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某厂放射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法(SCGE),俗称慧星试验,探讨小剂量X射线接触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情况。方法 选择32例射线作业保同为接触组和33例非接触人员为对照组,通过SCGE法测定他们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 射线组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NA链的断裂损伤程度和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有显著相关。结论 射线工作者长期受职业性小剂量照射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2.
职业接触抗癌药物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彗星试验检测接触抗癌药物护士的DNA损伤。方法:选择16名职业性接触抗癌药物的护士为暴露组,平均暴露工龄为5.6年,平均每天配药7.8份。另选16名从未接触过抗癌药物的护校学生为对照组。用彗星试验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迁移情况。结果:暴露组平均彗星长度为46.27μm,明显高于对照组(26.78μm),差异有显著性(P<0.01)。暴露组平均长尾核的百分率为6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暴露组的护士有不同程度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3.
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诱发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诱发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观察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济南市经十路,250062)商希梅刘伟候殿俊乔健维耿林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省放射工作者逐渐增多,从事医疗,工业探伤、辐射、科研等接触射线工作人员已有数千人,根据卫生...  相似文献   

4.
装饰材料挥发物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装饰材料挥发物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作用。方法 选择55间装修半年及18间三年内未装修的宾馆客房,分别测定其空气中的6种主要有机物浓度(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脂、乙酸丁脂),并根据现场测得的各种有机物浓度,用装饰材料在染毒柜内配制接近于新装修现场测得的5、10、20、40倍浓度进行动物毒性试验后,采取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结果装修半年内室内空气中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脂、乙酸丁脂浓度分别为0.14、6.50、3.00、6.70、41.33、1.70mg/m3,均高于未装修的客房(P<0.01)。实验结果表明,接近于新装修现场浓度的10、20、40倍剂量的装饰材料有机挥发物对小鼠染毒15 d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断裂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装饰材料高浓度有机挥发物可引起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因此应加强对新装修场所的卫生监督、监测。  相似文献   

5.
钇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摄入稀土Y3+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为明确稀土的遗传毒性提供数据。方法刚断乳大鼠分别饮用含稀土Y3+为0,53.4,5340mg/L的饮用水,子代饮水同亲代。子代喂饮6个月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观察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状况。结果53.4和5340mg/L组大鼠淋巴细胞DNA形成的彗星尾部DNA含量、尾长、彗星长、Olive尾矩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低剂量组的彗星长(28.80±5.01)、高剂量组尾长(3.04±0.20)和彗星长(28.52±5.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稀土Y3+可造成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彗星实验方法对吸毒人群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进行检测。方法在湖北省某市戒毒所随机抽取123名吸毒人员作为暴露组,同时选择79名非吸毒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彗星实验。结果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彗星细胞拖尾率分别为10.03%和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彗星细胞拖尾的尾长分别为(2.35±0.88)和(2.05±0.7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毒年限长者彗星细胞拖尾率(11.49%)显著高于吸毒年限短者(2.9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毒人群DNA损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吸毒对人体淋巴细胞DNA有一定损伤,吸毒时间越长,DNA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射线对人体淋巴细胞DNA损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可引起生物大分子的激发和电离 ,造成DNA损伤 ,染色体畸变率增加。染色体畸变已作为评价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参考指标。我们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 (SCGE)技术对放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进行了检测 ,以探讨简易、敏感的评价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指标。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查阅某市区所有放射人员剂量档案 ,选出有确切累积暴露剂量的放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该市从 1989年开始要求放射人员佩带个人剂量监测仪 ,但由于多种原因 ,自 1989年开始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中仅 80人有确切受照剂量接触史 ,均为男性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铁路电力牵引对铁路作业人员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接触电磁场的136名职工为观察组,非接触电磁场的49名职工为对照组。检测作业环境的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进行分析。