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评价11岁牙龄儿童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和发育阶段,分析其与不同矢状骨面型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牙龄11岁错畸形患者74例(根据Becker牙龄评价标准确定牙龄)。根据患者矫治前数字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3组患者的SNA角、SNB角、ANB角以及APDI值,依据测量值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下颌骨骨性Ⅱ类组和上颌骨骨性Ⅲ类组。同时根据头颅侧位X线片和数字化曲面断层X线片,测量第二磨牙的萌出高度、角度和发育阶段。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岁牙龄儿童在不同矢状骨面型中,上下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角度和发育阶段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PP长度与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高度及发育阶段呈正相关性(P<0.01),与萌出角度呈负相关性(P<0.05);GM长度与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呈正相关性(P<0.01),但与下颌第二磨牙的萌出高度和角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11岁牙龄组的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角度、发育阶段与不同矢状骨面型相关性分析可推断,11岁牙龄组儿童上颌骨长度越长,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高度越高,萌出角度越小,发育时间越早;下颌体长度越长,上下颌第二磨牙发育越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骨性Ⅱ类与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和钙化时间上的差异.方法 对平均年龄为11.2岁的220例患者的治疗前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9%为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32%为上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49%为下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结果 各错(牙合)畸形组中第二恒磨牙钙化阶段的分布相近,骨性错(牙合)畸形类型与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没有明显相关性.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组最大年龄组(12岁以上),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更偏牙合向.结论 上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中,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较早,但钙化时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研究口外弓和微钛钉作为支抗推磨牙远移矫治上颌牙列Ⅱ度拥挤的矫治效果.方法 分别应用口外弓支抗和微钛钉支抗推磨牙远中移动矫治单纯上颌牙列Ⅱ度拥挤患者.以X线头影测量上颌第一磨牙位置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两者对于上颌第二恒磨牙未萌出患者矫治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第二磨牙萌出患者口外弓支抗推磨牙远移效果略优于微钛钉支抗(P〈0.05);两者对于第二恒磨牙已萌出患者的矫治效果均明显差于上颌第二恒磨牙未萌出患者.结论 微钛钉支抗可以替代传统支抗推磨牙远移矫治单纯上颌牙列Ⅱ度拥挤,最佳时机应选择在上颌第二磨牙萌出之前.对于第二恒磨牙已萌出患者的矫治口外弓支抗效果更为可靠,患者良好配合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自然头位头颈姿势,分析矢状向颅面发育与头颈姿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发育高峰前期和高峰后期骨性I类、II类、III类错牙合患者自然头位头颅定位侧位片各30张,测量头位变量SN-VEL、SN-OPT、SN-CVT、OPT-CVT、CVT-HOR,颅面结构变量SNA、SNB、ANB、SN-GoGn,比较同一发育时期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头颈姿势的差异。结果发育高峰前期,SN-VEL、SN-CP、OPT-CVT在I类、II类、III类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OPT、SN-CVT、CVT-HOR,在I类、II类、III类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高峰后期,SN-VEL、SN-CP、SN-OPT、SN-CVT、OPT-CVT、CVT-HOR在I类、II类、III类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发育高峰前后期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头颈姿势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骨性 类错牙合 ,可分为上颌发育不足型、下颌发育过度型以及上颌发育不足同时伴有下颌发育过度型。上颌发育不足往往表现为牙量与骨量不调及上颌矢状向与横向发育不足问题。解决以上问题方法很多 ,笔者应用三向螺旋扩弓器配合 MEAW技术对 1例轻度骨性 类错牙合进行矫治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14岁 ,恒牙列 ,牙列式 :7711,其中 35 4未萌出。2 22 2 反牙合 ,反覆合 °,反覆盖 2 .5 mm,不能咬成切对切关系。磨牙关系 6 66 6 类关系 ,尖牙 33 类关系 ,上前牙拥挤 ,33间隙明显不足 (4 - 2间 1.0mm,2 - 4间 5 .0 mm)…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牙合)的可能性.方法 研究组:推磨牙向后的患者16例;对照组: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130例.两组皆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研究组分别测量推磨牙向后之前和第二磨牙建(牙合)时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对照组测量治疗前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比较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的构成比、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和无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的差异、以及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发生锁(牙合)的比例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均大于无锁(牙合)者;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可能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Frankel功能矫治器(FR-Ⅲ)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唇部与硬组织变化及垂直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8例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FRⅢ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NB、L1/MP减小(P<0.05),ANB、A PTV、Go Me、U1E PTV增加(P<0.05或P<0.01).