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9月-200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48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LAgP)20例,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AgP)2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3、6个月检测全口牙的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和牙齿松动度。结果LAgP和GAgP患者在治疗后1、3、6个月的PD、CAL、BI和牙齿松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LAgP患者的PD、CAL在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GAgP患者的PD、CAL在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第一恒磨牙治疗后1、3、6个月的CAL较同期中切牙的改善情况更明显。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GAgP和LAg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的中期效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牙周序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9月~2008年9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进行牙周序列治疗(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治疗、正畸治疗和牙周支持治疗),历时5年以上。在治疗前、正畸治疗后1~3年采用Florida探针检查记录前牙区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牙齿松动度(TM)、探诊出血(BOP)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在治疗前和正畸治疗后1~3年拍摄曲面断层片。结果:正畸治疗后1~3年前牙区PD、CAL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BOP阳性位点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M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年较治疗后1年和2年,PD、CAL下降,BOP阳性位点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历时5年以上牙周序列治疗,临床疗效良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牙周序列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6例要求正畸治疗的成人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开始牙周序列治疗并持续至正畸治疗结束,记录治疗前和牙周治疗后1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时的PLI、PD、BI、CAL。结果:成人牙周炎患者经过序列治疗和正畸治疗后各项牙周检查指标较治疗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序列治疗控制炎症后进行正畸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正器与固定矫正器在治疗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中的牙周健康状况。方法:选取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即无托槽隐形矫正器组(实验组,16例)和唇侧固定矫正器组(对照组,17例)。记录2组患者正畸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龈沟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和牙龈指数(GI)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比较2组间数据差异。结果:对照组BI、PD、PLI和GI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1、3、6、9个月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实验组BI、PLI、G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D略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固定矫正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更加有利于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维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嵴上纤维环切联合正畸治疗,观察对切牙病理性移位治疗前、后牙周支持组织临床测量指标的变化,对成人牙周病正畸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牙周-正畸联合治疗21例患者唇向散开且两侧病损对称的52颗切牙,随机分为嵴上纤维环切组和非环切组,环切组进行嵴上纤维环切术后正畸治疗,测量牙周病临床指标,前牙区定位摄片观察牙槽骨高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嵴上纤维环环切组与非环切组患牙的PD、CAL、CEJAC和RL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SBI、TM计数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2组松动度、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丧失及CEJ至牙槽嵴顶距离均降低,表明正畸治疗有助于牙周病临床参数的改善;牙根长度变化不明显,说明正畸压人未造成牙根吸收.与非环切组相比,环切组的CAL、TM的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CEJAC的下降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令嵴上纤维环切术更有效地增加牙槽骨高度及牙周附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牙周菌斑中组成成分的变化,评价牙周序列治疗在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7例伴有轻、中度牙周炎的成人正畸治疗患者,在正畸治疗前1个月开始牙周序列治疗并持续至正畸治疗结束,记录正畸治疗前(基线对照)和治疗后1、3、6、12月以及正畸治疗结束时的各项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深度(PD)、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同时,每次刮取患者16、21、24、36、41、44共6颗指数牙牙周袋中牙菌斑,提取细菌DNA,利用qRT-PCR技术比较患者牙菌斑中主要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具核梭杆菌Fn、福赛坦氏菌Tf、伴放线放线杆菌Aa)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配合牙周序列治疗,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与治疗结束时各项牙周检查指标(PLI、GI、SBI、PD、CAL)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牙菌斑中Pg、Fn、Tf、Aa检出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正畸治疗前比较,正畸治疗结束时患者牙菌斑中Pg检出率约降低8.5%,Fn检出率约降低21.3%,Tf检出率约降低23.4%,Aa检出率约降低36.2%。