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评价职业性受照射人群集体生物剂量和细胞遗传学效应的相关性。方法 用培养、MC法分别测定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微核率。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阳性率为15.2%,微核阳性率为9.3%,差异有显著性。其中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染色体畸变与微核阳性率分别为14.9%、11.0%;小型密封源操作者染色体畸变、微核阳性率分别为17.1%、5.2%;工业X射线探伤者染色体畸变、微核阳性率分别为0、21.4%;工业X射线探伤者比小型密封源操作者微核阳性率显著增高;染色体畸变、微核阳性率均随工龄的增加显著增长;放射工作人员男性染色体畸变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结论 小剂量电离辐射对细胞遗传学的影响与射线种类、能量、工种、工龄、性别及累积剂量是密切相关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微核阳性率越高职业性受照射人群集体生物剂量累积越多,慢性放射性损伤细胞遗传学效应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柳州市放射作业人员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标本,检测柳州市458名放射作业人员和200名健康成人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柳州市放射作业人员和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1.76‰和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0.67%和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工种放射作业人员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的放射作业人员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20年以上工龄组最高。结论柳州市放射作业人员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群,因此加强辐射防护知识培训及做好辐射防护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进行监测,分析职业性低剂量受照人群细胞遗传学变化特点。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微核测定采用甲基纤维素法。结果:414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平均畸变率、检出率分别为0.048%和3.92%;染色体平均畸变低于正常值0.14%;平均微核率、检出率分别为0.423‰和23.43%,平均微核率在正常范围(0-3‰)之内;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工种、工龄、性别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细胞遗传学变化特点与电离辐射的种类、强度及放射人员工龄、个人累及剂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常熟市某氟化学工业园区周边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细胞率、拖尾细胞(脱尾)率和DNA损伤率情况。方法抽取该园区周边居民337人为观察组,另选远离该园区的居民199人为对照组。严格按GB/T12715-1991《染色体畸变分析估算生物剂量的方法》、WS/t187-1999《淋巴细胞微核估算受照剂量的方法》和彗星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检测后分析。结果两地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细胞率、DNA损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外周血淋巴细胞拖尾细胞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氟工业园区排出的氟化物目前未对周边地区居民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重大影响,监管部门应继续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剂量对职业人群健康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暴露组配戴“TLD model469”个人剂量监测计,用“TLP-热释光剂量数据处理系统”测读结果;微量全血培养法检测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健康监护相关指标检查。结果暴露组受照剂量最高192.02mSv/a,最低0.42mSv/a,人均年受照剂量5.47±0.37mSv/a;受照剂量<5mSv/a占59.63%,5~10mSv/a占33.61%,10~50mSv/a占5.06%,≥50mSv/a占1.18%;染色体总畸变率1.61%,高于对照组0.16%。受照剂量与染色体总畸变率呈正相关,r=0.982;与染色体细胞畸变率呈正相关,r=0.978,同位素组、介入放射组高于其他组(χ2=565.54、496.12,P<0.01)。染色体畸变率与放射工龄相关系数为r=0.971,呈曲线正相关。淋巴细胞微核率、微核检出率与放射工龄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2、r=0.957,呈曲线正相关。个人累积受照剂量与淋巴细胞微核率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97。与微核阳性检出率呈直线正相关,r=0.96。结论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总畸变率、畸变细胞率、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检出率在一定范围内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关系;个人累积受照剂量低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职业照射水平50mSv/a时,职业人群外周血染色体畸变、微核及健康相关指标已表现不同程度改变,表明现行国际放射防护标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剂量进行监测,探讨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中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唐山市内1 392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观察组,选取无射线接触史且其他条件与观察组具有可比性的143名身体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行一般情况调查、放射剂量测量、微核检测、染色体畸变检测.结果 放射线接触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按不同工种分组,观察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依照医学放射诊断组、工业探伤组、工业用放射源组、医学放免放疗组的次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递增趋势.按不同工龄分析,<10、10~ 20和>20a工龄组的放射工作人员细胞微核异常率分别为10.8%、16.2%、24.8%,对照组为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染色体畸变异常率亦随放射工龄的增加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累积辐射剂量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累积微核异常率、累积染色体畸变异常率也随之增加.结论 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将会有所增高.从事不同放射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损伤不同,放射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损伤与接触射线年限有关,放射工龄越长,累积电离辐射剂量越高,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越高,其对机体造血系统的损伤越严重,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与累积辐射剂量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200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畸变率及微核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瑾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21(5):389-389,393
目的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等方面的改变,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放射工作者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结果放射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造成一定损伤,放射防护工作中必须重视减少电离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免疫水平、微核形成及染色体畸变的影响,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免受职业照射损伤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选取新疆某测井公司、机械制造公司等企业的455名低剂量电离辐射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测定个人剂量和免疫球蛋白含量,随机抽取59人进行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的检查。结果石油测井和工业探伤作业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4.10±1.39)和(2.36±0.74)mSv/a,作业人员大部分分布在3~5 mSv/a剂量组,占59.3%。IgG在不同剂量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畸变率为0.64%,淋巴细胞微核率为0.98‰;不同剂量组和工龄组染色体畸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监测的作业人员有效剂量属于低剂量水平,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暴露对作业人员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应加强对异常指标监护,保障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9.
