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入路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TLIF组(采用后路正中入路TLIF术,30例)和MIS-TLIF组(采用经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入路行MIS-TLIF,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多裂肌MRI信号的改变。结果 TLIF组、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0 ±20)、(100 ± 35)min/节段(P 〉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20 ± 110)、(300 ± 40)mL(P 〈0.05);术后平均引流量分别为(360 ± 120)、(40 ± 20)mL/节段(P 〈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VAS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术后3个月VAS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LIF组患者手术前后多裂肌 MRI 信号分别为(1.5 ± 0.4)级、(2.5 ± 0.5)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S-TLIF 组患者手术前后多裂肌 MRI 信号分别为(1.5 ± 0.5)级、(1.6 ± 0.5)级,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IS-TLIF可减少脊柱后部肌肉损伤,加速腰痛的恢复,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均接受1个月的Mckenzie疗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前、后采集双侧竖脊肌在完成等长负荷测试时L4-5或L5-S1水平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显效16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改善率为(54.25±15.74)%。治疗前,患侧竖脊肌AEMG较健侧显著降低,MFs绝对值较健侧显著增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侧AEMG显著地增加(P0.05),患侧MFs绝对值显著地降低(P0.05),治疗后健、患侧AEMG和MFs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的客观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内热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为内热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03-2016-09临床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32例(病例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47.2±11)岁,健康志愿者32例(对照组),男25例,女7例,年龄(45.0±10)岁,使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测量病例组及对照组腰部竖脊肌的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病例组采用内热针疗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月测量其竖脊肌杨氏模量值、VAS评分、JOA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①腰痛组的竖脊肌杨氏模量值(18.4±4.2)kPa显著高于对照组(10.7±1.0)kPa(P0.05);②腰痛组经内热针治疗1周后:竖脊肌杨氏模量值为(14.3±2.3)kPa、VAS评分为(2.25±0.92)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JOA评分为(22.53±2.34)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病情好转;③腰痛组经内热针治疗2月后:竖脊肌杨氏模量值为(12.9±1.8)kPa、VAS评分为(1.38±0.75)分、JOA评分为(24.90±1.83)分,较治疗后1周病情进一步好转(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可以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肌肉张力增高的状态,并且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旋前方肌的缝合与否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疗效的中期影响。方法两组独立手术医师组,A组对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后,不予以缝合旋前方肌;B组对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后,仔细修补缝合旋前方肌;共随机回顾性选取30例患者,15例为一组,均为AOB型骨折。分别在术后4周、6个月比较健侧与患侧的腕关节旋前、旋后功能以及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yofarm—shoulder—hand,DASH)。结果术后4周,患侧的旋前旋后功能较健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患侧组内旋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患侧的旋前旋后功能较健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患侧组内旋前以及旋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周,AB两组组间DASH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AB两组组间DASH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中期疗效无明显影响,手术内固定对桡骨远端B型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部多裂肌退变的情况。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招募健康志愿者和单侧L_(4,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各35例,每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5岁,其中健康志愿者组年龄(35.66±8.73)岁,BMI(21.85±1.94) kg/m~2;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年龄(36.09±7.70)岁,BMI(21.50±1.78) kg/m~2,VAS评分(4.40±0.88)分,病程(11.20±7.14)个月,对两组的多裂肌进行表面肌电图测定分析,通过分析平均肌电振幅数值,比较两组多裂肌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健康志愿者多裂肌平均肌电振幅左侧为(48.84±7.77)μV,右侧为(49.13±7.86)μV,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平均肌电振幅健侧为(48.82±8.14)μV,患侧为(42.81±7.00)μV,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健侧与健康志愿者左侧多裂肌的平均肌电振幅,腰椎间盘突出症健侧与健康志愿者右侧多裂肌的平均肌电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与健康志愿者左侧多裂肌的平均肌电振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与健康者愿者右侧多裂肌的平均肌电振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存在肌电活动失衡,患侧多裂肌肌力较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和头针治疗对偏瘫患者步态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8例病情稳定且病程〉3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综合治疗组(10例)、头针组(9例)和运动想象组(9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综合治疗组行头部针刺后留针,在进行运动想象及步态训练时进行间歇运针;头针组行头针治疗,拔针后进行步态训练;运动想象组在步态训练前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时测定6m最快折返速度、患侧与健侧步长差、患侧负重时间、步态评分以及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下肢部分)。结果三组患者的6m最快折返速度及患侧负重时间都明显改善。在治疗12周时综合治疗组步态评分为(15.24±3.78)分,与运动想象组的(11.12±4.13)分和头针组的(10.87±3.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中联合应用运动想象和头针治疗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恢复,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顶椎旋转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顶椎层面MRI影像上测量并计算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FSF)和顶椎旋转度(apical vertebra rotation,AVR)。