下唇厚度增加,LL EP减小(P<0.05).上唇厚度的变化与倾斜角、上切牙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的牙槽高度呈负相关(r=0.645,P<0.05;r=0.662,P<0.05;r=0.875,P<0.01),下唇厚度的变化与倾斜角、上切牙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的牙槽高度呈正相关(r=0.755,P<0.05;r=0.651,P<0.05;r=0.945,P<0.01);上唇倾角的变化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r=0.721,P<0.05).结论:唇部形态随着硬组织的变化而趋于协调,唇部厚度与牙齿位置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软硬组织A点和B点矢状向垂直向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在矢状向上,硬组织点A与软组织点A(sA)前移的比例为1∶0.87,硬组织点B与软组织点B(sB)后退的比例为1∶0.96;在垂直向上,A与sA和B与sB分别下移的比例分别为1:1.09和1∶1.21.A与sA(矢状向r=0.612,垂直向r=0.459,P<0.01)、B与sB(矢状向r=0.885,垂直向r=0.689,P<0.01)的移动呈现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唇部形态随着软硬组织A、B点的变化而趋于协调.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软硬组织A点和B点在矢状向垂直向的变化呈正相关,且下颌的反应较上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上颌第三磨牙萌出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轴倾度的关系。方法 研究样本分为两组,第一组的研究对象(n=30)具有完整的正常牙列,包括上颌第三磨牙。第二组的研究对象(n=30)存在上颌左右两侧第三磨牙阻生.在曲面断层片上分别测量上颌第一和第二磨牙与腭平面所成的角度。用U检验对两组测量角度的平均值进行比较.Spearman相关系数估计年龄凶素的影响,用Logistic回归分析第三磨牙的萌出与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轴倾度、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上颌第三磨牙萌出组与未萌出组相比,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更向近巾倾斜,而且随年龄的增加倾斜度也变大。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第一磨牙的轴倾度是第三磨牙萌出的一个预测因子。结论 第三磨牙萌出与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较大的近中倾斜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Halterman矫治器用于治疗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患者31名,共41颗患牙,应用改良Halterman矫治器对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测量全景片中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嵌入量及分级程度。结果: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均正常萌出。Ⅱ、Ⅲ、Ⅳ级患侧第二乳磨牙分别在治疗后3、6、12个月的存留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Ⅳ级患侧第二乳磨牙在治疗后12个月的留存率低于Ⅱ级患侧(P<0.05)。Ⅲ与Ⅳ级患牙嵌入量大于Ⅱ级患牙(P<0.05),而Ⅲ与Ⅳ级患牙嵌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Halterman矫治器治疗异位萌出的上颌第一恒磨牙效果良好。随着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级数升高,第一恒磨牙的嵌入量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定位标志点,在牙弓形态分析平面上获取各个牙位的坐标数据,利用三次方程式拟合牙弓曲线,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变化,量化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经过拔牙矫治后,①上颌侧切牙区以及尖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1,P〈0.05),下颌侧切牙区和尖牙区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②上、下颌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0t);③矫治后上、下颌尖牙区长度明显增加(P〈0.05),磨牙区长度明显减小(P〈0.001)。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变宽,后部牙弓变窄,下颌前部牙弓形态未见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12.
张莉 《当代医学》2014,(32):1-4
目的:通过对隐裂牙患者诱发牙隐裂的危险因素研究分析,揭示隐裂牙相关危险因素,为牙隐裂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证据。方法168例符合隐裂牙诊断标准的牙隐裂患者,研究分析其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隐裂牙发生的性别比、年龄分布、与牙体磨耗的分级的关系。另选上下颌第一、二磨牙,采用藻酸盐取印模,用超硬石膏灌工作模型,经螺旋CT断层扫描后,数据图像以DICOM格式输入Efilml.8.3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选取牙冠近远中序列断面近中及远中颊舌尖顶所在的断层片,测定牙的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的斜度,与30例健康体检者的牙尖斜度对照研究。结果168例患者隐裂牙的发生男56.59%,女43.41%。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发生率男、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82,P=0.07)。16~30岁、31~40岁、40~50岁、51岁以上患者隐裂牙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上、下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隐裂牙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体磨耗Ⅰ级、Ⅱ级、Ⅲ级、Ⅳ级隐裂牙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两两比较,上、下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隐裂牙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尖的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的斜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168例患者182颗隐裂牙的发生部位、隐裂牙发生的年龄、性别分布、牙隐裂与牙体磨耗分级的关系、牙尖斜度对隐裂牙发生影响的研究显示,隐裂牙好发上、下第一、二磨牙,无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隐裂牙发生  相似文献   

13.
