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是特异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腔黏膜产生的慢性炎症,主要为局部免疫应答。近年其发病率有全球性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对AR发病机制和免疫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免疫治疗立足于改变AR患者的免疫反应而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而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临床疗效,并讨论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将100例年龄≥10岁PAR患者分为3组,第1组注射BCG-PSN28例;第2组注射BCG-PSN加吸入激素37例;第3组单纯吸入激素35例。观察用药6周后血清总IgE,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及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第1、2组治疗后总IgE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第3组则无变化。治疗前3组PPD阳性率仅为21%,治疗后应用BCG-PSN的第1、2组阳转率分别为30.4%及32.1%,两组总阳转率为31.4%。评定3组疗效,第1组治疗总有效率71.4%,第3组为97.1%,第2组则可达100%。结论:BCG-PSN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控制复发亦有较好效果。其治疗机制可能为抑制患者体内Th2反应,并促使Th亚群向Th1转化,从而阻止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2003年9月~2004年1月,本院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斯奇康)治疗30例变应性鼻炎,通过临床观察与血清特异性IgE免疫学检测表明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对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对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临床拟诊为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按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分为卡介菌多糖核酸组和对照组(2组各30例),卡介菌多糖核酸组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治疗,每次1.0 mg,每周2次,共2个月,必要时予氮卓斯汀鼻喷剂对症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氮卓斯汀鼻喷剂.每日2次,症状缓解后酌减.均随访至停药后6个月.观察并记录治疗后症状得分、药物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治疗2个月刚结束时,卡介菌多糖核酸组症状得分及药物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至6个月后末次随访时,卡介菌多糖核酸组较对照组症状得分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时不良反应仅1例诉有局部疼痛.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是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 SPN)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发变应性鼻炎、哮喘的慢性鼻窦炎、鼻 息肉的鼻内镜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免疫学机制和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并发变应性鼻 炎和哮喘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进行鼻内镜手术的96例患者分为3组,1组采用BCG SPN1ml,肌肉注射,隔日 1次,疗程5周;2组糖皮质激素鼻腔喷雾,每日1次,疗程5周;3组两药联合使用,疗程5周。进行鼻内镜手术后 术腔的黏膜转归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1组有效率70.97%,2组有效率73.33%;联合组有效率90.63%。1组 和2组两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BCG SPN和糖皮质激素鼻腔喷雾剂均对变应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后术腔黏膜 转归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其机制是从不同的途径调节机体的Th1和Th2细胞亚群的平 衡,阻止机体的变态反应。联合用药为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西替利嗪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国产西替利嗪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铲及副反应,以双盲法随机将203例PAR病人分为两组:进口组,用比利时UCB公司产西替利嗪片;国产组;用深圳市医药研究设计院及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西替利嗪片进行治疗。经治1-2个疗程后发现,两组在症状,体征达到有效改善时间基本相同,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国产组86.49%,进口组为86.96%,副反应发生率;国产组为18.02%,进口组为15.22%。经  相似文献   

