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纤颤(Af)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的常见的心律失常,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10%~15%[1].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5-08-2009-08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对比胺碘酮与毛花甙C对转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心肌梗死范围、程度有关.许多研究者评价心肌梗死范围或风险时均把重点放在ST抬高振幅及导联上[2].认为ST抬高振幅越明显,ST抬高导联越多,心肌梗死范围及风险越大.但也有少数研究者持反对意见.近来有作者提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初ST形态的改变能独立预测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功能[3],因此与预后有关.本文通过回顾80例A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初ST抬高形状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状动脉急性缺血、缺氧所引起,临床常表现为胸骨后剧烈持续疼痛,实验室检查可见心肌酶谱的异常,进行性心电图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AMI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危及生命.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每年新发患者在100万以上[1].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死、血流中断、心肌长时间缺血所造成的局部坏死,该疾病属于中老年人的常见急症.便秘是其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排便用力有很大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时甚至发生猝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所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预防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预防与护理工作进展进行详细的研究,为其护理提供借鉴[1].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长足进展.心电监护、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新的里程碑.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但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胸痛时产生的烦躁不安、恐惧情绪、濒死感、压榨样感觉,需卧床休息的时间长等;早期AMI患者还需要禁食至胸痛消失,持续使用止痛药等因素.使胃肠蠕动减弱,以及老年患者中气不足,排便无力等,易产生便秘.为防止便秘时排便用力导致心脏破裂或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1].我科2007~2009年9月共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其中发生便秘的患者62例.现将对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便秘患者采用的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者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其特点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者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1].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它反映了心室复极的不同步和心电不稳定的程度,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1~3].近年来报道冠心病、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时Q-T明显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4~6].煤工尘肺(CWP)患者的Q-Td、Q-Tcd变化未见报道,我们对CWP患者的Q-Td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明显增加.由于老年人AMI的症状常不典型,临床确诊率低[1].但并发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如不及时抢救和治疗,病死率很高.本文对我院1994年3月到2005年12月住院中的184例老年人AM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情况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明,胺碘酮用于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安全性较好.它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而且能降低总病死率和心律失常病死率[1].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ostinfarctional Syndrome)又称Dressler's综合征,由Dressler在1955年首先描述发生于心肌梗死后的心包炎综合征.多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11周出现,少数在1周内发病,发生率为1%~4% ,但国内报道不多[1].笔者曾见到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可娜 《现代保健》2011,(18):30-3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疗法后再灌注后心律失常情况。结果61例临床判定血管再通,其中再通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4.5%,明显高于未通组的40.9%。结论溶栓治理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类型复杂,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发病率极高,危害极大,急性心肌梗死更是"罪大恶极",梗死后还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据统计,我国每年约8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45万人发生再梗死,而住院患者病死率,过去约为30%,目前仍在10%~ 15%.老年女性由于失去雌激素保护,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增高,至65岁左右达到高峰,75岁以上女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超过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往往不够典型,容易引起漏诊与误诊[1].我所2000年1月~2005年1月,共诊治老年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由于提高了避免误诊的警惕,及时进行心电图与心肌酶学检查,获得早期诊断,及时进行了救治.现将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干预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60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成功治愈了60例,成功率高达100%,而且QTc明显升高,而HR和QTd明显下降,并且达到正常值。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心律失常中使用护理干预方法,有利于将手术成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黄炜  燕宪亮  吴建东  夏勇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766-4767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66例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但心电图对应导联未出现ST段压低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其他冠脉病变、临床心功能分级、左心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死亡发生率,总结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结果]经研究显示,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冠脉病变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分级、左心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差,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其他冠脉病变的重要信号,临床应及早采取干预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12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其胺碘酮治疗,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利多卡因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6.O%,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发病率极高,危害极大,急性心肌梗死更是“罪大恶极”,梗死后还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据统计,我国每年约8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45万人发生再梗死,而住院患者病死率,过去约为30%,目前仍在10%~15%。老年女性由于失去雌激素保护,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增高,至65岁左右达到高峰,75岁以上女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后8周左右对每一位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生化标志物检测,根据常规心电图fQRs的有无,将研究对象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分别统计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fQRs组24h室性早搏的发生数明显高于非fQRs组(3140±555 vs 1226±142,P〈0.0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34.4%VS10.7%,P〈0.05)。结论心电图12导联fQRS波可能可预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36例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常可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特点为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1].如果能在发病早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挽救患者的生命.我院急诊科在2008-2009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经过中西结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再灌注心律失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10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再对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于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P0.05),其年龄段以≥60岁为主,心肌梗死部位以心肌下壁、前壁为主,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为主。(2)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心肌梗死部位(下壁)、TIMI血流分级(0级)、介入治疗时机过晚、右冠状动脉闭塞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老年女性人群,其影响因素为梗死部位、TIMI血流分级、介入治疗时机、右冠状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