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婴幼儿上肢手术用基础麻 +臂丛阻滞或氯胺酮全麻的效果。方法 :行上肢手术的婴幼儿 (30例 )随机分成实验组 (Ⅰ组 ,15例 )和对照组 (Ⅱ组 ,15例 )。Ⅰ组在针麻仪神经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 ,Ⅱ组用微泵输注氯胺酮。结果 :Ⅰ组臂丛阻滞均获成功 ,术后苏醒时间短于Ⅱ组 ,镇痛时间长于Ⅱ组 (P <0 0 1) ,术后无并发症 ;Ⅱ组烦躁不安 8例 ,呕吐 1例 ,呼吸抑制 5例。结论 :婴幼儿上肢手术用基础麻 +臂丛阻滞比氯胺酮全麻效果好 ,术中HR较稳定 ,术后苏醒快 ,镇痛时间长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Ⅱ组).分别于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2.0mg/kg,0.17%左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肌间沟注入.记录注药后15分钟(T0)30分钟(T1)时完全感觉阻滞的比较.结果:T0 、T1时Ⅱ组注药后上肢感觉的阻滞程度优于Ⅰ组.结论: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阻滞程度优于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青壮年患者180例,随机分为Ⅰ组(肌间沟组)、Ⅱ组(腋路组)、Ⅲ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每组60例.Ⅰ组、Ⅱ组穿刺成功后,分别一次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0.3%左旋布比卡因20~25ml;Ⅲ组先行肌间沟组法操作,注入局麻药液15~20ml,再行腋路组法操作,注药5~10ml.结果 麻醉阻滞完善率:Ⅲ组(95.00%)显著高于Ⅰ组(83.33%)(P<0.05);非常显著高于Ⅱ组(80.00%)(P<0.01).麻醉并发症:Ⅰ组多于Ⅱ组和Ⅲ组.结论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其麻醉阻滞完善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需行上肢手术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A组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与不良反应以及从麻醉前到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镇静程度,以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术中A组与B组比较,氯胺酮用药量少(P<0.05), A组麻醉初醒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期较平稳,出现哭闹等精神症状少,A组麻醉效果与B组比较切皮(t2)和缝皮(t3)两个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静脉复合全麻麻醉苏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德兴  孙来保  付汉雄  蓝胜文 《海南医学》2004,15(9):100-100,98
目的 为了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静脉复合全麻苏醒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外科患儿 5 6例 ,随机分为两组 ,A组为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组 ,B组为氯胺酮静脉复合全麻并用臂丛神经阻滞组 ,观察两组心率 ,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术后根据患儿的吞咽反射 ,肢体活动以及应答反应观察麻醉苏醒的情况 ,并记录氯胺酮及异丙酚的总用量。结果 B组患儿出现吞咽、出现手动、有应答反应的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 (P <0 .0 5 )。结论 氯胺酮静脉复合全麻并用臂丛神经阻滞可减少氯胺酮和异丙酚的用量 ,缩短麻醉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长垣县中医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3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对照组患儿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术后3、12、24、48 h疼痛程度评分,意识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意识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3、12、24、48 h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6.15%比1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可促进患儿意识和运动功能的恢复,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小儿上肢手术50例,术前均肌注阿托品和氯胺酮,随机分为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25例及氯胺酮全麻组(B组)25例,术中视患儿反应适量静脉追加氯胺酮或(和)安定,记录血压、心率、SPO2、麻醉剂用量、唤醒时间等参数。结果:A组氯胺酮用量71.4±16.3mg,安定用量2.1±0.7mg,B组氯胺酮用量160.7±41.5mg,安定用量8.4±2.5mg,组间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1)。唤醒时间A组:11.1±4.3min,B组:67.2±24.6min,组间比较统计学上差异也极显著(P<0.01)。麻醉效果评级A组显著优于B组(P<0.01),A组优良率达100%,B组优良率68%。结论:小儿上肢手术,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便、麻醉效果好、全麻性辅助用药少、术后苏醒快等优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麻醉安全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 51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2组,Ⅰ组为单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肌间沟阻滞法,肘以下手术采用腋路阻滞法,1次完全注入局麻药40 mL; Ⅱ组为两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采用肌间沟加颈丛神经阻滞(C4),以肌间沟臂丛阻滞为主,肌间沟注射局麻药25mL,颈丛神经阻滞15 mL,肘以下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阻滞,以腋路臂丛阻滞为主,腋路注射局麻药混合液25 mL,肌间沟注射15mL,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成功率86.48%,明显低于Ⅱ组(96.91%),有3例改全麻插管完成手术;Ⅰ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Ⅱ组;Ⅱ组术中血压、心率变化较Ⅰ组平稳(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或肌间沟加颈丛两点阻滞法,能保证麻醉效果,成功率高,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医学》2017,(5):424-425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半紧闭七氟烷吸入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文山郑保骨伤科医院2015-05—2016-02间接诊的上肢骨折患儿36例,将其随机分为臂丛复合七氟烷组和全麻组,每组患儿各18例。臂丛组的患儿进行吸入七氟烷诱导后行肌间沟穿刺,全麻组患儿行静脉复合诱导气管插管,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在手术过程中的血压、心率、苏醒时间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臂丛组患儿手术的苏醒时间较全麻组明显缩短,且患儿在术后苏醒期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等体征更加平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半紧闭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安全性高,苏醒期平稳,且价格比全麻便宜,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90例拟行断指再植术患者按麻醉方法的不同分成Ⅰ组、Ⅱ组和Ⅲ组,各30例.Ⅰ组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Ⅲ组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术中疼痛情况作为麻醉疗效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结果 3组阻滞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Ⅰ组及Ⅱ组(均P<0.05).结论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断指再植术,麻醉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桡尺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30例,Ⅰ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Ⅱd生理盐水,Ⅱ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ml生理盐水+肾上腺素50峭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对桡尺神经麻醉效果的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起效时间、运动阻滞完全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感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用于前臂手术是安全和满意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5例,随机等分为3组,用0.227%甲磺酸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0.5 ml/kg;Ⅱ组0.75 ml/kg;Ⅲ组1 ml/kg。