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IK细胞的制作及对不同肿瘤细胞株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制备细胞因子激活杀伤(CIK)细胞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经干扰素γ(IFN-γ),CD3McAb,白介素2(IL-2),白介素1α(IL-1α)诱导,制作CIK细胞,以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的免疫表型,MTT法检测其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杀瘤活性.结果:CIK细胞与LAK细胞相比增殖速度快、最终增殖倍数高.CIK细胞主要由CD3和CD56双阳性细胞构成.CIK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结论: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抗肿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的体外增殖和杀瘤活性及对Lewis肺癌小鼠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常规方法培养CIK细胞和LAK细胞,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给予CIK和LAK细胞治疗3周后,杀鼠取脾,用ELISA方法检测Lewis肺癌荷瘤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IL-2、IL-4、IFN-γ浓度,用MTT法测定TNF-α浓度。结果CIK细胞治疗的Lewis肺癌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LAK组。结论CIK细胞对Lewis肺癌小鼠治疗有效,杀瘤活性强于LAK,CIK治疗组荷瘤鼠的细胞因子水平也高于LAK组。  相似文献   

3.
LAK细胞体外诱导过程中要求条件高,易污染,操作烦琐。改进LAK疗法除了提高LAK活性、降低IL-2用量外,缩短LAK体外诱导时间亦是重要方面。本文采用~(125)IUdR释放法测定了大剂量IL-2体外短期诱导人脐血,正常供血者、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发现四种来源的淋巴细胞在大剂量IL-2作用15分钟时均可诱导出一定水平的LAK活性。IL-2用量在6×10~3U/1.2×10~7细胞/ml较合适,最适体外培养时间为3天,7天后仍有一定的抗瘤活性、但这种快速LAK活性仍低于单位淋  相似文献   

4.
用B_(16)W_(10)黑色素瘤作靶瘤,C_(57)BL/6小鼠为荷瘤动物,小鼠脾细胞经白细胞间介质-2培养3d为效应细胞即LAK细胞,观察了肿瘤坏死因子对LA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单独肿瘤坏死因子(500U/ml)或低剂量白细胞间介质-2(10U/ml)均不影响LAK细胞的杀瘤活性;肿瘤坏死因子能增强亚适剂量白细胞间介质-2(100U/ml)诱导的LAK细胞活性。而不增强最适剂量白细胞间介质-2(1000U/ml)诱导的LAK细胞活性。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对局部肿瘤,瘤内同时注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间介质-2和LAK细胞时,6只荷瘤鼠4只瘤块消失。其中2只存活期超过60d。对全身肺转移癌、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间介质-2和LAK细胞联合静脉注射亦显抗瘤作用增强,该组小鼠肺表面瘤结节数和肺结节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51)Cr-铬酸钠释放法分析了由PBL、SPC和THC制备的LAK细胞免疫活性变化规律。证明LAK细胞的NK活性和LAK活性与IL-2有非常明显的正向依赖关系,与培养细胞密度有明显的负向依赖关系。无IL-2诱导,不表现LAK活性,在低细胞密度条件下少量的IL-2即可激活LAK细胞,细胞密度增大,IL-2剂量需要相应增加,用2×10~6/ml细胞密度制备LAK细胞,诱导LAK细胞活性的最佳IL-2剂量为1000 IU/ml。单用IL-2激活LAK细胞,NK活性高峰时相在48h左右;LAK活性高峰时相在60h前后。LAK细胞杀伤活性可以在培养液中维持1~2天时间,要在较长时间内维持LAK细胞活性,须定期更换培养基,添加IL-2。LAK细胞杀伤活性与细胞形态学变化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济南假单胞菌菌苗(PJV)在体外对小鼠脾LA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PJV对YAC-1肿瘤靶细胞在3.9~62.5μg/ml浓度范围内对单个核脾细胞有明显的刺激增殖作用,此增殖细胞对肿瘤靶细胞无杀伤作用;2.PJV在LAK细胞的诱导阶段可增加其诱导数量和增殖活性,提高杀伤活性,但PJV在LAK细胞杀伤阶段对其活性无影响;3.PJV不能单独促进脾产生细胞IL-2,但可促进ConA诱导脾细胞产生的IL-2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使细胞周期同步化对增加鼻咽癌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体内实验证实鼻咽癌细胞系中确实存在放射抵抗亚克隆株,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NFα对CNE-2Z-S1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作用,应用克隆形成实验及裸鼠实验,于体外体内测定经细胞周期同步化后S1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结果 (1)CNE-2Z细胞群中确实存在着放射抵抗的亚群.(2)TNFα能阻滞CNE-2Z-S1细胞周期,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作用.(3)体外研究证实经TNFα预处理可使CNE-2Z-S1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显著提高.