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主要生成和存在于骨髓中,是一种能定向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具有自我更新、游走、高增殖潜能和定向分化特性的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工骨血管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人工骨血管化中的作用。方法:(1)将人工骨材料用鼠尾胶原预湿3d后与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悬液在体外进行复合;(2)在培养液中加入VEGF,并设立对照组;(3)1周后对人工骨材料表面进行电镜扫描,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组内皮细胞在人工骨材料表面呈片状生长,细胞形状呈梭形,而对照组内皮细胞黏附较差,细胞形状不规则。结论:VEGF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在胶原包埋的生物陶瓷表面黏附形成血管内皮样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脐血(umbilical cord blood,UCB)中含有大量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内皮祖细胞(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为骨组织工程血管化带来新的途径。本实验研究大鼠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为EPCs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大鼠脐血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诱导液(添加10%胎牛血清,1%青霉素,1%链霉素,VEGF20ug/L,IGF-12ug/L,bFGF2ug/L,EGF20ug/L)培养分化,于3周、6周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贴壁细胞CD34、CD133、Flk-1、vWF表面标志。结果培养三周单个核细胞CD34、CD133、Flk-1、vWF抗体免疫荧光检测均为阳性;六周免疫荧光染色可见CD34、Flk-1、VWF组为阳性,CD133组部分为阳性,阴性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结论大鼠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3周可以分化为EPCs,6周部分细胞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4.
据文献报道肾脏在病理状态下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明显增高[1],由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使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受损的内皮细胞导致系膜细胞病变,IL-6产生增多,增多的IL-6反过来刺激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这种恶性循环造成肾小球功能性肾单位减少,最终导致肾小球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疾病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of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内皮损伤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具有较强增殖分化能力的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能分化成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脂质介导的肾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可以导致脂质在肾脏沉积、炎症细胞浸润、肾脏固有细胞增生和损伤、细胞外基质积聚及泡沫细胞形成,最终导致肾小球的硬化.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肾脏的损伤研究最多,影响也最大.脂质同时可以对肾脏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及足细胞造成损伤,在脂质介导的肾损伤过程中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起到一个桥梁和放大的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肾小球的硬化.  相似文献   

7.
系膜细胞 (mesangiumcell,Mc)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小叶中央 ,是肾小球内最活跃的固有细胞 ,它能合成基质 ,并能分泌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1] ,是血管活性物质、炎性介质的靶细胞 ,系膜细胞在介导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c和系膜基质一起共同构成系膜 ,对肾小球起支撑作用。系膜同毛细血管连接处无基底膜 ,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之间仅存在系膜基质 ,这种解剖结构使系膜细胞能敏感地感受毛细血管腔内的压力变化。压力通过内皮细胞、系膜基质传递到系膜细胞。系膜具有弹性 ,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牵拉系膜使系膜细…  相似文献   

8.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SDF-1)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趋化因子,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 (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共同构成了特异性的SDF-1/CXCR4.血管内皮尖端细胞(endothelial tip cell)在新生血管的数量、分支及导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SDF- 1/CXCR4轴对tip内皮细胞的行为和促血管形成起一定作用.本文就SDF- 1/CXCR4轴与Tip内皮细胞的关系及其促血管生成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开辟了血管再生治疗的新方向:细胞移植介导的血管新生。该领域在Asahara发现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血管新生能力后快速发展。目前EPCs多用于探讨其与疾病状态(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风湿性疾病等)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对慢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作用. 方法 Ficoll法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ononuclear cells,BMMNCs),采用内皮祖细胞培养基(EGM-2MV)诱导分化为骨髓源性EPCs.建立大鼠慢性深静脉血栓模型,饲养至10 d,并分三组:A组(25只):单纯EPCs组,移植1 ml含有10~6 个EPCs细胞悬液;B组(25只):EGM-2MV培养基对照组,移植1 ml EGM-2MV培养基;C组(25只):空白对照组.