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组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各种原因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者502例,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息肉分布部位及病理特点。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开始有统计学差异;大肠息肉主要好发于乙状结肠,但其与其他部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发病年龄及息肉发生部位,均以腺瘤及腺瘤性息肉伴不典型增生最为多见。结论:提高对大肠息肉的认识,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治疗大肠息肉,对防止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探讨全结肠镜检查对大肠癌及腺瘤患者诊断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及大肠癌患者的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1100例肠镜检查者中, 发现大肠息肉患者387例(1543枚), 大肠息肉中有42例发生癌变(42枚), 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左半结肠息肉、宽基息肉、直径>2cm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大肠癌患者326例, 检出率29.63%。大肠息肉、大肠癌以及大肠息肉癌变高发年龄均为45岁以上, 具有相似性。大肠癌伴结直肠息肉患者92例, 多原发癌29例。术后再发息肉患者66例。结论 大肠息肉癌变与患者年龄, 息肉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病理类型显著相关。大肠癌及腺瘤患者做全结肠镜检查可以防止漏诊,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我们将1970~1980年内的大肠息肉的病理标本及切片作病理分析。 203例大肠息肉,主要分为幼年型、腺管型、绒毛型及化生型息肉四种,并着重讨论前三种。幼年型息肉虽多见,但无恶性潜能,不应属真性良性腺瘤,而腺管型和绒毛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437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分布、大小、病理分型、形态等因素与癌变的关系.结果 息肉癌变43枚(6.16%),大肠息肉有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多的趋势,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息肉好发部位,息肉直径越大越易恶变,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高危因素.结论 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大小、部位及病理分型是影响癌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大肠息肉是常见的大肠疾病,受到关注的原因有(1)可引起便血、肠套叠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症状;(2)新生物性息肉即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文献报道大肠腺瘤的癌变率为1.4%~9.2%。目前公认绝大多数大肠癌来自腺瘤,即腺瘤-腺癌顺序,及早治疗大肠息肉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本文综述近年来对大肠息肉及癌变的处理原则,并简介某些新概念。一、大肠息肉的分类参考WHO分类,1981年全国大肠癌病理专业会议对大肠息肉确定了国内统一分类,分新生物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化生性及其它五类。新生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年人大肠幼年性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4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内窥镜中心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21例成年人大肠幼年性息肉患者的内镜检查及临床病理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共检出29枚幼年性息肉,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病变部位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随访1年后未见复发息肉和癌变.结论:成年人幼年性息肉病变主要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单发息肉癌变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7.
我们将1970~1980年内的大肠息肉的病理标本及切片作病理分析。 203例大肠息肉,主要分为幼年型、腺管型、绒毛型及化生型息肉四种,并着重讨论前三种。幼年型息肉虽多见,但无恶性潜能,不应属真性良性腺瘤,而腺管型和绒毛型息肉具有间变和癌变特点,故不应属息肉而该名符其实地称为腺管型腺瘤和绒毛型腺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已屡见报道 ,但对老年复合性息肉却报道甚少。所谓复合性息肉即在同一患者的大肠中患有两者或两者以上不同类型的息肉。本组在 2 2 1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中发现复合性息肉 2 6例 ,本文就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方法。方法对228例大肠息肉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228例患者年龄19~82岁,中位年龄48.5岁,发生术中出血15例,迟发性出血1例,浆膜炎2例,予药物治疗后痊愈。发生癌变2例。结论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是防止其癌变的有效措施。其中,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最广为使用,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406例大肠癌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大肠癌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6例大肠癌的内镜所见及病理诊断.结果本组病例以直肠癌为多,占63.79%.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406例中年轻人大肠癌出现症状较早,细胞分化程度差.老年人大肠癌伴发大肠息肉多.结论大肠息肉病人应及时取活检,对大肠癌术后病人应定期作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肠息肉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分析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482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病理类型及恶变情况。结果:息肉恶变72例(4.9%)。以40岁以上多见;好发部位为直、乙状结肠;息肉直径>2.0 cm者更容易恶变(P<0.05);宽基、分叶、多发息肉恶变的机率高,腺瘤性息肉恶变率8.6%,其中绒毛状腺瘤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恶变率38.5%。结论:大肠息肉恶变与其发病年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病理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12.
