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但有部分成年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往往不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应答。现从机体因素、疫苗因素、接种因素三个方面综述分析了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弱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乙肝疫苗免疫无(弱)应答人群再免疫,探讨加强免疫策略。方法:将1 014例免疫无(弱)应答人群分成3组,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免疫程序进行再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后1个月检测血液抗-HBs阳性率,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组保护性抗体阳转率。结果:3种策略阳转率分别为72.39%、88.66%、84.85%;≤15岁组阳转率为84.75%,>15岁组阳转率为64.58%;10μg剂量组阳转率(92.25%)高于5μg组(81.47%);3针次组阳转率(89.47%)高于1针次组(72.09%)。结论:3针次10μg剂量乙肝疫苗的加强接种能有效提高免疫无(弱)应答人群的抗-HBs阳转率,且年龄越小再免疫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2014年出生的新生儿334例,按免疫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2个月后检测Anti-HBs,问卷调查了解孕期、婴儿出生、疫苗接种及出生后发育情况,分析出现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新生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有关联的因素有母亲乙肝史(OR=2.045,95%CI:1.008~6.356)、新生儿发育状况(OR=5.001,95%CI:1.079~7.416)。结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无(弱)应答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有乙肝感染史的母亲应慎重妊娠、分娩及喂养孩子,新生儿要注意营养,确保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4.
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0%的人出现无弱应答,尽管这部分人再进行复种,但获得的抗体滴度不高,且难以持久。经研究表明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无弱应答与HBV的低水平感染,遗传因素,HLA-DR2、7、9的相关性,HLA-B8,Scol,DR3出现的频率,IL-2的活性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5岁以下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后出现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按性别、年龄、民族1∶1配对原则,选取279对无(弱)应答者病例和对照,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健康状况,疫苗接种剂量、种类、部位、次数以及药物摄入、饮食等因素与无(弱)应答发生的关系。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弱)应答有关的因素为母亲HBsAg阳性、母亲HBsAb阳性、父亲HBsAg阳性、父亲HBsAb阳性、父亲有HepB免疫无应答史,其OR值分别为4.467、0.879、5.768、0.881、6.020,其中父亲HBsAb阳性、婴儿餐具进行消毒,出生当日接种疫苗是儿童体内产生HBsAb的保护因素。结论父母亲为HBV携带者是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无(弱)应答的危险因素,而父母亲体内有HBsAb是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应答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乙肝疫苗无(低)应答加大剂量再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后无(低)应答者加大剂量再免疫的效果,以提高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保护率.方法 对近3年已完成标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至少一年、复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的健康人群,随机地接受3种再免疫方案,按常规程序(0、1、6个月)予肌肉注射.A组40例:进口重组乙肝疫苗(安在时),每次剂量40μg;B组40例:安在时,每次剂量20μg;C组40例:国产重组乙肝疫苗,每次剂量20μg.在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前及接种后第1、2、7个月(T1、T2、T7)采血检测抗-HBs.结果 T1时,进口40μg组、进口20μg组和国产20μg组复种后应答率分别为45.0%(18/40)、37.5%(15/40)和30.0%(12/40),3组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0,P=0.383);12和T7时,3组复种后应答率分别为67.5%(27/40)、47.5%(19/40)、40.0%(16/40)和77.5%(31/40)、55.0%(22/40)、50.0%(20/40),进口40μg组应答率高于其余两组(χ2为4.014~6.545之间,P均<0.05).T2和T7时,进口40μg组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3,P=0.317).各组患者复种后均未出现严重副反应.结论 对乙肝疫苗无(低)应答者增加疫苗剂量加强免疫是有效的措施,抗-HBs应答率随疫苗剂量增加而提高.进口40μg组加强2针即可,加强3针未能较加强2针明显提高抗-HBs应答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无)应答人群复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有效方法。方法:乙肝疫苗低(无)应答对象208例,随机接受2种复种方案,A组105例,予乙肝疫苗30μg1次接种;B组103例,予乙肝疫苗10μg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分别于首次接种后1个月、2个月、7个月检测抗-HBs。结果:复种后1个月和2个月,A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53.33%(56/105)和60.95%(64/105),B组分别为9.71%(10/103)和22.33%(23/103),A组的1月和2月抗-HBs阳性率均高于B组(χ^2=45.679,31.876,P=0.000);复种后7个月抗-HBs阳性率,A组55.24%(58/105)和B组46.60%(45/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2,P=0.213)。B组随接种次数增加及时间延长,抗-HBs阳性率逐渐增加,不同时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6.098~30.385,P均〈0.05)。结论:低(无)应答人群复种乙肝疫苗时,增加单次剂量可提高免疫应答,并减少接种次数。  相似文献   

8.
9.
