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HIF-1α和MMP-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IF-1α和MMP-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乳腺癌组织HIF-1α、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为76.9%(40/52),MMP-2的阳性表达为82.7%(43/5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HIF-1α、MMP-2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8,P<0.01)。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HIF-1α、MMP-2蛋白高表达,且两者之间的表达强度具有等级相关性。HIF-1α蛋白可通过诱导MMP-2蛋白的表达上调,增加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力,从而成为其促进乳腺癌浸润、转移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组织P53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悬浮芯片法检测117例乳腺原发浸润性导管癌、10例复发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良性肿瘤和31例正常人血清中HIF-1含量,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原发、复发乳腺癌血清HIF-1和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对照组(P〈0.01),复发癌高于原发癌(P〈0.05);血清HIF-1和组织P53蛋白水平在不同的病理学特征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乳腺癌患者的HIF-1与P5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44,=0.000)。结论血清HIF-1参与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过程,是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BCRP、HIF-1α、HER-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7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BCRP、HIF-1α、HER-2阳性表达分别为41.3%(31/75)、61.3%(46/75)和26.7%(20/75);除了BCRP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外13.3%(2/15),HIF-1α、HER-2未见表达。(2)BCRP与HIF-1α之间(r=0.205,P=0.011),HIF-1α与HER-2之间(r=0.349,P=0.000)有相关性;BCRP与HER-2之间(r=0.155,P=0.059)无相关性。(3)BCRP表达与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状况及激素受体状况均无关;HIF-1α、HER-2的表达与TNM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而与年龄、肿瘤大小及激素受体表达状况无关。结论BCRP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原发多药耐药(MDR)的发生有关,HIF-1α可能参与了BCRP基因的调节机制,HER-2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参与了MDR,化疗前对它们进行联合检测可为化疗药物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HIF-1α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75例宫颈鳞癌组织中HIF-1α及VEGF-C的表达,采用VEGFR-3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组织标本中的淋巴管并测定微淋巴管密度(LMVD),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IF-1α及VEGF-C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宫颈及CIN(P〈0.05);微淋巴管主要集中在癌周组织,LMVD的高低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HIF-1α的表达水平与VEGF-C表达水平及癌周组织LMVD呈正相关(r=0.269,P〈0.05;r=0.407,P〈0.05),VEGF-C的表达与癌周组织LMVD呈正相关(r=0.431,P〈0.05)。结论:HIF-1α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HIF-1α可能通过上调VEGF-C的表达影响微淋巴管的形成,从而参与宫颈癌的淋巴道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采用悬浮芯片技术(suspension array)检测31例健康人、20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17例乳腺原发浸润导管癌患者及10例乳腺复发浸润导管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1)原发、复发浸润性导管癌组血清和组织中HIF-1α含量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 (P<0.01);(2)复发浸润导管癌组血清和组织中HIF-1α含量明显高于原发浸润导管癌(P<0.01和P<0.05);(3)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和组织中HIF-1α含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和组织中 HIF-1α的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P < 0.01)。血清和组织中HIF-1α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P <0.01).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血清HIF-1α含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癌变过程的进展行为,而血清HIF-1α的水平可能成为评价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HIF-1α和Sema 4D在乳腺癌组织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管密度(LVD)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0例乳腺癌组织标本HIF-1α和Sema 4D表达,检测微淋巴管密度(LVD),依据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并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标本对照。结果乳腺癌组织HIF-1α和Sema 4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2%(80/110)和77.27%(85/110);HIF-1α与Sema 4D表达呈正相关性(r=0.691,P〈0.01)。乳腺癌组织LVD显著高于纤维腺瘤组(P〈0.01),淋巴结转移组L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p TNMⅠ~Ⅱ期组、淋巴结无转移组癌组织HIF-1α和Sema 4D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p TNMⅢ期组、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P〈0.01),不同年龄、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HIF-1α、Sema 4D高表达,可能与淋巴管的增生、转移侵袭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纤维腺瘤、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中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HIF-1α蛋白在乳腺纤维腺瘤、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几乎无表达,乳腺导管原位癌中阳性率46.67%(14/30),导管癌早期浸润中63.33%(19/30),浸润性乳腺癌中76.67%(23/30);乳腺癌中VEGF阳性率67.78%(61/90);乳腺癌中HIF-1α表达与VEGF(r=0.64,P〈0.01)呈正相关,与c—erbB-2正相关(r=0.276,P〈0.01);HIF-1α及其靶基因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上调,HIF—1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状态、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结论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HIF—1α可能成为早期诊断乳腺癌、预测其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8例NSCLC和20例癌旁对照肺组织中HIF-1α、VEGF-C的表达情况,并记数VEGFR-3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HIF-1仅和VEGF-C在NSCLC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5%和60.3%,明显高于癌旁对照肺组织(P〈0.05);NSCLC组织中HIF-1α和VEGF-C的表达的高低与有无淋巴结转移、TNM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病理组织类型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LMVD在NSCLC组和癌旁对照组计数分别为6.6±2.4和2.