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格是一种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1].而人格障碍是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2],人格障碍的患者不但自身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社会的适应性下降,而且也增加了他人以及社会的负担.青少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具有生物学遗传的特性,并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3].所以从生物遗传学方面及环境方面进行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对减少青少年犯罪、降低社会危害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罪犯人格障碍与述情障碍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未成年罪犯人格障碍及述情障碍间的关系。方法采用“CCMD-2-R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及“多伦多述情障碍问卷”(TAS),对95名未成年罪犯(46名暴力犯罪和49名性犯罪)及59名正常人进行测查,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未成年罪犯与一般青少年PDQC和TA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QC中除“强迫”与“依赖”2种人格障碍型别与TAS各因子相关未达到显著外,其他人格障碍型别及总分都与TAS各因子和总分呈显著相关。结论①男性未成年罪犯有广泛而显著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的情况;暴力罪犯中人格偏离主要体现于冲动、偏执和反社会型3种型别人格障碍;性犯罪组人格偏离主要体现于焦虑/回避型、偏执型和反社会型3种型别人格障碍;②男性未成年罪犯一定程度具有述情方面的缺陷;述情障碍与人格障碍同样是导致犯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管教过程中,有必要对人格障碍和述情障碍进行全面干预。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4个地区705名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成分,其发展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自我意识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了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要求与希望都必然发生明显的变化。为科学引导青少年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笔者对河南省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进行了调查,以便为个性心理发展研究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杨黎  温生宝  赵垚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460-461,464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当中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不仅是文化科学、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个体发展急剧并充满矛盾的“危机期”[1].身心素质和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也将影响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2].因此,全面指导青少年群体掌握相应的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为掌握西宁市初中及中等职校学生的健康相关知识与行为状况,笔者于2012年底对西宁市普通初级中学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为西宁市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心理结构符合混沌运动特点,本研究将混沌理论的多项特点应用于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中,经过关注情绪、建立非线性思维、通过非线性思维调控情绪、处理空虚感及关注人格未来发展等治疗步骤的实施,达到缓解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人格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目的 。  相似文献   

6.
和谐的家庭能够让子女体验到幸福和温馨,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信任;而粗暴的家庭氛围会增加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性,并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1-3].人际信任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背景与基础,如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人际信任危机,直接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和安全感缺乏等情绪障碍,并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适应不良,即不伴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此类人的内在体验和行为具有持续的明显偏离文化期望范围的倾向。 最初人格障碍指的是使他人不便、烦恼或蒙受损害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后来Schneider以“害人害己”来概括此类人;近年发现有的人格障碍患者并不贻害他人,仅自己经受痛苦,如强迫型人格障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分裂型、强迫型、表演型、反社会型、焦虑型等。各型均有一些  相似文献   

8.
一项关于北京城区中学生的人格特点、人格障碍倾向分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目前得出结论。被调查的1148名初高中学生中,14.3%具有人格障碍倾向,其中以戏剧性人格障碍倾向最多,分裂型次之,反社会性最低。专家认为,缺少感情温暖、过度保护、父母教育程度及单亲家庭等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  相似文献   

9.
人格又称“个性”,是由躯体、心理、社会环境、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先天素质、智力、思维活动类型、社会适应能力与方式、心理特征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当一个人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造成人格发育缺陷,并逐渐发展,严重到不能适应社会,同时造成周围人们一定痛苦而不能自行改进时,精神医学即将这类人在18岁之前诊断为青少年品行障碍,18岁以后诊断为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10.
大学时期是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是自我同一性确立并完善发展的重要时期.同一性是指个人对自身的本质、信仰和一生前后一致的比较完善的意识,即个体对以往经验的自我重组并对未来做出多种抉择的过程[1].同一性的及时确立,标志着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否则,将会发生同一性危机,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甚至出现人格障碍.本研究于2008年10月,对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和预防系2008级新生进行自我同一性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山区小学生自我意识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自我意识反映儿童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所处地位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和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在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偏离障碍.  相似文献   

