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加细胞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的采集及临床级磁性分选仪(CliniMACS)分选的最佳方法,评价分选后CD34+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03/2002-01在南京市鼓楼医院血液科病房收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9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9例,男3例,女6例.采用环磷酰胺[2~4 g/(m2·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10 μg/(kg·d)]作为动员剂,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样细胞,CliniMACS作CD34+细胞分选,观察分选前后的细胞计数、纯度、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表型检测及粒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计算CD34+细胞的采集得率和分选回收率.观察CD34+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经环磷酰胺加G-CSF动员后,采集时机多以一次采集能够获得足够数量的CD34+细胞(CliniMACS分选和冷冻保存的耗损计算在内)为原则,外周血白细胞总数>6×109 L-1或CD34+细胞>0.4%时开始采集,其中8例采集1次,1例采集2次.每例患者可获单个核样细胞(MNC)总数(0.924~5.360)×1010,MNC(2.6~19.5)×108/kg,CD34+细胞(2.4~37.2)×106/kg,经CliniMACS系统分选后,CD34+细胞回收率为51%~93%,平均回收率为87%,CFU-GM回收率为35%~62%.CD34+细胞纯度为94.3%~98.4%,平均96.71%.CD3+,CD19+,CD56+,CD14+细胞去除2~4个对数级.经冰冻保存后的CD34+细胞的回收率为78%~99%,CFU-GM回收率为82%~99%,实际回输CD34+细胞为(2.0~8.3)×106/kg,移植后均获造血重建.结论掌握最佳动员、采集及分选方法,CD34+细胞可获较高产率,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CD34+ 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细胞采集和分选、预处理和并发症处理等问题。方法  10例重度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采用环磷酰胺 (CTX) +rhG 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并以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CD34+ 细胞 ,适时用CTX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7例 )或CTX +全身照射 (3例 )两种预处理方案后 ,进行CD34+ 细胞回输的方法治疗。结果 经CTX +rhG CSF方案动员并以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后 ,可获得 (1.98± 0 .95 )× 10 8的CD34+ 细胞 ,其纯度为 (91.4± 10 .6 ) % ,回收率为 (6 0 .5± 19.8) %。在回输(2 .14± 1.0 5 )× 10 6 kg的CD34+ 细胞后 ,ANC≥ 0 .5× 10 9 L的时间为 (8.6± 2 .5 )d ,血小板升至 2 0× 10 9 L的时间为 (9.0± 5 .2 )d。在造血恢复后 ,所有CD3+ 细胞、CD1 9+ 细胞和CD1 6+ CD56+ 细胞均未恢复至移植前状态。在造血和免疫抑制时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2例患者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近期疗效满意 ,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DAI评分由移植前的平均 17分降为移植后的 4分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AS2 8评分由 6 .4分降至 1.8分 ;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明显缓解。结论 对常规治疗无效的严  相似文献   

3.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去除移植物中的T细胞和B细胞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和EBV相关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CliniMACS系统,通过CD3/CD19磁珠抗体同时有效地去除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物中T细胞和B细胞的去除效率,以集落形成实验评价去除后的干细胞功能。结果表明:T细胞和B细胞去除之前单个核细胞总数为4.88×10^10,去除之后移植物中T细胞比例为0.02%,去除4.4Log;B细胞比例不到0.01%,至少去除3.3Log。移植物中除CD34^+细胞外。还包括NK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CD34^+细胞纯度为0.98%,计数1.84×10^8,回收率为69.7%;NK细胞计数2.54×10^9,回收率为71.7%。集落形成实验显示CD3/CD19去除对造血干细胞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CliniMACS系统可有效地同时去除动员外周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且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此项研究为去除T/B细胞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自体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中/高危淋巴细胞来源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10名中/高危组淋巴细胞来源恶性肿瘤患者行自体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细胞分选采用cliniMACS系统。计算并统计分选纯度和CD34+细胞回收率,观察移植相关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纯化后CD34+细胞纯度为(87.79±3.73)%,回收率达到(65.74±10.37)%。10名患者全部顺利造血重建,感染发生率50%(5/10例),复发率为20%(2/10例)。结论利用CliniMACS系统进行外周血CD34+细胞分选,CD34+细胞纯度、回收率均满意,自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顺利,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细胞采集和分选、预处理和并发症处理等问题.