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霍乱毒素CT基因探针检测非OI群霍乱弧菌毒素的结果与小白鼠肠段结扎试验对照无显著差异,但其特异性、敏感性及快速诊断较好,一次可检测数百份标本,比常规检测毒素法快几十倍,且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PCR快速测定法在检测海河水体非01群霍乱弧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合成一对霍乱弧菌外膜蛋白引物,采用PCR技术对海河水系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状况进行了检测。方法:在海河水系5处水点采集水样102份,以PCR技术和常规分离培养进行了比较,以非01群霍乱弧菌Vbo35型,志贺痢疾,伤寒,大肠杆菌作为PCR扩增时的阴,阳性对照,结果:102份水样PCR检测总阳性率为52%,扩增片段588bp,与常规分离培养比较,符合率为100%,结论:霍乱弧菌外膜蛋白引物快速检测 海河水系非01群霍乱弧菌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提高检测速度4-5倍,为非01群霍乱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一种由非0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0139霍乱简介北京医科大学魏承毓引言人类历史上发生的霍乱,无论前六次(1817~1923)流行的古典霍乱,还是第七次(1961年至今)流行的埃尔托霍乱都是由01群霍乱弧菌(分别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引起...  相似文献   

4.
青岛发现产色素非01群霍乱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01群霍乱弧菌在环境水中广泛存在[1,2,3,4],在夏秋季节,比较容易分离到O除O139外,主要引起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和人类腹泻。因此,其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受到广泛关注,产色素做为少数非01群霍乱弧菌的重要特征之一亦日益得到重视[2,3]。在日常的霍乱疫源检索中,我们首次分离到1株产褐色素非01群霍乱弧菌,对其生物学特征、毒力和药物敏感性进行了系统研究。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与分离鉴定 菌株来源于环境水样,分离鉴定方法按卫生部防疫司《霍乱防治手册》(1987年第四版)进行。1.2所用培养基 …  相似文献   

5.
非O1群霍乱弧菌的鉴定常用生化、血清学等试验来确定,其中二氨基二异丙基喋啶磷酸盐(O1/129弧菌抑制剂)试验是鉴别非O1群霍乱弧菌等弧菌科细菌与其他细菌的特异性试验。常作为细菌命名的重要依据,在重要的微生物学检验专著上都认为弧菌属细菌对O/129弧菌抑制剂10,150μg敏感。本文对从业人员和腹泻病人中检出的非O1群霍乱弧菌抗O/129弧菌抑制剂菌株进行耐药性、毒力等检测,探讨其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6SrRNA基因探针与ctxA基因探针用于霍乱弧菌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地高辛为标记物,利用PCR方法制备16SrRNA基因探针与ctxA基因探针,经Southern杂交,对霍乱弧菌进行分型.对广东地区分离自病人的60株埃尔托型(EVC)、10株O139群和2株标准株进行研究.经16SrRNA基因在探针共分为4个类型(A、B、C和D),EVC和O139群均以D型为优势克隆.经ctxA基因探针Southern杂交,共分为A和B型,2株分离自1998年的EVC为A型,其余EVC和O139群均为B型.与国内外资料比较,广东地区霍乱弧菌的优势克隆与国内其它地区及东南亚地区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报告了由暴发性食物中毒患者粪便中分离出非01群霍乱弧菌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在收集到的7例住院患者的粪便中有6例检出了相同血清型—VBO_2型非01群霍乱弧菌。在患者恢复期血清中,该菌相应抗体呈低度升高,用毒力基因探针检测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均有霍乱溶血毒素同源性基因,但未发现霍乱肠毒素基因,提示了该菌致病因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两株非O1群霍乱弧菌VBO12的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一起食物中毒剩余食品中所检出2抹非01群霍乱弧菌(血清型VB012)的鉴定结果,探讨非01群霍乱弧菌的病原学特征。方法:细菌的分离和鉴定按照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进行。结果:经过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确定这次食物中毒剩余食品中所分离的2株菌为非01群霍乱弧菌(血清型WB012)。结论:由非0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已经逐渐增多,它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也有报道。因此,今后检测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腹泻病人中非01群霍乱弧菌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和原发性败血症。副溶血性弧菌能够产生3类溶血素,包括不耐热溶血素(TLH)、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TDH相关溶血素(TRH)。TLH、TDH和TRH分别由tlh、tdh和trh基因编码。副溶血性弧菌溶血素基因的检测通常采用PCR和核酸杂交,复合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是未来检测技术应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非O-1群霍乱弧菌的血清型与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我国新近研制的VBO血清分型系统对福建省1979年和1985~1986年分离的148株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了血清学分型,并采用兔肠结扎法和乳鼠灌胃法对其中129株菌的致病性作了实验观察。血清的分型率为84.46%;菌株分为26个血清型;人源株以O_9、O_5,O_7、O_(13)、O_(10)、O_(11)型占优势;外环境株以O_9、O_(20)型较多。有5.89%的菌株在一种或二种致病性实验方法中呈阳性反应,证明具有致病性。人源株与外环境株在致病实验中的阳性反应率无显著差异。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可能有差异,但尚不能作出相关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13.
副溶血性弧菌溶血素基因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和原发性败血症。副溶血性弧菌能够产生3类溶血素,包括不耐热溶血素(TLH)、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TDH相关溶血素(TRH)。TLH、TDH和TRH分别由tlht、dh和trh基因编码。副溶血性弧菌溶血素基因的检测通常采用PCR和核酸杂交,复合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是未来检测技术应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霍乱弧菌几肿肠毒素基因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我省分离的霍乱弧菌中几种主要肠毒素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以地高辛标记基因探针,对我省历年分离的91株霍乱弧菌(包括EVC和VC O139)作霍乱肠毒素基因探针杂交检测。结果:EVC流行株和VC O139菌株中,普遍ctxAB,Zot,Ace等毒素基因,该3种基因的携带率分别达到100%,98.86%,96.59%,而EVC非流行菌株则均不携带上述3种毒素基因。结论:提示EVC流行株和VC O139菌株具备较强的产毒能力,流行性强,应重点加强监测与研究。从ctxAB原RFLP杂交图谱分析,EVC以流行株和VC O1390在遗传特征上具相近的特点,结果均显示2条阳性杂交带。  相似文献   