结论:成人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牙周序列治疗可促进牙周疾病的愈合,改善患者口腔中细菌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正畸牵引与冠延长术后桩冠修复前牙龈下根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颗断端位于龈下3mm以上的外伤前牙进行正畸牵引至平龈后行冠延长术,分别记录术前、桩冠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牙周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齿松动度(TM),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术前、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PD、SBI、TM值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M在修复前明显增加,但随时间延长逐渐稳定。结论:正畸牵引与冠延长术、桩冠修复外伤前牙断端位于龈下3mm以上的患牙,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牙周病正畸治疗中,在严格控制炎症和正畸力的情况下,牙齿松动度仍然增加,本研究旨在从牙槽骨骨密度变化方面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牙周病正畸治疗者20例,牙周健康正畸者为对照组21例,应用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正畸治疗的第一期排齐阶段前后拍摄,使用头影测量方法原理,在CBCT图像的选定截面定点,对上下颌前牙区牙槽间隔骨密度进行测量,同时记录相关的临床牙周指标,采用SPSSl6.0软件包分析,以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内和组间的牙槽骨密度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骨密度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牙周病组和对照组骨密度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牙槽骨密度降低量为牙周病组(-18.94±30.81)显著大于对照组(-11.35±31.55)(P<0.05),牙周病组牙松动度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静止期牙周病牙槽骨在正畸力刺激下,牙槽骨密度明显降低.牙槽骨密度降低与牙齿松动度增加有显著相关,推测松动度增加可能由于骨密度降低引起,这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套筒冠式牙周夹板固定在重度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海光  柏宁  梅予锋 《口腔医学》2009,29(12):643-645
目的临床观察重度牙周病患者经套筒冠式牙周夹板固定后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3例重度牙周炎患者,制作套筒冠式牙周夹板修复体19件,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4个时段基牙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BOP)、探诊深度(PD)、牙齿松动度,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经套筒冠式牙周夹板固定治疗后,牙齿松动度及牙周袋深度逐步变小,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牙周病患者经套筒冠式牙周夹板固定修复并结合牙周序列治疗,可提高牙周病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严凌洁  黄晓峰 《口腔医学》2020,40(3):215-218
目的观察61例正畸牙根牵引治疗前后牙周状况的变化。方法选择前牙32例、前磨牙29例的残根,共366个位点,使用正畸方法牵引牙根,记录正畸牵引治疗前、正畸加力2周、正畸结束前、修复完成后即刻、修复3个月后的各个阶段残根的牙齿松动度、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depth,PD)和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并统计学比较各个时期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①牙齿松动度在正畸牵引加力2周后及正畸牵引结束前分别增至1.50及1.14,与正畸牵引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完成后即刻,牙齿松动度与正畸牵引治疗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②PD在正畸牵引治疗结束前减至2.34 mm、修复完成后即刻降至2.57 mm,均优于治疗前,与正畸牵引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3个月后,PD值与正畸牵引治疗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③BI在正畸牵引加力2周后增至2.18,修复3个月后又降至1.05,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牙根牵引治疗过程中牙周状况会发生一时性的改变,但是没有对牵引后的牙周组织造成永久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矫治前、中、后患者牙周状况,比较颊面管组与带环组对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固定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1例使用磨牙颊面管,为颊面管组,记为A组;21例使用磨牙带环,为带环组,记为B组。选择16、26、36、46四颗受试牙分别在矫治前1周和戴矫治器1月、3月、12月和矫治后3个月这五个阶段对患者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牙周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基线时,平均值无差异,两组在3个月、12个月与基线比较PI.I、BI、PD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升高的幅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无差异。结束后3个月两组比较除PD有差异(P〈0.05)外,其余指数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带环相比,颊面管更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异种骨移植物Bio-Oss联合Bio-Gide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8例全身健康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经基础治疗6周以上,牙周袋深度超过5mm的垂直型骨吸收患牙40牙位,随机平分为2组。引导组织再生GTR组20个牙位,在翻瓣术同时植入Bio-Oss和Bio-Gide。