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门诊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将2015年1月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前的265例门诊输液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6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的267例门诊输液患儿作为观察组,对入选患儿从穿刺成功到留置针拔出的风险进行调查统计,分析门诊患儿应用留置针期间发生风险的原因并制定对策,实施对策,进行效果确认。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风险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门诊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期间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门诊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风险,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辅导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运作的系统培训,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圈,小组成员通过评分选定"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率"为本期活动的主题,对活动开展前留置针输液外渗问题展开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1.1%降至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静疗相关知识与高危药品相关知识考核均高于活动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圈员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学会应用管理工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液外渗与静脉炎的发生,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提高儿科门诊输液室服务质量"为活动主题,对影响门诊输液室服务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实施,比较活动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输液室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由82%提高到9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升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作用效果。方法:以"降低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总结降低住院患者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方法,制定出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标准化措施。结果: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4.50%降至活动后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改善了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临床现状,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助意识,创建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方法由辅导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运作的系统培训,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圈,确立“降低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主题,对活动开展前静脉输液外渗问题展开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外周静脉外渗发生率低于活动前(P〈0.01),一次穿刺未成功率低于活动前(P〈0.01),留置针使用率高于活动前(P〈0.01);护士静脉输液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活动前(P〈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为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护士的静脉输液技能水平,降低了患者外周静脉外渗的发生率,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对控制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实施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前接收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18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实施该模式后接收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185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士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自身素质,对比两组患者留置针使用规范性情况、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理论及操作技能成绩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护士自身素质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留置针使用不规范、护理风险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中应用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士业务能力及自身素质水平,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品管圈的应用对于提升患儿静脉留置针维护质量以及减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12月及2016年1-8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20)和观察组(n=120),患儿均患有儿科常见病且需要外周静脉输液3 d以上。对照组患儿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以后不采用品管圈对其维护进行管理;观察组患儿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之后采用品管圈进行维护管理,即确立主题,针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解决措施,最终对两组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品管圈效果进行确认。结果运用品管圈对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维护进行管理以后,观察组留置针的阻塞、折叠、脱出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5.0%VS 29.2%);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VS 20.8%);患者投诉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VS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对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维护进行管理以后,维护质量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临床能力,减少了投诉,提升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改良留置针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9~12月于厦门市海沧医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93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7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留置针穿刺输液;观察组患儿行改良留置针穿刺输液,即采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联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输液。比较2组患儿的建立静脉通路操作耗时、冲封管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静脉输液前后疼痛评分,以及患儿监护人的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建立静脉通路操作耗时和冲封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弯针、针刺伤、输液器脱出等)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在穿刺前、穿刺时,以及穿刺后5min、 30min和12h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患儿监护人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改良留置针应用于患儿静脉输液中,可缩短建立静脉通路操作耗时和冲封管时间,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提高患儿监护人的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脑力激荡及柏拉图等品管圈工具对活动前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最后将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拔管率由活动前的37.12%降低到活动后的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是进行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有效办法,可以有效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门诊输液中心开展静脉留置针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在门诊输液中心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205例成人患者(门诊成人组)、795例患儿(门诊小儿组)与300例儿科住院患儿(儿科住院组)、200例综合内科患者(综合内科住院组)进行安全因素的比较,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门诊小儿组与儿科住院组、门诊成人组与综合内科住院组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在脱管、堵管、静脉炎、脱管出血>2 ml等不安全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输液中心开展静脉留置针应用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保护患者血管,减轻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方便安排用药时间,提高药效,减少花费;同时可有效地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缩短患者轮候时间,增加患者对输液治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常见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提高静脉留置成功率。