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男性,28天。因“发热3天,多饮、多尿、多食2天”入院。患儿系G1P1,孕39周,经阴道娩出。无窒息抢救史,体重3.6kg。出生后混合喂养。入院前3天发热,喷嚏,体温波动在36.7~38.5℃之间。入院前2天多饮,多尿,多食,问有烦躁不安,恶心,随后气促、反应变差。曾自服退热药。母孕期第20周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家族无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2.
外感发热属于现代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范畴,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1994年10月至今,笔者应用解热静口服液治疗风热挟食挟惊型外感发热患儿18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80例,其中男106例,女74例;年龄6月~12岁,平均4.32±2.76岁;病程1.42±0.89天。180例体温均≥38.5℃,其分布情况为:38.5℃~38.9℃105例,39℃~39.9℃64例,40℃以上11例。白细胞总数超过10×109/L的99例。所有患儿均有外感风热挟食症状,约1/3患儿同时伴有挟惊症状。病例选择:①发热为主症,体温在38.5℃以上,流涕、咳嗽、咽…  相似文献   

3.
1病历介绍 患儿,女,28个月,因发热、咳嗽5d,伴皮疹1d于1994年10月12日入院。患儿5d前起发热,体温波动在38.5~39.5℃,夜间尤甚,伴咳嗽、有痰,近1d躯干皮肤出现小红疹。拟“急性支气管炎”收入院治疗。入院检查:精神倦,体温39℃,颈淋巴结肿大如黄豆大小,唇红干,咽红,舌质红,苔薄白,脉数。住院第2天患儿仍发热不退,手足背肿胀,查血常规:  相似文献   

4.
退热灵合剂治疗小儿感冒发热10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翠 《四川中医》1998,16(5):40-40
1992年5月~1995年12月期间,笔者在门诊以自拟方“退热灵”合剂治疗观察了108例感冒发热患儿,在24小时内退热者明例,24小时~48小时内退热ZI例,分别占观察病例的768%和19.4%,共占96.2%,疗效较好。[临床资料]全组108例,男55例,女53例;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9岁,以1-3岁者为多,病程在1天之内占33例,1-3天者53例,3天以上者22例。108例患者均有发热、流涕、喷嚏,大部份患儿有咳嗽,部份兼有咽癌。体温最高超过39.5℃,最低为37.2℃;38.5-39.5℃以上者有28例,37.5℃-38.4℃者有51例,37.5℃以下者有29例,观…  相似文献   

5.
麻疹是传染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而麻疹后脑炎是麻疹的严重并发症,实属罕见。现将我院1996年5月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儿:女性,8岁。于入院前22天发热,体温达40℃,咳嗽、流涕、流泪、畏光,于发病第4天出现皮疹.无特殊用药,于发病后第9天皮疹基本隐退。但咳嗽加重。喘,呼吸困难,体温37.5~38℃,在县医院诊断“麻疹合并肺炎”。应用先锋心治疗。治疗第3天,呼吸困难缓解,出现剧烈头痛,手足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持续数分钟而后出现肢体不能活动,言语障碍。继续抗炎治疗,症状无缓解而转入我院治疗。患儿发病前与麻疹病…  相似文献   

6.
1 病历介绍 患儿,男,9岁,因发热伴双侧颌下腺肿痛4d入院。患儿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后出现双侧下颌下腺肿痛,咀嚼进食时加重,无头痛及吞咽困难,在家应用退热药物后,体温下降。查体:T37.4℃,双侧腮腺无肿胀,咽部充血红肿,上颌第二臼齿对面黏膜腮腺管口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  相似文献   

