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足下垂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是由于高级中枢神经受损造成的运动障碍,患者出现足内翻异常步态,导致行走能力受限[1-2]。足下垂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导致关节挛缩、变形,影响患者步行能力,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康复训练是治疗足下垂的主要方法,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加强足背伸肌肌力,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3-4]。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透穴针刺治疗,采用针刺方式刺激经络,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本文观察了透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40例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是由气血逆乱,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而致,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强语謇等为主要表现。其中足内翻是脑卒中后主要后遗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足内翻的出现,延缓了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进程,尤其下肢步行能力的恢复。近年来笔者采用刃针配合弹性绷带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内翻,临床观察对纠正足内翻,改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及行走的稳定性有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后患者需要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改进生活质量,其中恢复步行功能、改善步态的愿望显得尤为迫切。而以足下垂和足内翻为主要表现的踝关节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足廓清障碍,采用代偿策略(髋部提升或拱起),典型表现是"跨域步态",严重影响了患者康复目标的达成。目前学术界对于脑卒中后足下垂病理机制的观点比较统一,总结概括为卒中后中枢神经损害,高级中枢交互抑制低级中枢的作用减弱,原始反射相对增强,神经肌肉通  相似文献   

4.
王馨若  王勇军 《光明中医》2022,(23):4325-4328
目的 探究解溪穴围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天津市北辰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配合解溪穴围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步态变化情况、足内翻角度、10 m最大步行速度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等。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经治疗试验组患者步速、患侧步长、步频数较高,足内翻角度较小;治疗后2组患者治疗后10 m最大步行速度提高且试验组经治疗10 m最大步行速度较高;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提高且试验组经治疗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解溪穴围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行走能力,改善足内翻角度,提高下肢运动能力,安全高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偏瘫患者因为下肢痉挛出现足内翻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国外研究报道卒中后下肢痉挛发病率为17%~43%~([1])。足内翻导致患者在站立、步行过程中产生不平衡感,严重者致使患者无法独立站立,或在行走过程中发生关节及局部软组织损伤,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日常生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足内翻一直以来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笔者对38例脑卒中合并足内翻的患者采用滞动针结合电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采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与改良踝足矫形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对其步行能力恢复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80例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组,对照组1足内翻干预采取针灸,对照组2干预采取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取针灸+康复功能训练+改良踝足矫形器方式干预,效果分析。结果:下肢痉挛程度、平衡功能等采用量表进行评测,观察组采取“三联疗法”干预后下肢痉挛程度、平衡功能有较为显著恢复(P<0.05),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对,观察组采取干预后,步行能力较干预前有较大幅度提高(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与改良踝足矫形器“三联疗法”,能够使步行能力明显恢复,改善足内翻病情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特殊穴位内翻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内翻穴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方法,2组均配合肢体康复训练。3个疗程后,对2组疗效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内翻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风后足内翻的特点及针刺康复治疗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风后足内翻多由于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所致。虽然部分足内翻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行走能力 ,但由于受其异常步态的影响 ,结果妨碍了踝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本文阐述了中风后足内翻的基本特点 ,并针对其特点设计了相应的针刺康复治疗对策。旨在提高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 ,克服足内翻 ,进一步改善步态。中风后足内翻的特点足内翻多出现于中风急性期后 ,下肢肌力开始恢复 ,肌张力也由低下变为亢进或已进入痉挛期 ,并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中风病灶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内 ,如基底节区、内囊和相应的大脑皮层区 ;临床表现为足内翻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足下垂及足内翻的足底生物力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研究的意义。方法:于2008年12月-2009年6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及广州体育学院对21名符合研究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数据采集,受试者赤足走过步态分析压力分布测量台,每人左右脚各自走3步以上,由系统自带专业软件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处理,主要观察受试者步行过程中足底平面压力及三维压力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从足底压力测试图像结果上分析,21名受试者中,5人存在足下垂,9人存在足内翻,2人足下垂合并内翻。压力传感器采集到了足下垂患者足趾在传感器上拖行的压力信号,足内翻患者步行时,足外缘着地,同地面有一个明显的压力接触,呈现峰值压力,这些特点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吻合。结论:脑卒中患者足底生物力学研究对于指导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预防肢体关节的损害及疗效的评估具有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丁玲  牛红月 《中国针灸》2023,(11):1226-1228
<正>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是中风偏瘫患者常见的遗留症状,多表现为足下垂或足内翻畸形,导致患者在行走时下肢摆动困难,出现代偿性划圈样步态,大大增加了步行耗能和跌倒风险[1],故改善中风患者踝关节背屈功能,提高其步行和平衡能力至关重要。笔者采用“调神舒筋”法针刺治疗中风后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3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足下垂是肢体瘫痪的表现之一,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步态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纠正足下垂,打破伸肌痉挛模式,增强主动性踝背伸能力,对纠正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有很大意义[1].笔者在对该病的治疗过程中逐渐发现电针结合现代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功能康复有着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近年来踝足矫形器(AFO)改善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文章予以综述。结果:采用AFO对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速度、步态周期、抑制踝关节肌痉挛和纠正平衡异常等等方面起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步行能力的目的。结论:早期应用踝足矫形器可以提高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中医温针灸联合Bobath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方案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将仅应用Bobath康复疗法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记录两组踝关节内翻角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足内翻角度均低于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足内翻角度低于、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参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0级、Ⅰ级、Ⅱ级与Ⅲ级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Ⅳ级、Ⅴ级例数多于参照组(P <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接受中医温针灸联合Bobath康复疗法治疗可改善踝关节内翻角度,并提高平衡能力与步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脑中风是我国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数据统计超过50%脑中风患者在发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足内翻是最常见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其发生率占17%~43%,足内翻影响行走的效率与能力,增加跌倒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康复治疗能有效降低中风后足畸形发生率,改善步行能力[2]。研究显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疗效显著[3-4],笔者运用针刺阴阳跷脉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因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以小腿三头肌为主的患侧肌张力增高并伴腱反射亢进是引起偏瘫患者足内翻的主要原因。脑的可塑性是促进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基础,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可塑性,才使得损伤后脑组织能够通过结构重建、功能代偿以达到整体脑功能的恢复[1]。现对近年来脑卒中后足内翻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Bobath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拮抗肌运动点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踝关节自主外翻最大关节活动度和表面肌电测试RMS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足外翻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RMS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外翻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RM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足内翻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踝关节的痉挛度及活动度,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分级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足踝矫正器对于脑卒中后患者足内翻的康复护理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作为主要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额外开展踝关节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的背伸活动度、10 m自由步行速度、患侧步频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患侧跨步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runn strom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患者足内翻应用足踝矫正器能有效缓解患者足内翻严重程度,同时提高下肢功能恢复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经》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1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61例)和恢关刺组(60例)。每组治疗2星期,每星期5次。用四肢简化Fugl-Meyer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Tardieu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下肢痉挛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在常规针刺组和恢关刺组中,分别随机抽取4例患者,共计8例,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选取踝背伸角、踝关节活动度、足内翻角、足跟抬离地面高度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恢关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均有明显临床疗效。恢刺和关刺法在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肢体平衡能力、关节活动情况、肌张力、下肢阵挛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恢刺和关刺法可能通过改善中风后偏瘫的肢体平衡能力、关节活动情况、肌张力、下肢阵挛而改善患者足内翻和偏瘫步态。三维步态分析踝背伸角、足内翻角、足跟抬离地面高度,可用以更为客观、细致、精确地评估中风后偏瘫的痉挛性步态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