(Ⅱ)、原儿茶酸甲酯(Ⅲ)、齐墩果-12-烯-3,11-二酮(Ⅳ)、β-香树素(V)、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Ⅵ)、4,6,7-三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Ⅶ)、东莨菪内酯(Ⅷ)、正三十四烷酸(Ⅸ)、甘油-2-三十二烷酸(X)、β-谷甾醇(Ⅺ)、胡萝卜苷(Ⅻ)、硬脂酸(Ⅻ)。结论 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不定芽生长过程黄酮类和香豆素类成分的累积规律。方法 采用组织培养筛选不定芽诱导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分别通过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定芽生长过程总黄酮和3种香豆素类成分伞形花内酯、瑞香素和东茛菪内酯的动态累积。结果 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0.5 mg/L BA+0.5 mg/L NAA,培养4周后,平均每个顶芽诱导35个不定芽;不定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MS+0.3 mg/L BA+0.1 mg/L NAA,培养4周后,芽平均株高为2.3 cm;生长在最适培养基的不定芽,其总黄酮的累积量在第5周达到最高,为0.218 g;3种香豆素类成分的量在整个不定芽生长中均表现随培养时间而增加,到第5周,质量分数均达到最高值,但均不及野生根中的量,而且质量分数高低顺序也发生变化。结论 瑞香狼毒不定芽中黄酮类和香豆素类成分累积最高为培养后的第5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获得东北刺人参挥发油化学成分信息。[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东北刺人参挥发油, 将挥发油分成极性不同的两部位, 分别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对这两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从东北刺人参挥发油乙醚(A)部位分离出了31个成分, 鉴定了其中20个化合物, 占挥发油总量的92.72%;挥发油乙酸乙酯(B)部位分离出了18个成分, 鉴定了13个成分, 占挥发油总量的91.66%.[结论] 该实验挥发油得油率高, GC-MS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青蒿愈伤组织快速繁殖的适宜培养基,测定其生长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奎宁酸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切取花序、叶和叶柄为外植体,接种于MS添加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进行诱导及继代增殖培养,测定奎宁酸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建立了青蒿花序、叶和叶柄愈伤组织快速繁殖的适宜培养基,绘制相对应的生长曲线,并确定了生长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奎宁酸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及最佳采收期。[结论]通过组织培养方式可以成功获得青蒿愈伤组织生长曲线和生长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对传统中药青蒿培养体系优化及工业化规模生产进行探索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精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苦荞麦根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2-呋喃甲醛(1)、香豆素(2)、(?)-甘草素(3)、酞酸双(2-乙基己基)酯(4)、对羟基苯甲醛(5)、香草醛(6)、6-羟基豆甾-4, 22-二烯-3-酮(7)、2, 5-二甲氧基苯醌(8)。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荞麦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以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为研究对象,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其纯培养和共培养后的发酵液对福氏痢疾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培养液对福氏痢疾杆菌具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其共培养液抑菌作用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其抑菌作用分别增强了17.2%和22.4%。同时,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存在共生关系,共培养后生物量可达4.27 g/L(干重),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生物量分别提高6.0%和30.6%,且共生可使产酸增多,从而达到协同抑菌效果。对福氏痢疾杆菌黏附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的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能协同抑制福氏痢疾杆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Caco-2与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孵育的组别,其福氏痢疾杆菌的相对黏附率分别降低了84.2%,81.2%和75.8%,相对应的Caco-2细胞的活力分别提高了22.9%,12.5%和11.5%。本研究首次发现两种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具有共生关系,并且在体外能够协同抑制肠道致病菌福氏痢疾杆菌的生长和黏附,对于由福氏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培养法和PCR法对实验大、小鼠的细菌检测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结合生化鉴定方法和PCR方法, 对78只SPF级大鼠和422只SPF级小鼠进行检测, 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8只SPF级大鼠均未检测出阳性。422只SPF级小鼠, 培养法检测阳性率7.11%(30/422),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只, 绿脓杆菌22只, 肺炎克雷伯杆菌2只。PCR法检测阳性率7.58%(32/422),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只, 绿脓杆菌25只, 肺炎克雷伯杆菌2只。结论 PCR法的敏感性高于培养法, 操作简便、快捷, 适用于实验动物细菌的快速诊断和大规模的质量筛查。  相似文献   