7.
吕萍 《中国中医急症》1997,6(5):214-214
1病例杨某,男性,3岁。因发热咳嗽5大.抽搐2天于1996年7月4日急诊入院。患儿入院前5大受凉后出现咳嗽、高热、呕吐.体温在39℃以上。在当地卫生院按上感治疗3大发热未退,渐见嗜睡,继则惊厥.双手足油动。每次抽动持续约2分钟,8~12次/日。又在卫生院治疗2天(服安宫牛黄九1粒.众用药不详)未见疗效。入院当天持续高热抽动频繁,不省人事。发病后无腹泻。同村中有类似病史的患儿。体检:T39”C.P136次/分,R38次/分,llpll/7hP;;。急性病容,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四肢时有抽动,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应尚灵敏。顿强直(+…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8岁。因咽痛、发热3天,加重伴呼吸不畅3小时来院。患者于3天前受凉感冒后出现咽痛,为持续性剧痛,吞咽困难,发热,体温38.2℃~38.5℃,头痛,全身不适,自行口服消炎药物“新菌灵片”效果不明显,3小时前渐感呼吸不畅、费力,遂来院就诊。病后无声嘶及咳嗽、咯痰、饮食、睡眠均差。既往有慢性扁桃体炎史。查体:急性病容,扶入病室,精神状态差,  相似文献   

9.
经方治验2则     
袁争鸣 《新中医》2005,37(3):79-79
宋某,男,87岁,2002年10月13日初诊。寒颤高热1周。患者于1周前夜间突发高热,T39、8℃,寒颤,头身疼痛,延医诊治。服退热片、肌注柴胡注射液、安痛定,静脉滴注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次日寒颤平息,高热略降(T38℃),夜间寒颤又起,体温升至40.2℃,继续按前法服药、输液治疗,并湿敷降温。数天来白天体温在37.5℃-38.5℃之间,入夜体温39.5℃-40.3℃之间,伴寒颤,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0岁。于1994年2月17日,主诉:咳嗽、胸闷、低热、盗汗1月入院,胸片示两上浸润型肺结核。既往健康,否认有结核及药物反应史。入院体检无特殊,血、尿、便三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痰厚涂片未见结核菌。给予2SHRE/4HR方案化疗。患者入院后第一周偶有低热(T37.5~37.8℃),因肌注链霉素疼痛感而于2月24日给药后第4天,患者自觉明显发热不适,T38.5℃,查血常规正常,给子消炎痛12.5mg口服后体温下降。但于3天后每天体温38.5~39.3℃,驰张发热,疑为乙胺了醇所致的药物热。于3月4日停用已胺丁醇,不作降温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合并体温变化的现象,讨论出血与体温变化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帮助。方法: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体温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温变化发生率69.5%,主要为发热,均为不规则热,出血后第3~5天体温最高,一般不超过38.5℃,发热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并无无明显关系,对于体温不超过38.5℃的患者,可进行密切观察不进行任何特殊的处理,体温超过38.5℃的可以给予物理降温;少部分体温反而降至正常值以下,预后往往不佳,应当积极采取复温措施。结论:如果排除原发病、感染等所致患者发热后,体温的变化对于判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出血继续或停止以及转归与预后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常见病,平均发病率为3%~4%,常见于6个月~6岁的小儿,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热病的初期,患儿体温升至38C以上而突然出现。治疗以抗惊厥药物及退热控制惊厥。但高热惊厥复发率较高(约33%),因此预防再次复发极为重要。我们以自制“加味金粟丹”防治高热惊厥的复发,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现将50例患儿治疗情况报道如下。一、一股资料本组50例患儿中,男对倒,女19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5岁。高热惊厥1次38例,2~3次9例,3次以上3例。体温38℃以上惊厥者2例,38.5℃以上惊厥者12例.39℃以上惊厥者25例.395…  相似文献   

13.
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肺癌发热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1990年1月~1996年12月,运用青蒿鳖甲汤加昧治疗肺癌发热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1~78岁,平均58.5岁;中央型13例,周围型7例;伴胸腔积液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6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例,肝转移2例;体温38℃~38.5℃3例,38.5℃~39℃11例,39℃以上6例,平均体温38.8℃;发热病程10~50天不等,观察前曾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10例。1.2临床表现本组病例除有发热(体温升高)以外,咳嗽、咯痰20例,咯血8例,口咽干燥17例,五心烦热或潮热9例,舌红少苔、脉细数…  相似文献   