方法 10例重度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采用环磷酰胺(CTX)+rh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并以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CD34+细胞,适时用C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7例)或CTX+全身照射(3例)两种预处理方案后,进行CD34+细胞回输的方法治疗.结果经CTX+rhG-CSF方案动员并以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后,可获得(1.98±0.95)×108的CD34+细胞,其纯度为(91.4±10.6)%,回收率为(60.5±19.8)%.在回输(2.14±1.05)×106/kg的CD34+细胞后,ANC ≥0.5×109/L的时间为(8.6±2.5)d,血小板升至20×109/L的时间为(9.0±5.2)d.在造血恢复后,所有CD3+细胞、CD19+细胞和CD16+CD56+细胞均未恢复至移植前状态.在造血和免疫抑制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率较高.2例患者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近期疗效满意,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DAI评分由移植前的平均17分降为移植后的4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AS28评分由6.4分降至1.8分;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明显缓解.结论对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骨髓CD34^+细胞移植促进梗死心肌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CD34^+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法从犬肋骨骨髓分离CD34^+细胞并注射到CO2冷冻建立的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区,2,4,8周后取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第八因子的表达,计数血管密度,分别于建立模型前、后4周和干细胞移植后8周应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心肌血流灌注进行评价,计算放射性分布缺损计数(F值)。结果:骨髓CD34^+细胞移植2,4,8周后梗死区血管密度(200倍视野下数)分别为(3.2&;#177;1.2),(8.2&;#177;0.8),(12.7&;#177;2.2)条/视野,明显高于对照组(t=5.09,14.07,8.67,尸均&;lt;0.05)。骨髓CD34^+细胞移植前、后8周的心肌灌注显像F值分别为5.44&;#177;0.70,1.50&;#177;0.55。细胞移植后梗死区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明显改善(t=10.84,P均&;lt;0.05)。结论:骨髓CD34^+细胞梗死心肌移植可明显促进梗死区血管形成,提高梗死区心肌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细胞成分的变化以及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 方法:选取2004-11/2005—04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6例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接受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2μg(kg&;#183;d),连续4-5d。为防止血黏度增加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在干细胞动员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d。连续4~5d。每天监测血细胞计数和凝血3项。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监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观察并记录动员后及采集过程中、后出现的毒副反应。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26例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部患者动员过程中外周血象的变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白细胞数量为(5.35&;#177;1.64)&;#215;10^9L^-1,动员第5天为(42.17&;#177;18.56)&;#215;10^9L^-1.第6天为(44.23&;#177;17.47)&;#215;10^9L^-1。动员后比动员前提高5~13倍(P〈0.01);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动员前后无明显变化。(爹全部患者动员后采集细胞悬液的情况:37例患者于动员第5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32.68&;#177;89.36)&;#215;10^9L^-1和(0.87&;#177;0.38)%;其余89例均于第6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63.71&;#177;58.33)&;#215;10^9L^-1和(0.90&;#177;0.35)%,两者基本相近(P〉0.05)。③性别、年龄和体质量对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细胞百分数的影响:男性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值高于女性患者(P〈0.05).而单位体质量的CD34^+细胞数值男女基本相近;以年龄55岁为界,大于55岁和小于55岁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高体质量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值高于低体质量患者(P〈0.05),而单位体质量的CD34^+细胞数值基本相似。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有骨痛、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低热。采集过程中可能出现口周、面部或四肢麻木,一般停药2~4d症状即可消失。 结论: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有效动员剂,可有效动员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绝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但廊任用一定剂量的抗凝剂预防不良反席的发毕.  相似文献   

8.
