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毒性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4,(4):136-136
浙北地区药源性肝病及胃肠粘膜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殷新光等(浙江嘉兴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314000);《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12):739—740[目的:了解药物性肝病及胃肠粘膜损伤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浙北地区8所医院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临床药物性肝病109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药物性肝病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1999-2004年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109例,分析统计每年药物性肝病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甲亢药、中草药、抗结核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是逐年增加的,肝损伤发生时间因所用药物不同而差异很大,无临床症状者占22.94%,有症状者占77.06%.慢性药物性肝病7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02例(肝细胞损伤型67例,胆汁淤积型23例,混合型12例);治愈17例,好转81例,未愈10例,死亡1例.结论:药物性肝病多数表现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少数为慢性肝损伤,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药物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与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关,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测可以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临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方法根据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对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名称与病例数、临床表现、治疗及临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较多。以抗结核药、中药、抗生素占主要地位,同时解热镇痛药、化疗药物也较常见。临床诊断明确后,立即停用有关药物,给予支持治疗,静滴维生素C、甘草酸二铵等药物,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病的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加,大约有1000余种药物可能导致肝损害。因此药物性肝病十分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林剑光 《内科》2007,2(4):527-528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33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有:抗菌素类药占36.3%(12/33),中药占15.2%(5/33),抗结核药占12.1%(4/33),抗肿瘤药占9.1%(3/33),解热镇痛药占12.1%(4/33),抗甲状腺药占6.1%(2/33),抗精神病药占3.0%(1/33),其它药物占6.1%(2/33)。临床表现为急性药物性肝病21例,慢性药物性肝病12例。临床表现依药物的作用机制而不同,患者主要表现为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经停药及护肝治疗预后良好。结论不同种类的药物均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孙双双  傅青春 《肝脏》2014,(6):464-466
药物性肝损伤(DILI)为最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由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肝脏损伤、药物性脂肪肝是DILI的基本临床病理类型。近几年随着药物应用种类增加, DILI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药物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多种药物可导致脂肪肝,如胺碘酮、丙戊酸钠、四环素、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三苯氧胺和它莫昔芬等,临床上有时很难区分是药物导致的脂肪变或脂肪性肝炎还是药物使潜在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恶化[1]。药物与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就药物性脂肪肝的病理学类型、发病机制、诊断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S-腺苷蛋氨酸对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伴抑郁/焦虑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38例不同病因的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并抑郁/焦虑患者予S-腺苷蛋氨酸治疗,应用SDS/SAS量表分别评估、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结果 S-腺苷蛋氨酸治疗后,中草药致药物性肝病伴抑郁/焦虑患者以及抗生素、他汀类药物致药物性肝病伴抑郁患者胆汁淤积明显改善,抑郁/焦虑症状改善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11、0.018),而在抗肿瘤药物致药物性肝病患者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S-腺苷蛋氨酸在中草药以及抗生素、他汀类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并抑郁/焦虑患者中具有保肝及抗抑郁的双重作用,这将为人类"生理-心理"疾病的全面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称为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伤)或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近年来,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已经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目前,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几乎各个种类的药物都可以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发生。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多种基础疾病并发,加之一些新药不断问世,使发生DILI的危险日益增加。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过度医疗用药、滥用药物及保健品等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越来越受到医疗工作者的重视。大部分药物性肝损伤预后较好,也有部分会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危害和经济负担。现就我科近10年来收治的43例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670例药物性肝损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70例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患者,对其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前三位药物分别为抗肿瘤药物(18.8%)、中草药(13.3%)、抗结核药(12.5%);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肝损害以肝细胞损害型最为常见,占420例(62.7%)。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预后较好,其中治愈和好转率达82.7%。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病者中更为常见,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重在预防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0.
田丽艳  陆伦根  陈成伟 《肝脏》2012,17(1):41-43
胆汁淤积和混合性肝损伤是药物性肝病(DILI)两种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一些流行病学报道表明,近半数药物肝脏毒性是由肝脏排泄到胆汁中药物引起易感患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药物可引起多种形式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病,部分仅表现为碱性磷酸酶(AP)升高的无症状性疾病.临床表现因损伤靶点而异,毛细胆管胆流损伤引起单纯性肝内胆汁淤积,而"梗阻性"药物性胆管病(cholangiopathy)以及混合性肝损伤,其损伤的最初部位则是各级胆管上皮.药物性胆汁淤积的确切发生率尚不明.丹麦对1978~1987年间110例DILI的研究报道表明,急性胆汁淤积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7%;美国老年人中药物性胆汁淤积的发生率为20%.在有黄疸的住院患者中,大约2%~5%由药物引起.瑞典药物不良反应咨询委员会(Swedish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visory committee)调查了1970~2004年间报道的784例DILI病例,几乎一半为胆汁淤积性或混合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过敏原检测、分型、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370例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对其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过敏原检测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前3位药物分别为中草药(27.30%)、抗肿瘤药物(18.92%)、抗结核药物(13.78%);临床表现非特异.肝损害以肝细胞损害型最为常见(56.76%).过敏原IgE检测阳性率高达68.11%,高IgE提示过敏的可能性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预后较好,其中治愈和好转率达85.95%.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性肝损害,过敏原检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尔胃2号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康尔胃2号对动物胃肠运动及胃粘膜损伤的影响.方法:将5种动物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及康尔胃2号大、中、小剂量组进行干预,比较各组作用及疗效.结果:康尔胃2号能防治乙醇致大鼠胃粘膜损伤,促进正常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对大鼠体内胃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对体外兔肠自发活动及氯化钡负荷下肠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结论:康尔胃2号有调整动物胃肠运动,保护胃粘膜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书介绍     
《肝脏》2013,(1):26
《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二版于2013年1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距2002年第一版已有10年。近10年来,在中毒和药物性肝病的防治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外源性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性肝损伤种类、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药物性肝病的新概念,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基因组学,以及药物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等分析,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为预防和早期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我院76例药物性肝病的住院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最主要的药物为中药制剂、抗结核药、抗生素、化疗药物、解热镇痛药及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一般在用药后1~4周内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早期发现后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疗程3周至数月不等。结论药物性肝病尤其要注意中药制剂导致的肝病,主要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早期发现、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前提;绝大部分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5.
书讯     
由池肇春、许慧主审,王青等主编的《药物性肝病》一书已由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药物性肝病临床上较常见,引起的药物种类繁多,尤其是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病逐渐被认识与研究。《药物性肝病》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上、下两篇,总论  相似文献   