马浩清 《肿瘤学杂志》2013,19(4):314-315
[目的]探讨本地区大肠息肉发生的部位、大小及病理分型特点。[方法]对海宁市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大肠癌早诊早治筛查"肠镜检出的病变(癌腺瘤、息肉)进行分析,包括检出率、性别和年龄分布、病变部位、大小、数目、有蒂或无蒂、病理类型及癌变情况等。[结果]电子肠镜检查11445例,检出大肠病变2712例,检出率23.70%;接受治疗2108例,占应治疗数的77.72%;患者平均年龄56.88岁;76.49%的肠息肉≤0.5cm;69.63%的肠息肉集中于横结肠以下的左半结肠;21例发生癌变,癌变率1.00%;腺瘤性息肉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例为10.98%。[结论]中老年人肠息肉的检出率较高,息肉好发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见,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切除,全瘤送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肠息肉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分析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482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病理类型及恶变情况.结果:息肉恶变72例(4.9%).以40岁以上多见;好发部位为直、乙状结肠;息肉直径>2.0cm者更容易恶变(P<0.05);宽基、分叶、多发息肉恶变的机率高,腺瘤性息肉恶变率8.6%,其中绒毛状腺瘤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恶变率38.5%.结论:大肠息肉恶变与其发病年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病理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老年大肠复合性息肉的认识。方法在221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中发现复合性息肉26例,观察复合性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老年大肠复合性息肉并非少见,检出率为11.8%,多位于直、乙状结肠,占38.7%,以炎性息肉和腺瘤并存者居多,占89%,恶变率26.9%,多肠段息肉检出复合性息肉率高,为21.3%(P<0.05);年龄以70~79岁检出率最高,为26.3%(P<0.05);其检出率与数目、性别无关(P>0.05)。结论要重视老年复合性息肉,对多发性息肉要尽可能做多个息肉病理检查,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大肠息肉为一种常见病,某些类型与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收集了509例大肠息肉标本,现将病理形态方面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CD24在结直肠癌及大肠息肉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新发结直肠癌患者、大肠息肉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CD24表达情况。进一步根据病理类型将大肠息肉患者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伴不典型增生四组,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结直肠癌患者(15.56±5.28)、大肠息肉患者(12.05±3.43)外周血白细胞中CD24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9.42±1.48)(P<0.01)。炎症性息肉(10.75±1.80)、增生性息肉(12.14±3.11)、腺瘤性息肉患者(10.77±2.67)外周血白细胞中CD24的荧光强度无统计学差异,腺瘤性息肉伴不典型增生组患者(17.08±5.12)外周血白细胞中CD24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前三组(P<0.01)。结论:非侵入性的外周血CD24表达水平的检测对于结直肠癌的筛查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昌地区2 889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昌为主要区域的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15年间行结肠镜检查确诊的大肠息肉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结果:15年来共行结肠镜检21853例.确诊的大肠息肉共2889例,大肠息肉患者的检出率为13.2%,平均发病年龄为46.6±16.5岁男女比例为1.8:1,男性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女性(47.1±17.5与45.5±14.5,P〈0.05)。直肠是大肠息肉的最常见部位.占41%,然后为乙状结肠27.7%,左半结肠息肉多于右半结肠息肉(35.8%与23.1%,P〈0.05)。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67%)。幼年型息肉患者平均年龄最小(12.0~4.8岁,P〈O.05).腺瘤型息肉患者的平均年龄最大(52.0±14.0岁,P〈0.05),结肠息肉病占息肉患者的1.2%,伴癌发生的息肉占6.1%。比较15年来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现.近年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患者的平均年龄增加:腺瘤性息肉增多而炎性息肉、潴留性息肉减少。结论:大肠息肉是大肠的常见疾病,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息肉的最常见发生部位;少儿主要是潴留型息肉、幼年型息肉,成年主要是腺瘤型息肉.近年来南昌地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患者的平均年龄增加:腺瘤性息肉增多而炎性息肉、潴留性息肉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老年大肠复合性息肉的认识。方法 在221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中发现复合性息肉26例,观察复合性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老年大肠复合性息肉并非少见,检出率为11.8%,多位于直,乙状结肠,占38.7%,以炎性息肉和腺瘤并存者居多,占89%,恶变率26.9%,多肠段息肉检出复合性息肉率高,为21.3%(P〈0.05),年龄以70 ̄79岁检出率最高,为26.3%(P〈0.05);其检出率与数  相似文献   

19.
李智生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3):1038-1038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230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中243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息肉特征、病理结果、内镜治疗,以及与癌变的关系进行总结,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786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春华  邱立华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2):1290-1292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方法:对6 144例因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结肠腺瘤性息肉占息肉患者总数的41.72%,男性占55.34%,女性占44.66%;年龄>60岁患者占69.72%.临床症状中便血占66.28%.分布于左半结肠患者显著多于右半结肠患者(P<0.001);2)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息肉直径>2cm者占79.73%,分布于左半结肠患者也显著多于右半结肠患者(P<0.0001).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在腺瘤性息肉显著高于炎性息肉(P<0.001);且在三种腺瘤性息肉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结肠镜检查大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较高,临床症状以便血最多.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息肉具有一定的结肠镜下特征表现并且和息肉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