APA-BCCs微胶囊移植对晚期癌症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一聚赖氨酸一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移植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分4个剂量组:微胶囊0.5&;#215;10^7,1.0&;#215;10^7,1.25&;#215;10^7,1.5&;#215;10^7/(次&;#183;例)。采用腰椎穿刺术,将生理盐水稀释后的微胶囊注入2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L3-4。或L4-5蛛网膜下腔内。结果:移植后第1~5天开始起效,移植前疼痛强度(数字分级法)为7.8&;#177;1.5,移植后降至2.5&;#177;2.3(P&;lt;0.05)。镇痛总有效率在0.5&;#215;10^7,1.0&;#215;10^7,1.25&;#215;10^7,1.5&;#215;10^7/(次&;#183;例)剂量组分别为:66%,100%。80%,66%。镇痛持续中位时间24d,最长持续时间&;gt;120d。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移植前升高10分(P&;gt;0.05)。结论:APA-BCCs微胶囊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中、重度癌痛具有起效较快、长效镇痛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移植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腰椎穿刺术,将微胶囊按0.5&;#215;10^7,1.0&;#215;10^7,1.25&;#215;10^7,1.5&;#215;10^7’/次&;#183;人4个剂量组,注入癌痛患者蛛网膜下腔内。结果:全组发生Ⅰ,Ⅱ度或轻度不良反应14例(70%),其中腰腿酸痛(65%)、头晕(50%)、头痛(35%)、发热(25%)、乏力(30%)、恶心(5%)、心悸(5%),持续中位时间在0.5&;#215;10^7,1.0&;#215;10^7剂量组多为两三天,1.25&;#215;10^7,1.5&;#215;10^7剂量组多为4~11d;发生重度不良反应2例(10%),均为1.5&;#215;10^7剂量组,分别表现为双下肢频发抽搐、肩背部压迫感,持续2~5d,无需特殊处理可自愈。移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均无明显改变。结论:APA-BCCs微胶囊蛛网膜下腔移植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轻、安全的特点,尤其剂量低于1.5&;#215;10^7/次&;#183;人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相关供体与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过程中造血、免疫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探讨不同来源供体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1-06/2005-09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16例患者,其中71例接受相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45例接受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55例应用以全身放射治疗+环磷酰胺方案为基础、61例应用改良BuCY(羟基脲、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方案为基础的预处理。流式细胞仪测定移植后1,3,6,9及12个月患者的T细胞重建。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复发、患者无病生存及造血、免疫重建情况。 结果:①移植后造血重建: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白细胞重建、血小板重建及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重建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白细胞〉1.0&;#215;10^9/L^-1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25&;#177;2.34)和(16.28&;#177;3.01)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为移植后(13.25&;#177;2.34)和(13.13&;#177;4.09)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血小板〉20&;#215;10^9L^-1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4.58&;#177;6.42)和(20.21&;#177;7.29)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为移植后(12.17&;#177;4.12)和(15.67&;#177;7.12)d,P值分别为0.004、0.025、0.017]。②移植后免疫重建: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移植后1个月CD3^+%和CD4^+CD3^+%、移植后9个月CD45RA^+CD4^+%及移植后12个月CD45RA^+CD8^+%存在显著性差异俨值分别为0.014、0.027、0.001、0.003);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后3个月CD45RO^+ CD4^+%有明显差异(P=0.030)。③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0)。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40),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29、0.007)。④移植后生存情况: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致死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尽管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高,且无关供体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造血及免疫重建比相关供体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慢,但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致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和相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造血干细胞来源目前包括骨髓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和脐带血干细胞,寻找新的干细胞来源以满足临床移植需要一直是人们的希望。从妊娠第5周起,肝脏中发育成完善的血窦系统,此后造血干细胞就可以随血液流动迁移。 目的:观察人胎儿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进行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移植。 设计:对照实验。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对象:①细胞来源:21例胎儿血标本取自胎龄为18-29周[(24.2&;#177;3.2)周1死亡胎儿及2l例足月脐带血标本取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2002-10/2003-02。所取的血标本均取得其家属的知情同意。②实验动物: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12只,6-7周龄,雌性,无菌饲养于超净工作台中。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胎儿血的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包括CD34,CD38,HLA-DR及CD90,同时与2l例足月儿脐血作比较。并将人胎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给6只经亚致死量照射的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5周后观察其植人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中人白细胞的含量,以及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鼠骨髓中的人Cart-1基因。 