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兔肝硬化模型的治疗作用,评价微球支架在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方法将35只雄性大白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移植Ⅰ组和移植Ⅱ组并制备兔肝硬化模型。将体外分离纯化的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于移植Ⅰ组大白兔的肝脏,在体外将自制的壳聚糖微球支架和骨髓干细胞混匀后经肝动脉移植于移植Ⅱ组大白兔的肝脏。在移植后1、2、4、8、12周分别检测大白兔的肝功能,12周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在干细胞移植12周后移植Ⅰ组大白兔的血清ALT、AST、总胆红素(TBIL)逐渐降低,白蛋白(ALB)逐渐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逐渐缩短,到移植术后第12周这些改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移植Ⅱ组动物肝功能指标改变较移植Ⅰ组迅速,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在移植术后12周时,移植Ⅱ组比同一时期的移植I组大白兔的肝脏功能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移植Ⅰ组、移植Ⅱ组肝细胞形态较规整,无明显水肿和变性,假小叶结构仍存在,但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微球支架与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的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对兔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治疗效果,了解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15只,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0.8 ml/kg连续4 d制作急性肝损伤模型.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A(干细胞移植组),实验组B(干细胞移植+pHGF组)和对照组(各5只).实验组经兔双侧胫骨抽取骨髓约5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干细胞,制成5 ml细胞悬液,透视下经股动脉插管将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注入肝脏,对照组注人生理盐水.实验组B在干细胞移植后隔日静脉注射pHGF 2.0 mg/kg共20 d.干细胞移植后2、4、8周抽血进行肝功能检测,8周后取兔肝脏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骨髓干细胞肝动脉移植后肝功能逐渐改善,至移植后8周,各组血清AST、ALT活性和TBIL、ALB含量均显著低于术前指标,而球蛋白含量高于术前(P均<0.05),而且各组之间仍有明显差异.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肝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和肝细胞变性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肝组织内散在分布有CD34阳性肝样细胞,实验组A较对照组多,实验组B最多.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对肝损伤有明显治疗作用,可改善肝功能,促进肝组织结构重建,抑制纤维组织增生;pHGF能加速肝组织的修复和肝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3例,宫内膜干细胞经静脉输注方法移植入肝脏,分别在治疗后第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肝脏功能(TBIL、ALT、AST)、甲胎蛋白(AFP)、胆碱酯酶(CHE)、肝纤维化等实验室指标,分析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3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移植治疗后,在各观察点复查肝功能TBIL、ALT、AST、AFP较治疗前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B(34.8g/L)和CHE(4386U/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指标LN、HA、PC-Ⅲ、Ⅳ较治疗前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官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功能及临床症状,短期结果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经兔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对兔肝硬化模型的治疗作用,了解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作用,为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研究基础.方法 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橄榄油溶液的方法复制兔肝硬化模型.25只肝硬化模型兔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只)、干细胞移植组(10只)和移植+pHGF组(10只).无菌条件下从兔胫骨上端抽取骨髓4~5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干细胞,在透视下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于肝脏.术后移植+pHGF组隔日静脉内注射pHGF 2 mg/kg共20 d.然后在移植后4、8、12周分别抽血检测肝功能,12周时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分别对3组12周时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 在移植骨髓干细胞后,动物肝功能逐渐改善,至移植治疗后12周,各组肝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干细胞移植组术后12周,兔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逐渐降低,由术前(73.0±10.6)、(152.4±22.8)U/L分别降至移植12周后的(48.0 ±1.0)、(86.7±2.1)U/L(F值分别为72.38、78.86,P值均<0.05);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逐渐上升,分别由(27.5±1.8)g/L和28.3%上升至干细胞移植后12周的(33.2±0.5)g/L和44.1%(F值分别为56.37、126.47,P值均<0.05);但12周时干细胞移植组除PTA外,其他上述血清酶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干细胞移植+pHGF组肝功能指标改变较移植组迅速,术后12周时ALT、AST分别降至(43.3±0.6)、(78.7±4.0)U/L,而ALB、PTA上升至(35.7±0.4)g/L和50.5%,这些指标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7.38、23.52、52.27、174.45,P值均<0.05).病理学检查显示干细胞移植组肝细胞形态较规整,无明显细胞坏死和变性,假小叶结构仍存在,但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干细胞移植+pHGF组肝结构的改善更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肝组织内散在分布有CD34<'+>肝样细胞,并且这些肝样细胞在不同组数量差异较大,干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多,移植+pHGF组最多.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促进干细胞在肝脏的归巢与分化,与骨髓干细胞移植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金燕  龚镭 《西南军医》2010,12(2):262-263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SCF)与健康体检者的差异。方法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0例及门诊体检者15例.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CF水平。