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王晶晶  王珊 《现代保健》2010,(15):149-15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dissectinganeurysm,ADA)是主动脉瘤中的一种类型,又叫主动脉夹层血肿(简称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的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的中层,形成中层内血肿,血肿在血流压力作用下沿着主动脉壁不断延伸,并向外隆起形成夹层动脉瘤。它并非真正是肿瘤,只是向外突出像瘤子,是心血管疾病中最致命的急症之一,常因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体征而突然破裂致人死亡,多数患者在起病后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冠增 《健康天地》2010,4(8):42-42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并非主动脉壁的扩张,有别于主动脉瘤,过去此种情况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现多改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aortic dissectin ghematoma),或主动脉夹层分离,简称主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4.
杨莉 《现代保健》2011,(35):45-46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有高血压高史.2011年5月20日晚因腹部及腰背部突发性疼痛而急诊入院.查体:体温正常,BP150/90 mm Hg.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国外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761年Morgagi’s首次描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以来,人们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探讨适宜的治疗方案;然而,夹层动脉瘤的潜在死亡率还不清楚,围绕这一课题的医学文献较少;本文就近年来国外研究情况概述如下。1 流行病学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还不清楚,已公布的数字还不能表示总人口的发病率,因为有1/3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生前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胡铁辉 《中国医师杂志》2004,6(5):577-579,64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是一类病情凶险、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疾病。关于该病,早在16世纪医学史就有记载,到18世纪Morgagni首先描述了该病为主动脉外膜下血肿并创造了血管缝扎法手术治疗术式;19世纪初shekelton发现主动脉瘤有远侧主动脉再人口的双口现象;1826年Laennec正式提出了夹层主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由于发病周期短,死亡率高,而用普通CT及心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存在准确率低及适应性差的因素、对患者的生前诊断不甚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2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AD)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 0例患者经CT及MRI确诊分别为 5例 ,彩超确诊 10例。其中 ,按DeBakey法分类 ,I型 11例 ( 5 5 % ) ,II型 2例 ( 10 % ) ,III型 7例( 3 5 % )。经内科保守治疗平均住院时间 ( 2 9 8± 2 5 5 )d ,其中好转 19人次 ( 76% ) ,放弃治疗 2人次 ,死亡 4例 ( 2 0 % )。结论 对AD患者进行准确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例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致心包填塞死亡的病例进行尸检并结合文献分析.死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75、51岁.2例均属突发,分别以胸部不适和急腹症治疗,而后突然死亡.结果 解剖见2例均有较明显的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均系DeBakey Ⅰ型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伴急性心包填塞死亡.结论 夹层动脉瘤主要发生在主动脉,其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临床以突发胸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超声、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可做出诊断,对可疑死亡病例应行尸检,以明确诊断和死因.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孙明  漆泓 《中国医师杂志》2001,3(9):566-568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称主动脉夹层分离 ,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的危重疾病。临床表现复杂 ,死亡率极高。及时的药物及外科治疗使此类病人早期生存率超过 90 %并使远期生存率增加 ,故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 发病率、生存率、死亡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国外是最常见且危险的主动脉急症 ,美国发病率为 5~ 10人 / 10 0万人口 ,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 ,美国每年至少新发现夹层动脉瘤2 0 0 0例 ,由于拥有先进的诊断技术 ,目前西方此病几乎可 10 0 %诊断。但在国内 ,由于认识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疲劳性骨折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股骨疲劳性骨折的4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以及CT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手段对股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价值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42例疑似股骨疲劳性骨折患者中,关节镜检查确诊20例为股骨疲劳性骨折,其中0级为8例,1级为7例,2级为3例,3级为1例,4级为1例。MRI诊断股骨疲劳性骨折的准确性为88.10%,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86.36%,阳性预测值为85.71%,阴性预测值为90.48%,均显著高于CT的50.00%、55.00%、45.45%、47.83%、52.63%(P<0.05)。