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主气道狭窄患者的病因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方法 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40例主气道狭窄患者的病因,并观察其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 40例主气道狭窄患者中,总气管肿物15例(37.5%),气管内膜结核11例(27.5%),气管插管及切开后9例(22 5%),气管黏膜炎症3例(7.5%),气管淀粉样变1例(2.5%),食管癌术后放疗1例(2.5%).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除外保守治疗(19例),选择气管切开9例,球囊扩张6例,T管置入5例,冷冻治疗7例,氩气刀治疗6例.接受气管切开、球囊扩张、T管置入、冷冻治疗及氩气刀治疗的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均得到明显减轻.结论 气管插管及切开造成主气道狭窄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患者通过气管切开可迅速缓解症状,联合介入技术及T管置入术已成为除外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红霉素在预防兔气管损伤后气管狭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1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红霉素治疗组,每组均行气管切开,阴性对照组气管切开后直接缝合气管,其余2组气管切开尼龙刷刮除气管黏膜后缝合气管.红霉素治疗组术前7d开始给予红霉素13.6mg/kg,每日灌胃至术后10 d,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0 d处死兔子,收集气管组织,HE染色检查气管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测量气管狭窄率;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气管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气管组织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 红霉素治疗组气管狭窄率为(35.11±4.50)%,阴性对照组气管狭窄率为(11.96±3.26)%,模型对照组气管狭窄率为(53.95±7.09)%,红霉素治疗组气管狭窄率低于模型对照组(t=13.98,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气管狭窄组织中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大量小血管生成,而红霉素治疗组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化细胞增殖、小血管生成均减少.红霉素治疗组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减少(t=4.55,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红霉素治疗组的工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结论 红霉素可能通过抗炎,下调TGF-β1、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减轻兔气管损伤后气管狭窄.  相似文献   

3.
气管与主支气管良性狭窄金属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及处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Yao XP  Li Q  Bai C  Huang Y  Dong YC  Liu ZL  Wang Q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2):885-889
目的观察良性气管、主支气管狭窄金属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情况,评价球囊扩张、冷冻、高频电凝对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对30例良性气管狭窄(A组)、35例支气管结核(EBTB)性主支气管狭窄(B组)者行金属支架植入术,随访观察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对再狭窄者行球囊扩张、冷冻和高频电凝联合治疗。评价治疗前及病情稳定后狭窄段气道内径、气促指数和肺通气功能。结果(1)A组发生再狭窄者6例,B组发生再狭窄者8例,再狭窄率分别为20%和22.86%。共植入国产支架30枚,6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20%(6/30);共植入Ultraflex支架36枚,8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22.2%(8/36)(P>0.05)。气管上段支架植入再狭窄率为4/9,中下段支架植入再狭窄率为9.09%(χ2=5.114,P<0.05,但χ2c=3.100,P>0.05)。纤维化期EBTB再狭窄率为16.67%,炎症反应期EBTB再狭窄率为60%(χ2=4.564,P<0.05,但χ2c=2.437,P>0.05)。(2)A组再狭窄治疗有效率为4/6,其中上段和中下段分别为2/4和2/2。B组再狭窄治疗有效率为7/8。(3)2组患者病情稳定后与治疗前相比,狭窄段内径均增加,气促指数均下降,肺活量均升高,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均上升。结论良性气管狭窄、结核性主支气管狭窄金属支架植入后有部分患者发生再狭窄。气管上段再狭窄发生率高于中下段,对这部分患者行金属支架植入术时应慎重。处于炎症反应期的EBTB再狭窄发生率高于纤维化期,应尽量避免对这部分患者行金属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冷冻和高频电凝是治疗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良性气管狭窄的病因构成及呼吸介入治疗良性气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2年9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收治的158例良性气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呼吸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 良性气管狭窄占同期良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的38.2%(158/413).158例良性气管狭窄病因构成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狭窄97例(61.4%,其中气管插管52例,气管切开术后45例),气管结核26例(16.5%),良性肿瘤8例(5.1%),吸入性损伤7例(4.4%),复发性多软骨炎6例(3.8%),放疗后狭窄2例(1.3%),气管吻合术后狭窄2例(1.3%),其他原因10例(6.2%).149例良性气管狭窄患者经呼吸介入治疗后咳嗽气促等症状明显缓解,气管内径由治疗前(4.22±2.06) mm增加至(10.16±2.99) mm(t =21.48,P<0.01),气促评分由治疗前2.29±0.75下降至0.63 ±0.67(t=19.85,P <0.01),介入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94.3%;经介入治疗1个月和3个月,气管狭窄的复发率分别为38.3%和26.8%.