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暑热之邪,其性酷烈,热势较盛,易伤津耗气,治暑之法,以祛暑生津为要,而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热生津之功,能散卫气之暑邪,可清营血之暑热,亦可养暑伤之阴,笔者总结天花粉在临床暑温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小儿暑热证八例的辨证论治广东省深圳市福永医院(518103)翁潭祥小儿暑热证(习称夏季热),是我国南方及海滨地区较为常见的小儿季节性疾病。它不同于一般的外感病和其他热性传染病,而是外伤暑邪、内蕴湿热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经久发热而身热不扬,或午后热甚,...  相似文献   

3.
温病学问答     
1.温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答:温病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所致。所谓温热病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它们的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此外,还有疫病之温  相似文献   

4.
湿温病是因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临床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为其特点。初期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痞满,苔腻脉缓为其表现。在治疗上,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主张“三禁”,  相似文献   

5.
<正> 暑温为四时温病中暑病的代表病种,为夏季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根据本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机变化及相应证型,张凤逵提出了“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的治疗原则。剖析其意,前二句话是指本病初起,暑伤气分,径现阳明热盛者,治以辛寒清气,涤暑泄热,方用辛凉重剂白虎汤。正如清代著名温病学  相似文献   

6.
暑热汤加减治疗夏季热21例葛来安指导:龚琼模(江西中医学院94级研究生南昌330006)关键词暑热汤夏季热辨证论治夏季热是婴幼儿独有的病证,根据此病病机,常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治之,有一定效果。笔者在祖传暑热汤基础上,对本病辨证治疗,效果突出。自19...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8):44-45
络病的病因 外邪袭络 ①六淫外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袭人肌表,按照阳络-经脉-阴络的顺序传变。②温、疫之气:主要是指外感温邪及疫疠之气,包括温热病邪及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相似文献   

8.
一物瓜蒂汤载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二十七条,原文为:"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1]。暍者,伤暑也。太阳中暍即暑邪袭表,是夏令触冒暑邪而得的一种外感热病。暑为六淫之邪,暑邪袭人,多从太阳经起病,故临床多见恶寒发热等太阳  相似文献   

9.
1、何谓暑温病?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多见窍闭、动风的临床特点。本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溺赤、多汗、苔黄燥,舌质红、脉洪大或洪大而芤。前人所说的“夏暑发自阳明”,是有其实践意义的。结合发病季节及临床特点,即可定名为暑温。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可能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的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中暑等疾患。 2、暑温病的性质是什么? 署为阳邪,其性酷烈,暑本火热之气,为无形之热,由于它的性质所决定,故本病伤人最速,发病急而重,病机传变  相似文献   

10.
温病,以其病变性质划分,可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这两大类别虽然均属温病范畴,但二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却又大相径庭。本文谨就湿热病的辨证与治疗规律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湿热病多发于雨湿季节,它是外感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水液代谢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暑温(其中的暑湿病)、湿温、伏暑,湿热疫等病,皆属湿热病范畴。湿热病是外感性疾患。究其发病原因,多由同时感受湿、热两种邪气而为患;或感受湿  相似文献   

11.
湿温是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多发生于夏末秋初之季。乃由于天暑下逼 ,地湿上蒸所形成的湿与热两种阴阳不同属性的病邪 (湿热病邪 )合而为患。初期多以恶寒少汗 ,身热不扬 ,午后热甚 ,头痛如裹 ,身重肢倦 ,胸闷 ,脘痞不饥 ,面色淡黄 ,口不渴 ,苔白腻 ,脉濡缓为主要临床表现。初起  相似文献   

12.
湿热证简论     
湿热证,简称“湿热”,是指感受湿、热毒邪所引起的,具有相应特征的一类病. 历来对这类病证,有以外感因素为主的称为“湿温”,内热生湿的称为“湿热”的分别,即: 湿温——暑与湿合而成温; 湿热——热郁而生湿。是由于内热郁遏,不能宣化,水道仃滞而生湿之谓。近时也有仍将“湿温”“湿热”加以区别,或把“湿温”归作“湿热”中的一类等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英  岑瑜 《右江医学》1998,26(1):66-67
伤寒病的辩证施护广西百色地区人民医院(533000)陈英岑瑜伤寒、副伤寒病在中医学属湿温范畴,常在人体正气不足或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复感湿热之邪而致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表现以身热不畅,有汗不解,头重身困,胸闷腹胀,苔腻脉濡等为其主要特征。辩证以卫、...  相似文献   

14.
就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1995年版)中所载藿香的“解暑”功效提出质疑。认为藿香辛温之性与暑热证之治则相悖;虽其经配伍后用治暑季诸证(暑湿、湿温、暑月感寒等),但非直接解暑,而是化其湿、解其表,故不能认为它有解暑功效。藿香功效的表述还是以“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散表邪”为佳。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在论治急症方面,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现特就此作一剖析。 暴热 一为温疟,此疟“无寒但热”,虽被列为疟病的一种类型,实为疟病的发作阶段,其时热甚寒微,乃阳明里热已盛而太阳表邪未尽,治用白虎加桂枝汤,重在清解阳明,兼顾达邪发表。二为中暍燥化证,中暍即伤暑,暑多挟湿为患,暑热多汗又使人  相似文献   

16.
湿热病邪引起的湿热温病,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之,其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对本病的治疗,清代医家石芾南在所著《医原·湿气论》中指出:“治法总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湿热治肺,千古定论也。”[1]743石氏在总结前人治疗  相似文献   

17.
伏暑是传统的伏气温病之一,7版《温病学》认为暑湿病邪是伏暑的伏邪,而伏暑发病有两种证型(暑湿郁蒸气分、暑热内炽营分)又是由于感邪性质不同(暑热病邪、暑湿病邪)及邪伏部位有异所致。由于伏邪性质前后表述不一,造成了在教与学中的困惑。文章根据前人有关伏暑、暑邪的论述,从伏邪性质、邪伏变化(从化、量变)、发病层次(气分、营血分)等方面探讨伏暑的病因病机,旨在为伏暑的现代阐释更加完整规范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8.
湿温是一种由感受湿热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其临床表现特点是:身热缠绵,胸痞身重,苔腻不渴,病程缓长,后期易化热化燥而致神志昏蒙等危候。其病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  相似文献   

19.
暑温是一种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叶氏创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体系,后吴氏师古而不泥古,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完善了温病证、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继将温病学推上了又一个顶峰。叶天士、吴鞠通于暑温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到目前为止对于夏暑当令所患之疾的诊治仍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仁汤新用     
范悦义  范建伟 《中外医疗》2010,29(35):124-124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主治湿温病或暑温夹湿,邪在气分,湿重热轻证,笔者在临床中对一些辨证属于夹湿的病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