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差异,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行设计"患者分级诊疗认知情况调查表",对自贡市一级、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的300名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受调查患者对分级诊疗的知晓率为46.67%,赞成率为59.00%,有40.33%的患者接受过分级诊疗的宣传。不同级别医院的患者对分级诊疗的知晓率、赞成率、可行度、双向转诊经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首选医院等问题的认知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级医疗机构均应加大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宣传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从DRGs和双向转诊入手,通过文献研究,分析DRGs对于双向转诊的实践意义和难点.DRGs的相关理念、方法和标准可作为构建双向转诊相关制度和指标提供参考,通过指标的制定提升患者诊疗效果的同时,还可通过双向转诊的科学开展节约医疗费用和医保资金.其难点在于实际转诊的适应症,相关补偿措施,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接诊能力,以及患者治疗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国外社区双向转诊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医疗机构间缺乏行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导致我国城市综合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而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却需求萎靡,就诊量过少,严重浪费卫生资源。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家转诊制度对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医疗机构问如何有效地进行双向转诊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其完善的全科医生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是我国在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和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制度中可以借鉴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某医联体双向转诊工作现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上海市某医联体所辖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及就诊患者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认同度、了解度,以及对实施影响因素的看法。结果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认同度方面,患者较医师认同度更高(P<0.05);了解度方面,医师较患者知晓率更高(P<0.05);影响因素方面,宣传度、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的信任度、就诊体验方便性,以及政策、奖励机制及信息化程度,是影响双向转诊发展的重要原因。结论双向转诊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医疗机构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激励制度及政策支撑,以及信息化平台薄弱等。  相似文献   

5.
转诊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将在本单位诊疗的患者转到另一个单位诊疗的过程,包括单向转诊和双向转诊.多数转诊是将患者转向上一级医疗机构进行更好救治的单向转诊,也有患者救治后处于稳定状态,再转到下一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孕产妇急重症是围产期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安全的转诊在成功救治危重孕产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孕...  相似文献   

6.
抓住国家实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医疗改革制度的机遇,对于区域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提出两点构想,即:扩大重症医学科规模及强化学科自身建设;建立重症医学三级联盟。此外提出了目前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障碍、下级医疗机构对于重症患者的上转时机滞后及区域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自身的管理水平不高等均是阻碍重症医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概述了我国分级诊疗的发展历史和目前分级诊疗的几种模式;总结了新医改后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对促进双向转诊、降低医疗费用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效果。分析了目前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中仍存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病人流向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居民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低,医保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应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调、疏通双向转诊,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知晓率,完善医保配套政策措施等建议,以推动分级诊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国外医疗机构间转诊模式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医疗机构间缺乏行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导致我国城市综合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而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却“门可罗雀”,造成一定程度的卫生资源浪费。本文通过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四个国家转诊制度的介绍,分析其运行的主要特点,以期对我国医疗机构间转诊制度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普通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选择医疗机构的级别进行研究,探索影响门诊患者选择就医行为的重要因素。结果显示,40.26%的患者选择三级医疗机构,仅有28.27%的患者选择二级医疗机构,说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仍需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需进一步得到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陕北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医生的调查,明了当下医疗现状,探讨当前形势下双向转诊制度中的医生行为。方法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陕北地区包括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榆林市第一医院等32个市、县(镇)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在职医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结果运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组间比较以卡方检验得出陕北地区医生对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的认识及其实施情况、效果评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陕北地区二三级医疗机构医生对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制度认识尚可,但基层医院意愿不足,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陕北地区双向转诊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陕北地区市(县)镇医疗卫生机构的转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在当前双向转诊制度中的得失和造成患者不合理分流现象的原因,探讨促进陕北地区分级医疗进一步完善的对策。方法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延安和榆林共六个县区的转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患者对双向转诊制度持乐观态度,但由于基层的医疗环境难以得到广大患者的信任,导致市(县)级医疗机构仍是目前医疗服务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结论完善双向转诊制度,调整医疗保险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并加大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力度,对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国内外对分级诊疗的定义与实践探究分级诊疗的本质,认为分级诊疗是医疗机构之间"明分实合"的专业诊疗模式,该模式的实现有赖于各项医疗管理制度的良性运转与协调。通过对当前我国相关制度的剖析,发现当前分级诊疗模式构建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行政等级制度导致优质医疗资源向高端富集;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良好就医文化尚未形成。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医疗机构的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转诊制度及培育合理就医文化等来实现"明分实合"的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三级医院取消普通门诊,实质就是分级诊疗的问题。目前,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就医模式,已经被验证是可靠而高效率的管理办法。但在我国,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却做得非常不理想。为什么那么多患者抵触分级诊疗,而直奔大医院看病呢?