结论 良性气管狭窄的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后为最常见的构成病因,其次是气管结核;呼吸介入治疗良性气管狭窄近期疗效良好,但部分患者反复出现再狭窄,需各种呼吸介入方法多次、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电子支气管镜冷冻及球囊扩张、微波介入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结核性气道狭窄病人选择性地实施烧灼、冷冻及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分别于术前和最后一次治疗后当天对狭窄段气道直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结果 31例结核性气管狭窄病人根据气管狭窄情况选择合用微波及球襄扩张治疗7例,冷冻及球囊扩张6例,微波及冷冻治疗19例;所有病例均解除气道狭窄,窄段直径明显增大;5例病人在球襄扩张治疗中发生轻度胸痛,6例病人治疗当天少量痰血。未见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气道狭窄情况经气管镜下选择性合用微波、冷冻及球囊扩张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成形术对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即刻和 6个月内随访效果。方法  6 9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配到切割球囊组 (38例 )和普通球囊治疗组 (31例 )。球囊扩张前及扩张后即刻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超声下 ,测定相关参数。观察随访 6个月内临床改善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研究终点包括出现心肌梗死 ,需要冠状动脉搭桥或再介入治疗。结果 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均为 10 0 %。切割球囊组 1例患者扩张后在支架的远端出现夹层。平均随访 (6 .7± 2 .3)个月。切割球囊组于术后 3和 6个月时的再狭窄率显著低于普通球囊组(15 %∶38%及 18%∶4 2 % ,P <0 .0 0 1)。扩张后即刻血管直径获得值在切割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分别为 (1.72±0 .5 2 )mm和 (1.15± 0 .5 4 )mm ,随访 3个月及随访终点时切割球囊组的血管直径晚期丢失分别为 (0 .2 6± 0 .0 5 )mm(3个月 )及 (0 .38± 0 .0 6 )mm ,同时的普通球囊组丢失值分别为 (0 .78± 0 .19)mm(3个月 )及 (0 .89± 0 .16 )mm。结论 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内狭窄效果可靠 ,安全 ,容易操作 ,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良性气管狭窄患者呼吸内镜介入治疗后静脉用抗菌素治疗1个月对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因不同病因致良性气管狭窄收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接受静脉用抗菌素治疗的时间分组,其中抗菌素治疗时间≤2周为抗菌素短期治疗组(即短期组),抗菌素治疗时间≥1个月为抗菌素持续治疗组(即持续组),同时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雾化吸入阿米卡星和布地奈德悬液治疗共计6个月.近期及6个月后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经呼吸内镜介入治疗后,短期组狭窄段气管内径由(3.81±0.80) mm增加到(12.55±1.25) mm(t=-46.41,P<0.05),持续组狭窄段气管内径由(3.78±0.66) mm增加到(12.35±1.43) mm (t =-50.6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短期组气促评分由3.41±0.78降低到0.55±0.63(t=19.53,P<0.05),持续组气促评分由3.43±0.66降低到0.54±0.51 (t =3.4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近期治疗效果均为100.00%,持续组6个月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短期组(93.48% vs 44.83%,x2=22.26,P<0.05).2组均未出现二重感染等抗菌素治疗的并发症.结论 良性气管狭窄者介入术后较长时间应用抗菌素可明显减少再狭窄率,提高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目前经气管镜介入治疗结核性气道狭窄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及展望.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经气管镜介入治疗结核性气道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目前的介入方法如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术、球囊扩张、金属支架放置等联合治疗结核性气道狭窄12例,全部即时效果理想,经治疗后胸闷、气促、咳嗽、咯痰等症状均明显好转,气道直径由治疗前的(2.71±1.89)mrn增加到(8.42±.75)mm(P<0.01).气促指数由治疗前的(2.83±1.14)减少到(0.83±0.69)(P <0.01).远期再狭窄率为75%,对再次介入治疗依然反应良好.结论 目前经气管镜介入治疗结核性气道狭窄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但远期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张心怡  张伟 《山东医药》2007,47(31):12-13
目的观察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气管支气管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气管内局麻下对14例良性气管支气管狭窄患者施行支气管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随访中测定狭窄段气道口径,进行气促指数评分及肺功能检查,评价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分别接受球囊扩张治疗1~5次,近期有效率100%;狭窄段气道口径从(4.14±2.09)mm增大至(9.54±2.06)mm(P〈0.01),气促指数评分从2.07±0.82降低至0.74±0.49;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是一项有效、安全、简便的治疗良性气管支气管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切割球囊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即刻和 6个月时治疗效果。 