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病理在原发部位不明的颈部转移癌原发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在病理及免疫组化引导下再仔细查体及针对性临床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68例CCUP中明确了原发部位有41例(60%)。结论 病理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能较准确地指示肿瘤可能地原发部位。但须对其生物学行为,转移灶的病理形态特征及临床各种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表淋巴结转移癌的发生规律以及免疫组化在寻找淋巴结转移癌原发部位中的病理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病理形态学和Ck7、Ck20、Villi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按Ck7、Ck20、Villin表达的8中模式分析本院61例体表淋巴结转移癌的病理学特征。【结果】本实验有结果对照的54例体表淋巴结转移癌中抗体的表达为:①CK7+、CK20-、villin+:胃腺癌表达率较高;②CK7+、CK20-、villin-:肺腺癌和乳腺癌表达率较高;③CK7-、CK20-、villin-:肺鳞癌、甲状腺癌表达率较高;④CK7-、CK20+、villin+:肠腺癌表达率较高。余7例经过模式可判断6例的原发灶的可能部位,其中3例经跟踪随访得到证实与结果相符。【结论】以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结合临床病史及临床资料,能较准确地确定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病灶,指示肿瘤可能的原发部位,为临床对转移癌原发病灶的寻找提供帮助;CK7、CK20和villin联合表达模式,结合一些特异性抗体的表达有助于判断部分腺癌的器官来源,缩小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的搜寻范围。  相似文献   

3.
陈国健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0):814-815
目的:提高初诊时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92例进行分析。结果:在78例来自鼻咽;5例原发于肺,原发于食管,腮腺各3例,1例原发于喉,2例隐性癌,结论:初诊原发病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应根据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寻找原发灶,如上颈区的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应首先检查鼻咽部,可提高初诊时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鳞癌病例的临床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及颈部淋巴结的分布,为临床对此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方法分析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鳞癌17例的临床特点、颈部淋巴结分布、治疗方法。结果 17例患者中颈部淋巴结复发7例(41.4%),2例发生远处转移,5例行可疑原发灶所在部位放疗,无一例出现原发灶,未行放疗者12例中7例最终出现原发灶。结论颈部淋巴结的位置与原发肿瘤来源之间的转移规律有助于原发不明的颈部转移性鳞癌的正确诊断;在此基础上,应积极将可疑原发灶包括在治疗中,并根据可疑原发肿瘤的类型选择手术或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5.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是一类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转移性,但是无法明确原发位点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是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列第4.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治疗以经验性化疗为主,患者预后普遍较差.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从而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用于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方法主要有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分子检测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并已逐渐应用于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本文就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方法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18F-FDG PET显像探查原发肿瘤灶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显像在原发肿瘤不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随访、分析活组织检查和病理结果对PET检查的32例原发肿瘤不明转移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18F-FDG PET发现可疑原发灶16例,其中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经随访,5例临床证实为原发灶;5例临床排除原发灶的诊断。另有2例PET显像未找到原发灶的患者经随访排除转移性癌的诊断。^18F-FDG PET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36.7%(11/30)。PET共提示了35处转移病灶,CT/MR只提示了27处转移病灶。结论:①^18F-FDG PET显像对探查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灶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②建议在CT/MR未能找到原发灶时,应进行^18F-FDG PET显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颌下、颈部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及追寻原发灶途径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2例以颌下、颈部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结转移癌患得。结果:42例患者中,有34例找到原发灶,位于颌下、颈上部转移癌其原发灶主要位于鼻咽部、扁桃体、甲状腺,颈下部转移癌其原发灶主要位于锁骨下、消化道、肺部,病理类型以鳞癌居多(23/42)。结论: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以细针穿刺抽吸病检为首选,B超、CT检查亦有较高的准确率;治疗视原发灶的部位、病理分类及患者全身状况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2001年我院病理确诊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248例患者,其中男性164例,女性84例。年龄12~78岁,平均年龄56岁,根据美国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颈部分区法,转移淋巴结位于单区内231例,两区以上17例。单个肿块可活动者120例,多个肿块可活动者108例,固定肿块20例。肿块直径0,5~10.0cm不等。病程10d~2年不等。原发灶位头面部的108例,位于颈部的76例,位于锁骨下的34例,原发灶不明的30例。病理学检查报告鳞癌156例。腺癌58例,未分化癌3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腺样囊性癌2例。肿瘤位于头面部的鼻咽癌主要行放疗加化疗,鼻腔、副鼻窦癌行手术加放疗,口腔癌主要以手术为主。