结论CT与MRI在股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中均有一定的价值,MRI诊断效能较为显著,必要时可联合两种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分析CT影像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0例进行研究,按照患者采取不同的诊断方法分为CT组和MRI组,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CT组患者的阳性诊断检出率稍低于MRI组,CT组股骨头坏死分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中采用CT和MRI技术诊断检查,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在临床中运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探讨MSCT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 分析42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并参照Stanford分类法进行分型.结果 42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26例为A型,16例为B型.CT表现:(1)主动脉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CT平扫时呈高密度,CT值约为50~80 Hu,增强后无强化,与强化主动脉管腔对比反呈低密度.治疗后复查,壁内血肿因吸收而演变为慢性血肿,厚度及长度减小,CT平扫时密度较前降低而呈低密度.(2)内膜钙化向内移位7例.(3)主动脉管腔狭窄、变形16例.(4)全部病例主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主动脉壁不规则增厚、钙化.(5)并发心包、纵隔及胸腔积液和积血共38例.结论 MSCT清楚显示血肿部位、厚度、累及范围及有无并发症,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无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我院CT机三年的性能参数计量检定结果的基础上,介绍影响CT成像质量的因素及相应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万军平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652-1653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淋巴瘤(PCNSL)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颅内PCNSL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PCNSL可单发或多发,CT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影,呈圆形或类圆形;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呈"手握拳样"或"团状"。MRI平扫T1图像上均呈较低信号或等信号,T2图像上呈较高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实质部分均呈结节状、团块状、不规则团片状均匀明显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但大多数具有一定特征性,仔细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可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CT双能量去骨和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CT双能量去骨和CT数字减影在脑血管成像的对比分析,探索其优势与特点,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方法:使用西门子64层双源螺旋CT和双筒高压注射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用双能量去骨成像法;对照组用DSACT成像法,每位患者注射50ml造影剂和5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为4ml/s。结果:两组脑血管图像无骨骼影干扰,去骨完全彻底;实验组图像有较多的去骨缺损,血管表面清晰度较差:实验组图像有较多的静脉影干扰;实验组患者辐射剂量低。结论:DSACT成像法的图像质量优于双能量去骨成像法.但其辐射剂量高于双能量去骨成像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比较VolumeRAD成像技术与CT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选择合适的X射线检查方式,更好地为临床应用。方法 利用体模获取VolumeRAD成像技术、CT的图像并记录各自的辐射剂量。结果 VolumeRAD成像技术的低对比分辨力在对比度1%时为4 mm,对比度0.5%时为7 mm,对比度0.3%时为0 mm;高对比分辨力为9 lp/cm;辐射剂量1.26 mGy。CT的低对比分辨力在对比度1%时为2 mm,对比度0.5%时为4 mm,对比度0.3%时为6 mm;高对比分辨力7 lp/cm;辐射剂量28 mGy。结论 VolumeRAD成像技术的图像克服了DR的组织结构重叠,与CT相比,其高对比分辨力高,低对比分辨力低,但其辐射剂量远低于CT,且具有经济、简便、诊断价值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肩胛骨骨折螺旋CT二维、三维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1例肩胛骨骨折病例行螺旋CT扫描,并行二维(MPR)、三维(VRT)重建成像,对图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例肩胛骨骨折,MPR发现骨折61处,清楚显示骨折线及细小骨碎片,尤其是关节内碎骨块显示清楚,但不能显示骨折三维空间关系;VRT发现骨折58处,图像直观、逼真,立体感强,多方位显示骨折空间改变,但对细小无移位的骨折线显示不佳。在显示骨折数目和分型方面,MPR与V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二维、三维重建图像结合能多方位、立体、全面、更准确显示肩胛骨骨折的部位、类型、范围、程度等,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例平扫后增强扫描。结果:70例患者,平扫可确定脾破裂诊断的52例,可疑脾破裂诊断的10例,未见异常8例,诊断敏感性88.6%、特异性74.3%。20例行CT平扫后增强扫描,全部患者均能明确诊断为脾破裂(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CT增强扫描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中非常重要,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技术的最佳扫描参数,强化延时时间及图像重建方法。方法:对21例行主动脉血管造影患者采用团注追踪法CT增强扫描。速率3.0 ml/s、对比剂1.5~2 ml/kg,经肘静脉团注。当感兴趣区对比剂浓度达到阈值后触发扫描,完成增强数据采集,经图像重建处理,显示主动脉。结果:主动脉对比剂流入峰值时间平均为20 s。按2.5 mm层厚重叠50%进行数据重组,然后行VR、CPR、MIP、SSD图像重建。结论:利用Smartprep软件实时追踪对比剂浓度技术,采用优化的扫描参数、恰当的图像后处理技术,MSCT能清晰地显示主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