[结果]相关工种作业环境中有不同程度的电磁场强度存在,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率观寨组高于对照组。[结论]铁路电力牵引工频电磁场对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DNA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γ-射线对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γ-射线对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情况,为预放射线对人体的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CGE)测定,观察小鼠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彗星率。结果 在小鼠实验中发现不同剂量组的小鼠彗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剂量组之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并且在各个时点的不同剂量之间的慧星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在低剂量组各时点间彗星率差异无显著性,而在高剂量组各时点间差异有显著性,并且以一天中16:00时点最高。结论 γ-射线能引起淋巴细胞DNA损伤,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此外还提示-天中淋巴细胞对γ-射线的敏感性不同。在探伤工人和对照组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汽油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methyltert—butylether,MTBE)对加油站职业暴露人群DNA的损伤。[方法]选择华南地区8家加油站工作人员1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暴露组61人,对照组39人),进行健康检查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各抽取外周静脉血样5mL,分离血清和淋巴细胞,运用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血清MTBE含量;运用彗星试验(cometassay),分析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样本人群血清MTBE含量与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相关性。[结果]接受体检的加油站调查对象未发现身体健康状况不合格者,均符合汽油从业人员的职业卫生要求;暴露组血清MTBE含量平均值为(6.230±2.369)μg/L,高于对照组[(5.164±2.139)μg/L](P〈O.05);暴露组0live尾矩平均值为(0.060±0.045)gm,也高于对照组I(0.039±0.038)μm]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暴露组血清MTBE含量与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59,P〈0.05)。[结论]血清MTBE含量与淋巴细胞DNA损伤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长期小剂量、低剂量率职业性射线接触者的细胞DNA损伤动态变化。方法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SCGE)对某厂80名职业性射线接触人员于1996~2000年连续5次作DNA损伤检测。结果在暴露的平均年当量剂量范围内,射线接触组DNA受损细胞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但接触组平均DNA受损细胞率未见有明显逐年升高的趋势;DNA受损细胞率与放射工龄、年龄、平均年当量剂量有明显的相关性,随放射工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结论长期受小剂量、低剂量率照射的职业性射线接触者会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持续改变;且DNA受损细胞率随放射工龄、年龄、平均年当量剂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SCGE可用于低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动态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DNA损伤检测—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又称为彗星实验,是一种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DNA断裂的技术。近年来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特定的DNA损伤、DNA特异性染色、DNA修复、遗传毒理、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该实验方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使改进后的方法更加快速简捷、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3.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苯作业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目的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研究苯的遗传毒性。方法 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将接苯工人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测定当时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hTWA)分组。观察指标包括DNA断裂分级(将DNA断裂损伤细胞按其损伤程度分级)及DNA彗星尾长(彗头末端到彗尾的长度)。结果 接苯工人DNA断裂程度及DNA彗星尾长[Ig(尾长+1)]两个参数,接苯组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8hTWA浓度计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彗星试验能够快速,敏感地检测苯引起的人类淋巴细胞DNA损伤,提示对于检测环境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可能是一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4.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SCGE) 分别检测了受γ射线照射后小鼠及从事X 射线探伤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 单链断裂(ssb) , 结果发现: 0-5Gy 和5-0Gy 的γ射线照射组小鼠, 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从事X 射线探伤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百分率也显著升高。提示SCGE 检测的DNAssb 可作为射线对健康影响的早期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正己烷(n-Hexane)对大鼠外周血有核细胞DNA损伤的影响,为其遗传毒性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4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低(75 mg/kg)、中(150 mg/kg)、高300 mg/kg)剂量染毒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每组8只。