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VEGF-C的表达呈明显相关(rperson=0.464,P〈0.05),HIF-1α与LMVD呈正相关(rs=0.506,P〈0.05),VEGF-C与LMVD也呈正相关(rs=0.608,P〈0.05)。结论HIF-1α及其靶基因VEGF-C在NSCLC中的表达明显上调,HIF-1α可能通过诱导VEGF-C的过表达参与NSCLC的淋巴管生成,在NSCLC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与癌基因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mistry,IHC)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增生组织石蜡标本中EB病毒核蛋白-1(EBNA-1)的表达状况,随后应用相同方法分别检测EBNA-1阳性及阴性石蜡标本癌基因c-erbB-2的表达状况。结果 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有24例EBNA-1阳性(28.75%),相应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增生组织均为阴性,EBNA-1检出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8.235,P〈0.001;χ^2=6.336,P=0.012)。EBNA-1阳性和EBNA-1阴性乳腺癌在年龄、组织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68、0.915、0.748、0.812)。在24例EBNA-1阳性乳腺癌标本中,均有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表达,阳性率为100%;而在56例EBNA-1阴性乳腺癌标本中仅有25例表达,阳性率为44.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B病毒感染对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影响,且可能上调患者癌基因c-erbB-2的表达,但与患者的年龄、组织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的蛋白酶9(Caspase-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研究3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reast 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32例乳腺纤维腺瘤及其肿物旁的正常乳腺组织中Caspase-9的表达水平,观察评估Caspase-9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探讨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Caspase-9的阳性表达均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且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明显低度表达(P〈0.01)。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不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Caspase-9低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恶化显著相关,该指标有助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判断,其可能成为潜在乳腺肿瘤标志物,并成为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地:探讨内皮特异性分子(ESM)-1在乳腺浸润性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1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者的ESM-1表达,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并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SM-1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中。ESM-1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LMVD相关(P〈0.001)。结论:ESM-1能促进乳腺癌淋巴管增生,并与肿瘤大小和淋巴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藏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cl-2、Bax 及Caspase 3 和凋亡指数(AI)的表达及临床意 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60 例世居藏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60 例藏族乳腺纤维瘤石蜡组织切片 中Bcl-2、Bax 和Caspase 3 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DNA 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指数。结果 藏族乳腺浸 润性导管癌Bcl-2、Bax 及Caspase 3 的表达率分别为51.7%、76.7% 及60.0%,藏族乳腺纤维瘤组织的Bcl-2、 Bax 及Caspase 3 表达率分别为81.7%、85.0% 和80.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乳腺纤维瘤Bcl-2 和Caspase 3 表 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纤维瘤组织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I 阳性率与乳腺纤维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低于乳腺纤维瘤。AI 与肿瘤直径、 TNM 分期、孕激素受体(PR)表达相关(P <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cl-2 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雌激 素受体(ER)表达相关(P <0.05),Caspase 3 的表达与ER 表达相关(P <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Bcl-2 蛋白表达与Bax、Caspase 3 蛋白表达相关(P <0.05)。结论 藏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Bcl-2、Caspase 3 蛋白 低表达;Bcl-2 的表达与Bax、Caspase 3 的表达相关;Bcl-2 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ER 表达相关;藏族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中AI 低表达与凋亡蛋白Bcl-2、Bax、Caspase 3 的表达无关; AI 与肿瘤直径、TNM 分期、PR 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肥大细胞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用D2-40标记淋巴管并计数.结果 肥大细胞数量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Ⅰ、Ⅱ、Ⅲ级患者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大细胞数量与浸润性导管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大细胞数量与乳腺癌淋巴管数量呈正相关(r=0.18).