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612±39.4ng/L vs.2263±25.7n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SCF水平增高,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时肝再生可能需要自体干细胞的参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的骨髓干细胞移植途径对急性肝功能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注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门静脉移植和肝实质内移植干细胞两种方式对急性肝功能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对于药物致急性肝损伤大鼠,干细胞移植后3周,两种方式的移植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肝实质内移植组明显高于门静脉移植组(P〈0.05);肝实质内移植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门静脉移植组(P〈0.01)。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白蛋白恢复;肝实质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易引起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评价介入治疗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仅行药物治疗,B组行TIPS治疗,C组行TIPS联合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前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观察3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及干细胞移植顺利,3组患者术前ALT、ALB、TB均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肝功能无特殊变化;B组患者术后1月、3月时ALT(P<0.01)及术后1月时TB(P<0.05)较术前升高;C组患者术后3月时ALT较术前减低,ALB则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但ALB(30.78±0.69 g/L)仍低于正常下限(35 g/L)。术后1月时B组ALT及TB均较A组及C组升高(P<0.05);术后3月时C组患者ALT较其他组降低明显(P<0.05),而ALB则较其他组升高(P<0.01)。C组术后并发肝性脑病1例,术后3月肝胆CT检查分流道通畅,未见占位病变。结论:介入治疗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钠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126例检测血电解质,比较有无腹水组、不同肝功能分级组低钠血症发生率,以及低钠血症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时低钠血症发生率较无腹水时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越差,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越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钠血症组转正常血钠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死亡的发生率为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与有无腹水、肝功能级别,以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死亡率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后肝功能严重失代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 TACE治疗的109例患者,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外科切除史、肝硬化史、肿瘤大体分型、TACE 次数、动门静脉瘘、门脉癌栓、Child-Pugh 分级、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吲哚菁绿15 min 滞留率和术中碘油用量与术后发生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的相关性,并将有统计学意义(P <0.05)的结果引入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门脉癌栓、白蛋白和吲哚菁绿15 min 滞留率与术后发生严重的肝功能失代偿相关,多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门脉癌栓和吲哚菁绿15 min 滞留率是导致术后发生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的危险因素。结论导致 TACE 后发生肝功能严重失代偿的危险因素有肝硬化、门脉癌栓和吲哚菁绿15 min 滞留率,需要在术前评估中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强对肝性脊髓病的认识和重视。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肝性脊髓病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病多数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期之后,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无肌肉萎缩、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可分为4期:神经症状前期、临床期、肝性脑病期、脊髓病期。病理变化主要是脊髓锥体束对称性脱髓鞘改变,可波及颈髓以下脊髓全长,以胸腰段多见和显著 一般采取保护和改善肝功能,预防肝硬化并发症,降低血氨及改善脊髓损害症状等综合治疗措施。结论本病是慢性肝病晚期出现的一种以脊髓锥体束缓慢进展性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特殊类型的并发症,早期肝移植是肝硬化晚期合并肝性脊髓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果。方法:选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男性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观察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①治疗组HBV—DNA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血清生化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病程及病情进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可改善短期及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汪涛  候鹏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4):472-475
目的:总结和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肠道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种类、易感因素、防治及预后。方法:以2004-10~2009-08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调查对象,设合并肠道真菌感染组(32例)和非真菌感染对照组(35例)。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感染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583例次,32例(5.4%)确诊为肠道真菌感染,包括21例经实验室粪便培养阳性证实,11例连续2次粪涂片发现菌丝,但无阳性实验室培养证据。共分离出了7种22株真菌。22例感染者在入院前2周使用了抗菌素。肠道真菌感染以腹胀和顽固性腹泻常见,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型为主。27例肠道真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肠道真菌感染后多数患者病情加重,表现为Child-Pugh模型评分增加或死亡。经logistic回归分析,肝功能C级、抗生素使用时间、自发性腹膜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肠道真菌感染的密切危险因素。依据药物敏感试验抗真菌治疗被认为有效,但缺乏抗真菌药物可能造成肝肾功能进一步损害的评价。统计学分析显示,发生肠道真菌感染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周内病死率为37.5%,明显高对照组(5.7%)。结论:肠道真菌感染是一种机会感染,伴随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理生理改变和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促使肠道对真菌的易感性增加。肠道真菌感染增加了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防治有相当难度。