对照组20个牙位仅行翻瓣术;术后3、6、12个月回访,检查探诊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退缩和牙松动度,及X线检查比较2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GTR组术后3、6、12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探诊出血指数均比术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术后6、12个月牙松动度比术前及对照组明显减轻;术后3、6、12月菌斑指数比术前轻度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3、6、12个月牙周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指数较术前减少,临床附着丧失和菌斑指数较术前轻度降低,牙松动度和龈退缩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io-Oss联合Bio-Gide能明显减轻牙周袋深度和减少牙周附着丧失,可促进牙周形成新附着和新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隐形矫治器、自锁托槽及传统托槽对成人正畸患者牙周指数及龈沟液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成人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自锁组及隐形组(n=30),分别佩戴传统MBT托槽、Damon Q自锁托槽及Invisalign隐形矫治器,观察矫治前、矫治后1、3、6个月及矫治结束时患者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及龈沟液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1~6个月,传统组及自锁组患者牙周指数及龈沟液内炎性因子水平持续升高(P<0.05),6个月达最高峰,矫治后1个月自锁组与传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矫治后3个月至矫治结束自锁组牙周指数及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隐形组患者PLI、IL-1β及TNF-α在矫治后6个月较矫治前升高(P<0.05),但矫治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及自锁组(P<0.05).结论:自锁托槽在正畸矫治中后期对牙周组织的影响小于传统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相比,在正畸矫治后各个时期均更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生物活性玻璃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AG)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性经过牙周基础治疗的20处牙周骨缺损,其中13处进行翻瓣术加BAG移植,另外7处只做翻瓣术加以对照。通过术后3、6个月的复查,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BAG组术前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出血指数分别为6.19mm、6.31mm和2.77,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3.23mm、3.65mm和0.65;翻瓣组术前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出血指数分别为6.86mm、7.71mm和2.93,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4.50mm、5.35mm和1.93。术后BAG组和翻瓣组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及BAG组的拙血指数均比术前明显减少。BAG组的上述指标均低于翻瓣组,BAG组的出血指数减少值显著大于翻瓣组。结论:翻瓣术BAG植入和单纯翻瓣术均能明显改善下袋患牙的临床指标,而前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后者,在减轻牙周炎症方面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的牙周炎患者骨硬化蛋白水平和细菌分布及骨硬化蛋白与常规牙周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3月—2019年6月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根据牙周炎严重程度分为Ⅱ期组(n=27)、Ⅲ期组(n=42)和Ⅳ期组(n=22),另选择同期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30)。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收集患牙颊面、舌面近中侧位点的龈沟液及菌斑,进行细菌培养,对照组在体检当天进行以上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包分析数据,BI分级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法,PD、CAL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结果:治疗前、治疗后Ⅱ期组患者平均PD、平均CAL显著小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前Ⅳ期组平均CAL显著大于Ⅲ期组(P<0.05);治疗后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平均PD、平均CAL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Ⅲ期组平均PD显著小于Ⅳ期组(P<0.05)。治疗前Ⅱ期组BI分级2级(85.19%)显著高于Ⅲ期组(19.05%)和Ⅳ期组(18.18%)(P<0.05);治疗前Ⅲ期组3级(64.29%)显著高于Ⅱ期组3级(14.81%)(P<0.05)。治疗前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后Ⅱ、Ⅲ、Ⅳ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不同牙周炎分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PD、CAL、BI分级与龈沟液骨硬化蛋白均呈正相关(P<0.05)。Ⅳ期组检出细菌数目大于Ⅲ期组及Ⅱ期组,各期牙周炎患者均以厌氧菌为主,优势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核梭杆菌、产黑色素普氏菌。结论: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与牙周炎患者PD、CAL、BI分级密切相关,不同分期牙周炎患者龈沟液、牙菌斑中细菌定植水平不同。检测骨硬化蛋白水平、牙周微生物培养鉴定,有助于对牙周炎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牙周组织健康指数的变化,探讨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患者的疗效,为成人牙周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成人患者11例,包含17颗具有角形牙槽骨吸收的患牙,患牙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咬合创伤.对其进行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分别记录再生性手术前后以及联合治疗后的牙周袋探诊深度与临床附着丧失,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的牙周指数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患牙完成再生性手术后,垂直骨缺损侧探诊深度由(5.91±1.05)mm减小为(3.02±1.09)mm,临床附着丧失则从(7.02±1.81) mm减小到(3.83±1.55)mm,患牙6位点平均PPD以及CAL也都明显减小,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后的正畸治疗,解除了患牙的咬合创伤,并使得临床附着丧失减小到(3.37±1.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正畸联合治疗,对于具有角形牙槽骨吸收且伴有(殆)创伤的患牙,不但能够解决创伤问题,且改善了牙周组织健康,使得患者功能和美观均得到了显著提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