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吸烟与肺癌p53及K-ras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53和K ras基因突变常见于肺癌,吸烟是引起p53和K ras基因突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 相关性肺癌基因突变以G→T为主,这在其它肿瘤及不吸烟者肺癌很少见。p53基因突变常发生于第157、 156、245、248、273密码子,K ras基因突变常发生于第12密码子,他们都是烟草致癌物的强结合位点。对吸烟 与p53、K ras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在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吸烟与肺癌p53、K-ras基因突变关系及性别差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烟与肺癌p53、K-ras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基因突变以G→T颠换为主。性别差异在吸烟所诱导的肺癌p53和K-ras基因突变是否存在易感性的不同,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多数人从基因水平上认为女性更容易易感吸烟所致肺癌。对吸烟与肺癌基因突变关系及性别差异的研究,可筛选出易感者,以利于劝其戒烟并可对其进行重点随访,达到降低肺癌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磁检测方法检测血清p53抗体浓度.方法:制备含有抗人p53抗体的试纸条,固定纳米磁球捕获的血清p53抗体,然后滴加到试纸条上,通过磁检测试纸条的磁信号,分析p53抗体的含量.结果:偶联重组p53蛋白的纳米磁球能有效富集患者血清p53抗体,p53抗体与偶联有纳米磁球的重组p53结合后,通过磁检测p53抗体的最低浓度可达pmol.结论:偶联重组p53蛋白的纳米磁球,可提高p53自身抗体的检测便捷性和灵敏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p53基因突变的特征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显微切割、PCR、DNA测序和免疫组化ABC法,分析4例食管贲门多源癌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4例食管贲门双源癌中,1例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同时发生p53基因突变,并均发生第7外显子231、232密码子的点突变和225、232~233、234密码子的缺失/插入改变。食管鳞癌p53基因突变率为50%(2/4),贲门腺癌为75%(3/4)。所有检测到的突变均发生在第7和8外显子。食管癌和贲门癌分别有1例p53蛋白阴性表达的患者检测到p53基因突变,食管癌中1例p5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结论 同一个体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同时发生相似位点的p53基因突变,提示二者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揭示林州地区相似的食管/贲门癌区域分布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5.
胃癌及胃液中p53、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胃良性病变向恶性转化过程中p53、ras基因突变的规律,并分析胃癌无损伤基因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CR-SSCP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研究。结果:异型增生p53基因突变率10%(3/30)、ras基因突变率10%(3/30)、ras基因突变率16.7%(5/30)(二者总突变率26.7%);早期胃癌p53基因突变率35%(7/20)、ras基因突变率60%(12/20)(二者总突变率85%,其中2例重复突变); 中晚期胃癌p53基因突变率60%(18/30)、ras基因突变率43.3%(13/30)(二者总突变率90%,其中4例重复突变);胃息肉ras基因突变仅1/10。30例胃溃疡边缘正常黏膜均未发现p53、ras基因突变。p53基因突变的25例胃癌的胃液中其相应的突变率32%(8/25)。19例胃癌患者的胃液中9例有ras基因突变47.1%(9/19)。异型增生p53蛋白过度表达阳性率13.3%(4/30),p^21ras蛋白阳性率16.7%(5/30)。胃癌p53蛋白阳性率56%(28/50),p^21ras蛋白阳性率60%(30/50)。正常胃黏膜上皮、溃疡边缘正常黏膜及胃息肉均呈p53及ras蛋白阴性表达。结论:胃癌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ras与抑癌基因p53的突变有关,且两种基因同时检测,可覆盖绝大多数胃癌病例,提高了本项技术的可靠性,提供了胃癌无损伤基因检测的可行性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抗体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44例经病理确诊的HCC组患者和46例肝硬化组患者,50名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VEGF和p53抗体,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血清AFP。结果 HCC组血清VEGF水平(444.82 ng/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102.32 ng/L)和正常对照组(98.13 ng/L)(P<0.05);HCC组血清p53抗体(1.32 kU/L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0.25 kU/L)和正常对照组(0.16 kU/L)(P<0.05);HCC组血清VEGF阳性率(61.36%)和p53抗体阳性率(22.73%)高于肝硬化组(8.70%)和正常对照组(2.17%)(P<0.05)。血清VEGF与HCC病灶大小、PVI浸润有关,而与AFP水平、HBV感染无相关;血清p53抗体与AFP、HCC病灶大小、PVI浸润和HBV感染均无相关。VEGF或p53抗体诊断HCC的敏感性(81.82%,77.27%),AFP(65.91%);三项联合检测均优于单项AFP;无论VEGF和p53抗体水平都与AFP水平无相关,但在AFP阴性HCC病例中VEGF的阳性率为46.67%,p53抗体的阳性率为33.33%。结论 VEGF和p53抗体可作新的肿瘤标志物,提高AFP对HCC的潜在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p53基因是各种人类肿瘤包括食管癌中最常见有突变的基因之一。我们应用激光显微切割,聚合酶链反应(PCR)-杂合性缺失(LOH),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p53测序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食管癌高发区中国山西省的56例患者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p53基因缺失、突变及p53蛋白表达情况,旨在更好理解p53基因突变等变化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霍奇金淋巴瘤中p53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霍奇金淋巴瘤(HL)中是否存在p53基因突变热点区的基因突变。方法:从经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显微切割等方法证实存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霍奇金淋巴瘤石蜡标本中提取DNA,采用PCR-SSCP和核酸测序方法对p53基因突变热点区的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应用p53外显子5、6、7、8的相应引物,对10例HCMV阳性的HL组织中DNA进行PCR扩增,产物经电泳检测,分别扩增出特异的条带,SSCP分析未见异常的迁移带,ex-on-8外显子核酸测序未见有碱基突变。结论:p53基因热点突变区的基因突变在HCMV阳性的HL中可能是不常见的。  相似文献   

