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定位和摆位的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方法采用头部立体定位框架,X刀面膜等装置固定患者体位,框架标记板4块,及直径3mm小铅圆点双标记,行层厚、层距3mmCT扫描;通过网络传输至X刀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勾画,计划设计,打印出头部框架及小金属点摆位报告,复位、验证;在加速器上行共面或非共面弧形野放疗。结果头部框架摆位准确度可达到0.01mm;而小金属点摆位在X、Z方向上误差小,准确度可达到1mm,而在Y方向上可达1~1.5mm。结论头部立体定位摆位准确,而小金属点摆位误差大,尤Y方向明显,但可作为定位、治疗验证用。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 1999年 5月以来 ,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颅内肿瘤 2 3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临床资料及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3例 ,男 7例 ,女 16例 ,年龄最小 15岁 ,最大 72岁 ,平均 4 7.8岁。其中脑膜瘤 8例 ,AVM3例 ,垂体瘤 4例 ,脑胶质瘤 2例 ,听神经瘤 2例 ,肺癌脑转移 4例 ,治疗后随访 2mon~ 13mon ,症状缓解 2 1例 ,无明显变化 1例 ,进展 1例。有效率达 91.3%。2 临床护理2 .1 治疗前护理向病人耐心、细致地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不出血的新技术 ,使患者对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解除思想顾虑 ,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SRT治疗颅内肿瘤的方法、效果及适应症。方法 总结79例颅内肿瘤SRT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 79例颅内肿瘤分别采用BRW分次、GTC低发次、高分次治疗。平均随访13.39月,1年生存率72.34%,生存期19.57月;实际肿瘤控制率87.5%。结论 SRT疗效确切,优于单次治疗,且并发症低于后者。SRT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并根据病变部位、体积、性质、一般情况及放疗病史等选择治疗方式和剂量。 相似文献
5.
我院从1999年5月2000年9月对收治的27例颅内肿瘤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70例颅内肿瘤经X线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XK808X-刀系统治疗70例,共77个病灶。本组病人共治疗3-10次,3-6Gy/次,处方剂量为DT45-65Gy,每次间隔1-2d。结果治疗3-12月后复查MRI,病灶消失者23个(CR33%),病灶缩小1/2或以上者31个(PR44%),病灶缩小1/2以下(NG17%),4个(PD6%),总有效率(CR+PR)达77%。结论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颅内肿瘤是一种无创伤性安全有效的方法,副作用小,它不同于一般外放疗,它的治疗次数虽少而瘤体受量高,疗效肯定,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并发症,优化剂量选择。 相似文献
7.
8.
颅内肿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计划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套用于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计划设计优化方法.方法通过在直线加速器上安装圆形准直器,使用6MVX线对靶区实施空间非共面立体定向旋转照射,达到治疗颅内较小体积肿瘤(直径≤4cm)的目的.结果以对肿瘤形状的三维空间观察为基础,遵循在肿瘤长轴方向优先安排射束,适当减少短轴方向射束和权重的原则,可以使由直线加速器实施的立体定向旋转照射产生的40%~90%等剂量曲面完全包绕肿瘤,同时满足临床上对重要器官给予保护的要求.结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以作为一种对颅内肿瘤进行高精度无创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胰腺癌(PC)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头体合一γ刀治疗67例PC患者,根据肿瘤的位置、临床靶体积、身体状况、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调整剂量分布。等剂量曲线50%~80%,周边照射总剂量2000~4200cGy,分割处方剂量400~600cGy,重复治疗5~8次,隔日治疗。结果:32例治疗前梗阻性黄疸消退23例(71.9%);54例治疗前腹背部疼痛完全消失35例(64.8%)、好转或减轻15例(27.8%)、无效4例(7.4%),止痛有效率为92.6%;46例复查CT或MRI,肿瘤消失4例(8.7%),缩小32例(69.6%),无变化8例(17.4%),增大2例(4.3%),未见治疗部位复发者。8例治疗期间出现轻度副反应,但可继续完成治疗。3例治疗期间死亡,3例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死亡。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PC具有定位精确、治疗时间短、副作用小、对周围组织器官损伤轻微的特点,近期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合普通外照射对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计算普通过外照射的NTCP,估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使用测量,使得在不增加NTCP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局部肿瘤的治疗剂量,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的增加安全边界方法后的NTCP,找出最好的增加安全边界的方法。结果:经普通外照射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肺癌患累积两年生存率Ⅰ Ⅱ期患为71.4%,Ⅲa期50%,Ⅲb期40%,总生存率为44.9%。结论:我们的增加安全边界的方法优于目前献报道的加边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华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5):87-88
目的:客观评价立体定向间质内放射治疗颅内肿瘤的远期疗效.方法:将本院采取立体定向间质内放射治的颅内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本院采取开颅肿瘤切除术的颅内肿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一年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立体定向间质内放射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有效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的局部控制率及对肿瘤周围的颅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86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所有患者均有患侧听力不同程度下降,均经CT和MRI检查确诊为听神经瘤.肿瘤的最大径在MRI上测量,平均3.15 cm(2.0~4.3 cm),边缘总剂量为31.8~33.6Gv/6~8次(50%等剂量曲线).结果 随访12~60个月,平均26个月,5年局部控制率为93.02%,听力保护率为82.6%,三叉神经功能保护率为94.7%,无面瘫及其他并发症发生,1例治疗后半年出现脑积水,行脑室分流术后好转.结论 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听力保留率高,其他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4.