7.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在所有的鼻疾病中约占20%,目前尚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较常使用的口服和鼻腔抗过敏药物多为激素类或抗组胺类,有一定疗效,但亦有一些不良反应,其他的治疗方法如电灼、激光、冷冻及手术等效果都不尽人意。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科采用四川禾邦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中成药禾邦苍耳子鼻炎胶囊治疗AR患者12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脾化浊通窍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难治性慢性鼻一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3月期间诊治的25例难治性慢性鼻一鼻窦炎患者给予口服健脾化浊通窍汤,同时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疗程1个月。结果25例患者中,经随访半年~2年,治愈16例(64.o.%),好转6例(24.0%),有效率88.0%。结论健脾化浊通窍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难治性慢性鼻一鼻窦炎,具有较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19例,鼻内镜下运用CZB型超声鼻炎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部位分别是双侧下鼻甲、鼻中隔结节、鼻中隔前上部和鼻丘。按照2004年兰州会议《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原则和推荐方案》,用积分法评定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进行疗效评定,其中显效率91.60%(109/119),有效率6.72%(8/119),无效率1.68%(2/119),总有效率98.32%(107/119)。治疗后1d、1周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1年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咪唑斯汀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咪唑斯汀对中国人群中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共纳入177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咪唑斯汀组72例,西替利嗪组69例,安慰剂组36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并与西替利嗪和安慰剂进行比较。结果:治疗7d时咪唑斯汀组和西替利嗪组临床症状积分和体征积分均降低,咪唑斯汀组积分降低显著优于西替利嗪组和安慰剂组。视觉模拟标尺症状评分中,治疗7d时鼻塞和鼻痒症状的改善咪唑斯汀组优于西替利嗪组;治疗21d时,咪唑斯汀组积分下降仍高于西替利嗪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7例患者试验期间27例发生不良事件,无严重不良事件,其中与试验有关或可能有关的是乏力、口眼干燥和头痛。咪唑斯汀组发生不良事件10例,肯定有关1例,可能有关4例;西替利嗪组发生不良事件14例,肯定有关1例,可能有关4例;安慰剂组3例。结论:咪唑斯汀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总体疗效优于西替利嗪,其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分析30例接受3年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组)的资料。2006年对其进行调查随访;取同期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为对照组,症状发作时服用抗组胺药物及鼻用激素联合治疗;10例健康人为健康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指标(静脉血IL-2、IL-4、IL-5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积分为(3.88±2.71)分,与治疗前(11.10±1.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清IL-2、IL-4、IL-5测定:对照组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IL-2水平低下,IL-4、IL-5水平升高,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脱敏治疗3530次,发生全身反应4例,共6例次,总发生率为0.17%(6/3530);局部反应发生12例,共54例次,总发生率为1.53%(54/3530)。局部及全身反应均较轻。结论:特异性免疫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长期用丙酸倍氯米松(商品名:伯克纳,BDP)鼻喷雾剂治疗成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36例20~45岁常年性AR患者给予BDP鼻喷雾剂治疗,200 μg/d≤剂量≤400 μg/d,分级阶梯治疗,定期复查.根据治疗及随诊时间将36例患者分为3组,A组,治疗及随诊时间1~<3年;B组,治疗及随诊时间3~<5年;C组,治疗及随诊时间≥5年.分别于治疗前、后测患者的骨密度和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值,并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经随访观察鼻用BDP鼻喷雾剂治疗的3组成人常年性AR患者的骨密度和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均值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显示鼻用BDP鼻喷雾剂剂量≤400 μg/d治疗常年性AR,5年内是安全的.结论:长期鼻用BDP鼻喷雾剂200 μg/d≤剂量≤400 μg/d,对AR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在HLA单倍型方面有无特征表现及其遗传背景的实质,我们用血清学方法对31例中国南方汉族患者进行了HLA-A、B位点的抗原检测,计算各抗原的出现频率、基因频率和相对风险值。所获结果与78例贵州籍汉族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发现患者中HLA-B27的相对风险值高达8.25,A31、A28、B12、A33分别为2.68、2.57、2.57和2.27,说明以上抗原的存在可能与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呈正关联;A9、B60、A24、B22、B51、B15、B16、B48、B46、B7、A11、A2等的相对风险值均小于1,说明以上抗原的存在对变应性鼻炎具有遗传稳定性。其中B27和A9的抗原频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因限于条件,仅做A、B位点抗原检测,所得结果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斯奇康注射液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82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治疗组用斯奇康注射液肌注,对照组用西替利嗪口服。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63.4%,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斯奇康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控制复发亦有较好效果,不良反应极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9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被分为3组,分别进行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A组,71例)、下鼻甲部分切除和(或)鼻中隔矫正术(B组,39例)和保守治疗(C组,81例,对照组).应用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hinoconju...  相似文献   