原发灶位于颈部的甲状腺癌及喉癌主要行手术治疗、辅助放疗,原发灶位于锁骨下的主要行化疗。原因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根据淋巴结部位,病理性质,全身情况等因素,选择放疗、手术、化疗,在积极治疗转移灶的同时寻找原发灶。结果随访3年以上,原发灶位头面部的3年成活率82%,位于颈部的3年成活率92%,位于锁骨下的3年成活率6%,原发灶不明的3年成活率40%。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应根据原发灶的不同、病理性质不同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疗。对于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癌应持积极态度,争取时间积极治疗,在治疗中寻找原发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柱骨转移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如何提高原发肿瘤的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研究宁波市第二医院1998年至2008年间79例脊柱骨转移癌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形态表现,其中29例原发部位不明的肿瘤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本组79例,男43例,女36例,发病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55.8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及脊髓神经损害。脊柱骨转移癌发生部位依次为: 颈椎5例,胸椎30例,腰椎43例,骶椎1例。根据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学检查,50例可以明确其原发病灶,另有29例不能确定原发部位,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其中的21例可以确定其组织来源。原发病变部位依次为:肺28例,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19例,胃肠道11 例,前列腺6例,甲状腺3例,肝脏2 例,肾脏及膀胱各1例。结论 脊柱骨转移癌多见于老年男性,腰椎为脊柱转移癌最好发部位,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肺及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确定来源不明脊柱骨转移癌的原发部位有帮助。 【关键词】 脊柱骨;转移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骨转移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提高原发肿瘤诊断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宁波市第二医院1998-2008年间79例脊柱骨转移癌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形态表现,其中29例原发部位不明的肿瘤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本组79例,男43例,女36例,发病年龄35~87岁,平均55.8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及脊髓神经损害.脊柱骨转移癌发生部位依次为:颈椎5例,胸椎30例,腰椎43例,骶椎1例.根据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学检查,50例可以明确其原发病灶,另有29例不能确定原发部位,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其中的21例可以确定其组织来源.原发病变部位依次为:肺部28例,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19例,胃肠道11 例,前列腺6例,甲状腺3例,肝脏2 例,肾脏及膀胱各1例.结论:脊柱骨转移癌多见于老年男性,腰椎为脊柱转移癌最好发部位,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肺及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确定来源不明脊柱骨转移癌的原发部位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声像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分析75例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声像图的特点,其中乳头状癌50例,滤泡癌8例,髓样癌10例,未分化癌7例。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局部可见团状偏高回声,部分淋巴结内可见沙砾样的微小钙化点,局部或整体可出现囊性变;甲状腺髓样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部分转移性淋巴结内也可见沙砾样的微小钙化点,但未见囊性变;滤泡癌和未分化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纵横比缩小,近似球形,皮髓质分界不清,淋巴门结构消失,呈低回声,均未见微小钙化点和囊性变。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具有不同的声像图特征,病变淋巴结的超声表现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检出情况。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颈部肿大淋巴结的数目、纵横比、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微小钙化及内部血流状态等。结果46例患者中甲状腺癌22例、鼻咽癌15例、恶性淋巴瘤9例。超声检查共探及颈部肿大淋巴结93枚。术后经病理诊断为肿瘤淋巴结转移者75枚,非淋巴结转移18枚。肿瘤转移淋巴结纵横比〈1.5者占84.9%,内部回声不均者占75.3%,边界欠规则者占74.0%、淋巴结内可见微小钙化者占32.9%。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间上述超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血流分布较丰富,多普勒血流速度(PSV)和阻力指数(RI)也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结论超声是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颈部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检查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153枚,未转移533枚,中央区淋巴结转60.1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增强CT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3.61%,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9.26%;增强CT显示本组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平均短径高于未转移淋巴结(8.91±2.62 mm vs 8.02±2.51 mm),转移与未转移淋巴结短径>10 mm、明显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病灶内钙化及周围组织侵犯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低于颈侧区淋巴结,建议结合超声或MRI检查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结合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US-FNAC)在宫颈癌治疗后患者腹股沟淋巴结复发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8例宫颈癌治疗后患者的580枚腹股沟淋巴结行CDU检查,记录其形态、内部回声、皮髓质结构、淋巴门结构及内部血流状况等超声图像特征,并将其诊断结果和US-FNAC的结果相对比,评价超声诊断宫颈癌腹股沟淋巴结复发转移的准确性。