9.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与人类恶性肿瘤相关性最强的基因。过去对p53基因的丢失、突变、蛋白的表达做了大量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p53基因CD72 Arg/Pro多态性与多种肿瘤的发病有关联。本文拟对p53基因该多态位点与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与人类恶性肿瘤相关性最强的基因。过去对p53基因的丢失、突变、蛋白的表达做了大量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p53基因CD72 Arg/Pro多态性与多种肿瘤的发病有关联。本文拟对p53基因该多态位点与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53基因第7内含子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及其组织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选择105例NSCLC患者和100名对照,以聚合酶链反应和ApaⅠ酶切鉴定p53基因第7内含子基因型。然后收集64例NSCLC活检标本及40例NSCLC石蜡包埋组织,鉴定基因型后测序检测第5~8外显子突变。结果在NSCLC中p53基因第7内含子ApaⅠ^+/+占23.8%,ApaⅠ^-/-占12.4%,ApaⅠ^+/-占63.8%;在对照组中ApaⅠ^+/+、ApaⅠ^-/-和ApaⅠ^+/-分别为44.0%、11.0%和45.0%。两组间基因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序列分析显示基因型ApaⅠ^+/+、ApaⅠ^-/-和ApaⅠ^+/-的NSCLC组织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20.0%、50.0%和52.9%,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第7内含子多态性与NSCLC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AD51基因G135C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病理特点及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0例肺癌患者为病例组,40例非肿瘤肺疾病患者为对照组。以PCR-RFLP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RAD51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肺癌危险性以及肺癌病理特点的关系;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病例组进行p53突变的检测。结果 (1)RAD51基因型G/G、G/C和C/C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7.5%、15.0%和1.3%,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2.5%、7.5%和0。与携带G/G的个体相比,携带RAD51变异基因型(G/C和C/C)的个体具有更高的患癌风险(P<0.05);(2)RAD51基因型与肺癌的病理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3)RAD51 G135C基因型在不同p53基因突变状态肺癌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RAD5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有关,携带RAD51变异基因型(G/C和C/C)的个体易患肺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及p53基因蛋白产物在骨组织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非放射性同位素TRAP-银染方法对37例骨组织恶性肿瘤及13例同一病人的肿瘤旁对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p53蛋白表达的检测是运用微波处理的LSAB免疫组化法。结果 37例骨组织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为83.8%(31/37);同时检测的13例同一病人的肿瘤旁对照组织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检测结果为51.3%(19/37),正常对照组织无1例阳性。其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的19例中16例端粒酶活性有表达。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能是骨肿瘤恶性的一种潜在生化标志物,并且可能和p53基因一起参与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长期吸烟对Wistar大鼠肺组织p53、K-ras表达的影响,研究吸烟与肺组织p53、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被动吸烟模型.72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被动吸烟6个月,对照组正常呼吸条件下饲养,每个月末分别取6只大鼠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p53和K-ras蛋白表达情况,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p53第5、6、7~8外显子和K-ras第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53蛋白表达于细胞核,K-ras蛋白表达于胞浆,吸烟组p53、K-ras蛋白表达强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吸烟时间的增加,p53、K-ras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随吸烟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CR-SSCP显示,p53基因随吸烟时间的延长突变率增加;K-ras基因突变率随吸烟时间延长增加不显著.