答案可能是百姓对当下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长期不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是实现区域卫生资源整合的重要举措,是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重要途径。但双向转诊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双向转诊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以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试点项目为契机,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转变服务方式、转变患者用药观念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山东省居民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和转诊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推动分级诊疗制度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于2017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17个地市抽取2 965名城乡居民进行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和转诊意愿的面访调查。结果山东省2 965名城乡居民中,1 922名(64.8%)居民有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意愿,1 599名(53.9%)居民愿意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1 901名(64.1%)居民在病情稳定后愿意向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附近有基层医疗机构、赞同分级诊疗制度、认为分级诊疗可行、有过社区(乡镇医院)就医经历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较高,家庭年均收入≥20 000元、有城镇居民医保和商业保险及其他医保、经历过转诊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较低;年龄≥65岁、家庭年均收入≥10 000元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意愿较高,女性、居住在农村、家附近有基层医疗机构、赞同分级诊疗制度、有过社区(乡镇医院)就医经历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意愿较低;女性、居住在农村、赞同分级诊疗制度、认为分级诊疗可行、经历过转诊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向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意愿较高,家庭年均收入≥40 000元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向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意愿较低。结论山东省城乡居民对分级诊疗制度认识不足,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意愿较低,性别、年龄、家庭年均收入、居住地、医疗保险类型及是否家附近有基层医疗机构、赞同分级诊疗制度、认为分级诊疗可行、有过社区(乡镇医院)就医经历、经历过转诊是影响该地区城乡居民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和转诊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天津市医务人员和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及双向转诊的知晓利用情况;调查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实施的意愿性,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顺利实施双向转诊制度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内6区3家三级医院和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1 8周岁及以上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整理录入问卷并分析.结果 (1)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认知度低.(2)科室、职称和工作年限3个因素是医务人员参与双向转诊意向的影响因素.(3)医务人员在进行双向转诊遇到的问题:转诊标准不统一、医疗机构缺乏信息交流、经济利益驱使、医疗保险政策影响、病人不接受.结论 天津市医务人员和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双向转诊知晓情况普遍较低,但是大部分比较赞同开展双向转诊.应加强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和医院与社区机构的沟通交流,平衡医疗机构间的经济利益,并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政府在推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山东省居民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和转诊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推动分级诊疗制度提供政策建议。  方法  于2017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17个地市抽取2 965名城乡居民进行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和转诊意愿的面访调查。  结果  山东省2 965名城乡居民中,1 922名(64.8 %)居民有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意愿,1 599名(53.9 %)居民愿意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1 901名(64.1 %)居民在病情稳定后愿意向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附近有基层医疗机构、赞同分级诊疗制度、认为分级诊疗可行、有过社区(乡镇医院)就医经历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较高,家庭年均收入 ≥ 20 000元、有城镇居民医保和商业保险及其他医保、经历过转诊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较低;年龄 ≥ 65岁、家庭年均收入 ≥ 10 000元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意愿较高,女性、居住在农村、家附近有基层医疗机构、赞同分级诊疗制度、有过社区(乡镇医院)就医经历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意愿较低;女性、居住在农村、赞同分级诊疗制度、认为分级诊疗可行、经历过转诊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向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意愿较高,家庭年均收入 ≥ 40 000元的山东省城乡居民向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意愿较低。  结论  山东省城乡居民对分级诊疗制度认识不足,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意愿较低,性别、年龄、家庭年均收入、居住地、医疗保险类型及是否家附近有基层医疗机构、赞同分级诊疗制度、认为分级诊疗可行、有过社区(乡镇医院)就医经历、经历过转诊是影响该地区城乡居民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和转诊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分级诊疗制度下“医联体”模式实施情况,并对其效果和优化措施予以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X市X区医联体医院医务工作者49名,另选取同期X市X区居民483名,分别对上述人员实施约访和问卷调查,对当前各人群对分级制度下“医联体”模式了解程度、认同情况及制约其效果的相关因素予以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岗位医务工作者对分级诊疗作用发挥认知情况无差异,认同医联体分级诊疗、认为双向转诊不到位的医务工作者对医联体模式分级诊疗作用发挥认同水平比例较高,组间具有明显差异.距离因素、医疗技术因素、医疗费用因素对居民选择首诊医疗机构造成重要影响.不同性别、年龄、学历、个人年收入居民对医联体模式分级诊疗认知情况无差异,有医疗保险、去过社区医疗机构、了解双向转诊、有双向转诊经历的居民对医联体模式分级诊疗认知比例较高,两者差异明显.结论:分级诊疗制度下“医联体”模式在实施中,基层首诊及双向转诊现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施期间仍存在部分问题,对此,应加强政府宏观支持与帮助、明确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提升医疗机构的认知水平,从而推动医联体制供给侧改革成效,完善医联体模式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双向转诊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慢性病管理、转诊质量及人数、医院综合绩效提升方面均有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大量研究表明,双向转诊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需要患者、医院及政府的相互配合及努力,分析双向转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完善双向转诊体系,提升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加强各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以促进双向转诊制度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东省部分地区慢性病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方法: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对广州市、清远市的基层卫生机构的41名医护人员就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的实施情况开展深入访谈。结果:基层卫生机构存在转诊缺乏标准流程、病人下转较少、基层病人失访等问题。宏观层面的问题包括转诊体系缺乏规范等;中观层面包括医疗机构间的利益冲突等;微观层面包括医护个人态度对双向转诊的影响。结论: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对医疗体系协作有着较高要求,目前转诊体系和具体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慢性病管理的连续性。应通过加强对双向转诊的监管、完善医保规则等措施优化慢性病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的运行机制,增强慢性病管理的连续性,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慢性病诊疗和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