结果580枚淋巴结中566枚取材满意,78枚淋巴结为转移性淋巴结。转移性与非转移性腹股沟淋巴结的形态、内部回声、皮髓质结构、淋巴门结构及内部血流状况等超声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类圆形或融合状、内部均匀低回声、皮髓质结构不清、淋巴门消失或偏心性、血流丰富的淋巴结具有复发转移倾向,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8%、82.3%、80.6%、58.7%、67.0%。结论宫颈癌治疗后患者的复发转移性腹股沟淋巴结在形态、内部回声、皮髓质结构、淋巴门结构及内部血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特征性,US-FNAC可进一步对腹股沟淋巴结的病理性质作出判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应用B型超声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B型超声在观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对43例例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了病理与术前B型超声对比观察。结果:①B型超声共检出转移性淋巴结18例,检出率为41.9%(18/43),特异性为100%(18/18);②N1部位转移性率为0.84%,N2部位转移性淋的检出率29.5%,N3部位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为61.9%,N3部位淋巴结转移者多伴有N1、N2部位的淋巴结转移;③本组B型超声检测出转移性淋巴结长径范围0.4cm-3.3cm。结论:①与原发肿瘤融合的转移淋巴结、大小趋于正常的转移性淋巴结及胃肠气体干扰为B型超声漏诊为主要原因;②根据部位的不同各站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有较大的差异,较易显示距肿瘤较远N2、N3部位的转移性淋巴结,敏感性,特异性高;③B型超声对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但结合淋巴结转移由近及远的规律性,仍能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预后提供依据,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对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DSV-PTC)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超声可疑DSV-PTC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病变区和可疑淋巴结FNAC,并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对照。结果10例经手术证实为DSV-PTC,其中8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前甲状腺FNAC正确诊断乳头状癌9例(9/10,90%),1例重复FNAC考虑意义不明确细胞非典型病变,因颈部可疑淋巴结FNAC支持甲状腺转移癌而经手术证实;5例术前同时行异常淋巴结FNAC确诊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5/5,100%)。另2例超声疑似患者甲状腺FNAC细胞学病理,分别提示意义不明确细胞非典型病变及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随访3~5年,病情无进展。结论对超声可疑DSV-PTC患者行甲状腺钙化密集区及异常淋巴结FNAC,有助于DSV-PTC的诊断与鉴别,可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大小与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FNA-Tg)测值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4月~2019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96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或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疾病相关的颈部淋巴结136枚,以穿刺细胞学结果或石蜡病理为金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良性和恶性。对患者的颈部可疑淋巴结进行超声评估,测量淋巴结在最大切面上的长轴和短轴,对淋巴结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和FNA-Tg测定,FNA-Tg样本使用ECL分析仪(Cobase 602,瑞士罗氏)和ELEXSYS TG Ⅱ试剂盒测定Tg数值。所有患者穿刺前2周内均完成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检测,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大小与FNA-Tg测值之间的关系。结果  136枚可疑淋巴结中,89枚(65.44%)和47枚(34.56%)分别诊断为转移性淋巴结和良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FNA-Tg的测值水平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中位数631.550 ng/mL vs 0.056 ng/mL,P < 0.001),FNA-Tg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截值为2.71 ng/mL,FNA-Tg/sTg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截值为6.50 ng/mL,淋巴结大小与FNA-Tg的测值及诊断结果无相关性(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的FNA-Tg测值结果显著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结的大小本身不影响FNA-Tg的测值及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颈根部气管食管旁肿块为首发表现的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我科1992~1999年收治的上述食管癌患者11例,对其临床病史、影像学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述病例中,皆伴有声嘶,8例吞咽困难不明显;CT检查有其特征性改变;内窥镜检查为首选查找原发灶的方法;对只有单个颈根部气管食管旁淋巴结转移,原发灶情况尚可的胸段食管癌,建议选择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结论胸段食管癌单发性颈根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可认为是区域淋巴结转移,若能及时诊断,这类病例有可能得到根治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诊断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LCUP)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活检证实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34例LCUP患者资料,常规检查均未找到原发灶。对全部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与临床随访及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例淋巴瘤患者被排除,18F-FDG PET/CT检出可疑原发灶25例,正确检测出原发灶13例,检出率为41.94%(13/31);其中8例经病理证实,5例为临床诊断,阳性预测值为52.00%(13/25)。未找到原发灶的6例患者中,3例经随访尚未明确诊断。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寻找LCUP的原发灶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