主要观察指标:①胎血和脐血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情况。②将胎血细胞移植给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植入情况。结果:①人胎血中CD34^+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足月脐血[(2.2588&;#177;O.7209)%,(1.5729&;#177;0.4783)%,P=0.00041,CD34^+CD38^-细胞和CD34^+CD90^+细胞的百分率也均显著高于足月脐血[(1.2986&;#177;0.4706)%。(0.87l0&;#177;0.4095)%。P=0.0016;(0.9300&;#177;0.4692)%,(0.560&;#177;0.3658)%,P=0.03241。②6例胎血中的4例可顺利重建经亚致死量照射的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造血,移植后5周在小鼠骨髓中仍可检测到人的白细胞和人Cart-l基因。 结论:人胎儿血中有比足月脐血更高含量的造血干/祖细胞,其单个核细胞能植入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骨髓,并重建髓、淋巴系全面造血。胎儿血有望成为多能造血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评价供者纯化的CD34+细胞在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继发性移植物功能不良(poor graft function,PGF)的疗效及安全性.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0例allo-HSCT后继发PGF的患者,均给予G-CSF动员后的供者纯化CD34+细胞治疗,观察输注后相关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情况.细胞分选采用cliniMACS系统,计算并统计分析分选纯度和CD34+细胞回收率.结果表明:纯化后的CD34+细胞纯度为(89.31±1.73)%,回收率达到(93.27±8.14)%,在10例患者输注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映,均获得造血恢复,没有加重感染和GVHD等合并症的发生.结论:利用CliniMACS系统进行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分选,所得CD34+细胞纯度、回收率均满意.供者纯化的CD34+细胞是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用Midi MACS方法从白血病患者分选CD34+/CD123+细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MidiMACS方法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分选CD34^+/CD123^+细胞。首先。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AML患者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BMMNC),然后再通过MidiMACS方法相继分选出CD34^+细胞.以及从CD34^+细胞中分选出CD123^+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分选后细胞的富集度和回收率。结果显示:经过第一次分选后,CD34^+细胞的富集度高达98.73%,平均为95.6%,其回收率最高可达到84.6%,平均为51%;第二次分选后,CD34^+/CD123^+细胞的富集度高达99.23%,平均约为83%;相对于分选前BMMNC而言。CD34^+/CD123^+细胞的回收率为34%,但相对于第一次分选后的CD34^+细胞而言,其回收率为56%。结论:MidiMACS方法可用于AML患者骨髓CD34^+/CD123^+细胞的分选,分选后细胞的富集度和回收率与文献报道的通过FACS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相类似。  相似文献   

14.
背景:造血干细胞具有良好的自我复制和更新的能力,CD34^+细胞具备有造血干细胞的标志。目的:分析影响外周血CD34^+细胞纯化的因素。方法:90例患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d)动员1~3d后,应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液80~100mL,经CliniMACS免疫磁珠分选技术纯化CD34^+细胞。结果与结论:90例CD34^+细胞平均数为(1.73±1.15)×107,经流式细胞仪分析,CD34^+细胞阳性率大于80%。COBE血细胞分离机单次收集的循环血量在980~1100mL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0.005);动员后白细胞浓度在(16~21)×109L-1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0.05);中间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比例超11%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0.05);单个核细胞液血小板小于2100×10^9L^-1时,利于CD34^+细胞的收集(P〈0.05);年龄小于16岁,CD34^+细胞数高(P=0.003);CD34^+细胞抗体的温度、磁性标记及细胞处理时离心力的大小,均有影响。结果提示,经CliniMACS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技术纯化的CD34^+细胞能满足临床需要,实验稳定性好,重复性好;注重相关因素的影响,可提高纯化的CD34^+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体外分选纯化人多能成体祖细胞(muh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ills from bone marrow,MAPCs)的方法,用自行配制的细胞培养基对MAPCs进行体外培养,了解其生长、增殖特性。方法:取健康志愿者适量骨髓后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对单个核细胞行贴壁培养后,将获取的骨髓贴壁细胞通过CD45,Gly-A免疫微磁珠负分选,流式细胞仪鉴定分选后细胞纯度;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对传代到不同阶段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分析,初步了解MAPCs在培养、增殖过程中的免疫学稳定性。结果:①通过免疫磁性分离(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分选,平均每1&;#215;10^9L^-1骨髓贴壁细胞可分选出约(5.1&;#177;2.8)&;#215;10^7L^-1数量级的MAPCs,分选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6.7&;#177;1.7)%和(96.0&;#177;2.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用自制的培养基培养分选后的MAPCs,细胞生长良好,最长传代到第16代。③流式细胞仪分析获取的CD45^-,Gly-A^-细胞纯度大于98%;流式细胞仪分析传代第4,8,12代MAPCs,CD45^-,Gly-A^-细胞纯度大于98%。结论:①CD45,Gly-A免疫微磁珠负分选可从骨髓细胞中分选出高纯度的MAPCs。②自行研制的人MAPCs培养基能成功体外培养MAPCs。  相似文献   