(4)体内研究提示TNFα有可能提高CNE-2Z-S1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结论 TNFα可通过促进CNE-2Z-S1细胞周期同步化进而增加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自分泌细胞因子及其体内外杀瘤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CIK细胞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正常人的外周肝素抗凝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成CIK细胞;同时建立人胃癌高侵袭转移瘤(OCUM-2MD3)细胞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检测CIK细胞中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其对OCUM-2MD3细胞株体内外杀瘤时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①CIK细胞培养过程中其上清液IL-2、TNF-α、INF-γ、GM-CSF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升高,至2周左右达最高峰,随后下降;②体外培养CIK细胞以E:T=25:1对OCUM-2MD3肿瘤细胞作用后,IL-2含量减低明显(P<0.05),TNF-α、GM-CSF含量均降低,INF-γ含量升高;③体内抗瘤实验结果表明,CIK治疗组血清中IL-2、TNF-α、IFN-γ、GM-CSF的含量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CIK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2周左右具有最大生物学活性;CIK细胞可能通过其自身分泌IL-2、TNF-α、IFN-γ、GM-CSF等细胞因子参与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舌癌患者外周血CIK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表型和细胞毒作用,寻求对舌癌过继免疫治疗的新途径。方法提取20例舌癌患者和2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IFN-γ、抗CD3mAb、IL-2和IL-1β共同培养诱导CI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特征,用MTT法检测细胞对Tca8113的杀伤活性;同时培养舌癌患者LAK细胞、CD3AK细胞和舌癌患者CIK细胞在增殖和杀瘤活性上作比较。结果舌癌患者20ml外周血经过一个周期培养平均获得的CIK细胞数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舌癌患者CIK细胞经过周期培养也较培养前的数量明显增高,于12~21d达高峰。舌癌患者CIK细胞与LAK相比,增殖倍数和杀伤活性均明显提高(P<0.05);舌癌患者CIK增殖倍数与CD3AK相比,早期差异无显著性,但后期增殖倍数及杀伤活性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舌癌患者CIK细胞体外增殖倍数和杀瘤活性明显优于LAK和CD3AK细胞,低于正常人CIK的增殖能力,而舌癌患者CIK细胞杀伤活性与正常人来源CIK细胞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望作为自体过继免疫治疗舌癌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体外扩增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体外增殖能力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正常成人新鲜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利用连续非贴壁的方法获得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IFN-γ、IL-1β、IL-2、CD3mAb),诱导生成CIK细胞,以LAK细胞作为对照。观察CIK细胞的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MTT法测定其杀瘤活性。结果:诱导16d后,CIK细胞的增殖率达到高峰,具有较强的扩增能力,经过22d培养,总的细胞数可扩增至100多倍;CIK细胞和LAK细胞相比,在前期无明显差异,至18、21d时扩增能力显著高于LAK细胞的扩增倍数(P<0.01)。CIK细胞是一群异质细胞群,CD3 CD56 细胞为其主要的效应细胞,经过22d培养显著增加,为(55.15±5.49)%,其绝对值可增加1500多倍。CIK对A-549细胞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LAK细胞(P<0.05),具有较强的杀瘤能力。结论:CIK细胞具有较强的扩增和杀瘤能力,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更为有效的杀瘤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体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观察其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GM-CSF及IL-4诱导DC产生,用TNF-α和PGE2促进其成熟,并用肺癌细胞系GLC-82可溶性抗原致敏。将成熟DC与自体LAK细胞混合培养(DC-LAK),用MTT法检测DC-LAK细胞及LAK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系的杀伤作用。结果 经GM-CSF,IL-4,TNF-α,PGE2作用后,细胞表达CD1a阳性率为71.0%,CD8350.0%,CD14阳性率低于10.0%,高表HLA-I,HLA-Ⅱ和CD45,为典型的DC表型特征。DC-LAK和LAK细胞对4种肿瘤细胞(GLC-82,A549,moser和MCF-7)的杀伤率,前为84.7%,66.9%,49.3%和56.0%,后为43.5%,31.3%,45.0%和32.4%。结论 成功的诱导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增强LAK细胞杀伤活性的DC。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体外增殖能力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正常成人新鲜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利用连续非贴壁的方法获得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IFN-γ、IL-1β、IL-2、CD3mAb),诱导生成CIK细胞,以LAK细胞作为对照.观察CIK细胞的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MTT法测定其杀瘤活性.结果诱导16 d后,CIK细胞的增殖率达到高峰,具有较强的扩增能力,经过22 d培养,总的细胞数可扩增至100多倍;CIK细胞和LAK细胞相比,在前期无明显差异,至18、21 d时扩增能力显著高于LAK细胞的扩增倍数(P<0.01).CIK细胞是一群异质细胞群,CD3 CD56 细胞为其主要的效应细胞,经过22 d培养显著增加,为(55.15 5.49)%,其绝对值可增加1500多倍.CIK对A-549细胞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LAK细胞(P<0.05),具有较强的杀瘤能力.结论CIK细胞具有较强的扩增和杀瘤能力,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更为有效的杀瘤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13.