方法  6 9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分配到切割球囊 (38例 )和普通球囊 (31例 )治疗组。球囊扩张前及扩张后即刻 ,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超声测定相关参数。随访 6个月时临床改善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研究终点包括出现心肌梗死、需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再介入治疗。 结果 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为 10 0 %。切割球囊组 1例患者扩张后在支架的远端出现夹层。平均随访 (6 7± 0 3)个月。切割球囊组于术后 3和 6个月时的再狭窄率显著低于普通球囊组 (分别为 15 %对 38%及 18%对4 3% ,均为P <0 0 0 1)。扩张后即刻血管直径获得值在切割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分别为 (1 72± 0 5 2 )mm和 (1 15± 0 5 4 )mm ,而 3和 6个月后切割球囊组的血管直径晚期丢失值为 (0 2 6± 0 0 5 )mm及(0 38± 0 0 6 )mm ,普通球囊组丢失值为 (0 78± 0 19)mm及 (0 89± 0 16 )mm(均为P <0 0 0 1)。 结论 切割球囊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效果可靠、安全 ,容易操作 ,再狭窄率低 ,易于被患者接受 ,是一个较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技术治疗良性中心气道狭窄的操作方法、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达州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67例,其中结核性狭窄61例,气管损伤性狭窄6例,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气道良性狭窄患者进行球囊扩张治疗,并必要时联合其他介入治疗措施如冷冻治疗等。治疗结束后对气促评分、KPS评分、肺功能(FEV1)、气管狭窄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气管镜直视下进行球囊扩张治疗,同时进行冷冻治疗。67例患者中,共进行球囊扩张治疗324次。经过球囊扩张治疗后,短期观察狭窄段支气管均有内径增大,气促评分增加,症状缓解。对球囊扩张后气道扩宽的瘢痕狭窄患者随访观察,有18例气道扩宽后再次发生瘢痕挛缩,发生再次狭窄。所有患者中,扩张治疗出现胸痛12例,黏膜少许撕裂2例,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支气管球囊扩张治疗,近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瘢痕狭窄型支气管结核的临床资料分析,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型支气管结核的认识。方法回顾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我科呼吸内镜中心进行诊治的315例瘢痕狭窄型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形成因素、病变特点、治疗方法以及愈后。结果 315例患者共进行镜下治疗923例次,涉及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氩气刀、电刀、冷冻、高压球囊扩张等;61.0%患者进行2次及以上治疗,行5次以上治疗的患者病变多为混合型狭窄;多部位狭窄例数占总例数的49.8%,位置以左主支气管最多,段及段以下支气管以左上叶固有支最多;瘢痕狭窄形成后介入治疗方法以球囊扩张为主,扩张比例最高的为左肺下叶;狭窄形成因素主要为结核本身造成的支气管破坏,而非介入干预;早期介入治疗干预患者总体愈后良好。结论瘢痕狭窄型支气管结核为支气管结核常见的类型,常发生于其他类型支气管结核治疗修复过程中,高压球囊扩张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愈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高频电刀及冷冻术(三联疗法)治疗气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招募80名气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予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刀和冷冻术三联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行高频电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再通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呼吸困难严重程度、气管狭窄程度以及术后并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支气管镜下激光、球囊扩张联合冷冻治疗良性中心气道狭窄(CAS)的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11月-2018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42例良性CA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患者采用支气管镜下激光、球囊扩张治疗,观察组21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冷冻治疗,随访10个月,记录围术期情况,比较术后当天、1月、10个月气道狭窄再通疗效,各随访时间采用美国胸科学会(ATS)气促评分标准评价呼吸困难指数,镜下观察肉芽肿、黏膜水肿、管腔通畅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早期呼吸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均无气胸、大咯血、纵隔气肿等发生;两组术后当天气道狭窄疗效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10个月观察组气道狭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当天、1月、10个月呼吸困难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肉芽肿能够较快形成稳定非挛缩样瘢痕,并保持稳定管腔扩大状态;对照组易出现黏膜水肿,残留肉芽肿,容易出现管腔再狭窄。结论支气管镜下激光、球囊扩张联合冷冻治疗良性CAS疗效更佳,术后呼吸更畅通,同时冷冻治疗能改善激光、球囊扩张治疗后出现的医源性黏膜水肿及肉芽肿引起的气道再度狭窄。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Background : Tracheobronchial stenosis in the adult patient is a recogniz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of sleeve resection or lung transplantation, but also occurs in medical conditions such as sarcoidosis, tuberculosis, postintubation/tracheostomy or postradiation.