17.
研究桑科葎草(Humulus scandens)茎叶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从桑科中药葎草(Humulus scandens)茎叶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应用理化数据和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杨芽黄素(1)、白杨素(2)、5-羟基-3,4’,6,7-四甲氧基黄酮(3)、(2S)-5-羟基-7,8-二甲氧基二氢黄酮(4)、欧前胡素(5)、珊瑚菜内酯(6)、4-羟基-3-(3’-甲基-2’-丁烯基)苯甲酸乙酯(7)、对羟基苯丙酸(8)、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9)、对羟基苯甲醛(10)、anofinic acid(11)、5,6-去氢卡文内酯(12)、大黄素甲醚(13)、齐墩果-12-烯-3,11-二酮(14)、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1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antiplasmodial compounds from Achyranthes aspera (A. aspera), Acalypha indica (A. indica), Jatropha glandulifera (J. glandulifera) and Phyllanthus amarus (P. amarus).

Methods

The A. aspera, A. indica, J. glandulifera and P. amarus were collected along Palk Strait and the extraction was carried out in ethanol. The filter sterilized extracts (100, 50, 25, 12.5, 6.25 and 3.125 µg/mL) of leaf, stem, root and flower extracts of A. aspera, A. indica, J. glandulifera and P. amarus were tested for antiplasmodial activity against Plasmodium falciparum. The potential extracts were also tested for their phytochemical constituents.

Results

Of the selected plants species parts, the stem extract of A. indica showed excellent antiplasmodial activity (IC50= 43.81µg/mL) followed by stem extract of J. glandulifera (IC50= 49.14µg/mL). The stem extract of A. aspera, leaf and root extracts of A. indica, leaf, root and seed extracts of J. glandulifera and leaf and stem extracts of P. amarus showed IC50 values between 50 and 100 µg/mL.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ignificant antiplasmodial activity (P<0.01)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and time of exposure. The chemical injury to erythrocytes was also carried out and i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erythrocytes by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all the tested plant extracts. The in vitro antiplasmodial activity might b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lkaloids, glycosides, flavonoids, phenols, saponins, triterpenoids, proteins, and tannins in the ethanolic extracts of tested plants.

Conclusions

The ethanolic stem extracts of P. amarus and J. glandulifera possess lead compou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plasmodial drugs.  相似文献   

19.
易思荣  韩凤  黄娅  李娟  全健  曹厚强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1):2257-2259
目的 从分子水平鉴别濒危药用植物毛黄堇和石生黄堇的差异。方法 分别从毛黄堇和石生黄堇的叶片中提取DNA,以核基因组通用引物为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对PCR产物采用直接测序法进行测序。结果 获得ITS及5.8 S rDNA完全序列,分别为毛黄堇561 bp、石生黄堇552 bp;二者的ITS序列差异呈显著性,其中ITS1差异性达16.28%,ITS2差异性达21.21%。结论 ITS序列可有效地鉴别毛黄堇和石生黄堇,并可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5种马鞭草科药用植物的抗补体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细胞溶血法考察了千解草(Pygmaeopremna herbacea)、白花灯笼(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尖尾枫[Callicarpa longissima(Hemsl.)Merr.]、赪桐[Clerodendrum japonicum(Thunb.)Sweet]及臭茉莉(Clerodendrum philippinum Schauer var.simplex Moldenke)等5种马鞭草科药用植物提取物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抗补体活性。结果表明:千解草水提取物、白花灯笼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尖尾枫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赪桐醇提取物及臭茉莉醇提取物有较强的经典途径抗补体活性,对经典途径的抗补体活性(CH50)分别为0.092±0.008,0.074±0.008,0.088±0.006,0.134±0.017,0.123±0.010,0.380±0.080及0.200±0.015 g/L;仅千解草和尖尾枫水提取物及白花灯笼醇提取物具有旁路途径抗补体活性,对旁路途径的抗补体活性(AP50)分别为0.533±0.033,0.758±0.031和0.362±0.029 g/L。因此,5种植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补体活性,其中白花灯笼醇提取物抗补体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