移植后第14天取出血栓段下腔静脉及血栓,应用HE染色及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栓机化再通情况,高倍镜下计数血栓内毛细血管数目;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凶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蛋白表达变化;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体外成功培养了骨髓源性EPCs和构建了大鼠慢性深静脉血栓模型,EPCs移植后A组VEGF、bFGF的表达有明显的上调(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A组血栓再通毛细血管数目明显高于B、C组.免疫组化染色vWF确定再通管道为新牛血管,管道为内皮细胞组成.结论 EPCs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移植到深静脉血栓中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加快血栓的机化和再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s)的可行性.方法取SD大鼠腹股沟区脂肪组织获取ADSCs进行体外培养并检测其多向分化能力,取4代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诱导下向内皮方向分化,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表达.结果 ADSCs在体外能迅速扩增,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在 VEGF、bFGF 诱导下,ADSCs能迅速分化为VECs,大多数细胞vWF阳性表达,与阳性对照组相似.结论 ADSCs在特定诱导环境下可以分化为VECs,有望成为组织工程领域内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形成管腔样结构和侵袭H22肝癌细胞的可能性和条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小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利用序列差速贴壁方法(依次在培养1 h和24h后提取上清液中细胞)诱导培养,噻唑蓝(MTY)比色法检测在1、3、7、10、13、16、20d的细胞增殖能力,从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免疫表型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并观察培养1周后细胞的体外形成管腔结构及侵袭肝癌细胞的能力.结果 EPCs在1周内呈集落样生长,1周后"鹅卵石"样结构;能吞噬低密度脂蛋白和膜连接荆豆凝集素,双染阳性率(96.46±1.74)%;EPCs表达CD34(91.23±3.7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92.85±2.12)%,但CD133(61.54±13.71)%;EPCs在能够形成管腔样结构(26.6±13.4)/高倍镜(×100);并向肿瘤细胞富集.结论 小鼠骨髓中富含EPCs,利用序列差速贴壁方法得到较高纯度EPCs,并表现成血管倾向、侵袭肿瘤组织的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ies and terms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derived from mouse bone marrow forming the tube and invading th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H22 Clusters. Method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were gained by density-gradient centrifugation.After culture for 1 h and 24 h, the nonadherent cells were extracted with the method of sequence of differential adhesion and then were induced by EGM-2 medium. Cell multiplication was tested by methyl thiazol tetrazolium (MTT) chromatometry at 1, 3, 7, 10, 13, 16, 20 days. The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cell morpholog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and the abilities of forming the tube and invading th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were observed after culture for 1 week. Results The EPCs grew as colony-forming units within 1 week and as cobblestones after 1 week. The cells could phagocytize th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and membrane binded 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 with double-positive percentage (96. 46 ± 1.74)%.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CD34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2 was (91.23 ±3.76)% and (92. 85 ±2. 12)% respectively, and that of CD133 was (61.54 ± 13.71)%. EPCs could form tubes and recruit to the tumor cells. Conclusion EPCs were rich in mouse marrow and could be obtained by means of sequence of differential adhesion. The EPCs can form tubes and invade the malignant cell cluste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小球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的发育过程及相互关系。方法:采集不同时间点(胚胎28~112d及出生后1d、7d、14d、21d)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组织,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胚肾发育不同阶段(帽状间充质、肾小囊体、逗号形体、"S"形体、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及成熟肾小球)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与系膜细胞标志物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在胚肾早期呈散在性分布,继而围绕肾小囊体和逗号形体呈"环抱"状分布,然后进入"S"形体下端的血管裂隙内聚集形成无管腔的"前毛细血管束",最后表达于成熟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标志物α-SMA在早期胚肾、肾小囊体和逗号形体阶段均无表达;"S"形体早期分布于"S"形体周围,后期进入"S"形体下端的血管裂隙;毛细血管袢期聚集在肾小球血管极根部;随着肾小球发育逐渐向肾小球内延伸,最终表达于成熟肾小球系膜区。CD31与α-SMA双重染色的结果显示,在毛细血管袢期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聚集形成无管腔的前毛细血管束,而α-SMA阳性的系膜细胞聚集在肾小球血管极的根部;随着肾小球发育,α-SMA阳性的系膜细胞逐渐由血管极根部向肾小球内迁移,同时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逐渐形成带有管腔的毛细血管丛。