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行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年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朱凯琴 《现代养生》2022,(20):1774-1776
目的 探析采用术前术后护理配合干预施行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4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行一般护理的1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术前术后护理配合的1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采用术前术后配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术前术后护理配合干预施行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能够有效缓解其情绪,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2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手术时...  相似文献   

4.
张宏 《智慧健康》2023,(25):140-144
目的 对早期胃癌患者采用黏膜下剥离术进行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讨论。方法 对于本院2020年1月进行早期胃癌治疗的30例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临床手术治疗,从术前、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发展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工作,探讨术后胃癌复发率,对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对并发症情况、血清因子水平、TGFβ1蛋白及幽门螺杆菌-lg G水平、复发情况以及生存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其术后治疗情况及其早期胃癌的病情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与分析。结果 针对30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且血清CA19-9、CEA、CA12-5、miR-125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TGFβ1蛋白、幽门螺杆菌-lgG水平也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在术后胃癌复发率的调查中,仅有2例患者于术后三年内复发胃癌,其复发率为6.67%,且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术前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结论 针对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症对病灶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进行长期治疗,提高...  相似文献   

5.
郭丽 《智慧健康》2022,(3):112-114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心理焦虑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选患者平均分成研究组(n=35)与比照组(n=35),选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比照组进行干预,选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研究组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相较于比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而研究组SDS评分以及SAS评分与比照组患者相比,明显更低,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分析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并使其心理焦虑情况明显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2月间的早期胃癌患者,将其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除了进行ESD治疗术前术后护理常规模式外还增加精细化护理模式,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相比数据结果理想.结论:内镜黏膜刺离术在进行早期胃癌治疗过程中效果较为理想,且精细化的护理模式应用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具有显著作用,在临床推广具有较高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作业程序(SOP)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8例行ESD的早期胃癌患者根据围术期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SOP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干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生命质量(EORTC QLQ-C30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EORTC QLQ-C30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的EORTC QLQ-C3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9%(P<0.05)。结论基于SOP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在早期胃癌ESD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生命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胃癌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及复发率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灌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ESD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胃肠功能指标,肿瘤完整切除率,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术后胃肠通气、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肠肽、胃蛋白酶原Ⅰ水平均升高,胃动素、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均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管活性肠肽、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更低,胃动素、胃蛋白酶原Ⅰ水平更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肿瘤完整切除率更高;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EMR,ESD可以加快早期胃癌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9.
10.
汤海霞 《医疗装备》2022,(4):125-127
目的 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行ESD治疗的5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  相似文献   

11.
李克波 《智慧健康》2022,(18):65-69
目的 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莒南县人民医院82例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开展回顾性分析,患者就诊时间均为2018年7月-2020年6月,其中,有41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有41例患者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将前者归入甲组,将后者归入乙组,记录两组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的疼痛程度,对比两组并发症(穿孔、出血、感染)发生率及总体疗效。结果 甲组的术中失血量为(217.11±18.27)mL、手术时间为(190.03±23.39)min、住院时间为(12.28±3.39)d、胃肠减压时间为(5.51±2.11)d,乙组的术中失血量为(20.38±2.19)mL、手术时间为(47.26±10.22)min、住院时间为(6.37±2.84)d、胃肠减压时间为(3.05±1.42)d,两组在围手术指标比较上差异显著(P<0.05);甲组在术后1d的疼痛评分为(7.19±0.39)分,乙组在术后1d的疼痛评分为(7.21±0.41)分,两组在术后1d的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不同部位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护理.方法:我院选取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入院的100例消化道不同部位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作为此次试验的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50人)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50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不同时间段的出血量,以及生存质量.结果:在护理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率(28.00%)明显低于对照组(54.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使医院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有助于对患者的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是指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中国食管癌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死亡率占50%以上.该文主要对近年来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STER)在胃异位胰腺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86例疑诊为胃异位胰腺患者住院接受ESD或STER,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胃异位胰腺54例,位于胃窦43例,胃底体交界7例,胃体4例;其中45例行ESD,9例行STER,完整切除率88.9% (48/54),余6例剥离后有少许组织残留.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1.9%,1/54),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术后随访1~ 3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能完整大块地切除病变组织,能提供标本获得准确的病理学诊断,是胃异位胰腺有效且安全的诊治手段,STER可能为胃异位胰腺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胃镜发现的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越黏膜下层者14例进行ESD治疗:①食管染色确定病变范围;②做标记;③黏膜下注射美兰+甘油果糖比例混合液抬高病变;④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⑤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变.结果 13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1.5-6cm直径(平均2.53cm).13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2.8%(13/14).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45-150min,(平均10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APC)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ESD穿孔发率0(0/14).术后随访13例,随访期6-12个月(平均10个月),创而完全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采用ESD治疗的288例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8例患者病灶大小0.5 cm×0.6 cm~5.0cm×8.0 cm.283例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治疗成功率98.26%(283/288).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150 min.3例ESD术后出现迟发型出血,ESD出血发生率1.04%(3/288).5例出现穿孔,ESD穿孔发生率1.74%(5/288).术后随访235例,随访时间1~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2例食管病变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减少复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5例经ESD治疗(ESD组)和45例经EMR治疗(EMR组)的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及局部复发率.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60.0%(15/25),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48.0%(12/25),均优于EMR组的48.9%(22/45)和40.0%(1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4.0%(1/25),明显低于EMR组的2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64.3±27.1) min,明显长于EMR组的(27.6±14.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食管黏膜病变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河南省某医院收治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69例)与对照组(n=6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进入至离开手术室的时间)、术中失血量(称重法和容量法计算失血量)、卧床时间(离开手术室至首次自主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办理入院至办理出院的时间)。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时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及D-乳酸(D-LA)水平。比较2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期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MTL、SS、D-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时,2组患者MTL、SS水平均低于术前,而研究组MT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D-L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证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行ESD治疗患者112例,术前经消化道超声内镜检查定位提示病变尚未侵及肌层后行ESD.结果 112例中96例完整剥离并切除病变组织,术后病理显示基底部和切缘未见病变组织且被膜完整,完整切除率85.7%(96/112).术中未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也未出现钛夹无法夹闭消化道穿孔、腹腔感染、皮下气肿等情况.对于12例早期癌症的患者进行术后1年的随访,未出现残留和复发现象.结论 ESD对于消化道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痛苦小、可以将病变组织一次性完整切除的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为2~3e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下治疗的77例直径为2—3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MR治疗37例(EMR组)42处病灶,采用ESD治疗40例(ESD组)41个病灶。观察两组术中出血、穿孔发生情况,术后食管狭窄、复发情况。结果EMR组出血、穿孔发生率分别为7.1%(3/42)、0,均显著低于ESD组的24.4%(10/41)、17.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食管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复发率为14.3%(6/42),显著高于ESD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直径为2.3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方面ESD优于EMR,但ESD发生出血和穿孔的风险较高,二者在术后食管狭窄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