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algesia,CSEA)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初产妇分成三组.C组:对照组,未用任何镇痛方法.CEA组:0.125%罗哌卡因+2ug/ ml芬太尼组;CSEA组:L2-3 CSEA联合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注人0.25%布比卡因1 ml +25ug芬太尼0.5ml,常规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观察产妇的镇痛评分及产程时间和新生儿评分.结果 1 CEA组和CSEA组产妇镇痛效果满意,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CSEA组起效时间较CEA组明显缩短,且镇痛效果优于CEA组(P<0.05);2 CSEA组产程活跃期为138分钟和CEA组149分钟短于对照组188分钟,有统计学差异;3 镇痛组与对照组均无运动神经的阻滞.结论 CEA和CSEA都是简明、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但CSEA起效更快、镇痛完善,缩短活跃期产程,更有优越性,产妇满意度高,更适用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诱导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由产科医师于临产时、麻醉实施前、宫口开全时进行心理诱导,结合运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产妇36例为联合组,将未运用任何镇痛方法而进入产程自然分娩孕妇36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产程时间、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两组产程相比较,联合组效果理想,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无增加。[结论]此方法用于分娩镇痛,镇痛效果显,且加速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进展,对母婴均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分娩过程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55例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产妇,实施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联合阻滞,采用罗哌卡因加芬太尼,并与同期55例未实施麻醉的产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生命体征,镇痛评分,下肢运动评分,分娩方式,胎儿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及并发症等。结果:镇痛前后产妇生命体征稳定,镇痛痛组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显降低(P<0.05)。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并发症两且差异无显性。活跃期与第一产程延长,产后2h出血量增多(P<0.05),但所有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效果好,罗哌卡因浓度,剂量,给药时机与停药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采用罗哌卡因、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对90例产妇行分娩镇痛,作为观察组,对未使用分娩镇痛药物进入产程的92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总产程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罗哌卡因、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可靠,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但有第二产程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王焕义 《中原医刊》2007,34(24):31-32
目的 探讨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儿的影响。方法采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200例作为观察组,将未用任何分娩镇痛药物的产妇2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分娩方式、产程进展、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两组产程活跃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镇痛效果满意,加速了产程活跃期进展,降低了剖宫产率,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护理经验。方法 :为 2 0 3例产妇实施分娩镇痛观察与护理。结果 :通过对分娩镇痛的护理缩短了产程 ,减少了产后出血量 ,更能充分发挥产妇的主动性。结论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阻滞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通过护理为产妇创造一个安静无痛的氛围 ,加速了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的进展 ,降低了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 ,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硬膜外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方式、母婴合并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采用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CSEA)的单胎、初产、足月、无其他合并症的产妇213例作为试验组,随机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进行任何镇痛处理的产妇21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的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剖宫产和阴道助产指征、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胎膜残留、尿潴留情况.结果 镇痛后A组的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均缩短(P<0.05),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一产程潜伏期、第三产程和总产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分娩镇痛与非镇痛比较可使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缩短,不影响总产程,不增加剖宫产和阴道助产几率,对母婴均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8.
