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统血指脾具有升降与裹摄血液的双向调节作用。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脾胃的升降输布、如唐容川说“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胃共居中焦,升降相因、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至于血液正常循行于血管之内而不溢于血管外,这又全赖脾气的裹摄约束作用。如《血证论》云:“脾阳虚则不能摄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这就说明,脾阳能摄血固血;脾阴能滋脉护脉从而保持血管的张力。在病理上若升降  相似文献   

2.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顽固的一种,由粘膜退化,胃壁变薄,胃腺萎缩,分泌胃酸及胃蛋白酶减少而产生,并易癌变。属中医胃脘痛,痞证范畴。为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经临床仔细辨察,萎缩性胃炎病位虽在胃,但病机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虚弱,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若病情迁延日久,脾易损于阳,而出现脾胃气(阳)虚;而胃易损于阴,出现胃阴亏虚。并且“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故又多兼瘀阻之征。  相似文献   

3.
明代大医家缪希雍在<先醒斋笔记>中认为,脾虚证当辨证施治,区分阴阳.他重点讨论了脾阴不足之证,用酸甘柔润之法补脾阴,治疗饮食不进、食不能消、腹胀、肢痿等脾阴虚见症,故缪氏的学说补充了李东恒对脾胃之阴论治的欠缺.此后纵览诸家医籍,论述脾阳虚者多,脾阴虚者少,使后学难以效仿,且脾阴虚证可以出现在多种慢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病理阶段,或为主证,或为兼证,或为气阴两虚,或与其他脏阴虚并存,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为明清医学大家,其对脾胃病证见解尤深。叶氏认为,脾阴是诸脏灌溉的源泉,脾阴虚是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受损的疾病。其诊治脾胃疾病时进行脾胃分治、阴阳分型,将脾阴虚与其他脾胃疾病进行区别治疗。作者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及叶天士其他学术著作的研读,探求叶天士临证治疗脾阴虚证的特色。其诊治脾阴虚之类疾病时,重视营血、滋阴以养脾阴来复;剂型灵活多变以调缓急之势;配伍妥当,药用滋阴又不生痰湿之品。  相似文献   

5.
<正>脾胃气机升降运动特点脾胃居中央,是人体脏腑活动的中心,上焦心火与下焦肾水通过中焦脾胃才能相济相交;肺主肃降于右,肝主升发于左,通过中轴脾胃才能升降有序,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李东垣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1]脾胃相合于中焦,一阴一阳、一升一降、通上彻下、互根互用。胃主受纳、降浊,喜阴而主降;脾主运化、升  相似文献   

6.
小儿贫血,中医辩证为脾肾两虚,气血不中。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为生化气血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的任务。若脾胃功能失常,则气血失其生化之源以致血少气衰而成贫血。 小儿贫血主要是饮食不平衡,营养不良而影响小儿吸收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脾主气血之生  相似文献   

7.
脾胃论治眼病的重要性 《兰室秘藏》说:"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灌于目,脾者诸阴之道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脾胃脏腑相合,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脾胃论》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的胃气乃能通利."脾胃为机体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则浊阴从下窍而出,不致上犯清窍.  相似文献   

8.
建中,理中和补中法在冠心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明 《临床医学》2000,20(8):18-19
冠心病与消化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属中医之心胃(脾)同病,其临床表现有中虚征象者,可分别采用建中、理中或补中的法则,辩证施治。本人从临床入手,运用调理补益脾胃为主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取得初步疗效,现总结如下。 1 建中法 建中法为建中补虚而设,用于中气困惫,升降失司,生化无能,营卫不和,胸中宗气无以支撑,难以“贯心脉”、“行呼吸”之证。如黄芪建中汤,以黄芪大剂炙用,为升补脾胃之气,以养胸中之宗气;并用芍药之酸苦,泄肝和营;合饴糖以缓急补中,培建中州;更以桂、姜辛温通阳,营卫协和,脾胃健  相似文献   

9.
培土生金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位于五脏中央,是脏腑之气出入升降的枢纽;脾胃像土,万物皆生化于土,人身五脏六腑皆赖脾胃生化之水谷精微.脾胃与肺具有土金相生之母子关系,脾为肺之母,肺主气而脾益气,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故前人有"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之论.脾运的强弱就决定了肺气的盛衰,肺气不足亦多与脾气虚弱有关.如脾气虚导致肺气不足,而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易于感冒.脾虚失于健运,水湿聚为痰饮,贮肺而见咳喘痰多等症.凡此皆谓"母病及子",故临床久治不愈,多求之于脾.正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所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反之肺在生理与病理上亦可影响脾胃.如肺气升发,可布散脾胃水谷精微于周身,肺不布津,则脾运困顿;肺病咳喘不愈,久必耗伤脾胃之气,子资母气.从临床所见脾肺两虚证的形成,不外2种途径:一为脾胃俱虚,不能生金,谓之"母病及子";一为肺脏先病耗伤气津,累及脾胃,谓之"子盗母气".两者发病原因不同,但均可按虚则补其母的原则,以培土生金法治之.下面从培土生金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及方药、临床应用、机制探讨、应用体会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老年之人,脾胃本盛,决定了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老年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每因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脾胃,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以致饮食积滞,湿浊困脾,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挟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  相似文献   