12.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人格是从小逐渐形成起来的,人格障碍也是如此,只是人格的发展远远地偏离了正常而已。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可以说,遗传因素有作用,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后天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包括:童年的精神创伤,如缺乏母爱;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尤其是父母间关系不和;不合理的教养,如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凶狠,放纵溺爱或过分苛求;不良的社会风尚;交友不当,受坏人教唆等。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人格障碍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究大学生人格障碍与心理卫生状况的相关。方法采用CCMD-2-R诊断标准的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ersonality Disorder Questionnaire for CCMD-2-R,PDQC)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抽取广东省某综合大学2003级615名新生进行测试,以spss1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①总体样本中人格障碍的筛出率为55·4%,其中30·9%合并多型人格障碍,单一人格障碍类型的发生率为24·6%;②单型、双型、多型(3型及以上)人格障碍组与无人格障碍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以及各因子得分的组间比较,除了单型人格障碍组与无人格障碍组之间躯体化、敌对和恐怖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多型人格障碍组SCL-90评分显著高于单型人格障碍组(P<0·001);④心理健康状况需关注者的人格障碍各分型得分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P<0·001);⑤PDQC各分型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人格障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广泛的影响;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干预的同时,需关注其人格特征的偏离。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每个人都有自己处世的态度,不能认为某人与众有些不同就是“怪僻”,就是人格障碍。这里所说的人格障碍,是指在人格发展上明显地偏离了正常,以至妨碍了他们与别人的交际关系,给社会带来了危害,给本人造成了精神痛苦。换句话说,这种人的异常人格已发展到了有害的地步,既贻误了自己,又殃及到社会。这些人既不“疯”(不属于精神病)也不“傻”(不属于智能缺陷),只是他们的社会行为是不正常的。 据统计,这种发展到有害程度的人格障碍者约占全人口的1%~6%。因此,这种人并不少见。为了对人格障碍有更清楚的认识,我们将其分成若干类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教师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格是“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能力、气质等多种成分的组合”[1 ] ,对心理的发展与完善起动力作用。社会越文明、进步、发展 ,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就越高。人格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要求学校培养的一代新人应具有新时代的人格特征与素质 ,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对自己的态度 ,还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 ,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因素较多 ,如 :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 ,其中学校因素中教师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本文就教师在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中的重要影响加以分析和探…  相似文献   

16.
成长环境对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春香  周宇 《中国卫生统计》2007,24(2):165-167,170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现状不容乐观,独生子女多,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成长环境因素差距的加大,从而导致青少年在生活事件方面承受种种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健康问题,严重的会使青少年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1〕,所以有效地进行心理应对是预防心理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就是通过调查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探讨成长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影响,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资料和方法1·资料来源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武汉市某普通中学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表。2·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人格障碍是一类比较严重而顽固的心理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一系列稳定、可预测的、自我和谐的、用于处理日常生活的习惯。如果由这些习惯所组成的人格明显超出正常范围,严重影响自己和他人,就可以考虑诊断为“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表现和特点五花八门,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变态人格或人格异常的一种。这种病态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为寻找人格障碍与环境的因果联系提供线索.方法使用一般情况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人格诊断问卷调查武汉市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共2 205人,对人格诊断问卷阳性者进一步用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IPDE)评定并按ICD-10诊断系统进行临床诊断.对确诊的55名病例按1:4配比,确定220名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检出率为2.77%.与人格障碍形成有关的危险因素有父母拒绝、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收入低、独生子女,父母过度保护、父母偏爱、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文化程度、民族与人格障碍之间无显著关联.结论父母应改变不良的养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与健康》2008,(3):26-26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人格是从小逐渐形成起来的,人格障碍也是如此,只是人格的发展远远地偏离了正常而已。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可以说,遗传因素有作用,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后天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包括:童年的精神创伤,如缺乏母爱;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尤其是父母间关系不和;不合理的教养,如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凶狠,放纵溺爱或过分苛求;不良的社会风尚;交友不当,受坏人教唆等。  相似文献   

20.
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人缘差,而有的人人缘特别好,走到哪里都吃香。良好的社交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本领。在社交中,一些不良心理会影响与他人沟通交流,影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不良心理有以下10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