14.
温丽好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144-145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儿男,双胎足月儿,出生体重2.5kg,出生第3天发病,体温35.6℃,全身皮肤青紫,四肢冰凉,患儿口周微绀,反应一般伴吸吮力差,给予保温、吸氧8小时,7小时后发现患儿面色苍白,拒哺,即入NICU,1小时后确诊为肺出血。  相似文献   

15.
清热解毒口服液灌肠治疗小儿高热3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科应用清热解毒口服液灌肠治疗小儿高热300例,疗效显著,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300例患儿,男178例,女122例;年龄1个月~1岁75例,1~3岁165例,3~9岁60例;其中伴白细胞增高考175例,血相不高、淋巴细胞增高125例;发热后已使用退热药物,热退后体温复升120例,用药后体温持续不退者180例;体温达38.5—39.5℃219例,39.5℃以上者81例。2治疗方法300例患儿全部使用苑西制药厂生产的清热解毒口服液(1ml×10支装)灌肠。操作:使患儿侧卧于母怀中,3岁以下小儿可吮乳使腹肌放松;药液以每公斤体重>10ml为标准,药…  相似文献   

16.
陈子茂 《新中医》2005,37(1):81-81
覃某,女,30岁,产后高热不退4天。患者身体素健,2000年1月1日第2孕第2胎足月顺产。1月9日早餐后自感身体发热,服薄荷葱白生姜汤1碗,全身出汗、热退。旋即热起,T38.5℃,遂就诊于某农场医院,诊断及用药不详,住院治疗4天,发热不退,体温波动在38.9℃。39.2℃之间。于1月13日上午转我院治疗。血常规、大小便常规、X线胸部摄片、腹部B超等检查未见异常,恶露亦未闻臭味,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0岁,2000年2月8日因发热,咽痛,全身不适一天就诊。查体:体温39.2℃,神清,颜面潮红,咽部明显充血,心肺未见异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肌注安痛定2ml,静滴5%葡萄糖500ml 磷霉素钠8g 病毒唑0.5 地塞米松5mg。在输液快结束时体温仍高(38.8℃),又给静滴生理盐水500ml 双黄连60ral,初期无不适,患者渐出汗,高热逐渐退去,当双黄连组输至约300ral时患者突然  相似文献   

18.
小儿急性发热是指患儿在两周内出现以发热为主的一组症状,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中我们选择体温升至38.5℃-39.5℃(腋温)之间患儿150例,分别采用中、西药给予退热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选择病种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流行性腺炎。水痘、尿路感染等。1.2选择病例150例均为我院门诊留现患儿(留观时间在24~48h;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为3-7a之;司;3~4a62例,5~7a88例(不配合含服中药者不计在内);38.5℃-39℃者110例,39℃~39.5℃40例,男女…  相似文献   

19.
陈子茂 《新中医》2005,37(1):81-81
覃某,女,30岁,产后高热不退4天。患者身体素健,2000年1月1日第2孕第2胎足月顺产。1月9日早餐后自感身体发热,服薄荷葱白生姜汤1碗,全身出汗、热退。旋即热起,T38.5℃,遂就诊于某农场医院,诊断及用药不详,住院治疗4天,发热不退,体温波动在38.9℃。39.2℃之间。于1月13日上午转我院治疗。血常规、大小便常规、X线胸部摄片、腹部B超等检查未见异常,恶露亦未闻臭味,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为2004—02~2007—03本院骨科四肢闭合性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90岁,平均45.7岁,体温37.9~40.2℃,平均38.53℃。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89岁,平均46.3岁,体温37.8~39.8℃,平均38.48℃。2组在年龄、术后体温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