11.
中医之脾胃观,主要有如下论点:“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脾为生化之源”,“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朝百脉”,“中焦有计,输之与脾,脾气上升,输之与肺,肺气肃降,降之与心,化而为赤,是为血”,“脾居左位,功见于右,肝病于右,见症在左”,“脾藏营,温五脏,主裹血,主藏意,主磨胃,主运化,主中州,主升清,主肌肉,主四  相似文献   

12.
医源于《易》,脾胃学说尤其渊源有自。《易》有《坤》卦,象地,属阴;脾胃属土,象《坤》,无怪医家习以“坤土”为脾胃之代称。本文试从其生理、病理及治疗学方面,分别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脾之阴阳,历代关注更多的是脾之阳的一面,阴的一面相对来说较少。明清时期才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性内容出现,至近现代,脾阴学说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近20年,国内的学者在脾阴学术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方面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现就这些研究成果作一评述。理论研究在脾阴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涵盖古代文献脾阴学说内涵、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等内容。1文献研究唐雪梅[1]等将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关于脾阴的文献  相似文献   

14.
1健脾和胃法 慢性乙型肝炎多表现为脾胃亏虚,水谷纳运障碍,常以全身乏力,脘痞纳差,腹胀便溏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由木强侮土,土虚木乘或土瘠木萎所致,脾不健则胃不和,使食欲不振,元气难复;人以胃气为本,得谷者昌,当以实脾为要旨,正如张锡纯所云:"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通过培养中宫,调理中气,健运脾土,使脾健胃和,食欲恢复,这就是实脾求之阳明、肝病治胃的实质,健脾以四君子汤加黄芪;和胃选用黄连、蒲公英、砂仁等.腹胀者加焦三仙,炙鸡内金;脘痞纳呆、口苦泛恶、溲赤、苔黄腻选用温胆汤、夏枯草;脘胁隐痛、不饥不纳,舌偏红而干,少苔、脉细数加甘凉濡润之品,如麦冬、石斛、白扁豆以养胃阴;中阳不振、脘痛绵绵,得食则缓,多食脘腹痞胀,泛酸,呕吐清水,饮食喜热,神疲怕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予温中扶阳,加桂枝、附子、干姜、吴茱萸;泄泻湿胜者用参苓白术散加生姜、防风之属或痛泻要方.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本人妇科临证所见因宫寒不孕者颇多,而宫寒不孕,又多以冲任二脉受病使然。现将诊治此病的一得之见,简介如下:张景岳说:“凡血寒者,经水后期而至。”可见“血寒”为月经后期原因之一。但血寒又分虚实两种,实寒之生,多因行经之际,或恣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感受寒邪,客于胞宫,血为寒凝,经脉不通。虚寒之生,多因阳气素虚,寒凝血滞,气化不行,血海不盈,月事不  相似文献   

16.
人体的水谷精微之气叫做清阳,水谷代谢的糟粕则叫浊阴。清阳以上升为顺,浊阴以下降为良,两者并行不悖,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清阳上升,是靠脾气的上行;浊阴下降,则赖胃气的下行。所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它们的升降枢机有关。脾胃升降的理论,虽然出自《内经》,但其发扬光大,应归功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写成了《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李氏认为“胃为水谷之海,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  相似文献   

17.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是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机涉及寒热、虚实、气血等多方面。暴病多寒,久病多热,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在经,痛久在络。总之,上述各种原因皆能引起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气机不畅,胃失和降,不通而痛;其中肝气久郁,即可出现化火伤阴,又可致淤血内结,使胃痛加重而缠绵不愈,胃痛经久不愈,则胃之阴阳失调,而出现伪寒伪热或寒热错杂的症状。此外,脾胃互为表里,一脏一俯,故胃痛多及脾.脾病也可涉及胃.故脾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盗汗 ,《内经》称为寝汗 ,即睡则汗出 ,醒则汗止 ,它既可作为单一的病理现象出现 ,又能在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发生。前人有自汗属阳虚 ,盗汗属阴虚之说 ,系指自汗、盗汗发病的一般规律 ,但不能概括全部。《景岳全书·汗证》指出 :“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 ,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盗汗必属阴虚”。笔者临床体会 ,凡营卫不和、寒湿困脾、脾肾亏损、心肾不交均能导致盗汗 ,兹举例如下。1 营卫失调 ,气阴两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指出营阴要由卫阳的困守 ,阳气需赖阴精以滋养。若体虚邪袭 ,阴阳…  相似文献   

19.
1肝脾肾与女子正常生理的关系 肝脏是生化气血津液的源泉,然肝脏之中尤以肝脾肾和女子的特殊生理有密切的关系。《内经》明确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纳正常则精充血足,血液充盈而经带胎产则正常。脾统血肝藏血,肝主疏泄能生化气血同时肝为冲任所系,冲任二脉起子胞中通于肾,  相似文献   

20.
年老之人,脏腑功能减退,脾胃本虚,这是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如饮食不慎,复加饮食积滞,或寒湿不化,湿浊困脾,易形成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等证。其病机为虚多在脾为本,实多在胃为标。对其治疗须掌握其要领,方能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