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口咽通气管在急诊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急诊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我院急诊科2005年10月至2008年9月对76例不同急重症患者使用了口咽通气管,改善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76例患者均成功放置口咽通气管,取得良好效果.放置口咽通气管前后缺氧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昏迷患者早期放置口咽通气管是保证患者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争取最佳的抢救时机、挽救生命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杜伶俐  ) 《护理研究》2013,27(17):1789
口咽通气导管是一种用于紧急情况下畅通病人气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简易人工气道,在危重病人抢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口咽通气管使用中因不易固定,有并发食管、气管异物,引起病人误吸、窒息的危险,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笔者自制了一种新型安全型口咽通气导管,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  相似文献   

3.
口咽通气管在昏迷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咽通气管在昏迷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20例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急救同时安置口咽通气管,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措施.结果 观察组安置口咽通气管后5~10min内缺氧症状明显改善,呼吸频率恢复至18~20 次/min,血氧饱和度>90%,呼吸困难明显缓解,与传统方法比较,血氧饱和度改善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昏迷患者院前急救中适时安置口咽通气管可以迅速缓解呼吸困难,有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338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168)和对照组(n=170),观察组应用口咽通气管同定气管导管,对照组采用牙垫固定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气管插管移位程度、非计划性拔管数、患者舒适度、口腔黏膜损伤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移位程度低.非计划性拔管、口腔黏膜损伤例数均较对照组短,患者舒适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应用口咽通气管可有效避免气管插管导管移位,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减轻口腔黏膜损伤,增加病人舒适度,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舌后坠、痰多不易吸出的病人,护士会为病人放置口咽导管开放气道,改善缺氧状态[1]。临床常用的口咽通气管不易固定,使用过程中,口咽通气管易从咽喉部脱出,挡片上的通气孔孔径过大,湿化管和氧气管易脱出。为解决上述技术存在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新型口咽通气管。现介绍如下。1口咽通气管结构新型口咽通气管包括挡片、系带、插入孔、插入管4部分,挡片固定在插入管端部,挡片两侧设置用于固定口咽通气管的  相似文献   

6.
口咽通气管在危重患者抢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口咽通气管的固定有诸多不便,部分患者特别是小儿易随着吞咽动作将口咽通气管下咽,从而引发窒息的危险.2008年我们对口咽通气管的固定进行了改进,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口咽通气管在急救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准确、快速地处理呼吸道问题是维持生命、稳定病情,为病人争取进一步诊治机会的关键。口咽通气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就能在数秒内迅速开放气道。近年来口咽通气管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及院前急救,现将口咽通气管的材料、结构、型号选择、置管方法、置管后固定、应用范围、护理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陈文蓉 《护理研究》2009,23(32):2991-2991
口咽通气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是一种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并能在数秒钟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口咽通气管的固定很重要,现将其固定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和经鼻咽吸痰法的护理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18例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吸痰方式分为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组与经鼻咽吸痰组.在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咳嗽反射及吸痰量等方面对2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黏膜损伤及肺部感染方面: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组明显低于经鼻咽吸痰组(P<0.05),咳嗽反射及吸痰量方面显著优于经鼻咽吸痰组(P<0.05).结论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口咽通气导管为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它不仅可以避免舌后坠,还有利于吸痰,也可防止舌咬伤,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能在数秒钟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危重、昏迷患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传统的口咽通气管在使用时存在无法有效地固定,影响通气效果,易引起误吸、窒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用胶布固定时间长易造成面颊局部皮肤溃烂等缺点,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经过改良的口咽通气管,对使用改良口咽通气管的24例患者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蒋芩 《全科护理》2011,(34):3155-3156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急诊昏迷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给予鼻导管给氧或面罩给氧,从鼻腔或口腔吸痰,观察组采用口咽通气管,从口咽通气管中给氧或面罩给氧,从口咽通气管中吸痰。比较两组病人通气改善有效情况。[结果]观察组通气改善有效率为87%,对照组通气改善有效率为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咽通气管能解除气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有利于急诊昏迷病人的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12.
昏迷病人舌后坠两种院前急救处理方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舌后坠两种院前急救处理方法的疗效。方法总结1998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在急诊进行院前抢救行气道通气病人情况。随机抽取120例使用口咽通气管的昏迷病人作为A组,并对应地抽取120例使用传统通气方法的昏迷病人作为B组。结果两组病人置管成功率、管道脱出率和气道密闭性良好情况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昏迷病人采用口咽通气管的置入方法,可改善昏迷病人舌后坠而引起的气道梗阻呼吸困难,且易置入及固定,省时省力。  相似文献   

13.
口咽通气管在危重患者抢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口咽通气管的固定有诸多不便,部分患者特别是小儿易随着吞咽动作将口咽通气管下咽,从而引发窒息的危险。2008年我们对口咽通气管的固定进行了改进,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陈文蓉 《护理研究》2009,(11):2991-2991
口咽通气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是一种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并能在数秒钟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口咽通气管的固定很重要,现将其固定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寻适合老年无齿患者较为安全有效、舒适的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方法。方法将108例经口气管插管的老年无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6例,采用口咽通气管代替牙垫、三根棉绳固定法;对照组52例,采用牙垫、单根棉绳固定法。比较两组的患者插管移位情况、舒适度、口腔粘膜受损及头面部皮肤破损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插管移位、舒适度、口腔粘膜完整情况等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面部皮肤破损情况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无齿患者采用口咽通气管代替牙垫、三根棉绳固定法固定气管插管,能妥善固定,可增加舒适度,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躁动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固定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ICU 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82例经口气管插管躁动患者,一病区42例设为对照组,二病区40例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牙垫,实验组患者采用口咽通气管,观察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移位、口腔黏膜损伤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导管移位、口腔黏膜损伤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口咽通气管用于躁动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可有效固定导管、减少口腔黏膜损伤等,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对急诊科171例重症患者抢救时放置了口咽通气管。结果放置口咽通气管后,呼吸频率变慢,脉搏血氧饱和度上升(P<0.01),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口咽通气管在维持有效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病人供氧方面确实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吸痰方法对提高老年危重患者吸痰效果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将60例老年危重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口、鼻腔吸痰方法,比较两组吸痰效果和血氧饱和度的差异。结果两组吸痰效果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咽通气管吸痰方法效果优于口、鼻腔吸痰方法。结论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既能保证老年危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充分吸出,又能提高血氧饱和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两种吸痰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月妹  黄煌  魏小芬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6):1497-1498
目的 探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效果.方法 采用组问对照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别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和经鼻/口腔插入吸痰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吸痰期间SPO2下降不明显、吸痰后SPO2回升明显、肺部痰鸣音减弱或消失、呼吸频率减慢、吸痰操作时间相对缩短明显.结论 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方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经鼻/口腔插入吸痰方法,既能快速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又能减轻不良反应,在急诊抢救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口腔颌面外科全身麻醉手术后将经鼻异型气管插管改为鼻咽通气管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鼻咽通气管组、口咽通气管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在手术结束麻醉苏醒时鼻咽通气管组将异型气管插管改为鼻咽通气管;口咽通气管组则完全拔出经鼻异型气管插管后重新放置口咽通气管;对照组拔出经鼻异型气管插管后不放置任何通气管.观察3组患者的Stridor评分及SpO2的变化.结果 鼻咽通气管组Stridor评分明显低于口咽通气管组及对照组,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鼻咽通气管组及口咽通气管组Sp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颌面外科全身麻醉手术后,将经鼻异型气管插管改为鼻咽通气管是提高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