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孕妇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PIT)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诊治并分娩的107例(3例双胎)ITP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出生后第1~5天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将新生儿分为PIT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22例)和血小板正常组(88例)。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并对新生儿PIT的发生与孕妇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生儿PIT组与血小板正常组孕妇年龄、ITP确诊孕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分娩前血小板计数、妊娠期是否使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分娩孕周及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PIT的发生与孕妇年龄、孕产次、妊娠期血小板计数最低值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22例新生儿PIT中,出生日血小板减低16例(73%),出生后第1~5天6例(27%);出生日出现血小板最低值7例(32%),出生后3日内出现20例(91%)。结论新生儿PIT的发生可能与ITP孕妇年龄、诊断时间、妊娠期血小板水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是否接受治疗及分娩方式无关。但应严密监测新生儿出生当日及5天内血小板水平,及早诊断。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和相关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3年北京妇产医院56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中,15例依据骨穿或血小板抗体检查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妊娠,10例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1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妊娠,1例为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其余为临床疑似ITP合并妊娠。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或输注血小板的例数为40例。56例中剖宫产48例,阴道分娩8例,产后大出血3例。3例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低,但无出血征象。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以ITP合并妊娠多见,当血小板持续下降或≤50×10^9/L,应行骨髓穿刺及血小板抗体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血小板极低时,可在补充血小板后或在血源充足的情况下行剖宫产。不主张预防性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妊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59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合并妊娠的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1999年间37例ITP合并妊娠的临床处理经验。结果 37例ITP孕妇中阴道分娩16例,剖宫产21例。与ITP有关的围产期并发症有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1%和2.7%。无孕产妇死亡。3例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低,发生率为8.1%。无颅内出血发生。结论 ITP合并妊娠时,如不无科合并症,产妇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也可在血源充足时行选择性剖宫产;不主张使用干预性措施预防新生儿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胎儿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 bocytopeinc purpura,ITP)对胎儿及新生儿血小板的影响。 方法 以 39例妊娠合并 ITP孕妇 (ITP组 )为对象 ,检测胎儿脐血 (2 0例 )及出生时脐血 (39例 )的血小板含量。以 5 7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分析妊娠合并 ITP时胎儿血小板的变化及其母儿血小板的相关性。 结果 胎儿脐血与出生时脐血血小板呈高度正相关(r=0 .92 6 ,P<0 .0 1) ,分娩过程与分娩方式并不改变胎儿血小板含量 ;合并 ITP的孕妇 ,胎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 (2 8.2 % )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1.8% ) (P<0 .0 1) ;母儿血小板无显著相关性 (r=0 .387,P>0 .0 5 )。 结论  (1)妊娠合并 ITP常常导致胎儿血小板减少 ,发生率为 2 8.2 % ;(2 )母儿血小板无显著相关性 ,母亲血小板多少不能反映胎儿血小板状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2例,其血小板数为(24~76)×10~9/L.妊娠期病情无变化15例,经阴道分娩11例,分娩对致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1.82%(7/22),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3.64%(3/22).提示:妊娠对部分 ITP 患者病情确有影响,ITP 可导致产后出血,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在分娩过程中易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在治疗上,应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短期治疗为主,不主张常规剖宫产术,但原则上以适当放宽手术指征为宜.  相似文献   

6.
