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肠道除具有消化吸收食物及蠕动功能外,还有激素分泌、免疫调节和黏膜屏障功能。肠道屏障在维护肠功能巾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等组成^[1]。机械屏障由肠道黏液层、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化学屏障也称“肠-肝轴”,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符种消化酶、溶菌酶、黏多糖等化学物质构成;  相似文献   

2.
肠黏膜屏障在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稳态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黏膜屏障损伤与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破坏、肠道微生物群系紊乱及肠道免疫异常活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对其治疗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前期研究已证实一些中药复方和单体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多种诱因所致的肠黏膜屏障损伤,尤以对机械屏障、生物屏障与免疫屏障的调控作用最为显著。本文主要以肠黏膜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及免疫屏障为切入点,梳理了中医药调控肠黏膜屏障损伤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患病率的特点。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的要药,其在治疗UC方面具有疗效稳定、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芍药汤主要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焦亡、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轻氧化应激、缓解内质网应激、促进黏液蛋白分泌、调节炎症介质水平、增强免疫功能、恢复肠道菌群等途径改善肠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功能。通过整理芍药汤改善UC肠屏障功能药理机制相关研究文献报道,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4.
肠黏膜的屏障主要包括肠黏膜的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及免疫屏障等。免疫屏障主要由肠黏膜吸收上皮细胞和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构成。包括淋巴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等。以下就肥大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肠道免疫屏障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秦鑫  董慧  陆付耳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1):1973-1977
肠上皮紧密连接是小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肠黏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防止细菌内毒素及毒性大分子物质进入体内,从而使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多项研究证明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与糖尿病存在密切联系。因此,保护肠上皮紧密连接、维护黏膜屏障在糖尿病的防治中有着重要意义。小檗碱在糖尿病治疗的应用中疗效显著,然而药理学研究发现其生物利用度极低,有学者认为小檗碱降血糖的作用靶点主要在肠道。研究显示,小檗碱确有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肠道激素分泌、保护肠道屏障、抑制葡萄糖吸收、减轻慢性低度炎性反应等作用,近来发现其亦可能通过影响肠上皮紧密连接、保护肠黏膜屏障而发挥降糖作用。现就肠上皮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异常与糖尿病的相互联系及小檗碱通过保护肠上皮紧密连接相关降糖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自噬是真核生物体内细胞的一种病理和生理现象,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作为一种免疫相关特发性肠道炎症疾病,自噬机制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介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肠黏膜屏障损伤是IBD发病的关键因素,自噬通过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影响疾病进程,干预和调控自噬是治疗IBD的新途径之一。本文重点阐述IBD发病中,自噬调控的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查阅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中药通过自噬干预IBD疾病进程的作用靶点,发现中药能够干预PI3K/Akt/mTOR、JNK/Beclin-1/Bcl-2、PINK1/Parkin等自噬相关信号通路,拮抗肠道致病微生物,调控各类肠黏膜屏障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从而发挥治疗IBD的作用;不同中药对自噬调控的炎症因子差异性作用与不同自噬蛋白亚型和细胞靶点相关,主要集中Beclin-1、CDK1及NLRP3炎症小体等。目前,中药通过自噬调控肠黏膜屏障治疗IBD的研究主要涉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和炎症小体激活方面,较少直接涉及细胞生理、病理层面的研究,且主要集中在肠免疫屏障相关细胞,肠机械屏障及生...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是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肠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连接构成了动态的物理屏障,将黏膜组织与腔内共生细菌、病原体和饮食抗原隔开.肠上皮屏障渗漏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而紧密连接功能异常是造成渗漏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紧密连接在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进展中所起作用以及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对紧密连接的...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胃肠疾患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屏障、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脑-肠-菌轴等密切相关。其中肠黏膜机械屏障作为肠黏膜屏障最基础、最重要的屏障,近年来,对此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多。肠黏膜机械屏障同肠黏膜化学、肠黏膜生物、肠黏膜免疫屏障构成肠黏膜屏障,共同抵御内毒素、病原菌等有害物质,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肠黏膜机械屏障由肠黏膜上皮细胞、黏液层、紧密连接结构共同构成,任一环节异常,均会造成黏膜破坏,导致肠易激综合征。本文主要就肠黏膜机械屏障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验提供思考方向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内存在免疫屏障异常,进而导致机械屏障异常,而IBS患者也存在紧密连接蛋白(TJs)调节的肠上皮机械屏障的 异常。TJs属于跨膜蛋白,可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其信号通路而改变其的结构和功能,其中内源性细胞因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植物药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TJs的结构 和功能,改善肠上皮屏障的完整性,为IBS的治疗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痛、大便含水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肠道病变。该病病理机制复杂,由多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在IBS-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肠黏膜细胞间紧密连接(TJ)主要由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及闭锁小带蛋白(ZOs)组成,是机械屏障的重要成分,可显著影响黏膜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常以对症处理,疗效往往不尽人意。中医学认为,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与“脾为之卫”理论相对应,较多研究报道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可通过调控TJ蛋白恢复IBS-D大鼠肠上皮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减少肠腔内水和电解质渗出,从而改善症状。该文综述了TJ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IBS-D的关系,以明确TJ在IBS-D病理生理的关键作用。同时,对靶向调控TJ从而可能治疗IBS-D的中医药进行总结,以期为IBS-D的治疗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the mechanism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Huangqi in Chinese, HQ) extract on the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six alkaloids of Aconitum carmichaelii (Fuzi in Chinese, FZ) in rats with spleen deficiency and provide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HQ on modulating intestinal barrier. Methods Four-week-old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fed with Xiaochengqi Decoction to induce the spleen deficiency model for 40 d. 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model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Q extract on the absorption of alkaloids. Protein expression and mRNA levels of MRP2 and BCRP and tight junction proteins (TJ, including Claudin-1, Occludin and ZO-1) were measured using Western blot and real-time PCR, respectively. The lo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J protein was also investigated by the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MRP2, BCRP and TJ proteins in the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HQ, the alkaloid absorption in intestinal villi was inhibited, MRP2, BCRP and TJ proteins were up-regulated, the green fluorescence staining of Claudin-1, Occludin, and ZO-1 was enhanced, and a thick layer of mucus was deposi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epithelium of the intestinal cavity. Conclusion HQ as an intestinal barrier modulator improves the 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ntestinal environment of spleen deficiency to reduce the absorption of toxic components,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the absorption of drug-like molecules.  相似文献   

