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辨证留针的临床应用--针刺治疗风寒湿痹11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疗病诊疾,重在辨证论治。针灸治病,则须遵循“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篇》)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说,针刺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如发热、关节红肿疼痛、痈疡疔肿等病证,宜采用快速浅刺法;而对于寒性疾患,如风寒湿痹、虚寒性腹痛、风寒头痛、肢体清冷等病证,则宜采用深刺留针法。此即《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谓的“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之意。本文通过针刺治疗1186例风寒湿痹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证明辨证留针是颇有其临床实用价值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  相似文献   

2.
浅谈《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仲景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在《伤寒论选读》所收集的398条条文中,以针灸主治或辅治的共有10余条,其中有用针者,有用灸者。这说明仲景不仅精于汤药,而且善于运用针灸。他在总结针灸治疗热性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同时,对因针灸不当而引起的变证及其救治方法,都做了具体的论述。例如记载因“烧针”、“温针”、“灸”、“熨”等引起的“火逆证”就有10多条之多。本人仅就针灸疗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谈一点个人体会。1针灸治疗热性病的适应证1.1针刺法1.1.1刺期门以泄血室之热,治疗“热入血室”证。原条文…  相似文献   

3.
透穴刺法的取穴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刺作为一种刺法,其理论萌芽始于中医传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的“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及“五刺”中“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等的记载即可看作是后世的直针透刺、一针多向透刺等刺法的源头。至金元针灸大家窦默在《针经指南》首次提及一针两穴的刺法。其后,元·王国瑞所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透穴刺法已有多处提及和论述,并与临床紧密相关。至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并在此书注解《玉龙歌》时发挥其透穴之未尽之意,增述透穴十余组。发展至清,《循经考穴编》中已…  相似文献   

4.
瘧疾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在我国第一部古典医学“内经”上就有了记载。并有创造性的分类和针灸疗法。我在治疗瘧疾时以“阳陵泉”“足三里”“公孙”为主穴,再按其症状之稍异配以他穴,经针治后一次即获全愈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经二次全愈的为数极少,但必须在瘧发前1—2小时许施行针治,否则能使症状或由热多寒少转变为寒多热少以及使瘧疾发作的时间改变提早发作,这样就要经二次施行针治才能全愈。茲将临床疗效介绍于后以供喜爱研究针灸者之参考。根据古人云“寒热往来,总在少阳。久而不愈,总不离乎脾胃.盖胃虚亦恶寒,脾虛亦发热也。疏理少阳、扶助脾胃、治瘧无余蕴矣。”的经验,所以在针治取穴以足少阳之“阳陵泉”及足阳明胃之“足三里”和足太阴脾之“公孙”三穴为主,且“内经”治瘧中云“渴刺足少阳”,凡瘧  相似文献   

5.
留针 ,即进针后根据症情需要将针留置于穴位内一段时间 ,以加强针感起持续刺激的作用 ,另外还有催气候气之功能 ,古人为了留针候气 ,长时间留针则有静以久留 ;为了气至 ,如待贵宾 ,不知日暮。  留针于否和留针时间长短 ,一直困惑于临床 ,溯本求源 ,笔者探究《内经》理论 ,略作阐述。1 因病而异  留针时间长短 ,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热病 ,阳症留针时间宜短或针刺得气后行手法完毕即可出针 ,阴病 ,寒症则留针时间宜长。《灵枢》终始篇 :“刺热厥者 ,留针反为寒 ,刺寒厥者 ,留针反为热。”《内经》强调 :“热者疾之” ;“寒者留之” ,…  相似文献   

6.
皮肤针是由古代“半刺”、“浮刺”、“毛刺”、“扬刺”等针法发展而来。《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以上针法均属浅刺法。因病邪浅居皮肤,为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故浅刺。皮肤针根据其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现临床多采用梅花针和七星针。究其采用多支针的原因,主要是针对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7.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经脉》篇谓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对此 ,后世针灸医籍大多解释为 :凡是实证 ,宜用泻法 ,虚证当用补法 ,热证应疾刺 ,寒证久留针 ,阳气不足而脉陷下者 ,灸法最宜 ,不盛不虚的病证 ,取本经腧穴以治之。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 ,发现此种解释有悖于该文原意 ,故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盛、虚”指脉象《灵枢经·经脉》篇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后 ,均指出“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阳萎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有“阴疝、痿……刺气街主之”;“丈夫……阴痿……涌泉主之”;“脊内廉痛、溺难、阴痿不用……阴谷主之”等.目前,本病的治法比较丰富,有专用针者,有专用灸者,亦有针灸并用者,还有针药并用及穴位注射者,对于临床取穴有研究常规用穴者,有研究专用穴者,亦有二者相互配合者.  相似文献   

9.
风湿性关节炎,蒙医称“关节黄水病”主要是由于血“希日”热和“巴达干”“郝依”的寒引起的综合性反应,应用火针,温针治疗该病,在蒙医《四部医典》中有着广泛的记载,《四部医典》曰:“可施火疗法之疾症,胆寒头部,四肢之黄水”。  电热针是根据经络学说和针灸“淬刺”(火针)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电子技术而研制成的一种针灸仪器,根据电热针温度可调的特点,按其温度由低到高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可将电热针模拟为火针,温针,暖针的不同功能,笔者根据蒙医理论结合电热针这一特性,应用电热针模拟“火针”“温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取…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其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针灸临床的理论、原则和应用,而《灵枢》更是被称作《针经》。在《黄帝内经》中对针灸的治疗及疗效推崇备至,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对针刺疗效的描述即可略见一斑,曰:"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又曰:"拔刺雪污,解结决闭。"何其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