结论: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发育开始于后肾间充质阶段,系膜细胞的发育开始于"S"形体阶段,即肾小球系膜细胞发育在内皮细胞之后;在肾小球血管丛形成过程中,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间可能存在重要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肾小球内皮细胞(Glomerular Endothelialcell)与肾小球基膜(GBM)、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以及毛细血管腔(capillary lumen)紧密结合,组成内皮毛细血管区(endocapillary region)。肾小球内皮毛细血管区在维持肾脏功能及肾小球损伤和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肾小球内皮细胞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及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对肾小球内皮细胞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本文就有关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培养迄今为止,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尚无可靠的方法,即使在各种肾小球细胞共同培养中,肾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干细胞在阴茎海绵体血管内皮细胞修复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作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可通过直接分化成内皮细胞及自/旁分泌方式修复受损的内皮组织.EPCs经基因修饰后,有望成为一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人外周血分离培养早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比较两类EPCs的特性,以期找到可靠的稳定生物学表征及鉴定方法鉴定EPCs。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种植于内皮细胞全培养基诱导培养,分别于培养4~7 d及2~3周获得早、晚期EPCs。对两类EPCs的细胞形态、增殖能力、细胞表型、细胞因子表达情况、体外成血管能力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能力进行检测比较,并以成熟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作为阳性对照。结果两类EPCs形态不同,早期EPCs形成纺锤样细胞簇,而晚期EPCs呈鹅卵石样外观;晚期EPCs具有高增殖潜能,可在基质胶上形成毛细管状结构,而早期EPCs则不具备该特性;两类EPCs均可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并能与荆豆凝集素Ⅰ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早期EPCs不表达CD34和CD133,但造血干细胞标记CD14和CD45表达却呈阳性,而晚期EPCs对于内皮型表面标记CD31和CD34表现为强阳性,但CD14、CD45、CD133表达则呈阴性。RTPCR分析发现早期EPCs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晚期EPCs及HAECs(P0.05),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分泌方面,早期EPCs培养上清液中的VEG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IL-8浓度明显高于晚期EPCs(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两类EPCs均表达eNOS,但培养5周的晚期EPCs的eNOS表达水平高于早期EPCs(P0.05);两种EPCs均可释放NO,但NO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OS的表达及NO释放能力作为内皮细胞的可靠生物学特征可用于EPCs鉴别,多方法联合方式用于鉴定EPCs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不同类型细胞外基质支架上的生长特性,为EPCs生长寻找新的生物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方法 EPCs种植于细胞外基质支架(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上.培养不同时间点用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并细胞记数;电镜观察支架表面结构及EPCs的生长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real-time PCR法检测VWF(von Willebrand factor)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结果 在1、3、5 h 3个检测点的压缩组细胞贴壁率明显高于未压缩组(P<0.01).在1、3、7 d压缩组的细胞数明显高于未压缩组(P<0.05),10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压缩组细胞形态较成熟,与内皮细胞相似,有一个较平整的细胞平面.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3、7、10 d VWF蛋白在压缩支架上表达比未压缩支架上强,14 d后两组表达相当.real-time PCR结果示3、7、10 d压缩组VWF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未压缩组(P<0.01),14 d后两组表达无差异.结论 压缩ECM更能促进EPCs黏附、增殖和分化,可作为一种新的合成人工血管的生物组织工程支架.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为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与肾小球硬化.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发现一些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白细胞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我们将目...  相似文献   

19.
高脂血症可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导致蛋白尿、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等肾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作用的生长因子,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等功能,在一些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所致的肾脏病变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但VEGF是否在高脂血症造成的肾脏损害中起重  相似文献   

20.
近来有较多报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增强血管通透性的细胞因子,参与微血管病变的病理过程。VEGF在肾脏组织中含量丰富,主要由肾小球足细胞合成分泌。VEGF通过与表达于内皮细胞及足细胞上的VEGF受体结合以旁分泌与自分泌的方式而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包括。肾脏的胚胎发育、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与结构的完整性、肾脏血管的再生与修复。局部的肾组织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参与了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现就有关VEGF及其受体与。肾脏疾病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