应用~(51)Cr释放试验研究了人脐血LAK细胞对K562细胞及Raji细胞的杀伤率,以及OK-432、干酪乳酸杆菌对脐血LAK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rIL-2可诱导人脐血淋巴细胞产生LAK细胞活性,杀伤Raji细胞的能力由10%增至50%,对K562细胞的杀伤力也明显增强,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培养4天的LAK细胞杀伤力最强,杀伤率随效靶比例的增加而增强。OK-432及干酪乳酸杆菌均能增强rIL-2诱导的脐血LAK细胞的抗瘤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及植物来源单体化合物川芎嗪的干预作用。方法内皮细胞培养采用RPMI-1640完全培养基;采用一期凝固法测总的细胞促凝活性(PCA);细胞TF抗原测定采用ELISA法;TFmRNA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结果川芎嗪预处理后,可明显抑制TNFα(1000u/mL)作用不同时间以及不同浓度的TNFα(0~2000u/mL)作用6h后ECV304细胞TF活性的表达;川芎嗪在1~1000μg/mL范围内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TN-Fα(1000u/mL)的刺激作用(P<0.01),在1000μg/mL时,川芎嗪的抑制作用最强;以其预处理ECV304,可使TNFα刺激TF的活性下降70%;川芎嗪也可显著降低受刺激的ECV304TF抗原及TFmRNA表达。结论TNFα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TF的表达,川芎嗪具有在mRNA水平抑制TNFα刺激血管内皮细胞TF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PHA、CD_3单克隆抗体、IL-2体外诱导正常人脾细胞培养上清液抗肿瘤效应及其对LAK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增强作用。结果显示,IL-2诱导脾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在体外不仅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效应,并且能增强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PHA、抗CD_3单克隆抗体和IL-2联合刺激可增强脾细胞培养上清液杀伤肿瘤细胞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谷氨酰胺(Gln)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株RAW264.7热休克蛋白(HSP)72表达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释放的影响。方法将RAW264.7细胞与含Gin(0、0.5和8mmol/L)的培养液分别进行下列处理:①共同培养165min后,加入脂多糖(LPS)刺激0、1、4、12和24h;②共同培养的同时行热应激预处理45min,370C培养2h后加入LPS刺激4h;③共同培养的同时行DON预处理,165min后加入LPS刺激4h;④两者与含LPS的培养液共同培养1h,改用含0.5mmol/L Gln和LPS的培养液继续培养4h。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TNF-α的浓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HSP 72蛋白表达。结果①LPS刺激后4h,RAW264.7细胞均有HSP 72表达,经8mmol/L Gln培养者较经0和0.5mmol/L Gln培养者HSP 72表达显著增加(P〈0.01),而24h时三者HSP 7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n促进TNF-α释放,与Gln呈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②热应激显著促进Gln诱导的HSP72表达(P〈0.01),抑制Gln诱导的TNF—α释放,但TNF—α释放仍随Gln浓度增加而增加。③DON预处理不影响HSP 72的表达,但显著抑制TNF—α释放(P〈0.01)。④短时间不同浓度Gln处理,与0.5和8mmol/L Gln共同培养者较与0mmol/L Gln共同培养者HSP72表达显著增加(P〈0.01);TNF—α的释放随Gln浓度增加有升高趋势,但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n可诱导RAW264.7细胞表达HSP 72,但并不足以抑制其TNF—α释放。除诱导HSP 72表达外,Gln在脓毒症时调节机体炎症反应还可能存在其他机制。  相似文献   

17.