研究125例SLH发现,在73例IgG抗心肌磷脂抗体阳性中有8例(11%)自然流产,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5)。 SLE女性与健康女性比较,受孕率无变化而自然流产率增高。SLE孕妇胎盘较健康孕妇胎盘小而轻,这种改变与SLE疾病的活动性,血小板减少症,低补体血症有关。另外在SLE中,与自然流产有关的自身抗体除抗磷脂抗体外,还有抗淋巴细胞抗体,抗SS·A(R_0)抗体,抗poly(ADP核糖)抗体。其中抗心肌磷脂抗体的测定对预测SLE妊娠中胎儿窘迫或胎儿死亡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h阴性孕妇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和结局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孕检及分娩的22880例孕妇中有Rh阴性孕妇287例(1.25%),用血清学方法确认血型D抗原阴性、Rh系统其他抗原表现型及抗体筛选;对有抗-D抗体孕妇进一步做抗体效价及分娩后根据新生儿黄疸指数做新生儿溶血病检测。部分Rh阴性孕妇于孕37周做预存式自体备血。结果:Rh阴性孕妇287例中,有12例(4.18%)检出抗-D抗体,抗原表现型均为ccee,且均有完整生育史。90例有1胎生育史中检出抗-D抗体10例(11.11%),15例有2胎生育史中检出抗-D抗体2例(13.33%)。287例孕妇生育290个新生儿中有8个发生胎儿新生儿Rh溶血病,发生率占2.75%(8/290)。12例抗-D抗体孕妇中1例宫内有溶血,出生后治疗无效死亡,7例出生后发现新生儿黄疸,经换血等治疗后治愈,其余4例新生儿无黄疸出现。146例Rh阴性孕妇孕37周实施了预存式自体备血,剖宫产与经阴道分娩产妇比较自体备血与未自体备血者产后出血量,显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完整生育史且抗原表现型为"ccee"Rh阴性孕妇发生抗-D同种免疫反应可能会加大,但新生儿结局差异很大;Rh阴性孕妇分娩前可根据自身状况做预存式自体备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未行被动免疫治疗已致敏的RhD阴性血型孕妇所娩的新生儿的围产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83例未行被动免疫治疗已致敏(即抗D抗体阳性)RhD阴性血型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应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不同抗D抗体滴度、不同孕产史及ABO血型是否相合的新生儿围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42例(50.60%)孕妇所娩新生儿发生Rh溶血病(Rh-HDN),15例(18.07%)新生儿因Rh-HDN病情严重行换血治疗;83例孕妇分娩前抗D抗体滴度与Rh-HDN发生率、新生儿输血率、新生儿换血治疗率呈正相关(r=0.499,P0.001;r=0.574;P0.001;r=0.432,P0.01),抗D抗体滴度≥1∶128者新生儿Rh-HDN发生率为100.00%(30/30),抗D抗体滴度≥1∶512时新生儿因严重Rh-HDN换血治疗率高达61.54%(8/13);②在初次妊娠、仅有流产史、有生产史孕妇中分娩新生儿Rh-HDN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新生儿行换血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83例孕妇新生儿Rh-HDN发生率、新生儿换血治疗率在合并母婴ABO血型相合与不相合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行被动免疫已致敏Rh阴性孕妇所娩新生儿Rh-HDN的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与孕期母体抗D抗体滴度、母体孕产史等密切有关,孕期监测抗体滴度及严密监护胎儿情况,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病率及死亡率,改善其围产结局。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是血小板计数少于150×10~9/L。本文复习了血小板减少症与妊娠有关的原因。 正常妊娠中,叶酸的日需要量为300~400μg,食物中叶酸不足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子痫前期/子痫、(氵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中,血小板有过度消耗。在年青妇女中,慢性ITP是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90%以上的病例检出伴有IgG的血小板(PAIgG),约50%的病例检出循环抗血小板抗体。这些对ITP虽不是  相似文献   

10.
6年来我院收治Rh 系统血型不合孕妇6例,孕妇体内IgG 抗D 抗体( )者3例,抗E 抗体( )2例,抗C 抗体( )1例.抗体效价5例为1:64,1例抗C 为1:32.在妊娠20周以后用血液细胞分离机将含IgG 抗体的孕妇血浆分离,红细胞与不含抗体的异体同型冷冻新鲜血浆混合后,再输回母体,以降低抗体效价.每次置抉血浆600~1000ml.6例中3例置换3次,2例置换2次,1例置换1次.于孕36~( 1)~38~( 2)周行计划分娩.仅1例行新生儿换血,术后3天因感染死亡,余5例均行一般疗法痊愈出院.新生儿成活率达83%.此法为对胎儿无损害可减轻新生儿溶血症,避免行新生儿换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妊娠早期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的最常见原因。目前认为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T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及血小板凋亡在ITP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ITP症状隐匿,分类和鉴别诊断复杂,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相似极易混淆,临床工作中最需与其相鉴别。妊娠期ITP缺少规范的诊疗实践,但其原则应是强调孕前咨询的重要性,在继续妊娠的风险与预防性的产前治疗中,寻求良好的平衡点,关注孕妇血小板变化趋势及临床表现,将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范围而不是正常范围内,避免过度治疗。治疗方案包括紧急治疗、一线治疗与二线治疗。发生临床出血(如难以控制的活动性出血及重要脏器的自发性出血)或处于围手术期时应尽快将患者血小板计数提高至50×109/L以上。一线治疗方案包括醋酸泼尼松和丙种球蛋白,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二线治疗方案在妊娠期开展受限。  相似文献   