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AV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6例ADS患者,男18例,女78例;年龄64.64±7.18岁;腰椎前凸角20.19°±17.61°;Cobb角24.70°±10.41°;AVR 10.94°±6.47°,旋转方向均偏向侧凸凸侧。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凹侧CSA均显著性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性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性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两侧F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R与多裂肌凸侧CSA、腰大肌凸侧FSF呈显著性负相关(r=-0.225、-0.292,P0.05),与多裂肌rCSA、竖脊肌r FSF呈显著性正相关(r=0.396、0.215,P0.05)。结论:ADS患者脊柱侧凸顶椎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AVR显著相关,多裂肌、竖脊肌的退变可能参与顶椎的旋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旁肌退变程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减压融合病人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退变性腰椎侧凸行短节段(≤3个节段)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的病人53例,根据术前核磁共振是否存在椎旁肌退变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腰椎Cob角、椎旁肌(竖脊肌、多裂肌、腰大肌)横截面积、椎旁肌脂肪化率、视觉模拟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两组病人术前Cob角、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病人Co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Cob角大于对照组,对照组VAS、ODI评分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裂肌和竖脊肌的凹侧横截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凹侧和凸侧比较,多裂肌及竖脊肌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脂肪化率与术后ODI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r=0.462)。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人术前应重视椎旁肌退变程度的评价,特别是多裂肌的脂肪化率,延长固定节段或注意加强腰背肌的锻炼,有助于缓解病人术后腰背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量评价腰椎斜扳治疗小关节紊乱患者在多种运动下的肌电变化。[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推拿科的小关节紊乱患者15例,和相匹配的正常人10例纳入本研究。采用临床量表评分和表面肌电图对腰椎斜扳治疗前后的小关节紊乱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几种运动的状态下检测,比较临床状态与运动过程中腰背肌的肌电活动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6.2±0.9),(1.5±0.6), 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11.9±1.4),(22.7±3.3), P<0.05]。肌电检测方面,患者在常态行走、右足跨越障碍行走、左足跨越障碍行走、弯腰、弯腰提物等不同运动方式下,治疗后1个月患者左右竖脊肌、左右多裂肌的平均肌电振幅和中位频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左右竖脊肌、左右多裂肌的平均肌电振幅和中位频率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斜扳治疗小关节紊乱可以缓解疼痛,降低竖脊肌和多裂肌的异常电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洗方联合持续被动活动(CPM)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24例(24膝)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B组),每组12例,A组给予中药骨洗方(由薄荷、桂枝、半枫荷、两面针、红花、宽筋藤等组成)熏洗联合CPM训练,B组仅进行CPM训练,定期随访,以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估系统(0-100分)和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B组随访时间7-12个月,平均10.5个月。A组ROM由治疗前78.6°±16.2°(62-95°),提高到治疗后125.5°±12.1°(112-13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8.035,P〈0.001)。B组由治疗前80.2°±13.7°(65-91°)提高到治疗后115.4°±10.1°(102-13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7.164,P〈0.001)。A、B组治疗前ROM无统计学差异(t=0.261,P〉0.05),治疗后ROM有统计学差异(t=2.220,P〈0.05)。A组Lysholm评分由治疗前74.3±5.8,提高到治疗后86.7±6.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931,P〈0.001)。B组Lysholm评分由治疗前72.7±6.3,提高到治疗后81.5±5.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645,P〈0.001)。A、B组治疗前Lyshol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t=0.647,P〉0.05),治疗后Lysholm评分有统计学差异(t=2.116,P〈0.05)。两组无一例患者出现皮肤过敏等并发症。结论中药骨洗方熏洗联合CPM训练对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效果优于单纯行CPM训练。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评价经多裂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在治疗30例胸腰椎结核的疗效。 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的30例诊断为胸腰椎结核的患者均采用Ι期后路手术治疗与抗结核治疗,14例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组),16例传统正中入路(传统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病灶清除、矫正后凸畸形。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及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微创组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0±70 mL和550±96 mL,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与传统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85.4±56.3 mL和479.2±117.7 mL,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前血沉在55~75 mm/h,术后随访3~9个月时血沉达到正常水平(<20 mm/h),两组的血沉术后随访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测量微创组与传统组Cobb角分别为19.9±5.6°和17.6±4.5°,术后分别为8.9±5.4°和9.6±5.7°,两组均较术前有明显纠正,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obb角纠正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6周内VAS评分、ODI较传统组缓解快,随访24~36个月后,评分差异分别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后凸畸形矫正角度、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恢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肯定,且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Vector超声治疗仪与传统超声治疗仪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方法:选取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每例患者的上、下颌各选一单颌使用Vector牙周治疗仪(实验组),另一单颌使用常规超声牙周治疗仪(对照组)作为对照。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检查PD和BI。