方法:总结分析360例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应用情况。结果: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问题包括穿刺失败、套管针脱落、套管针堵塞、局部药液渗漏等,分析其发生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护理对策。结论:针对小儿留置针输液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发生原因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可提高静脉留置成功率,最大限度避免患儿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夏季患儿置入留置针的最佳部位。方法将2009年6—8月360例住院患儿根据床号分成头皮静脉组和大隐静脉组各180例,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和留置时间。结果大隐静脉组患儿静脉炎、留置针脱管、药液外渗、意外拔管、皮肤糜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头皮静脉组,留置针有效留置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夏季患儿取大隐静脉置入静脉留置针较头皮静脉发生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四肢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在静脉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穿刺部位将200例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88例,对照组112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方法,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针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血管的保护,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化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更适合老年病人静脉输液治疗的留置针型号。方法选择静脉输液治疗1周以上的60岁老年病人240例,按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排除使用特殊刺激性药物的患者。实验组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号封闭式小儿留置针,对照组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8号封闭式留置针。比较2组病人发生静脉炎人次及穿刺失败人次。结果实验组病人发生静脉炎人次及穿刺失败人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病人在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中选用24号小儿封闭式留置针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发生静脉炎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应用于小儿静脉套管针留置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择50例4~12岁需行留置针置管操作的小儿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 SA)分级为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在常规程序下接受留置针置入;试验组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于留置针置入前5 min熟悉并使用VR设备,直至留置针置入结束。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对留置针留置过程中3个时间点的疼痛进行评估,分别为绑扎止血带时(T0)、留置套管针时(T1)、置入套管针后1 min(T2)。比较两组留置针留置一次成功率。结果:试验组小儿接受常规方法留置针置管时,T1和T2时间点对疼痛感知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留置针留置一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VR设备能有效改善患儿留置针置管中的疼痛,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输入液体在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用生理盐水,B组用肝素钠稀释液,C组直接使用输入的原液体进行封管,观察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封管时间、堵管、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C组与A组,C组与B组静脉留置时间、平均封管时间、堵管、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封管具有操作简便、节省资源等优点,故此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护士规范执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对提高临床静脉留置针使用质量的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为蓝本,对临床留置针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留置针使用质量的因素,设定目标、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留置针异常拔管率由34.13%下降至7.69%(P0.01),留置时间由(33.57±15.24)h延长至(86.54±12.47)h,静脉炎、堵管、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圈员的个人素质修养、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品管圈手法掌握程度、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的规范执行,可以提升团队精神,有效提高留置针的使用质量和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住院患儿静脉输液时不同工具的使用情况以及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7月24—31日,选择北京儿童医院医联体范围内49家医院的住院患儿静脉输液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应用自行设计的儿童静脉输液情况横断面调查表及拍摄静脉输液工具的照片进行资料收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期间49家医院共有住院患儿18316例,输液患儿14421例,输液比例为78.73%。静脉导管的应用情况为外周静脉短导管(留置针)占87.94%;静脉导管的连接以肝素帽连接为主,占64.23%,6398例(44.37%)患儿应用的输液工具为聚氯乙烯(PVC)材质且含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在敷料选择方面以无菌透明敷料固定为主。导管留置期间存在问题主要是导管或输液接头内有回血发生率、导管夹夹闭位置不正确或未夹闭,导管脱出,且留置针存在的问题多于中心静脉导管,其中管道内有陈旧回血、输液接头内有回血发生率,外周留置针和中心导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患儿静脉输液率较高,虽然静脉输液工具种类繁多,但对于儿童患者输液工具的选择以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和肝素帽连接为主,导管维护方面尚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3种不同外用药物对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应用静脉留置针且输注同比例静脉营养液的129位患者随机分成3组:维生素E乳膏组(n=44)、芝麻油组(n=43)、赛肤润组(n=42)。输液第一天开始,3组均在输液前在敷贴上方沿静脉走向外用相应药物,3次/d,直至拔除留置针。记录各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静脉炎范围、疼痛分值。结果静脉炎发生率比较,维生素E乳膏组、芝麻油组较赛肤润组低(P<0.01)。疼痛分值比较,维生素E乳膏组、芝麻油组较赛肤润组低(P<0.01)。留置时间比较,维生素E乳膏组、芝麻油组较赛肤润组长(P<0.01)。结论芝麻油、维生素E乳膏可有效预防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尤其是芝麻油,具有经济成本低的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变护士固定思维,更好地利用留置针技术,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留置针留置总数1460例,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及大隐静脉留置的病例中,随机各抽取支气管肺炎病例300例,统计静脉留置时间及套管针脱落发生率。结果与头皮静脉留置针比较,大隐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明显延长,静脉套管针脱落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结论小儿大隐静脉留置针使用效果优于小儿头皮静脉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