12.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诊断、处理及新生儿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passive immune thrombocytopenia,PIT)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月~2001年8月住院分娩的妊娠合并ITP孕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合并ITP40例,发生率为3.4‰。其中妊娠合并妊高征7例,产后出血6例,早产5例,妊娠期糖尿病3例,胎儿生长受限3例。孕产妇死亡1例。阴道分娩13例,剖宫产27例。新生儿PIT9例,占28.1%,其中3例为重度PIT,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围产儿死亡2例。新生儿PIT的发生与母体血小板计数、母体治疗情况及PAIgG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妊娠合并ITP母儿预后较好,新生儿重度PIT发生率较低,颅内出血较少见。新生儿PIT的发生与母体治疗、母体血小板计数及PAIgG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足月新生儿母源性抗-HBs及其亚型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了解足月新生儿母源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及其亚型的特性.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7年02月在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住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定量检测63例抗-HBs阳性的单胎足月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婴儿和1月龄时的血清抗-HBs浓度,用固相酶联免疫法检测孕妇和脐血中抗-HBs 4种IgG亚型的含量,及其中和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的能力.结果 63例抗-HBs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抗-HBs均为阳性,几何平均浓度为195.4 mIU/ml,明显高于孕妇平均水平141.6 mIU/ml(P<0.01).脐血抗-HBs浓度与母体水平高度相关(rs=0.976,P<0.01).无论是接种还是自然感染获得的抗-HBs,其4种IgG亚型均可通过胎盘,均以IgGl为主.1月龄婴儿抗-HBs平均浓度是脐血的64%,推测被动获得的抗-HBs衰减半衰期约41 d.脐血抗-HBs可中和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其中和作用与抗-HBs浓度有关.结论 IgG型抗-HBs及其四种亚型均可通过胎盘,以IgG1为主.母源性抗-HBs可保护新生儿免受HBV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母胎ABO血型不合孕妇血型IgG抗体效价与围产儿溶血病的关系.方法 2009年1月31日至2010年1月31日,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的母胎ABO血型不合的单胎妊娠孕妇共1269例.于妊娠28~30周取血清检测孕妇血型IgG抗体效价,分娩时取新生儿脐血查新生儿血型,并进行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的血清学试验.回顾分析孕妇血清ABO血型IgG抗体效价及围产儿溶血病的发生情况,采用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孕妇血型抗体效价与围产儿溶血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妊娠28~30周,58.4%(741/1269)的孕妇血清中未检测出ABO血型IgG抗体.5.1%(65/1269)的孕妇抗体滴度≥1∶128,妊娠36周复查时,17例抗体效价倍增,但均未超过1∶ 512,所有胎儿未发现水肿或胸腹腔积液等宫内溶血征象.380例新生儿诊断为HDN,占29.9%(380/1269).其中12例新生儿出生24 h内出现轻度贫血貌和(或)黄疸症状,占HDN患儿总数的3.2%(12/380).随IgG抗体效价增加,HDN发生率增加,二者存在相关性(Tb=-0.293,P<0.01).当IgG抗体效价=1∶128时,HDN发生率为85.4%(35/41),当IgG抗体效价=1∶ 512时,HDN发生率为5/5,呈显著增加趋势(x2=108.906,P<0.01).380例新生儿中,322例转入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以蓝光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其中2例行换血治疗,均痊愈出院. 结论 母胎ABO血型不合胎儿溶血发生率极低,妊娠期无需特殊处理;妊娠期进行ABO抗体效价检测,有利于及时诊断HDN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eytopenic purpura,ITP)的诊断、治疗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1年4月间住院分娩110例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阴道分娩68例,剖宫产42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3例,无死亡病例。予以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33例,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25例,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不佳或入院时血小板极低因产科因素需急诊剖宫产予以血小板悬液输注48例。除1例新生儿出生后外周血小板计数<100×109/L外,其余均在正常水平(>100×109/L),无颅内出血及其他血小板减少或相关疾病。结论:妊娠合并ITP时,若处理及时得当,对母婴影响很小。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分娩方式由产科情况决定,若无产科指征,以阴道分娩为宜;若治疗无效或血小板水平极低,也可在血源充足时行选择性剖宫产。  相似文献   

16.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成人ITP的发病率约为(2~10)/10万。妊娠合并ITP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病因,约占3%~5%,主要表现为妊娠早期的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ITP的治疗方法以减少母体及新生儿不良出血事件为基本原则,首选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妊娠合并ITP的管理须贯穿妊娠全程,其中孕前咨询、孕期监测与治疗、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的选择、新生儿血小板检测均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妇抗Ro/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体和(或)抗La/干燥综合征抗原B(SSB)抗体阳性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的136例孕妇的145例次分娩, 根据是否发生新生儿不良结局将145例次分娩分为不良结局组(26例次)和无不良结局组(119例次), 此外, 根据发现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的时间将145例次分娩分为孕期阳性组(69例次)和孕前阳性组(76例次), 分别比较不良结局组与无不良结局组、孕期阳性组与孕前阳性组孕妇的治疗、妊娠结局及母儿抗体水平。