结合临床症状提高警惕,及时有效的治疗肠道真菌感染是提高其生存率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严重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及探讨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晚期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动员分离外周血CD34 干细胞,多点注射干细胞悬液于晚期缺血患肢肌肉内,观察3~12个月,进行各项指标评估。结果: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肢疼痛、肢冷、间歇性跛行、溃疡等症状明显缓解,足趾皮温、踝肱指数、末梢血流波幅升高,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晚期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减轻疼痛,改善缺血症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转化神经干细胞治疗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06至2011-06期间, GMFCS级别III~Ⅴ级,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脑瘫患儿11例为移植组,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及疾病严重程度相仿的11例脑瘫患儿为对照组。移植组采用hMSCs转化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和运动功能锻炼为主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仅给予运动锻炼为主的康复治疗。采用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量表评价移植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18、24个月的GMFM得分。结果 (1)移植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GMFM较GMFM0上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5);移植组治疗后3个月GMFM3较1个月GMFM1的上升率比较有明显差异,而治疗后6个月GMFM6较3个月GMFM3的上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移植组运动能力在移植后2~3个月时快速显示明显的康复效果。对照组GMFM上升率无此特征;(2)随访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发现移植组和对照组的GMFM12、GMFM18、GMFM24较之前6个月的GMFM的上升率无差异,而较治疗之前的GMFM0的上升率有显著差异(P<0.01)。(3)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语言商与治疗前语言商比较,上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移植组语言商较治疗前上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18个月及24个月随访提示语言商上升率较对照组无增快显现,但较治疗前语言商上升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hMSCs转化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安全,有效,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明显,在移植后3个月明显显效。6个月以后运动康复效果逐渐消失,但患儿运动能力无倒退现象。语言功能的改善显效较晚,在移植治疗后6个月后显效,12个月后语言快速改善效果消失,但没有语言能力的倒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比格犬急性放射性肠病的损伤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犬急性放射性肠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5只比格犬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0 Gy单独照射组(B组)、12 Gy单独照射组(C组)、14 Gy单独照射组(D组)、10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E组)、12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F组)及14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G组),每组5只。对比格犬腹部进行X线调强照射,观察单独照射、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的比格犬的临床特点、肠镜表现、生存时间,并采用组织病理学评分对放射造成的肠损伤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比格犬肠损伤程度与放射剂量呈正相关。E、F组干细胞治疗后肠损伤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G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格犬生存时间与放射剂量呈负相关。F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E组与B组、G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放射剂量增大,比格犬急性放射性肠病加重,生存时间缩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12 Gy剂量的急性放射性肠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身照射联合高剂量化疗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全身和造血系统影响的特点和治疗,为急性放射病的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64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系统观察急性照射及大剂量化疗后患者血液学改变及临床不良反应,并分析其骨髓重建特点。结果 移植相关病死率3.12%。移植后随访9~72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8±3.3)%, (89.8±4.7)%和(81.7±6.9)%。全身照射联合高剂量化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了血液学不良反应,以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最为明显,白细胞总数最低值为(0.18±0.13) ×109个/L,血小板最低值为(14.48±8.85)×109个/L;在造血干细胞支持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应用后,均可恢复。此外患者不同程度出现消化道反应、感染、肝功能受损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经相关治疗后好转。结论以TBI联合高剂量化疗为预处理,随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好,并且其临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过程,为急性放射病的救治提供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再制成细胞悬液。通过股动脉插管,在球囊阻断动脉血流的情况下将干细胞悬液注射到缺血的下肢动脉。结果:患肢疼痛、冷感及静息痛消失17例,占56.7%;减轻12例,占40.0%;无变化1例,占3.3%。间歇性跛行的行走距离延长100米的21例,占70.0%;延长50米的9例,占30.0%。足趾和(或)足部溃疡3例,完全修复1例,足部截肢2例。27例足部皮肤颜色均有不同程度恢复。ABI 0.5~0.6的15例,占50.0%;ABI 0.6~0.7的11例,占36.7%;ABI 0.7~0.8的4例,占13.3%。手术并发症3例,占10.0%;其中,发热2例,占6.7%;穿刺点血肿1例,占3.3%。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和治疗机制。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A、B、C和D四组,各组制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A组为对照组;B组为髓心减压组;C组为直接干细胞移植组;D组为倍增干细胞移植组。B组仅钻孔髓心减压;C组抽取骨髓分离后直接植入坏死的股骨头内;D组抽取骨髓分离、培养倍增后植入股骨头内。各组动物于治疗后8周处死,处死前后分别进行各种指标检测,包括钼靶X线摄影、CT扫描、MR扫描、骨密度测量、常规HE染色切片。结果:股骨头骨髓干细胞移植后8周,骨质密度X线改变不明显,CT和MR明显好转,骨密度增加。病理组织学表现空骨陷窝减少,成骨细胞增多,新骨形成。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后显示股骨头修复效果明显,而倍增基质细胞移植效果更佳。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能加速兔股骨头的修复进程,对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