董昭强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1999-2000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0、1、6注射前后抗体阳转率。方法:对我院门诊前来就诊患儿按月份分为三组,<1个月33例、1个月~6个月88例、6个月~1岁124例,应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结果:<1个月、1个月~6个月、6个月~1岁,HBsAb阳转率分别为45.45%、82.95%、94.35%。结论:为了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乙肝疫苗接种一定要规范全程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般人群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YDV)免疫效应。方法对高校4630名男女大学新生随机分为人数不等的A、B、C三组作为接种对象,观测接种乙肝疫苗对保护性抗体产生的阳性反应、无弱应答率。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无弱应答者占17.64%;B组无弱应答者占15.07%;C组无弱应答者占14.9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产生抗-HBs与接种者的年龄、接种次数、接种部位、是否输过血制品,HBsAg阳性者接触等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接种时年龄大、乙肝疫苗针次少、未接种在三角肌为YDV接种后产生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结论YDV免疫后的免疫应答与疫苗因素、饮食因素、机体发育诸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与乙肝疫苗接种的联系,评价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对广东省2013年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广东报告的6例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均为偶合症,其死因与预防接种无关。结论偶合症是预防接种后死亡常见的类型,对死亡个案详细调查,及时进行尸体解剖,有利于准确判断预防接种后死亡个案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的HBVS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采用流行病学、ELISA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克隆和测序的方法,对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的HBVS基因进行分析,并与HBV参考序列s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异情况。结果从2564份受检者中.筛选出2例(0.78%e)HBsAg(-)/HBeAg(+)/HBcAb(+)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HBsl、HBs2),经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和HBVS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为B基因型。其S基因序列与参考序列(JX429908.1)相比,同源性为98.57%,且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s基因在第363位和第467位分别由野生型的C变为A、G变为A,HBsAg121位和156位氨基酸C和w缺失。结论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HBVS基因上第363位和第467位碱基存在错义突变(C→A和G→A),改变了HBsAg的结构和抗原性。  相似文献   

13.
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与疫苗接种剂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成人乙肝疫苗接种资料统计分析,了解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与乙肝疫苗剂量的关系,为今后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接种室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接种程序、剂量)及接种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成人进行2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按程序接种,免疫成功率高于1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结论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首选2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并按程序接种,或10μg程序接种失败后,进行2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按程序重新接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乙型肝炎疫苗体外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HBs-Ab过程中,通过脂多糖和IL-2作为有效刺激物质,使用多秆组合方法进行观察比较,了解影响抗体产生的体外诱导因素。方法用乙型肝炎疫苗刺激组(A组)、乙型肝炎疫苗+脂多糖刺激组(B组)、乙型肝炎疫苗+脂多糖+IL-2刺激组(C组)三组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和诱导,比较HBs-Ab产生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Bs-Ab含量。结果在脂多糖和IL-2的刺激诱导下。能有效促进B淋巴细胞产生HBs-Ab。结论实验证明脂多糖是激活人血B淋巴细胞的有效丝裂原,IL-2可促使活化B细胞增生及产生抗体,脂多糖和IL-2联合作用,可增强乙型肝炎疫苗诱导体液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明  边茜  朱云霞 《北京医学》2016,(12):1279-1281
目的 探讨可能导致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儿乙肝免疫接种后免疫低和无应答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83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新生儿出生后6h内及21d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出生当天和出生后l、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μg.出生后6h内、7月龄抽取股静脉血,检查HBV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按照产妇孕期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母乳喂养、父亲HBsAg情况、母亲HBeAg情况分组,评估上述因素对婴儿乙肝免疫接种应答情况的影响. 结果 产妇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8.6%(25/290),未行抗病毒治疗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7.0%(38/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60,P=0.44).母乳喂养组婴儿的低和无应答率为8.8%(18/204),人工喂养组低和无应答率为7.2%(45/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52,P=0.47).父亲HBsAg阳性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20.0%(5/25),父亲HBsAg阴性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7.2%(58/8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3.00,P=0.08).母亲HBeAg阳性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9.9%(33/335),母亲HBeAg阴性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6.0%(30/4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3.55,P=0.06).结论 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儿中,母亲孕期采用抗病毒治疗、母乳喂养、父亲HBsAg阳性和母亲HBeAg阳性对婴儿乙肝免疫应答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间246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123例。对照组仅新生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观察组孕妇及新生儿均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中出现宫内HBV感染率分别为22.76%和9.76%,一年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中HBV感染率分别16.26%和1.63%,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及一年后对应HBsAb阳性率分别为8.13%、76.42%和27.64%、94.31%,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及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应用能够有效降低HBsAg阳性情况患者所产新生儿HBV感染率,同时能使新生儿对应的HBsAb转阳率有效提高,最终使HBV的传播阻断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旦白(HBIG)分别联合相同剂量国产、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用HBIG分别联合国产、进口乙肝疫苗10μg/0.5mL免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膜抗原(HBeAg)双阳性或只有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共130例,采用0、1、6个月接种程序,测定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滴度及HBsAg。结果国产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1.49%,保护率为98.14%;进口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4.76%,保护率为94.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IG联合国产、进口10μg乙型肝炎重组(酵母)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同样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HBsAg消失后的转归及对乙肝疫苗和乙肝疫苗加免疫激动剂干预免疫的效果。方法连续收集感染HBV后HBsAg消失,以后未出现抗-HBs者97名,年龄18~68(41.9)a,分三组。1组57(22名来自组2对乙肝疫苗无反应者)名,予CHO乙肝疫苗30gg,三角肌内注射,1次/wk,共4针;于同侧近腋皮下注射胸腺因子α1(Tα1)1.6mg,2次/wk,共4wk。2组35名,只接种乙肝疫苗,剂量、方法同1组。3组27名,仅作定期复查。结果末针后1mo五项均阴性、抗-HBe+和抗-HBc+、抗-HBc+者中抗-HBs阳转者组1为12/16(75.0%)、14/19(73.1%)、14/22(63.0%)名,组2仅五项全阴性者中1名(1/10,10.0%),组3无1名,差异显著(P〈0.01)。来自组2的22名抗-HBs阳转率(59.1%)亦高于组2和3(P〈0.01)。随访4.7(2-6)a组1和3抗-HBc消失各1名,平均年消失率为0.3%。平均抗-HBs年阳转率为1.4%。组2、3各有1名出现HBsAg复阳(2.4%)。结论HBsAg消失后年抗-HBs自发性阳转率和抗-HBc消失率很低,甚至有逆转为HBsAg的可能;较大剂量乙肝疫苗加Tα1干预免疫是一有效的方法,对HBV血清学标志物全阴者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