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EB病毒相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典型特征主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疲倦、头痛、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及出现嗜异性凝集抗体,可合并有肝脾肿大与肝功能异常。EB病毒感染是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常见病因。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γ亚科,为双链DNA病毒。人群对EB病毒普遍易感,初次感染后EB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被感染的B细胞内即形成持续的潜伏感染。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中医证治邓先军,邓德英,秦镜(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医药疗法;传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以及周围血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为...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该病在基层医院误诊率极高,我院内科于2004年10月收治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s mononucleosis,IM),简称传单,是由一种EB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常有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测得EB病毒抗体等。传单是自限性疾病,患儿多在发病后2个月内自愈,目前尚无特殊疗法,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我院2006年2月收住了一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典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儿童多发,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见嗜异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EB病毒外,传单中有5%~10%的病例是由非EBV的其他病原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肺炎支原体(MP)等感染引起,称为类传单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儿童多发,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6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25例伴发肺炎支原体感染,感染率36.2%,抗病毒治疗同时规范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P感染者热退时间及异淋恢复正常时间优于单纯EBV感染者。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MP感染,及时、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利于缩短病程,预防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多为急性、自限性病程,以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为主要表现,预后良好。诊断以临床症状、典型血象以及阳性嗜异性凝集实验为主要依据,尤以后两者较为重要。本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做一陈述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但因其临床表现多样性和不典型性,容易造成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确诊率,本文收集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是由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喉炎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多发于儿童。近年IM在成人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报道中西医结合治愈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害1例。1病例简介  相似文献   

10.
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单 )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ELISA方法检测EB病毒 (EBV)、巨细胞病毒 (CMV)、疱疹病毒 (HHV)等IgM和PCR检测EBV -DNA均阴性 ,而MP -IgM和PCR检测MP -DNA均阳性的 5例传单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肿大 ,脾肿大 2例 ,咳嗽5例 ,鼻塞、眼睑浮肿 2例 ,腮腺肿大、皮疹 1例 ,肺部炎症、心肌损害 2例。 4例仅用阿奇霉素 ,1例仅用红霉素治疗 2周痊愈。结论 :MP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征主要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 ,阿奇霉素及红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主要由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引起的急性增生性传染性疾病,症状体征变化多端,缺少特异性,临床极易漏诊和误治。为了加深对本病临床特征的认识,现将我院2007年7月~2011年3月诊治的29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1.1一般资料2007年7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IM患儿29例,均符合IM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2.
<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偶有流行,90%以上由EB病毒引起,5%~10%由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弓形体、腺病毒等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IM缺少特异的症状、体征。临床典型的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的"三联",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变化多样,特别是疾病早期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重叠并混淆,临床极易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误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9例确诊有CMV病毒感染且具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的患儿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及总结;并与21 例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相比较.结果:与EB组(B组)比较,HCMV组(A组)感染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少见(P<0.05),渗出性咽炎少(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较低(P<0.05),皮疹多见(7/9例),嗜异性抗体常为阴性,HCMV组病例经更昔洛韦治疗1个月可以全部治愈.EB组(B组)颈部多发性淋巴结肿大较多见,渗出性咽炎发生率高,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明显,嗜异性抗体常为阳性.结论:HCMV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特点与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所不同,更昔洛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人建议可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命名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我们对 7个月来在我院诊治的 2 1例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 ,证实了这种观点。现报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通过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检查 ,查找异型淋巴细胞 ,检测血清嗜异凝集抗体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病毒。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4月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呕吐、肝脾肿大、出血、皮疹等症状住院的 ,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共 6 5例 ,其中异型淋巴细胞≥ 10 % ,同时有血清嗜异凝集抗体阳性的 14例 ;只有异型淋巴细胞≥ 10 % 4例 ;只有血…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以EB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咽炎、淋巴结炎、脾肿大、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形改变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在骨髓涂片中无明显改变,须在末梢血片中根据淋巴细胞形态改变和临床症状相结合诊断本病,以免引起临床误诊。结合本院1例病例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儿中发热及咽峡炎(89.47%)、肝肿大(55.26%)、脾肿大(52.63%)、淋巴结肿大(84.21%)、异常淋巴细胞等于或超过10%(100%)。合并症中肝功能损害最常见,肝功能异常占57.86%,肝功能损害以酶学改变为主。早期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结论对婴幼儿出现持续发热伴化脓性扁桃体炎且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尤其肝功能损害应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感染相关性淋巴或淋巴样腺体组织反应性改变和多器官功能受损。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临床诊断的2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血象检查结果、治疗及其转归进行总结.结果 22例中均有发热、咽炎、白细胞增高、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109/L,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109/L,肝功能异常2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cmcm以上)18例,肝脏肿大20例,脾脏肿大11例,EB病毒抗体阳性1 9例.结论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EB病毒感染最常见,临床以持续发热、咽炎、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象明显增高,异形淋巴细胞大于10%为特点,治疗以抗病毒为主,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邢晋苓 《海南医学》2005,16(6):145-14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以发热、咽炎、淋巴结炎、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形变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好发于青年及儿童,致病微生物是EB病毒(EBV)。感染后血中可检出相应抗体——EB病毒抗体(抗EBV),因此,抗EBV检测对于传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笔者检测40例儿童传单患者抗EBV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ELISA方法检测MP-1MP-IgM≥1∶80,且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M、IgG、IgA均为阴性而诊断为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症的12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发热11例,淋巴结肿大、咽扁桃体肿大12例,肝肿大8例,扁桃体并脓性分泌物7例,眼眶浮肿、脾大5例,鼻塞、咳嗽、肺部有改变6例,血尿1例,面神经炎1例。全部病例均痊愈。结论MP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均有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及其他多器官损害表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6例患儿中3~6岁患儿65例,占67.7%;96例患儿均发热,其中高热患儿81例,占84.3%;伴淋巴结肿大72例,占75%;伴咽峡炎者86例,占89.6%,其中扁桃体表面附着白色渗出物75例,占78.1%;伴肝脏肿大46例,占47.9%;脾脏肿大42例,占43.8%;鼻塞59例,占61.5%;眼睑浮肿者41例,占42.7%;皮疹者28例,占29.2%;伴有其他症状者34例,占35.4%;所有病例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均大于10%,其中3例达到50%以上,占3.1%。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好发于3~6岁儿童,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大于10%,感染后体内出现EB病毒IgM抗体阳性率100%。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