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纤维化是对慢性肝损伤的愈合反应,为一个可逆的过程。鉴于肝星状细胞(HSCs)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大多数抗肝纤维化研究都以HSCs为靶标。本文着重对近年来与激活HSCs相关的细胞因子及其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回顾了当前以这些相关细胞因子为靶向治疗肝纤维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培红 《临床医学》2005,25(11):71-73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不同病因导致肝纤维化共同途径是肝星状细胞的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CM),ECM分泌增加,降解减少,以致其在肝内大量沉积,肝纤维化逐渐形成.故肝星状细胞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肾脏纤维化是引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慢性肾脏疾病最终可发展为肾脏纤维化。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输尿管阻塞、糖尿病等均可引发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肌成纤维细胞聚集,并通过促纤维化因子增加细胞外基质(ECM)的生成,减少其降解,从而形成肾间质纤维化,损伤肾功能[1]。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控制加剧肾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来防治肾脏纤维化,但患者预后改善并不显著[2]。因此,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的临床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创伤性的肝活检组织学检查相比,无创性的血清HA、PCⅢ、LN、CⅣ、TGFα、TNFQ、MMP/TIMPs、PA/PAI等生化指标检测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灵敏性,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病理变化及疗效结果,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中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是指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过程中,肝细胞被反复破坏再生,导致细胞外基质在肝脏中过度沉积的结局。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是损伤肝脏的纤维化形成过程中主要的细胞类型,且有部分细胞因子参与。目前,临床中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途径就是抑制HSC的增殖、激活,促进HSC凋亡。本文就以HSC作为靶标的抗肝纤维化治疗方案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慢性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 ,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 ,大多数患者会发展成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 ,特征之一是细胞外基质产生与降解的失衡而导致的肝纤维的过度沉积。细胞外基质主要由肝星状细胞产生 ,同时多种细胞因子如TGF β1、PDGF、TNF α等也参与了这一过程。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 ,尤其在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7.
肝星状细胞作为靶细胞的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脏损伤后细胞外基质(ECM)过量沉积的结果。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增殖是肝纤维化的关键,因此抑制HSC的激活、增殖与促进HSC凋亡是防治肝纤维化的两条重要途径。HSC作为抗纤维治疗的靶细胞,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星状细胞(HSC)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肝组织活检,其中S1 10例, S2 24例, S3 12例,S4 1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通过应用特殊的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石蜡切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细胞(即HSC).结果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胶原面积的百分比与肝纤维化分期有关(r=0.885,P<0.01);HSC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761,P<0.01);HSC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胶原面积的百分比正相关(r=0.854,P<0.01).结论 HSC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金荣  林春生 《临床荟萃》2006,21(12):907-908
众所周知,肝纤维化(HF)是对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其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大于降解导致大量ECM过度沉积。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HSC)是ECM的主要来源,在HF的形成、发展和恢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现就近年来有关HSC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的形成是由于肝脏控制基质形成与沉积和基质降解与清除之间平衡的丧失,从而引起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进而纤维化。目前评价肝纤维化程度及其活动度的指标,最可靠的仍是肝活检标本的组织学检查。但是,肝活检存在明显不足:系损伤性检查,不易为患者所接受且不能重复进行,不能动态观察病情进展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长期迁延及肝硬化的形成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的密切相关,以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异常过度沉积为特征的肝纤维化是临床多种急、慢性肝病的常见病理转归,由于早期肝纤维化具有可逆转性,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诊断对整个疾病的进程和疗效至关重要。肝纤  相似文献   

12.
夏金荣  侯军良  曹树旺 《临床荟萃》2006,21(20):1514-1517
众所周知,肝纤维化(HF)是对各种病因所至的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其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大于降解导致大量ECM过度沉积。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HSC)是ECM的主要来源,在HF的形成、发展和恢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以HSC为靶点的实验性干预和治疗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突破,现就靶向HSC的抗HF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的临床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创伤性的肝活检组织学检查相比 ,无创性的血清HA、PCⅢ、LN、CⅣ、TGFβ、TNFα、MMP/TIMPs、PA /PAI等生化指标检测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灵敏性 ,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病理变化及疗效结果 ,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中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中肝星状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肌纤维母细胞和肝星状细胞在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69例肝穿刺活检组织标本行HE、Masson三色及Sweet网织纤维的染色,按照2000年新的病毒性肝炎病理分级分期标准,进行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评定,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vimentin、结蛋白(desmin)在肝星状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的表达。结果: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过程中α-SMA阳性细胞不仅仅是肝星状细胞的活化。结论:在人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过程中,并不排除肝星状细胞所起的作用,但随着肝组织炎症损伤的修复,以肌纤维母细胞为代表的间叶细胞在纤维化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金荣 《临床荟萃》2006,21(4):298-302
慢性肝脏疾患是一类世界性的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肝纤维化(HF)是这个过程的中间及关键环节。肝景状细胞(HSC)是启动整个事件的开端,在HF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进展期的HF中,活化HSC在肝损伤部位移行、增殖,表达各种细胞外信号转导通路蛋白,产生大量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和细胞因子(CK),是HF形成的中心环节;但在HF的恢复期,  相似文献   