患者治疗结束后VAS记分进行疼痛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PD和BI术前和3个月后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和对照组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VAS值分别为10.80±2.75和39.23±2.4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ctor超声治疗仪治疗慢性牙周炎和传统超声治疗仪有相同的疗效,但是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腔注药联合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在CT或C型臂引导定位下,进行硬膜外置管连续药物输注。持续药物输注2028天B组(20例)连续硬膜外置管药物输注后,在cT引导定位下,对支配相应病变区域的神经根行热凝射频毁损记录和比较治疗前、治疗后7天、1个月、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生存质量评分(QOL)、疼痛缓解率、麻木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7天、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00L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B组的VAS显著低于A组(P〈0.05):治疗后6月时B组的麻木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B组的疼痛缓解率显著低于A组tP〈O05),但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腔注药后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方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此方法虽然可能造成神经支配区域麻木.但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背景:膝关节感染性关节炎的治疗由于所需时间长、易复发和术后功能恢复差等特点,一直是关节外科临床上的棘手问题,相关的病例报道很多,但对手术技术细节的全面探讨并不多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冲洗、置管,术后持续大流量灌洗治疗膝关节感染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技术细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8月,采用关节镜下清理及术后持续灌洗的方法治疗的膝关节感染性关节炎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8-81岁,平均(48.07±14.56)岁。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的伸屈活动度、VAS评分及Lysholm评分。结果:14例患者平均随访(24.18±12.60)个月(3-45个月)。膝关节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平均伸直度分别为5.71°±5.29°、3.57°±3.49°和1.14°±1.50°;平均屈曲度分别为85.77°±33.32°、95.01°±25.12°和116.79°±11.43°;VAS评分分别为(8.64±0.97)分、(5.43±1.80)分和(1.14±1.19)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51.93±10.86)分和(89.07±4.99)分。至末次随访时,无1例复发。t检验结果: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术后1周的伸屈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的伸屈度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清理、冲洗、置管,术后持续灌洗治疗膝关节感染性关节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膝的症状及功能,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Cobb's角和ODI评分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VAS 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的Cobb's角和ODI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在鼻部手术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鼻部手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及对照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VAS及MTR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8%(P<0.05)。两组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微波组MTR值明显低于等离子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43%(P<0.05)。结论等离子射频消融在鼻部手术治疗中应用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老年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鲑鱼降钙素及阿仑膦酸盐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效果。方法63例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1例:治疗组和联合组分别予阿仑膦酸盐或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空白对照组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三组术后髋部周围早期止痛效果及远期髋部假体松动率。结果术后2周,联合组VAS评分为2.9±1.1,明显低于治疗组的5.5±1.7及对照组的6.3±2.7(P0.05);术后8周时三组间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联合组远期假体松动率比较无显著差异(4.8%vs.4.8%,P0.05),但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38.1%(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予鲑鱼降钙素、阿仑膦酸盐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早期缓解疼痛,显著降低术后远期假体松动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甩肩疗法与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甩肩疗法与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9例,获得随访81例.甩肩疗法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62~84岁,平均(67.11±6.18)岁;骨折Neer分型:2部分骨折27例,3部分骨11例.手术内固定组43例,男16例,女27例;年龄60~80岁,平均(66.47±5.48)岁;骨折Neer分型:2部分骨折29例,3部分骨1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8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8.3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甩肩组VAS评分(3.11±0.95)与手术内固定组(3.88±1.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3,P<0.05).甩肩疗法组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79.53±3.73)与手术内固定组(77.98±4.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8,P>0.05);甩肩疗法组并发症发生率18.4%(7/38)与手术内固定组39.5%(17/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3,P<0.05).结论:甩肩疗法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费用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而手术内固定疗效好,但手术并发症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外眦成形术在矫正下睑错位和下睑退缩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睑错位和下睑退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及外眦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下睑缘下移程度、负面情绪评分等差异。结果:观察组下移距离(0.98±0.21)mm、VAS评分(2.54±0.47)、HAMD评分(15.21±2.24)、HAMA评分(13.12±1.2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轻度下移(84.78%)、躯体功能(87.21±13.32)、心理功能(79.42±10.47)、社会功能(81.46±11.21)、总体生活质量(95.24±14.5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眦成形术可以有效减轻下睑错位和下睑退缩的病情,达到良好的校正效果,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