12.
血脑屏障介于血管与脑实质间,是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周细胞、基底膜及其间的紧密连接组成的复合组织;其作为血-脑间的重要屏障系统严格限制血液与脑组织的物质交换,一方面允许脑组织所需的营养物质进入屏障,另一方面则限制有损脑组织的物质进入屏障,以维持神经元微环境的稳定;血脑屏障的屏障功能同时也限制了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进入脑内或使得药物进入脑内的浓度降低,影响了某些疾病的治疗。研究发现中药具有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如开窍类中药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等可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且能协助其他药入脑,其作用主要与减少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抑制血脑屏障的转运蛋白、抑制离子通道的主动转运相关;开窍类中药如冰片、麝香尚可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某些补益药如人参、黄芪、白芍等亦可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以发挥保护血脑屏障及脑组织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与调控炎性反应、增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促进血管内皮增殖相关。中药双向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可能是中药防治脑系疾病的作用基础,本文系统整理近年来中药干预血脑屏障通透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运用中药防治脑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BD),是发生于肠道黏膜及黏膜肌层,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保护功能下降或破坏有关。通过对近5年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和复方中药干预IBD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中医药能够保护修复肠道黏膜屏障、缓解IBD临床症状,并防止其复发,为IBD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层特殊屏障,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稳态,允许正常的神经元功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遭毒素、病原体和炎症的侵害。然而,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特性在保护的同时也极大程度限制了药物分子向内的递送效果。近年来,纳米制剂在中药靶向递药领域被广泛应用,较大的系统结构受制于血脑屏障导致疗效并不理想。基于血脑屏障上各种内源性受体及转运蛋白的发现,以及血脑屏障表面荷负电的生理特征,构建安全高效的靶向递药系统,从而设计受体介导、载体介导及吸附介导的转运途径实现血脑屏障的跨越,使药物制剂富集于脑部病变组织,有效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受芳香中药“通关开窍”的传统功效启发,阐述其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机制,并将这一功效与新兴纳米制剂结合,发挥中药特色进而实现制剂透过血脑屏障入脑释药。  相似文献   

15.
肠黏膜屏障损伤及功能紊乱是炎症性肠病(IBD)发生的重要机制,中药对肠黏膜屏障损伤修复可能是治疗IBD的主要机理,可促进肠黏膜免疫平衡恢复,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优势突出,机制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中药对肠黏膜屏障影响受到广泛重视,成为IBD免疫机制及中药起效途径的理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肠梗阻术后中药对胃肠屏障保护及改善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20例分为手术加中药组和手术组,两组均用手术治疗,手术加中药组手术后给予健脾承气汤。均于术前、术后第1、4、7天测定血浆内毒素,术前及术后第1、7天测定血浆D-乳酸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术前及术后第1天两组之间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4、7天手术加中药组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术后第7天手术加中药组D-乳酸水平与手术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而CD3、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前、术后CD8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脾承气汤可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减少胃肠道内毒素吸收,保护胃肠黏膜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屏障,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脾胃和肠道菌群不仅有着理论的相似点,从脾论治能调整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屏障,恢复正常的免疫应答,由此可见二者在功能上的相通之处。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从脾论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