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卒中早期患者配合家属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将卒中单元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72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以常规康复护理;治疗组教会家属在治疗师指导下给予患者积极的康复治疗,每天60min/次,每周练5次,共4周。两组治疗前后评价指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在治疗开始前评价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卒中单元治疗组的NIHSS评分、FMMS评分和BI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早期在卒中单元由治疗师指导家属对患者床边康复治疗的新模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有利于患者今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7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治疗组和非卒中单元,卒中单元治疗组采用多元化医疗模式,而对照组则主要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后的两个月分别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Barthel指数评分,应用Cart—shepherd运动评价表对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两个月时的ADL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较人选时的评分有差异(P〈O.01),两个月时的卒中单元组较非卒中单元组评分也有差异(P〈0.01)。结论 运用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对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的改善要明显优于单纯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单元早期康复训练模式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方法从卒中单元病区、非卒中单元病区均选出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病人入院当天及4周后进行MESSS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急性卒中单元康复组MESSS和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明显好于非卒中单元康复组.结论卒中单元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卒中单元组早期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给予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上加上高压氧治疗。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后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卒中单元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模式下持续综合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病死率、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评价(NIHSS)、社会功能评价(OHS)等指标,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Barthel指数、NIHSS评分、OH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卒中单元模式下持续综合治疗能减少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经过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治疗组除接受上述治疗外,病情稳定后早期由康复治疗师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l)对两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6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肢体感觉(27.38±7.69)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23.06±7.26)分、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25.74±9.24)分、MBI能力(74.98±14.65)分;对照组患者肢体感觉(18.92±5.79)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25.74±9.24)分、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17.49±4.86)分、MBI能力(43.21±12.57)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各项评分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病情稳定后48 h)尽早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患者的QOL有显著提高,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联合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1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2组康复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为(68.61±6.38)分、Barthel指数评分为(68.51±8.43)分,高于对照组的(56.29±5.51)分、(57.59±6.71)分;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67±2.51)分,低于对照组的(20.53±3.49)分(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依从性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且患者康复依从性及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预防性应用赛乐特对伴有言语障碍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伴有言语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赛乐特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危险因素、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和其他康复治疗,赛乐特组加用赛乐特20 mg晨服,每日1次。卒中起病后7d内、90d,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MS)评价运动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卒中后90d,赛乐特组患者上、下肢FMMS评分分别为29.7±22.2、24.0±7.9,高于对照组的16.2±16.6、18.9±8.2(P<0.05);上、下肢FMMS增加分数评分分别为24.2±19.8,12.4±4.8,高于对照组的11.8±14.8、10.1±4.2(P均<0.05)。赛乐特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赛乐特可以促进伴有言语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总体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9.
李斌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127-127
目的:观察脑卒中在康复性卒中单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康复性卒中单元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性卒中单元治疗组在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治疗,疗程45天。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I)分别用Fugl—meyerassessment(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康复性卒中单元治疗组患者运动功能和ADI。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脑卒中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实施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至12周。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Barthel指数(MBI)及生存质量评分(SS-QOL)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 MBI及SS-QOL评分的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12周时,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也均较基线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作用效果持续,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卒中单元组按标准化诊治程序,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BI)等量表进行评定,同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近期(1个月内)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卒中单元康复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远期指标(1个月至1年内)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RanKin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urnnstor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治疗模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感染,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9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和康复组(47例),分别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每例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进行评价。运动功能采用Fusl-Meyer运动积分法(FMA)测评,日常生活能力(ADL)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经4周治疗,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康复组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时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并进行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B组16例患者仅给予病房-家庭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变化。结果 A组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Fugl-Meyer评分、改良 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均高于 B 组(P<0.05),两组治疗8周、治疗12周时上述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肌肌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曙光 《河北医学》2009,15(2):141-143
目的:探讨联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近期内疗效。方法:将3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联合卒中单元(Shock Unit)治疗组及神经内科常规病房(General Ward)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院内感染发生率(肺部及泌尿道)以作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评价指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NIHSS、Bl指数、HAMD、院感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卒中单元对于急性脑卒中疗效优于单一常规病房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并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护理前Barthel指数的评分为(26.74±13.18)分,治疗、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为(69.81±21.44)分;对照组患者治疗、护理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28.51±14.38)分,治疗、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为(51.25±19.69)分。由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率,同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干预下的治疗效果和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方案,对照组予西医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方案。两组疗程均为2周,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相关医疗费用的情况。结果:(1)治疗前与治疗2周、治疗后6个月组内比较,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2周、治疗后6个月比较,治疗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但就诊6个月内相关医疗总费用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并能减少相关医疗费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和对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住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抽取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镜像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镜像治疗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估运动功能,功能独立量表(FIM)评估日常独立活动能力,Brunnstrom分期评估康复恢复情况,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镜像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FMA)评分[(44.08±2.44)分比(40.53±2.11)分,t=7.07,P〈0.05]、FIM评分[(71.08±5.37) 分比(64.18±4.47) 分,t=7.20,P〈0.05]、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59.75±7.84)分比(54.25±8.88) 分,t=3.03,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镜像治疗组评分较高。两组患者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统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00,P〈0.05),但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2,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独立活动能力,但对患者肢体痉挛改善程度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寄婧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5):145-146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偏瘫康复科住院治疗的2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以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采用心理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100)评定患者生存质量,改良的Fugl-Meyer肢体综合功能评分量表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对2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WHOQOL-100、Fugl-Meyer、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心理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实施反射抑制模式配合循经往返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反射抑制模式配合循经往返灸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针灸治疗,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程度改良)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连续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患者在Ashworth(痉挛程度改良)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的变化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实施反射抑制模式配合循经往返灸的治疗模式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按照西医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医临床疗效、西医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降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