邢艳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2):176-178
目的 分析南京从事X射线、工业探伤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工龄段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的分布及其之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分析X射线、工业探伤作业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结果 X射线人员染色体畸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业探伤人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随放射工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X射线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业探伤人员9例女性中染色体未显示畸变,微核率均小于1‰。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长期接触小剂量电离辐射造成放射人员细胞遗传方面变化特点与电离辐射种类、强度、剂量和放射工作人员工龄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某研究所接触脉冲微波作业的高功率组42人、低功率组(元件组)60人和无微波接触的对照组51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两接触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异常率、高功率组微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功率组染色体畸变率异常者检出率、畸变细胞率、染色体型畸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元件组(P<0.01);而染色单体型畸变率两接触组与对照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因素后,两接触组微核率、染色体型畸变率与工龄无相关性(P=0.451,P=0.270)。说明小功率脉冲微波辐射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及微核形成具有一定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长期小剂量、低剂量率职业性射线接触者的细胞DNA损伤动态变化。方法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SCGE)对某厂80名职业性射线接触人员于1996~2000年连续5次作DNA损伤检测。结果在暴露的平均年当量剂量范围内,射线接触组DNA受损细胞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但接触组平均DNA受损细胞率未见有明显逐年升高的趋势;DNA受损细胞率与放射工龄、年龄、平均年当量剂量有明显的相关性,随放射工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结论长期受小剂量、低剂量率照射的职业性射线接触者会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持续改变;且DNA受损细胞率随放射工龄、年龄、平均年当量剂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SCGE可用于低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动态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张霞  张燕  钟光伟 《职业与健康》2014,(13):F0002-F0002,F0003
目的研究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及白细胞的影响。方法微核、染色体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培养法,血常规采用静脉血用迈瑞-30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结果放射工作人员(1 043人)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及白细胞异常率与对照组(450人)相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工龄增加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及白细胞异常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及白细胞异常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职业放射暴露环境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发生畸变和微核发生变化的危险因素,为评价各类职业放射暴露环境工作人员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宝鸡市372名职业放射暴露环境工作人员(医用X线诊断139名,工业探伤106名,烟厂卷接工95名,工业同位素应用32名)的一般人口学、工龄、职业放射暴露环境及染色体和微核变化的数据。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组职业放射暴露环境工作人员的微核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组的ace畸变率、染色体型畸变率、染色体畸变总率和微核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职业放射暴露环境工作人员的无着丝粒断片(acentric fragment, ace)畸变率和染色体型畸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放射工龄是职业放射暴露环境工作人员发生ace畸变(OR=1.064,95%CI:1.018~1.112)、染色体型畸变(OR=1.064,95% CI:1.021~1.108)、染色体总畸变(OR=1.038,95% CI:1.006~1.071)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微核(OR=1.064,95% CI:1.037~1.091)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和放射工龄增加,其发生ace畸变、染色体型畸变、染色体总畸变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微核的风险增加。烟厂卷接工的放射暴露环境是发生染色体型畸变、染色单体畸变和染色体总畸变的危险因素。烟厂卷接工发生ace畸变、染色体型畸变、染色单体畸变和染色体总畸变的危险分别是医用X线诊断的3.679(95%CI:1.310~10.335)、3.637(95%CI:1.405~9.413)、3.649(95%CI:1.488~8.951)、3.794(95%CI:1.795~8.017)倍。人均年有效剂量与职业放射暴露环境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生变化无关。结论 职业放射暴露环境对工作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年龄和放射工龄也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生改变有关。与其他职业放射暴露环境相比,烟厂卷接工作环境是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生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进行监测,了解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市257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及微核采用甲基纤维素法进行检查。结果 257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未检出,微核畸变率随着工龄增加有增高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检出率高于女性,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工作人员在现有工作条件下会受到健康损害,应加强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电离辐射对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敏感指标的影响,为有针对性的改善放射防护条件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放射组和对照组人员外周静脉血进行外周血象、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细胞检测分析。结果 放射组辐射效应指标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与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和工业组辐射效应指标异常检出率高于其他组,其中白细胞减少和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结论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效应敏感指标异常检出率均高于正常人群(对照组人员),尤其是介入和工业放射工作人员小剂量辐射损伤效应较明显。建议应有针对性的改善放射防护条件,加强个人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者外周血象、淋巴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畸变情况,为放射工作者职业防护和健康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2017年和2019年连续3次接受健康检查的127名放射工作者进行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及血象分析,将其设为放射组。另外选取133名无射线接触史的医务人员设为对照组;结果 放射组中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27名放射工作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随着接触电离辐射时间的增长逐渐降低,染色体畸变率逐渐增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损害工龄大于20年的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高于低工龄组,不同损害工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核医学与介入治疗工种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其他工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长时间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可使放射工作者白细胞总数降低和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应加强放射工作者防护措施以备降低电离辐射损伤程度,特别要加强核医学和介入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调查山东省放射工作人员血常规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掌握山东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现状,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对2013年-2017年期间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1 2496名放射工作人员血常规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2017年期间,山东省放射工作人员血常规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及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率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未观察到规律性变化,而微核率有呈逐年降低趋势(χ2=28.000,P < 0.05)。不同工种间比较,影像诊断组和X射线工业应用组血常规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差异较大,其中白细胞平均值以探伤组最高,影像组次之,放疗组最低;血红蛋白平均值以工业辐照组最高,牙科组最低;血小板平均值以工业测井组最高,工业探伤最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分别以工业探伤组和工业辐照组最高,且都以牙科组最低。随工龄的延长,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平均值略有升高趋势,血小板均值略有下降趋势。微核率除岗前组相对较低外,在岗工作人员微核率随工龄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工龄水平,染色体畸变率未有统计学意义(χ2=0.209,P>0.05)。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使机体受到一定的辐射损伤,其中放疗、介入和工业应用领域的放射工作人员是放射防护宣传和监督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医疗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水平,为放射防护提供依据,以减少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危害。方法 选取1 072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放射组),以岗前职业健康体检拟从事放射工作的329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全血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放射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放射组微核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0.001);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及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男性(P <0.001);不同工种间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核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工龄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核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不同年龄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与人群年龄呈正相关(P <0.001)。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微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