结论 吸烟可以导致大鼠肺组织p53、K-ras蛋白表达增强和基因突变率增加,随吸烟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为吸烟对肺的组织基因突变的判定及吸烟者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RAD51基因G135C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病理特点及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0例肺癌患者为病例组,40例非肿瘤肺疾病患者为对照组.以PCR-RFLP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RAD51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肺癌危险性以及肺癌病理特点的关系;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病例组进行p53突变的检测.结果 (1)RAD51基因型G/G、G/C和C/C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7.5%、15.0%和1.3%,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2.5%、7.5%和0.与携带G/G的个体相比,携带RAD51变异基因型(G/C和C/C)的个体具有更高的患癌风险(P<0.05);(2)RAD51基因型与肺癌的病理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3)RAD51 G135C基因型在不同p53基因突变状态肺癌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RAD5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有关,携带RAD51变异基因型(G/C和C/C)的个体易患肺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不同吸烟时间段的大鼠肺组织p53、K-ras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建立Wistar大鼠被动吸烟模型。利用PCR-SSCP法检测p53第5 ̄8外显子、K-ras第1外显子在吸烟各阶段的突变情况。结果p53基因突变率随吸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并呈逐渐上升趋势,K-ras基因随吸烟时间的延长突变率增加不显著。结论在吸烟所致肺癌的发生发展中p53基因的突变是早期事件,为通过筛选吸烟者痰液中脱落细胞中的p53基因突变进行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吸烟与肺癌p53基因突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p53基因突变与吸烟密切相关,烟草中含有苯并芘等上百种化学物质,随吸烟进入气道和肺部,被支气管粘膜上皮吸收入细胞内连接到DNA上引起p53基因突变.烟草中的主要致癌物质苯并芘引起p53基因5-CpG(5-胞嘧啶磷酸鸟苷)甲基化并进一步导致GC→TA置换为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ras基因突变或过表达可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约30%的肿瘤中存在ras基因突变。p21Ras蛋白是ras基因表达的产物。抗p21Ras蛋白抗体的研发,为ras驱动肿瘤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该文对抗p21Ras蛋白单克隆抗体、单链抗体、细胞内抗体、重组抗体的研发和应用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星形细胞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p53基因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肿瘤中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过表达与抑癌基因p53突变、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恶性程度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7例不同恶性程度的星形细胞肿瘤及6例正常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EGFR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CR—SSCP及DNA测序方法检测同一标本的p53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分析它们的异常改变和内在联系。结果p53突变率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分别为1/10,4/19(21.1%),4/6和2/2,而EGFR过表达分别为5/10,10/19(52.6%),5/6和2/2。随着胶质瘤级别增高,p53积聚与EGFR过表达在同一标本中发生率升高。结论在低度恶性胶质瘤中p53基因突变少见,EGFR过表达不少见;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p53基因突变及EGFR过表达均常见。提示p53与EGFR分子通路可能对胶质瘤的恶性进展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协同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48例广西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范围。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48例结直肠癌标本的p53基因,包括外显子2-11及外显子内含子剪切位点。结果: 31.25%(15/48)结直肠癌存在p53突变,共有13种突变类型,分别是:c.370T>G,c.524G>A,c.528C>G, c.529-546del18,c.536A>G,c.736A>G,c.743G>A,c.770-771del2,c.772G>T,c.814G>A, c.949delC, c.782+1G>A, 和c.919+1G>C。c.524G>A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占18.75%(3/16)。60岁以上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率是45.83%,明显高于60岁以下的16.27%(P<0.05)。直肠癌p53基因突变率是47.83%,明显高于结肠癌的16.00%(P<0.05)。结论: IARC TP 53突变数据库中(2006版本)未见c.370T>G突变,c.370T>G是个新突变。c.528C>G、c.949delC、c.782+1G>A 和c.919+1G>C突变在IARC TP 53结直肠癌突变数据库中(2006版本)未见报道,这些突变首次在结直肠癌中被发现。广西p53基因突变与其它地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