16.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评价所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方法:选择1999-08/2003-1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年龄3l~57岁,中位年龄36岁,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硫甙鸟嘌呤,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细胞测定,42℃水浴快速解冻,经静脉快速回输。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造血重建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215;10^9L^-1,血小板恢复至20&;#215;10^9L^-1);预处理后并发症(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间质性肺炎等);细胞遗传学反应及生存情况。 结果: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21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4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血小板恢复至20&;#21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8~15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2)7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4例,腹泻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感染发烧6例,无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及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移植相关死亡。③4例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生存时间大于5年。 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快,移植并发症少,移植成功率高,α-干扰素用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可产生一种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预防复发。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患者,可争取在CR1期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合一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12/2005-06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20例。移植病种:急性白血病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3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移植种类: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5例。移植后24h即给予静脉营养治疗,营养液组成为:200g/L的中长链脂肪乳剂250mL,乐凡命500-750mL、安达美10mL,水乐维他30mL,维他利匹特10mL,100g/L氯化钾40mL,普通胰岛素12U,100g/L葡萄糖液1000~1500mL。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移植前后体质量变化、白蛋白变化、骨髓造血恢复时间。移植后造血恢复时间以不依赖输血和造血刺激因子治疗,白细胞〉0.5&;#215;10^9L^-1,血小板〉20&;#215;10^9L^-1为标准。结果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造血功能重建结果:移植后患者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白细胞最低为(0~0.2)&;#215;10^9L^-1,中性粒细胞〉0.5&;#215;10^9L^-1的时间为9~15d,血小板〉20&;#215;10^9L^-1的时间为12-17d。②患者移植前后营养状况变化:移植前后体质量变化〈2kg,总蛋白较移植前略有下降,但均在正常水平,肌酐移植前后无明显变化。造血恢复时间12~17d。③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移植后合理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可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减少移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人脐血CD133^+和CD133^-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文祥  易定华  刘金成  赵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10-111,F003
目的:从人脐血中分离鉴定、培养和诱导分化人脐血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建立一种能够方便获得高纯度人脐血CD133细胞的方法,同时在体外诱导该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进一步明确CD133^+细胞与CD133^-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纯化的CD133^+和CD133^-接种于添加了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IL-3,IL-6的Sigma无血清培养液中,检测CD133^+细胞抗原标志,观察梭形贴壁细胞的出现时间和特异性细胞标志。结果:免疫磁珠法分离的CD133^+细胞数为(6.08—6.80)&;#215;105,CD133^+细胞的纯度(96.18&;#177;1.83)%。CD133^-细胞(0.02&;#177;0.01)%。培养3—5d可观察到梭形贴壁细胞,15d左右可形成索条状结构,贴壁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UEA-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ceptor-2,VEGFR-2)。结论:采用先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离心后再用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来分离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分离到的细胞纯度高,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相似文献   

19.
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树突细胞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外周血树突细胞(DC)亚群重建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1例HLA单倍体相合的HSCT患者进行研究,12名健康供者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亚群重建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结果白血病患者外周血DC、髓样树突细胞(MDC)和髓样树突细胞1型(MDC1)的百分比分别为0.13%、0.05%和0.03%,绝对值分别为7.89×10^6/L、1.52×10^6/L和1.33×10^6/L;健康对照百分比分别为0.76%、0.65%和0.44%,绝对值分别为42.66×10^6/L、35.56×10^6/L和26.70×10^6/L,白血病患者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5)。而白血病患者髓样树突细胞2型(MDC2)、浆样树突细胞(PDC)的百分比分别为0.01%和0.07%,绝对值分别为0.15×10^6/L和2.60×10^6/L;健康对照百分比分别为0.44%和0.14%,绝对值分别为2.40×10^6/L和8.50×10^6/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C/PDC比值明显减低(P=0.001)。移植后14天(+14天)MDC1、MDC2及PDC绝对值分别为1.45×10^6/L、0.32×10^6/L和1.60×10^6/L,达到患者移植前水平,但+100天内均未能恢复正常水平;MDC/PDC比值+14天(1.40)与移植前(0.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至+30天恢复正常(P=0.602)。+14天高PDC、DC组和低MDC/PDC比值组Ⅱ~Ⅳ度aGVHD的累计发生率较低PDC、DC组和高MDC/PDC比值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移植前外周血DC百分比、绝对值及MDC/PDC比值均减少;移植后MDC/PDC比值恢复较快,+30天恢复正常,其他指标恢复较慢,+100天内均未恢复正常;且恢复情况与aGVHD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体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疗效.方法 对14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自体纯化CD34+细胞移植.采用环磷酰胺(CTX)+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通过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CD34+细胞并冻存.预处理方案:8例采用氟达拉滨(FDB)+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