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 (stereotacticradioneuro surgery ,SRNS)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将大剂量高能物理射线或同位素载体高精度、一次或几次限制性地照射或植入到所设定的颅内某一靶点上 ,使该靶点内无论良性或恶性的组织都受到不可逆性损毁 ,同时又能保证靶点边缘及其周围组织所接受的放射线剂量呈锐减性分布 ,从而达到治疗颅内病变时产生某一特定的损毁灶 ,而对靶点周围正常的或需保留的脑组织影响很小的目的。现在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已由单纯地治疗颅内神经系统病变 ,扩展到治疗中枢神经系统以外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疗效。方法 :对 3 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头戴面罩 ,单次、非共面、多角度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靶点数 2个 ,准直器 5mm ,边周剂量 60~ 75Gy ,参考剂量曲线 85 %~ 90 %。结果 :随访 1个月~ 2 2个月 ,12~ 2 4h症状减轻或缓解者 6例 ,1~ 3个月显效者 2 0例 ,4例效果不明显 ,有效率达 86 7%。 1例出现患侧面部麻木 ,1例首次治疗效果不佳 ,再次调整剂量后效果显著。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与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SRT)是微创神经外科与现代放射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际上SRT治疗模式使用紊乱,功能性垂体腺瘤的X刀与分次治疗,深部中线、功能区及多支动脉供血的大体积血管畸形的治疗,边界不清、侵袭性很强的脑原发恶性肿瘤与重要敏感结构区肿瘤的治疗等诸多方面,仍存在治疗剂量不够成熟,缺乏长期临床观察与对比研究的问题。课题利用前瞻性临床配对试验对比研究,并结合治疗参数、多指标长期动态随访观察与病理、免疫组化等资料,经严格统计处理在国际、国内率先或早期进行上述方面的SRT与SRS治疗颅内肿瘤、血管畸形方法学对比研究,经文献查新评估研究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7.
1967年Leksell教授与生物物理学家Larson合作,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具有175个钴源的伽玛刀。1975年研制成功具有201个钴源的第二代伽玛刀。与成像技术相结合的第三代伽玛刀于1984年问世,它的定位精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疗效更好,适应证也进一步扩大。进入90年代,伽玛刀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并在世界很多国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Leksell伽玛刀(γ刀)是一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装置。它通过201束校准射线的聚焦照射,在不开颅的情况下,破坏颅内病变,达到治疗目的。γ刀治疗的适应证包括某些颅内动静脉畸形、肿瘤和功能性疾患。 1967年第一台γ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问世,至今已有3O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至1997年底,世界范围内有近70000病人分别在82个中心接受了γ刀治疗。特别是80年代后期,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近4年来,中国引进了13台Leksellγ刀,并应用于临床。 本文回顾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历史,简述了Leksellγ刀的组成、构造及治疗原理,并分析了γ刀治疗的适应证。强调在做γ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计划时,必须掌握一定的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及放射生物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影像医学、肿瘤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结合,放射治疗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精确放疗的时代.伽玛刀作为多学科融合的产物,自1967年由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eksell教授发明以来,已成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原理就是将呈半球形分布的201个钴源发出的细束伽玛射线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准确聚焦于颅内病灶处,给予单次较大剂量的放射治疗而达到治疗目的,且病灶外剂量曲线陡降,从而使周围正常脑组织受照射较少,以提高病灶的局部控制率和减少并发症[1-3].为保证其治疗的精确性,伽玛刀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正日益受到重视[4-8].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治疗病例的随访,评价伽玛刀治疗原发性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美国GE1.5TMRI定位,OUR-XGD型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原发性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0例,治疗靶点定为三叉神经根入桥脑处,采用4mm准直器,设1-2个等中心点,中心剂量80~85Gy,以50%等剂量曲线覆盖靶点,脑干边缘剂量12~15Gy。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治愈6例,疗效显著1例,显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治愈 显著 显效)80%,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伽玛刀放射外抖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对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可首选伽玛刀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