17.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反应性非变应性鼻炎(hyperreactivity non-allergic rhinitis,H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在性别、年龄分布、发病季节、诱因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9年1-8月398例以高反应性鼻部症状首诊的诊断为HNAR及AR的连续患者,以SPSS 17.0软件对其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分型、诱发因素及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NAR与AR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5,P=0.01),HNAR女性患者居多,AR以男性为主;在发病年龄上,HNAR以中青年为主,高发年龄在30~39岁(χ2=51.533,P=0.00),AR以青少年为主,高发年龄在10~19岁(χ2=12.772,P=0.00);HNAR发病无明显季节性,AR发病多在秋季.AR变应原以艾蒿和豚草为主.AR以中-重度持续性为主(χ2=123.991,P=0.00),HNAR以中-重度间歇性为主(χ2=97.420,P=0.00);除鼻痒外,AR较HNAR鼻部及眼部的临床症状重(P值均<0.05);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在AR与HNAR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大致相似(统计值,P>0.05).结论 AR与HNAR在性别构成、主要发病年龄、鼻炎分型及发病季节上有明显差异,除鼻痒外AR鼻部及眼部临床症状较HNAR重,但在发病诱因上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变应性鼻炎鼻粘膜嗜酸粒细胞(EOS)超微结构,从临床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n=13)、花粉症(PS,n=9)和健康对照(n=3)鼻粘膜取活组织检查标本,除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外,重点观察EOS脱颗粒的超微结构改变。PAR和PS患者的鼻粘膜除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外,均有明显的EOS浸润。缓解期鼻粘膜EOS胞膜完整、无突起,胞浆颗粒密度一致、中心键(crystaloid)清晰,胞浆无空泡化,为静息期EOS。发作期鼻粘膜EOS胞膜多不完整,伸出较多伪足,伪足中含有颗粒,胞浆空泡化明显,颗粒密度不一,中心键常脱失,为活化期EOS。此外,尚可见大量的肥大细胞(MC)及T淋巴细胞浸润。EOS与MC及T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患者患病相关因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1-8月在门诊首次确诊的NAR患者111例与AR患者112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经过及患病相关因素.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对于AR而言,NAR随着年龄增加患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NAR的好发年龄为21~30岁,而AR的好发年龄处于11~20岁.在18岁以上成年人中,NAR和AR患者的平均年龄((-x)±s)分别为(38.6±14.5)岁和(32.8±13.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24).NAR在30岁前以男性居多,30岁后则女性病例数上升;而AR患者在20岁前以男性居多,20岁后则以女性多见.NAR在冬季高发(χ2=27.57,P=0.000),AR则高发于春季(χ2=13.75,P=0.003);冬季NAR的发病例数明显多于AR(χ2=12.34,P=0.000).在相关环境因素中,居住地或工作场所靠近交通干道者NAR的发病风险是AR的1.94倍,而居住地或工作场所位于建筑物底层或每天日照<2 h者AR的发病风险分别是NAR的1. 77倍和1.91倍.当患者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时,可使AR的发病风险升高至NAR的2.14~4.06倍.NAR患者自报的发病诱因主要为温度变化(56.3%)、经常上呼吸道感染(52.8%)、气候改变(32.4%)和刺激气味(31.1%)等,但与AR患者比较,这些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与AR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分布,个人和家族过敏史,以及某些与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兰州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兰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变应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AR提供参考.方法 对347例具有AR症状的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兰州地区AR患者的变应原分布特点.以SPSS 17.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47例患者中266例(76.7%)SPT呈阳性,其中吸入性变应原阳性229例,位于前3位的变应原分别为蒿属花粉132例(38.0%)、屋尘螨123例(35.4%)、粉尘螨105例(30.3%).结论 兰州地区AR患者的过敏原主要为蒿属花粉、屋尘螨和粉尘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