经腹腔注射正己烷,染毒4周后,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和体重变化,用彗星试验技术(SCGE)检测大鼠外周血有核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各组大鼠体重均持续增加,但高剂量组较对照组增长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动物无明显中毒症状。外周血有核细胞SCGE检测彗星尾长、尾DNA%、尾矩、Olive尾矩均增大。阳性对照组尾长(63.84±19.79)、尾DNA%(28.78±6.99)、尾矩(15.47±8.60)、Olive尾矩(10.60±4.89)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中、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尾长、尾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尾矩,Olive尾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尾矩值与染毒剂量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为0.978,呈正相关(P<0.05)。结论正己烷可使大鼠外周血有核细胞DNA发生损伤,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石英致大鼠肺巨噬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肺巨噬细胞分成生理盐水组、石英组、牛磺酸 石英组。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彗星出现率和彗星尾长度。结果5个浓度牛磺酸(5,10,20,30,40 mmol/L) 石英组的彗星出现率和彗星尾长度与石英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牛磺酸浓度的增加,彗星出现率降低,彗星尾长变短。结论牛磺酸在5~40 mmol/L浓度范围内对石英引起的肺巨噬细胞DNA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铅对妊娠期及新生期大鼠神经细胞DNA的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妊娠期及新生期母体铅暴露对新生仔鼠神经细胞DNA损伤作用,以进一步揭示铅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方法SD孕鼠随机分为6组,妊娠第1d至新生仔鼠出生后第28d进行醋酸铅[Pb(CH3COOH)2]0,50,80,120,200mg/(kg·bw)连续经口灌胃染毒。取出生8d的新生仔鼠的海马和皮层细胞,进行单细胞分离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检测细胞,观察DNA迁移长度及拖尾细胞百分率。结果各剂量醋酸铅均可引起神经细胞DNA的单链断裂,出现彗星拖尾,其拖尾细胞百分率DNA迁移长度均随醋酸铅剂量的增加而增长,各剂量与阴性对照的结果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铅可引起神经细胞DNA损伤,并与剂量呈正相关;单细胞凝胶电泳是检测神经细胞遗传毒性及细胞凋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八氯二丙醚对小鼠肝肺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八氯二丙醚对小鼠肝、肺细胞的遗传性作用。方法采用改进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八氯二丙醚对小鼠肝、脾和肺细胞的DNA损伤。在小鼠接触0,100,200,400,800 mg/(kg.bw)的八氯二丙醚后0,3,9,24,48,72 h,从单细胞水平观察其对小鼠肝、肺等主要脏器细胞DNA损伤程度。结果小鼠接触400,800 mg/(kg.bw)的八氯二丙醚3,9和24 h,可引起明显的肝和肺细胞的DNA链断裂。但48 h后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八氯二丙醚在一定剂量下对小鼠具有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苯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伤效应的标志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苯对职业暴露人群的遗传损伤作用及效应标志物。方法将苯作业工人按累积浓度、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 h-TWA)、工龄等分组,应用血常规检测、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染色体畸变实验,评价苯职业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遗传损伤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接触组工人DNA断裂程度、DNA彗星尾长[lg(尾长 1)]及染色体畸变细胞率3个参数按累积浓度、8 h-TWA计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0,r=0.594,r=0.516,均为P<0.01)。按苯职业接触工龄,将60名工人分成3组,即0.5~、12~和22~(a)工龄组,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水平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细胞率(分别为23.7%,31.2%,46.8%)、彗星尾长[分别为(18.12±2.96),(15.18±6.38),(16.32±6.60)μm],有随着苯接触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性别、吸烟等因素对遗传物质的损伤有干扰。彗星试验的检测指标与血常规检测指标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或P<0.05)。结论苯可引起遗传物质的损伤,彗星试验对环境致变物的检测是敏感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20.
芥子气对大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芥子气 (MG)对大鼠骨髓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6组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NS)、丙二醇、MG(0 .2、0 .4、0 .8、1.6mg/kg体重 ) ,分别于染毒后 0、2 4、4 8、72h处死各组的 5只大鼠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析大鼠骨髓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 在染毒后 0h各组的大鼠骨髓细胞DNA损伤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丙二醇组的大鼠骨髓细胞DNA迁移率和迁移度在染毒后 2 4、4 8、72h分别为 15 .4 %± 0 .2 1%、16 .0 %± 0 .19%、15 .7%± 0 .2 3%和 (11.4±0 .2 )、(13.5± 0 .3)、(12 .8± 0 .2 ) μm ,明显高于在同时刻的NS组水平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各MG组的大鼠骨髓细胞DNA迁移率和迁移度在染毒后 2 4、4 8、72h分别高于在同时刻的NS组和丙二醇组水平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MG对大鼠骨髓细胞DNA有损伤作用 ,随剂量的增大损伤有上升的趋势 ,损伤呈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