16.
<正>由池肇春、许慧主审以及王青等主编的《药物性肝病》一书已由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药物性肝病临床上常见,引起疾病发生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可导致药物性肝病正逐渐被认识和研究。《药物性肝病》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上、下两篇,  相似文献   

17.
药物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药物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上海,200003)杨秀疆张兴荣陈士葆由药物直接导致胃肠粘膜损伤性出血或诱发原已存在的消化道病变出血,称为药物性消化道出血。很多药物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金...  相似文献   

18.
书讯     
<正>由池肇春、许慧主审,王青等主编的《药物性肝病》一书已由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药物性肝病临床上较常见,引起的药物种类繁多,尤其是中草药引起者导致药物性肝病逐渐被认识与研究。《药物性肝病》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上、下两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老年药物性肝病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30例≥60岁的老年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58例同期住院的60岁以下成年人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老年药物性肝病潜伏期为10d~1年。引起老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包括:中药(43.3%)、非甾体类消炎药(10.0%)、HMG—CoA还原酶抑制剂(10.0%)。主要症状包括:纳差(60.0%)、黄疸(56.7%)、乏力(53.3%)。临床分型为:肝脏检查异常3.3%;肝损伤96.7%,其中包括肝细胞损伤型33.3%、胆汁淤积型40.0%、混合型23.3%。老年组潜伏期≤4周的比例低于60岁以下中青年组;老年组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药物性肝病的比例低于60岁以下中青年组,老年组纳差的发生率高于60岁以下中青年组。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认识,重视中草药所致的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20.
(湖北武汉市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430010):《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2):177—179【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患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31例药物性肝病患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有:抗菌素类药为19.4%(6/31),中药为19.4%(6/31),抗结核药为16.1%(5/31),抗肿瘤药为9.7%(3/31),解热镇痛药为6.5%(2/31),抗甲状腺药为6.5%(2/31),抗精神病药9.7%(3/31),其他类药为12.9%(4/31)。临床出现急性药物性肝病28例,慢性药物性肝病3例。临床表现依药物的作用机制而不同。患主要表现为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经停药及护肝治疗预后良好。结论:不同种类的药物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