16.
王妍  姜慧卿 《临床荟萃》2009,24(4):357-360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间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在肝脏过量沉积,系许多慢性肝病晚期共有的、渐进性的病理改变,是肝硬化的前驱阶段。各种损肝因子引起肝细胞损伤,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使其转变成为肌纤维母细胞。损伤及再生的肝细胞、库普弗细胞、窦内皮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等在炎症因素、毒素等刺激下产生免疫介质和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铁调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特点,评估铁调素对肝星状细胞(HSC)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腹腔注射四氯化碳与橄榄油混合物诱发肝纤维化,于第0、4、8、12周后处死大鼠,动态观察铁调素在血清和肝组织中的表达特点。用不同浓度的铁调素-25多肽刺激大鼠星状细胞系(HSC-T6) 48 h,检测纤维化相关指标如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和I型胶原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ukey检验。结果 成功建立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对铁调素的检测发现,随着纤维化进展,肝组织中铁调素的基因水平在四氯化碳注射后逐渐降低(P 0. 05);四氯化碳混合物注射后第4、8、12周铁调素的相对表达分别为0. 75±0. 12、0. 52±0. 20、0. 20±0. 10。血清中铁调素在四氯化碳混合物注射0、4、8、12周分别为(351. 45±51. 12) pg/ml、(254. 24±49. 41) pg/ml、(211. 45±42. 28) pg/ml、(189. 23±30. 24) pg/ml。体外实验表明,外源性补充铁调素(10 ng/ml、100 ng/ml)可以直接抑制HSC中纤维化相关基因(α-SMA,TIMP-1和I型胶原)的表达,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进一步我们发现铁调素可以通过抑制TGFβ1信号中SMAD4的表达阻断TGFβ1诱导的星状细胞活化和I型胶原的分泌。结论 铁调素水平与纤维化进展负相关,体外补充铁调素能够抑制HSC的活化并减少I型胶原的分泌。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波  何生 《华西医学》2005,20(4):796-797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病因(如病毒、乙醇、寄生虫等)所致的慢性损伤共有的应答反应的结果,其中心环节是组织损伤后修复反应时细胞外基质合成、降解与沉积不平衡.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重要的病理特征,进一步发展则引起肝小叶改建,假小叶和结节形成,进入肝硬化阶段甚至恶性转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确提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有可能逆转的观点[1].  相似文献   

19.
丹参酮ⅡA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处理大鼠肝星状细胞,以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放射免疫法测定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Ⅰ型胶原的水平。结果:丹参酮Ⅱ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SC增殖,不同程度抑制Ⅰ型胶原、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分泌。结论:丹参酮ⅡA可显著抑制HSC的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20.
胶原蛋白(Collagen)是人体内最丰富的蛋白质,也是每个器官中细胞外基质(ECM)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体蛋白总量的1/3,在肝内占蛋白总量的5%-10%,当肝脏发生纤维化时,胶原蛋白含量可增加至50%左右。胶原的分子结构特征是由3条左手螺旋α肽链绞合成右手旋转的超三螺旋。胶原既可由相同的3条α链组成,如Ⅲ型胶原由3条α1(Ⅲ)链组成[α1(Ⅲ)],也可由不同的α链组成,如Ⅰ型胶原由2条α1(Ⅰ)2、1条α2(Ⅰ)链组成[α1(Ⅰ):α2(Ⅰ)]。尽管不同类型胶原的α链是特定基因的表达产物,但其一级结构均为“Gly—X—Y”(X多为Pro,Y多为Hyp)。“羟化”是胶原蛋白转录后的修饰特点,通过脯氨酸或赖氨酸羟化酶使脯氨酸或赖氨酸残基加上羟基。羟脯氨酸羟基通过分子间氢键起稳定胶原螺旋结构的作用;羟赖氨酸羟基则提供糖类分子的附着位点,并在胶原分泌至胞外后,通过赖氨酸氧化酶在羟赖氨酸、赖氨酸之间醛基缩合,发挥稳定胶原分子间交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