鬼臼毒素抗胃癌细胞株SGC 7901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鬼臼毒素抗胃癌SGC 7901细胞株的作用,为鬼臼毒素用于临床治疗胃癌提供依据.方法:不同浓度的鬼臼毒素(0,5,10,20和50mg/L)处理SGC 7901细胞后,采用MTT比色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裸鼠成瘤实验检测鬼臼毒素对SGC 7901细胞体内致瘤能力的影响.结果:鬼臼毒素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抑制SGC 7901细胞生长,明显降低SGC 7901细胞平板克隆,显著诱导SGC 7901细胞凋亡,并使SGC 7901细胞阻滞于G2/M期,还能显著降低SGC 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及质量.结论:鬼臼毒素能抑制胃癌SGC 7901细胞的生长,诱导SGC 7901细胞凋亡,并能抑制GC7901细胞的体内致瘤能力,此为鬼臼毒素临床治疗胃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5-Aza-CdR可提高TRAIL对胃癌细胞Kato 3的抗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5-Aza-CdR对TRAIL抗胃癌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方法检测TRAIL的抗癌活性;采用RT-PCR方法检测Caspase-8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未经5-Aza-CdR处理者只有20%胃癌Kato 3细胞对TRAIL敏感,经5-Aza-CdR处理可诱发Caspase-8 mRNA的表达,提高Kato 3细胞对TRAIL的抗瘤敏感性。结论 5-Aza-CdR可提高TRAIL对胃癌细胞的抗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发Caspase-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增殖能力、对鼻咽癌细胞株HONE1的细胞毒作用,寻求鼻咽癌过继免疫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提取24例鼻咽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IFN-γ、抗CD3mAb、IL-2和IL-1β共同培养诱导CIK细胞,计数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数,用MTT法检测细胞对鼻咽癌细胞株HONE1的杀伤活性,用ELISA法测定CIK细胞分泌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培养CD3AK细胞和LAK细胞,与CIK细胞在增殖和杀瘤活性上进行比较。资料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统计有差异性。结果 鼻咽癌患者CIK细胞表现出很强的体外增值活性及杀瘤活性,与CD3AK细胞和LAK细胞相比,其增殖活性和对鼻咽癌细胞株HONE1的杀伤活性均明显提高(P<0.05),且与正常人自体CIK细胞相比无明显差别(P>0.1)。结论 鼻咽癌患者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杀瘤活性明显优于CD3AK和LAK细胞,为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地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B(GB)对TNFα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预先培养好的HUVECs分组:正常对照组;TNFα刺激组;GB预处理组:分别用GB(25 mg/L),GB(50 mg/L),GB(100 mg/L)预处理细胞1h后再用TNFα刺激24 h;质粒转染组:用转染p47phox的siRNA作用24h后再用TNFα刺激24 h.用小分子RNA干扰(siRNA)技术消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NADPH氧化酶p47phox亚基;用分子探针2,7-DCF测定各组细胞内ROS的产生量;用RT-PCR、细胞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处理后各组细胞的p47phox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TNFα刺激使细胞内ROS的产生量较对照组增加了155.4% (P =0.003);GB(25 mg/L),GB(50 mg/L),GB(100 mg/L)分别使TNFα诱导的HUVECs内ROS的水平降低了9.2% (P=0.157),35.4% (P =0.014),48.0% (P =0.005).TNFα作用细胞24 h后,p47phox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加了212.8% (P =0.009),蛋白表达增加了156.2% (P =0.001);GB预处理使TNFα诱导的p47phoxmRNA表达水平降低了43.6% (P =0.02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了53.0% (P =0.002).p47phox的siRNA完全阻断TNFα诱导ROS的产生.结论 GB能够抑制内皮细胞中TNFα诱导的ROS的产生,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NADPH氧化酶p47phox亚基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