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大肠癌术前证候以湿热蕴结型最多,其次依次为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结论:大肠癌术前主要证候群: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以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和气血两虚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2.
彭成 《江西中医药》2009,40(10):77-80
大肠癌是包括自盲肠至直肠的整个肠段的癌肿,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古代中医典籍描述中,类似于“肠覃”、“脏毒”、“锁肛痔”、“下血”、“下痢”、“滞下”等疾病。大肠癌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率较低,到临床症状明显时,已多属中晚期。大肠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和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大肠癌手术切除率和治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探索大肠癌中医证型及症状、体征的分布规律,探索中医证型中症状、体征分布差异。收录近30年来关于研究大肠癌中医证型的文献并进行整理,统计出大肠癌中医证型及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文献中大肠癌中医证型中较为常见的有:瘀毒内阻型、脾肾阳虚型、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常见的症状体征为腹痛、神疲乏力、纳差、黏液脓血便、腹胀痛、便溏、腰膝酸软、口渴、里急后重等。同时各证型中患者症状、体征具有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受体与肝胃不和、瘀毒内阻型胃癌的关系。方法:设立肝胃不和组、瘀毒内阻组和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晶及受体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Tc略在瘀毒内阻组、肝胃不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并且瘀毒内阻组〉肝胃不和组〉正常组.3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TβRI在瘀毒内阻组、肝胃不和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瘀毒内阻组〈肝胃不和组〈正常组,但瘀毒内阻组与肝胃不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转化生长因子晶及受体是胃癌中医辨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围手术期大肠癌病例证候分布、演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为强化大肠癌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导中医药的预防和治疗、科学地评价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为病证结合的深层次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64例拟行根治性手术的大肠癌患者,采集其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内的四诊信息及辅助检查资料,统计分析围手术期证候的分布、演变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前证候以瘀毒内阻证最多见(73.8%),80.5%病例无兼证;随着肿瘤进展,湿热内蕴证比例逐渐增高,虚损证候逐渐显现.手术后早期证候多为虚实夹杂,3个月内主证以实证为主,其中早期为湿热内蕴证,1周后瘀毒内阻证逐渐增多占主导地位;手术后早期兼证以虚证居多,其中气虚证比例最高,1周后比例开始逐渐下降.结论 脏腑本虚是肿瘤发病的根本原因,瘀毒内阻是其基本病理变化,手术治疗并未将其解决.手术后早期虚实夹杂证候明显增多,对早期化疗及肿瘤复发、转移有一定影响,提示手术后早期中医药干预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升降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肺炎合并脓毒症瘀毒内阻证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血清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肺炎合并脓毒症瘀毒内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加升降散)29例,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31例,疗程均为7d。分别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以及外周静脉血TNF-α、IL-6水平的变化,评价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和APACHEⅡ评分分值均明显下降,TNF-α、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升降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肺炎合并脓毒症瘀毒内阻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TNF-α、IL-6水平,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i)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186例,调查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检测血清CRP、PCT、D-Di水平。结果 1中医证型以热入营血证(27.96%)、瘀毒内阻证(26.89%)、热毒炽盛证(22.58%)多见。2热入营血证CRP水平最高,热毒炽盛证、瘀毒内阻证、气阴两虚证CRP水平与其相近(P0.05),均明显高于邪毒袭肺证(P0.01);各组CRP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热入营血证瘀毒内阻证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证邪毒袭肺证。3热入营血证、瘀毒内阻证、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证PCT水平明显高于邪毒袭肺证(P0.01),其中瘀毒内阻证、热入营血证高于气阴两虚证及热毒炽盛证(P0.01);各组PCT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瘀毒内阻证热入营血证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证邪毒袭肺证。4瘀毒内阻证、热入营血证的D-Di水平均高于其他各证(P0.01),瘀毒内阻证D-Di水平明显高于热入营血证(P0.01);各组D-Di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瘀毒内阻证热入营血证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证邪毒袭肺证。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中医证型以热入营血证、瘀毒内阻证、热毒炽盛证多见;联合检测CRP、PCT、D-Di,对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医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机基本取得共识,主要责之于"脾、肾",脾肾亏虚为本,瘀毒阻络为标。根据常见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阴阳两虚证、瘀毒内阻证等5种证候;中医治疗可与疾病分期相结合,疾病早期以扶助正气为主,在后期加强解毒祛瘀。针对MDS的慢性发病过程,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与特色,推广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延缓白血病转化速度与降低白血病转化率的中药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及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肝脏是大肠癌转移最常见的器官,探析大肠癌肝转移的中医发病机制对于防治肝转移具有重要意义。脾肾亏虚,湿热瘀毒互结是大肠癌的病理基础,癌毒"传舍"与痰毒流注是大肠癌肝转移的基本途径。