结论 肥大细胞数量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远期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分析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胆囊癌组织MLVD和HIF-1α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MLVD和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33和χ2=22.323,P<0.01).胆囊癌组织中MLVD和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3,P<0.05).结论 胆囊癌组织中存在HIF-1α的高表达,HIF-1α与胆囊癌组织MLVD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水通道蛋白1(AQP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乳腺IDC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0例乳腺IDC组织和12例乳腺腺病组织中AQP1、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AQP1、HIF-1α和VEGF在乳腺IDC中的表达比在乳腺腺病中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者的表达呈正相关,且与乳腺IDC的肿块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坏死有关。结论AQP1、HIF-1α在乳腺IDC中相互作用,通过诱导VEGF参与乳腺IDC的血管生成,共同促进乳腺IDC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探讨LYVE-1和CD3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显色系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NSCLC癌组织和40例癌周组织LYVE-1和CD31的表达,并计数LYVE-1和CD31标记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微淋巴管(MLVD)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NSCLC癌组织与正常肺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L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癌组织中MLVD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癌组织中MLVDⅠ期+Ⅱ期与Ⅲ期+Ⅳ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NSCLC癌组织中MLVD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NSCLC癌旁组织MVD显著高于癌组织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SCLC有淋巴转移组MVD高于无淋巴转移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Ⅲ期+Ⅳ期MVD高于Ⅰ期+Ⅱ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统计表明,MLVD/MVD在NSCLC癌周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0.034,P〉0.05).结论NSCLC中LYVE-1和CD31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肿瘤转移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受体(FGFR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情况和对血管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GFR1在45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同时采用CD34和D2-40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标记血管和淋巴管,检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结果: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RGRR1表达阳性率比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其染色强度也比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R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阳性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相关(P〈0.05),而与微淋巴管密度无关(P〉0.05)。结论:初步推测FGFR1的过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生有关,FGFR1的过表达能促进癌组织中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正常乳腺组织和浸润性导管癌中乙酰肝素酶(HPA)和GA结合蛋白α(GABP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PA及GABPα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Western blot检测HPA和GABPα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HPA和GABPα在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且HPA和GABPα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HPA和GABPα蛋白表达在浸润性导管癌中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与免疫组化的结果一致。统计分析两者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乳腺癌组织中,HPA与GABPα的表达均存在异常,提示HPA和GABPα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可能存在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荣  张建兵  陈露  陈培战  陶玉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4):257-259,263,F0003
目的:探讨P12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R、PR、c-erbB-2及P120的表达情况;84例乳腺癌病例中有43例同时取相应新鲜肿瘤组织和癌旁的正常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P120的表达情况。结果:8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120蛋白在细胞膜正常表达率为39.3%。43例乳腺癌术中留取的新鲜肿瘤组织中P120 mRNA阳性表达率为37.2%。P12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20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c-erbB-2表达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P120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及ER、PR表达间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120的异常表达可能反映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石蜡标本,采用S-P法检测C-erbB-2蛋白的表达程度,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位置、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ER、PR的关系。并取30例非癌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非癌乳腺组织的C-erbB-2表达率低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腋窝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erbB-2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表达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位置、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ER、PR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存在着C-erbB-2蛋白表达增高,C-erbB-2蛋白高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C-erbB-2蛋白表达可以作为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