从2003年6月以来,我院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妇、母婴的影响。方法:在全程胎心监护下,对108例产妇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观察组),与同期108例未干预产妇(对照组)比较镇痛效果、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分娩镇痛效果非常显著(P〈0.01),而产程进展、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显著,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采用罗哌卡因、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对90例产妇行分娩镇痛,作为观察组,对未使用分娩镇痛药物进入产程的92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总产程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罗哌卡因、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可靠,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但有第二产程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组(观察组)100例,宫缩规律且宫口开至2~3 cm时选择L2~3间隙作腰硬联合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2.5 mg布比卡因加25μg芬太尼共1.5 mL,然后向硬膜外腔头侧置管4 cm,接PCA装置,泵内配0.15%罗哌卡因与2μg/mL芬太尼合剂。对照组100例,自然分娩,观察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镇痛效果,并对比两组产程分娩方式、产程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器械助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程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效果确切,起效快,神经阻滞完善可持续给药,对母婴无影响,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和体力,对胎儿有利,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简便的无痛分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娩时的剧烈产痛使产妇对正常的分娩十分恐惧,从而使产科的并发症增加。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疼痛的深入认识,在分娩过程中除保证母婴安全外,同时也要求无痛。采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进行分娩镇痛16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妇、母婴的影响。方法:在全程胎心监护下,对108例产妇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观察组),与同期108例未干预产妇(对照组)比较镇痛效果、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分娩镇痛效果非常显著(P<0.01),而产程进展、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显著,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临床针对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实际效果差异,从而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0—2012年期间收治的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分娩过程中实施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为硬膜外麻醉组和联合麻醉组,每组50例,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实施不同麻醉方法后的麻醉起效时间、分娩过程中辅助用药情况以及分娩过程中肌肉松弛满意情况。结果在麻醉起效时间上,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地长于联合麻醉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辅助用药情况上,硬膜外麻醉组患者在分娩过程中辅助用药比例高于联合麻醉组患者的水平;在分娩过程中肌肉松弛满意情况上,硬膜外麻醉组患者肌肉松弛满意情况明显劣于联合麻醉组患者的水平,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针对产妇分娩过程实施麻醉镇痛的实践过程中,与单纯硬膜外麻醉方式相比较,采用联合应用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腔麻醉镇痛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针对产妇分娩过程实施麻醉镇痛的可靠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分娩镇痛时机对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370例产妇按照宫颈口开张程度分为2组,潜伏期组130例在宫颈口开张1 ~ 2 cm时开始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镇痛,活跃期组240例在宫颈口开张3 ~ 8 cm时开始实施镇痛,记录2组产妇年龄孕周孕次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应用情况产后24 h出血量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新生儿体质量及新生儿生物物理评分(即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黄疸。【结果】 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比较,潜伏期延长[(453 ± 203)min vs,(338 ± 182)min,P = 0.000]。活跃期组的活跃期时间明显延长[(229 ± 109) min vs(197 ± 101) min,P = 0.011]。第23产程和总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00,P = 0.222,P = 0.091)。潜伏期组的缩宫素使用率较高(43.08% vs 23.33%,P = 0.012)两组器械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生物物理评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潜伏期实施联合分娩镇痛可能抑制子宫收缩延长潜伏期,正确使用缩宫素可以减少分娩镇痛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医学科学的发展导致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产程疼痛的解剖、生理基础及药物镇痛对产妇生理的有利作用。因此分娩镇痛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然而现在的分娩镇痛通常在第一产程的活跃期,即宫口开至3cm开始实施,而初产妇的平均潜伏期为8h,因此很多产妇在分娩镇痛前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疼痛,全产程中实现无痛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研究通过对80例初产妇在潜伏期实施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探讨潜伏期实施CSEA分娩镇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18.
苏芳 《中外医疗》2013,(35):194-196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产妇主动要求医生给予产时镇痛.到目前为止,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在我国内也得到了逐步推广.采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孕妇产程以及母婴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在病理产科中的应用,是目前产科保健研究的重要内容.该研究就对分娩镇痛涉及的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单胎头位自然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脊膜外腔阻滞联合镇痛组(CESA)和硬脊膜外腔阻滞镇痛组(EA组),各30例.CESA组应用0.075%布比卡因1.5 mg蛛网膜下腔注射后硬脊膜外腔置管,试验剂量为1%利多卡因5 mL,观察5min无全脊髓麻醉现象,接患者自控镇痛(PCA)泵.EA组试验剂量后5、10 min各注射5 mL PCA预充液,接PCA镇痛泵.比较两组产妇5、15、30、60 min宫缩期的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肢运动情况、第1产程活跃期时间、不良反应和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 CESA组的5、15、30 min宫缩期的VAS评分分别为(3.10±2.83)、(2.23±1.52)、(2.23±1.36)分,均显著低于EA组的(9.07±0.74)、(6.33±1.52)、(3.34±0.94)分(P值均<0.01);两组间60 min宫缩期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下肢Bromage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硬脊膜外腔阻滞镇痛相比,小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具有镇痛起效快,效果确切,下肢运动、产程不受影响的优点,使产妇感到更为舒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