结果 (1)136例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孕妇中, 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者最多, 占40.4%(55/136), 其他依次为干燥综合征(25.0%, 34/136)、系统性红斑狼疮(23.5%, 32/136)、抗磷脂抗体综合征(6.6%, 9/13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 2/136), 另有4例未行诊断。(2)41例妊娠期多次行抗体检测的孕妇中,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诊断、临床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到2009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26例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孕期至少有2次或2次以上血小板计数<10×109/L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进行病因诊断,根据不同病因给予以下临床处理.(1)孕期在无全身自发性出血情况下,维持血小板计数>20×109/L,血红蛋白>70 g/L;(2)血小板<1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输注血小板;红细胞压积(HCT)<25%,血红蛋白<70 g/L时,输注压积红细胞;(3)剖宫产术前或分娩前维持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计数>30×109/L;(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20~3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用泼尼松或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上述治疗无效者,若血小板<1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间断输注血小板,无出血倾向者根据孕周严密观察,适时终止妊娠.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因诊断、临床处理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1)发病率及发病原因:同期分娩数为9302例,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26例,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0.28%.患者年龄平均29岁.孕前诊断17例,孕期诊断9例.26例患者中,有13例在我院行系统产前检查,初次诊断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时的平均孕周为24周;无系统产前检查的13例,初次诊断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时的平均孕周为32周.26例患者中,2例(8%,2/26)病因诊断不明,24例(92%,24/26)病因诊断明确,其中14例(54%,14/26)为ITP,5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例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临床处理:所有患者均多次应用血制品.14例ITP患者中6例应用了泼尼松+丙种球蛋白治疗,8例仅应用泼尼松治疗.26例患者中有9例(35%,9/26)出现了妊娠并发症,其中6例(6/9)并发子痫前期,2例发生妊娠期糖尿病,1例为弥漫性肺泡出血.26例患者平均分娩孕周为36周,阴道分娩3例,平均出血量为83 ml;23例剖宫产分娩,平均出血量为410 ml.(3)围产儿结局:26例围产儿中,1例胎死宫内,25例活婴,其中12例为早产儿.平均孕龄36周,平均出生体质量2877 g.2例ITP患者分娩的新生儿出现了重度血小板减少.结论 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是ITP,治疗以泼尼松+丙种球蛋白为主;其次是CAA和MDS,以支持疗法为主.妊娠合并极重度血小板减少并非终止妊娠的绝对指征,可根据不同病因予相应治疗后,在严密的围产期监测下,注意防治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振期血小扳减少的临床处理和分娩结局。方法:抽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6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正常分娩孕妇63例分娩时采取的处理方法、分娩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其中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GT)的有41例,占65.08%;妊娠高血压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HDCP)的有14例,占22.2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有8例,占12.30%。在治疗上对GT组不需要特殊处理;HDCP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ITP组以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经过及时的救治观察组63例患者中,经阴道分娩32例,剖腹产29例,产后出血2例,剖宫产率46.03%;对照组经阴道分娩34例,剖腹产28例,产后出血1例,剖宫产率44.4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妊振期血小板减少要注意对症治疗,在进行对症治疗时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可以有效保证母儿的安全和健康,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围产期诊疗及母儿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至2021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妊娠合并ITP(血小板计数<30×109/L)孕妇44例,其中重症ITP 21例。观察患者在围产期的诊疗及母儿结局。结果:医院同期分娩总数为27268例,妊娠合并ITP 44例,发生率为1.6‰。44例患者中有7例为终止妊娠前转入我院,未行药物治疗,27例(61.4%)孕期单独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0例(22.7%)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阴道分娩4例(9.1%),剖宫产终止妊娠40例(90.9%),产后出血2例(4.5%)。44例新生儿出生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3例(6.8%),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两组的围产期输注血小板治疗量、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和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ITP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