因此临床上中医为了有效防止大肠癌肝转移,其治法应不仅要清热解毒、行气化滞、泄浊散结、活血破瘀以祛邪,更应重视健脾益气、扶正培本,使正胜邪却;再者,要注重疏肝理气散结,通过加强肝之疏泄功能,疏通肠道痰毒瘀滞,不仅有利于祛除大肠癌毒,还可防止土旺侮木,预防肝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肺结节是肺系疑难疾病,常是肺癌早期病变,由于其无症状,只能依靠肺CT检查发现。现代医学先进检查手段的增多,提供了认识人体的大量信息,为中医辨识疾病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视野,肺CT影像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肺结节的病因属于外邪霾毒隐袭犯肺,其病机属于气滞、湿滞、痰瘀内阻,肺气亏虚,气滞瘀痰胶结日益加重化毒则形成肺癌。深入探讨肺结节病因病机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从“虚-瘀-毒”论治脓毒症正气虚衰合瘀毒内阻证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从"虚—瘀—毒"论治脓毒症正气虚衰合瘀毒内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正气虚衰合瘀毒内阻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学综合治疗,包括抗生素、液体复苏、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扶正排毒汤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段的中医证候积分、APACHEⅡ评分及炎症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各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APACHEⅡ评分及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虚—瘀—毒"论治脓毒症正气虚衰合瘀毒内阻证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朝霞  焦中华 《北京中医》2004,23(4):199-201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症状之一。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临床将其分为毒热炽盛、湿热内蕴、肝经郁热、阴虚发热、瘀毒内阻 5型 ,而分别予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肝解郁、养阴清热和化瘀解毒等法予以治疗。此外还应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发热时伴随症状的各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随证加减用药 ,并注重引经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不同证候类型胃癌细胞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表达。方法:原发性胃癌标本52例。中医辨证分为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结果:topoⅡ标记指数与胃癌中医辨证各分型均有明显相关性,其中以瘀毒内阻型topoⅡ表达最强。结论:说明瘀毒内阻型胃癌细胞对于DNA调节控制及细胞核内核酸代谢过程功能较强,同对各种肿瘤抗癌药物敏感性表现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症状之一.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将其分为毒热炽盛、湿热内蕴、肝经郁热、阴虚发热、瘀毒内阻5型,而分别予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肝解郁、养阴清热和化瘀解毒等法予以治疗.此外还应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发热时伴随症状的各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随证加减用药,并注重引经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属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早期无典型表现等特点。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主要是邪实和正虚,以脾肾不足为病之本,湿热与瘀毒侵袭为病之标,正气不足,毒邪入侵,日久损伤肠络而发为本病。治疗应标本兼顾,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中药复方在临床大肠癌的治疗中,多从扶正固本入手,对改善大肠癌患者预后,减轻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复发与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寻大肠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大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7组病例数据,并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方中医证型比较。结果:湿热蕴结、瘀毒内结、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大肠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南方多以湿热蕴结、瘀毒内结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为主。结论:大肠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的临床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转移影响预后,与生存期密切相关,是大肠癌的主要致死原因。中医药在大肠癌转移的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肠癌转移的病机却并不明朗。明确大肠癌转移的病机从而更有效地预防转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在肿瘤转移形成的理论及分子机制方面已有一定的探索,回顾近年研究进展,认为大肠癌转移的中医病机主要集中在"毒、痰、瘀、虚"四个方面。就大肠癌转移的中医病机做一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胃癌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应用胃癌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量表对300 例符合纳入条件的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胃癌患者以中年组比例最大,占42.3%,而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各年龄段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于实证的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在胃癌中占的比例较大,位居前三位,尤其是肝胃不和者,占胃癌中医证型的比例接近一半;不同性别患者虚实证型是有差异的(P<0.05),其中男性以实证多见.结论 胃癌患者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各年龄段之间患病率差别不大,证型以实证为主,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3 种证型居于前三位,肝胃不和占比例最大,而不同性别的胃癌患者虚实证型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癌瘤之一。陈锐深教授对大肠癌的治疗有深厚造诣,认为本病属于中医“肠”、“积聚”、“脏毒”、“锁肛痔”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素体虚弱,脾肾不足是内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起居不慎,感受外邪是外因。脾虚湿毒瘀阻为大肠癌的最主要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是大肠癌的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虚瘀毒是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基本病机。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辨证论治以及中药灌肠可有效降低大肠癌术后的复发转移率。文章就近年来大肠癌复发转移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临床、实验研究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