陈湘旭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47-147,154
目的观察单纯型先天性恒牙缺失的缺牙状况,探讨其分布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门诊口腔科就诊患儿共9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的患者中下颌第二前磨牙共缺失77颗,下颌中切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均缺失58颗,下颌第一磨牙共缺失3颗,上颌第一磨牙共缺失4颗。上、下颌(P=0.224,t=-6.146)及左、右侧(P=0.928,t=-6.514)牙齿缺失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失牙位多呈对称分布,双侧均有缺失者有76例,占总数的83.5%(76/91)。结论单纯型先天性恒牙缺牙患者中,第三磨牙不算,下颌第二前磨牙是最易缺失的牙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北京市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北京市6~18岁城乡常住人口73 393名。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中的诊断标准检查第一恒磨牙冠龋和窝沟封闭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北京市6~18岁学生第一恒磨牙龋均为0.03~0.51,患龋率为2.36%~31.67%,呈现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9~11岁、13岁、15~18岁组城市患龋率显著高于农村(P〈0.01),8~18岁组城市龋均显著高于农村(P〈0.01)。7~18岁组女性龋均和患龋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龋齿充填率城市显著高于农村(P〈0.05)。9~10岁组人均窝沟封闭牙数(1.21~1.27)和窝沟封闭率(45.12%~45.31%)达到高峰。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患龋率高于上颌第一恒磨牙(P〈0.01)。结论北京市青少年第一恒磨牙患龋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城市普遍高于农村。下颌第一恒磨牙是青少年龋齿好发牙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泸州市龙马潭区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现状,为该区开展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该区12所幼儿园抽取1 56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全口龋病调查,统计乳牙患龋率、龋均、患龋牙位分布。结果 1 564名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为36.83%,患龋者龋均为3.87。男女患龋率分别为35.86%和37.82%,患龋者龋均分别为3.61和4.12,男女患龋率和龋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5、6岁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分别为12.70%、25.50%、53.39%、57.38%,差异显著(P〈0.05),但患龋者龋均分别为3.00、3.42、4.19、3.97,差异不显著(P〉0.05)。下颌乳磨牙高于上颌乳磨牙,上颌乳前牙高于下颌乳前牙。结论泸州市龙马潭区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太乐观,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健康行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牙挺多点增隙法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下颌水平阻生第_5-磨牙低位120颗,中位阻生128颗.均随机分为A、B组,A组采用牙挺多点增隙法;B组采用传统牙挺法。分别观察拔牙用时、术中去骨、断根、术后疼痛、术后并发干槽症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在拔除下颌水平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时,在手术用时、去骨要求上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拔除水平中位阻生第三磨牙时,术中断根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多点增隙法比传统牙挺法手术用时少,手术创伤减少,断根发生率明显降低,符合微创原则,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横腭杆增强磨牙支抗的效果和对矫治疗程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本科室就诊的上颌前突患者42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种植体支抗和横腭杆支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并通过Paneherz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正畸疗程。结果:种植支抗组较横腭杆支抗组在上中切牙位置方面改善明显,上磨牙位置更为稳定,正畸疗程更短(23.26±3.12)m vs(26.58±4.76)m,均P〈0.01。结论:种植支抗比传统横腭杆支抗增强上颌支抗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其矫治疗程也明显短于传统横腭杆支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合肥市0-6岁集居儿童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并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2009年240 771名合肥市0~6岁集居儿童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集居儿童身高、体重、营养不良、肥胖、贫血、视力和龋齿的变化趋势。结果:合肥市集居儿童的身高、体重处于50百分位以上呈上升趋势(P〈0.01),营养不良患病率逐年下降(P〈0.01),肥胖患病率逐年上升(P〈0.01),贫血患病率逐年下降(P〈0.01),视力不良患病率呈下降趋势(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龋齿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合肥市集居儿童健康状况良好,营养不良患病率呈逐年下降的同时,肥胖发生率逐年上升;儿童的视力不良和龋齿也不容忽视;托幼机构集居儿童的肥胖和相关五官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是当前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应用微种植支抗关闭正畸拔牙间隙对下颌垂直向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解放军306医院患者20例,将应用微种植支抗的高角正畸拔牙患者进行5项与下颌垂直位置有关的指标测量,对治疗前后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U1)治疗前后【(33.01±2.43)、(30.70±2.53)mm】垂直向位置变化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第一磨牙(U6)平均压低治疗前后『(23.93±1.99)、(22.78±2.02)mm]垂直向位置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及合平面角(GOGN—SN、FNA、Oc.cp—FH)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种植支抗辅助高角拔牙正畸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呈现一定程度压低,下颌平面角及合平面角减小,下颌产生一定程度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