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药与保健》2011,19(12):6-8
我国是全球慢性病患者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08年,我国已有2.7亿名慢性病患者,并且每年新增1600万名,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我国每年有643万人死于慢性疾病,占每年死亡人数的80%。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课题组的一位专家说:"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慢性病的经济负担将吞噬掉经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9日说,目前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 卫生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  相似文献   

3.
资讯新知     
《健康人生》2011,(6):26-27
根据世界银行、我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调研评估的结果,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人的头号健康威胁,在每年约1030万例由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人群中,慢性病所占比例超过80%。报告估计,2010年,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达7956万余人,这一数字在2030年将达到1.8亿余人。另外,约5.8亿人至少有一种与慢性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这些人都是慢性病潜在的患者。为此,专家呼吁要改良生活方式,积极预防慢性病。  相似文献   

4.
《家庭健康》2012,(8):1-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慢性病确诊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的占居民总死亡构成升至85%.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到70%。由此,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高负担期。  相似文献   

5.
《中老年保健》2012,(9):4-4
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上升至85%。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到了70%。慢性病已  相似文献   

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肝胆疾病等,是现代世界各国导致过早死亡和影响身心健康的头号杀手。据报道,目前在我国慢性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2.6亿,80%以上的居民死亡和残疾是由慢性病引起,在疾病的经济负担中63%由慢性病所致,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形成了巨大压力,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王朝君 《中国卫生》2008,(12):50-51
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1.6亿。世界银行官员迪恩-贾米森日前在卫生部、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健康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在中国,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断增长,并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据统计,中国80%以上的死亡均由慢性病引起,而政府在预防方面投人不足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快,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等慢性病患病率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慢性病患者约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1],  相似文献   

9.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NCD)是指长期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医疗治疗费用昂贵,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目前常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现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患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2200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85%,  相似文献   

10.
据卫生部近期完成的《中国慢性病预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显示,我国约86%的慢性病负担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10年间心脑血管病医疗费用年均增长17.3%,全国每年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医疗费用近1000亿元。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处于失控状况,潜在危险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估计2005-2015年,中国因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导致过早死亡而损失的国民收入约为5 580亿美元[1]。慢性病管理的核心目的之一是如何更好地持续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浅谈癌症③     
那么,引起癌症的原因有哪些呢? 致癌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吸烟.中国目前有3亿2千万烟民,男性3亿、女性2千万,女性有增长的趋势.中国在1990年因吸烟导致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2%.据推测,30年后,即2030年将增至33%.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是当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全球有高血压患者10多亿,在我国约有2亿。令人忧虑的是,高血压的患病率还在持续增长。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仅为5.11%,近年已达18.80%。据2009年报道,北京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30.00%。  相似文献   

14.
数据     
《大众医学》2011,(9):4-4
80%之死:缘于慢性病 根据世界银行我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调研评估的结果.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人的头号健康威胁.在每年约1030万例由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人群中,慢性病所占比例超过80%。报告估计.2010年.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达7956万余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科性学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残疾人,以及有各种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老年病、慢性病者。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截至1999年10月1日止,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并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预计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亿以上;有关资料还表明,老年病者中约有50%需要康复医学服务。此外,由于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问题将更国突出,需要进行康复医疗的慢性病所致功能障碍者为数也不少。  相似文献   

16.
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施萍 《社区卫生保健》2011,(5):323-324,330
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报告,2005~2015年慢性病将使中国国民收入累计损失5580亿美元。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其中近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期,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  相似文献   

18.
慢性病预防措施的费用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开展慢性病预防,是控制今后慢性病卫生费用及卫生总费用上涨的关键措施。本研究在查阅大量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在开展慢性病预防措施后,慢性病卫生费用及卫生总费用今后的增长状况和节省的卫生资金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积极开展慢性病预防,到2030年,慢性病卫生费用将由14897亿元降至80584亿元;卫生总费用将由183587亿元降至115224亿元;慢性病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将由81.13%降至69.93%;从2000年到2030年的30年间,全国城市地区慢性病卫生费用总共可节省560564.67亿元  相似文献   

19.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 800万人,其中近3 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约为750万人,在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随着政府对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视,慢性病示范区创建工作已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2012年我市被省卫生厅列入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借鉴兄弟单位创建经验的同时,通过一年的艰辛创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我们的做法与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11年辽宁省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费用,打破历年连续上升的局面,第一次出现下降趋势。据国家卫生统计直报系统数据显示。该省407所二级及以上医院,2010年人均住院费用7004元,2011年人均住院费7220元,增长3.1%。扣除物价上涨指数,人均住院费用实际下降2.5%。2011年住院患者279万人,人均住院费用下降后,一年可为患者节省4.5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