15.
韩春  肖红 《口岸卫生控制》2000,5(1):25-25,29
1999年7月2日,天津开发区某合资企业七名员工,因食用外购盒饭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判定为非01群弧菌污染引起。  相似文献   

16.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和原发性败血症.副溶血性弧菌能够产生3类溶血素,包括不耐热溶血素(TLH)、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TDH相关溶血素(TRH).TLH、TDH和TRH分别由tlh、tdh和trh基因编码.副溶血性弧菌溶血素基因的检测通常采用PCR和核酸杂交,复合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是未来检测技术应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非O_1群霍乱弧菌(下称非O_1群弧菌)过去也称不凝集弧菌(NAG)和非霍乱弧菌(NCV),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群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
O/ 12 9(二氨基二异丙基喋啶磷酸盐 )是一种弧菌抑制剂 ,长期以来 ,被用作鉴别弧菌科细菌、气单胞菌科细菌及邻单胞菌属细菌种间的一项重要试验。目前认为 ,弧菌属细菌对15 0 μgO/ 12 9均敏感 ,而霍乱弧菌还对 10 μgO/ 12 9敏感。我们在对分离自饮服业从业人员的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鉴定时发现其抗O/ 12 9,因此 ,对这些菌株作了初步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4株菌株均来自饮服业从业人员 ,按文献[1]方法分离 ,其生物学特性为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在无盐胨水和3%盐胨水中生长 ,6 %盐胨水不生长 ,动力阳性 ,鸟…  相似文献   

20.
非O1群霍乱弧菌检测及其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O1群霍乱弧菌是指除O1群霍乱弧菌和O139群霍乱弧菌以外的霍乱弧菌的总称,是引起我市夏、秋季腹泻和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一般认为食用受该类细菌污染的水产品等是诱发腹泻疾病的主要因素,其发病率超过沙门菌、志贺菌。有研究显示,该类弧菌很可能是新型霍乱弧菌产生的重要来源,是一个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库。其重要性正被重新认识。为此,本文对人群中的非O1群霍乱弧菌携带及其毒性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