Aims : To assess the response of bronchoscopic dilat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benign (non-transplant) tracheobronchial stenosis and the longevity of symptomatic relief.
Methods : Eight patients underwent bronchoscopic dilatation for benign (non-transplant) tracheobronchial stenosis. The indications were post-tuberculous bronchostenosis ( n = 3), post-tracheostomy/endotracheal intubation strictures ( n = 3), postradiation bronchostenosis ( n = 1) and narrowing of the tracheal lumen following a muscle flap surgery for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 n = 1).
Results : Dilatation alone was effective in the management of four patients (50%). Two patients had stent placement postdilatation, one patient had tracheal resection and primary anastomosis and one patient had laser ablation for restenosis followed by balloon dilatation. All patients had clinical improvement. One patient was successfully weaned of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extubated. There was no procedure-related mortality and all patients were alive and well at the time of reporting, with a mean duration since procedure of 123 ± 105 (range 8–340) weeks. The complications observed were granuloma formation at the site of laser excision and restenosis, each in one patient.
Conclusions : Bronchoscopic dilatat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odality in the initi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benign tracheobronchial stenosis. Stent placement and Nd:YAG laser therapy complement a dilatation procedure in the combined bronchoscopic treatment of benign tracheobronchial stenosis. (Intern Med J 2001; 31: 512–516)  相似文献   

16.
难治性中心气道狭窄的综合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5种介入技术联合应用在难治性中心气道狭窄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科收住的138例难治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经临床、肺功能评价后,根据狭窄的病因、类型、部位、程度、长度以及狭窄远端肺组织和气道功能的不同,选择高频电力、氩等离子体凝固(APC)、冷冻、支架置入和高压球囊扩张等5种技术中的2种(包括2种)以上方法.138例中高频电刀+APC治疗42例,高频电刀+冷冻+APC治疗54例,高频电刀+冷冻+APC+支架置入治疗29例,冷冻+APC+高压球囊扩张治疗13例.达到理想效果1个月后评价气道开放、近期疗效和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38例患者近期总有效率为100%,气道直径术前为(2.6±1.5)mm,术后为(6.2±1.7)mm;气促评分由术前的(2.4±0.8)减少到术后的(0.7 4±0.6).FEV_1由术前的(1.8±0.6)%上升到术后的(3.1±0.7)%.23例良性病变(包括4例良性肿瘤,15例结核性狭窄和4例其他肉芽肿狭窄)的患者,3个月随访有5例发生再狭窄需要介入治疗,有效率为78.3%(18/23),6个月随访有3例再狭窄需要介入治疗,有效率为86.9%(20/23),12个月随访23例患者均未见明显狭窄.恶性肿瘤狭窄患者未进行远期随访.结论 高频电刀、APC、冷冻、支架置入和高压球囊扩张等5种介入技术联合应用,对难治性中心气道狭窄有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并发症少,安令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病理改变阶段结核性气道狭窄行球囊扩张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探讨结核性气道狭窄患者行球囊扩张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武汉市肺科医院就诊的左主支气管结核导致左主支气管狭窄(狭窄程度≥50%)的患者,共计62例。根据支气管镜检查所见的不同病理改变阶段分为A、B两组:A组32例,镜下表现为恢复期;B组30例,镜下表现为瘢痕期;均分别进行了球囊扩张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A组患者球囊扩张的即时有效率为93.8%(30/32),平均球囊扩张(3.0±0.6)次;B组患者球囊扩张的即时有效率为73.3%(22/30例),平均球囊扩张(6.0±1.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77,P=0.03;t=9.89,P=0.01)。A组患者6个月再狭窄率[10.0%(3/30)]低于B组[27.3%(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1,P=0.04)。A、B两组行球囊扩张术后发生少量出血、肉芽增生、胸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9.4%(19/32)与50.0%(15/30)、31.3%(10/32)与33.3%(10/30)、21.9%(7/32)与26.7%(8/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55、0.03、0.19;P值分别为0.46、0.42、0.66)。结论 结核性气道狭窄球囊扩张治疗的最佳时机宜选择在狭窄部位,且支气管镜下表现为急性炎症消退后的恢复期,而不是瘢痕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分析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与临时性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疗效。方法将30例良性气道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囊扩张组(A组,n=15例)和临时性金属支架置入组(B组,n=15例),疗程均为2个月,随访共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气促评分、狭窄段管腔直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6个月末时,两组患者的狭窄段管腔直径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促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时性金属支架置入组与球囊扩张组相比,气促评分显著降低,狭窄段管腔直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临时性金属支架置入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球囊扩张组。结论临时性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疗效优于球囊扩张,且术后再狭窄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