分别记录手术前和切皮后3min患儿的SBP、DBP和HR及手术时肢体活动、寒战和辅助使用静脉麻醉药的情况。结果:Ⅰ组比Ⅱ、Ⅲ组患儿术中静脉麻醉药用量显著增多(P〈0.05);Ⅰ组切皮时有4例肢体活动,SBP、DBP和HR明显增高,且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短于Ⅱ、Ⅲ组(P〈0.05)。Ⅲ组有5例出现寒战反应。结论:0.227%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0.75ml/kg的剂量能产生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大政  张旭 《当代医学》2011,17(16):14-15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分成3组(n=30):单纯肌间沟阻滞组(Ⅰ组)、单纯腋路阻滞组(Ⅱ组)和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组(Ⅲ组),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及手术时的ECG、NIBP、HR、SPO2;及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Ⅲ组患者的NIBP、HR较Ⅰ、Ⅱ组下降;Ⅲ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Ⅱ组(P〈0.05)。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单纯肌间沟阻滞或单纯腋路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同时在基层医院也是比较经济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持续微量泵入瑞芬太尼辅助臂丛麻醉在显微手外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80例行显微手外科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A组用2%利多卡因10 ml+0.75%左旋布比卡因10 ml行患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手术开始前以0.04~0.10 ug·kg-1·min-1持续泵注瑞芬太尼.B组以同样的方法行臂丛麻醉,若术中患者疼痛不适,单次追加芬太尼0.05 mg或局麻药封闭阻滞.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手术开始10 min,手术开始30 min,手术开始50 min以及术毕时的MAP、HR、SpO2、RR.以VAS评分作为疼痛程度的评价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发生止血带反应的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各时点血压、心率较平稳(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开始30 min,手术开始50 min的 MAP、HR较手术开始时升高明显(P〈0.05);两组VAS评分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持续泵注可增强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达到较好的镇痛,对循环、呼吸影响小且能有效抑制止血带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拟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行臂丛神经阻滞。A组为芬太尼组,B组为瑞芬太尼组,每组各35例。B组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直至手术结束。术中当患者VAS评分〉3或出现体动反应时,A组追加芬太尼0.05mg静脉滴注;B组增加瑞芬太尼泵入剂量0.01μg/(kg.min)观察并记录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HR.MAP.RR.SPO2)变化,麻醉镇痛效果及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HR.MAP.RR.SPO2)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B组)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A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麻醉效果良好,可供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7.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肩关节脱位复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效果。方法:ASAI~Ⅱ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病人60例,随机分为常规臂丛麻醉组(Ⅰ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Ⅱ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Ⅲ组),每组20例,观察并记录麻醉前3分钟、麻醉后1分钟、复位时、复位后3分钟的SBP、DBP、HR、SPO2,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呼之睁眼的时间,记录复位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医生满意度。结果:Ⅰ组、Ⅱ组、Ⅲ组病人用药后SBP、DBP、HR、SP02均有变化(P〈0.05),但Ⅲ组变化轻(P〈0.05);Ⅲ组术后呼之睁眼的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Ⅱ组、Ⅲ组VAS和医生满意度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  相似文献   

18.
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O.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ASA Ⅰ~II级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组(R组),各25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麻醉后5min(T2)、10min(T3)、20min(T4)、30min(B)的HR、MAP、SpO2、RR,观察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和麻醉镇痛质量。结果两组在各时间段的HR、MAP、SpO2、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起效时间:L组为(4.6±1.2)min,R组为(4.9±1.4)min(P〉0.05);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L组为(485±140)min vs (220±30)min,R组为(445±130)min vs (186±38)min(P〉0.05)。两组麻醉镇痛质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30mL皆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两者麻醉起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麻醉镇痛质量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辅助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甲状腺腺瘤手术病例40例,随机分成A组(瑞芬太尼组)和B组(氟哌利多与芬太尼组)各20例。对行颈丛阻滞观察麻醉前(T0)、阻滞后5min(T1)、切皮时(T2)、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T3)、切除甲状腺时(T4)、术毕(T5)各时间段血压(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及麻醉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A组的BP、HR、SpO2基本稳定,B组与A组比较,分离甲状腺及切除甲状腺时BP、HR升高明显(P〈0.05);术中VSA评分两组比较,A组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辅助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赵朝华  赵俭  何玉明  杨国艳 《四川医学》2010,31(10):1520-1522
目的探讨胸段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乳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胸段硬膜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和对照组(单纯胸段硬膜外麻醉),各25例。记录麻醉前(T0)、硬膜外麻醉首剂注射后15min(T1),手术切皮后5min(T2)、清除腋窝淋巴结(T3)时的SBP、DBP、HR、SpO2,观察麻醉效果,并记录辅助药使用情况。结果两组在手术开始时都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在清除腋窝淋巴结时(T3)的SBP、DBP、HR对照组明显高于联合麻醉组(P〈0.05);对照组在清除腋窝淋巴结时(T3)的SBP、DBP、HR与手术切皮后5min(T2)相比明显升高(P〈0.05)。联合麻醉组麻醉效果整体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达到I级的为18例(72%)VS 9例(36%)。两组辅助药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麻醉组中有19例(76%)患者未使用任何辅助药,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辅助药,其中有9例(36%)还需要大剂量辅助药方能完成手术。结论胸段硬膜外麻醉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硬膜外阻滞,可安全用于乳腺癌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